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 近几年来全球维生素D营养状况备受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可能存在差异,我国关于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地区儿童维生素D水平的营养状况。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等数据库,收集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地区(南/北)、样本量、性别、年龄、结局指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血清25(OH)D水平缺乏(<20 μg/L)率}等信息,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04-08。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2以及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9篇文献,133 441例健康儿童青少年,平均血清25(OH)D水平为(29.62±12.45)μg/L。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95%CI(17.5%,25.4%)〕,南方地区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为17.5%〔95%CI(13.1%,22.0%)〕,北方地区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为29.0%〔95%CI(19.4%,38.6%)〕。不同性别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OR=0.99,95%CI(0.95,1.03),P=0.71〕、血清25(OH)D水平〔SMD=0.01,95%CI(-0.24,0.26),P=0.9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婴儿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幼儿组〔SMD=0.16,95%CI(0.06,0.27),P=0.002〕、学龄前组〔SMD=0.77,95%CI(0.55,1.00),P<0.000 01〕、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0.65,95%CI(0.27,1.04),P=0.000 1〕,南方地区婴儿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幼儿组〔SMD=1.51,95%CI(0.31,2.72),P=0.01〕、学龄前组〔SMD=6.22,95%CI(3.97,8.47),P<0.000 01〕、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6.80,95%CI(2.95,10.65),P<0.000 5〕,北方地区婴儿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幼儿组〔SMD=1.23,95%CI(0.33,2.12),P=0.007〕、学龄前组〔SMD=8.41,95%CI(2.04,14.79),P=0.01〕。幼儿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学龄前组〔SMD=0.61,95%CI(0.43,0.80),P<0.000 01〕、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0.65,95%CI(0.27,1.04),P=0.001〕,南方地区幼儿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学龄前组〔SMD=5.53,95%CI(3.57,7.49),P<0.000 01〕、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6.07,95%CI(3.04,9.10),P<0.000 1〕,北方地区幼儿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学龄前组〔SMD=6.56,95%CI(1.19,11.92),P=0.02〕。学龄前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0.33,95%CI(0.15,0.51),P=0.000 4〕,南方地区学龄前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1.89,95%CI(0.58,3.21),P<0.005〕,北方地区学龄前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4.94,95%CI(1.51,8.38),P=0.005〕。结论 中国大陆儿童维生素D缺乏仍较严峻,不同性别儿童维生素D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儿童维生素D水平和年龄密切相关,但是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目前早产儿补充维生素D(VD)方案的有效性,并对骨代谢评价指标进行随访。方法 选取2014年6-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早产儿60例,记录性别、胎龄(GA)、出生体质量(BM)、头围、身长,检测血清骨钙素(OC)、25-羟维生素D3〔25(OH)D3〕、钙、磷水平。于生后能耐受经口喂养时〔平均(6.4±2.3)d〕添加VD 800 U/d,于28 d随访复测以上指标,并与出生时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3水平为(17.0±7.0)μg/L,血清OC水平为(81.6±31.6)μg/L;VD缺乏(VDD)43例(71.7%),母孕期补VD不足是早产儿VDD的危险因素〔OR=6.83,95%CI(1.66,27.99)〕。37例早产儿经过规律添加VD,生后28 d与刚出生时体质量、身长、头围及血清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磷、25(OH)D3、O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早产儿生后28 d,VDD 28例(75.7%),低磷血症(血清磷<1.8 mmol/L)是VDD的危险因素〔OR=7.33,95%CI(1.40,38.34)〕。结论 通过800 U/d补充VD方案不能及时改善早产儿骨代谢状况,VD仍处于缺乏状态。监测血清25(OH)D3、OC和磷水平可很好地反映早产儿骨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哈萨克族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2013年11月2-11日,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新疆阜康市选取18岁以上哈萨克族居民64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包括形体测量和检测血脂、空腹血糖、25(OH)D、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MS诊断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结果 哈萨克族人群MS检出率为47.4%(304/641)。与非MS组相比,MS组血清25(OH)D水平低〔(16.47±7.35)μg/L比(18.64±8.6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25(OH)D水平按四分位分成4组,随着25(OH)D水平的升高,MS的检出率逐步降低,分别为54.4%(87/160)、52.8%(85/161)、41.3%(66/160)、41.3%(66/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代谢综合征组分(血压、血糖、血脂)及血钙、血磷、ALP等后,25(OH)D水平对MS发生的影响仍有统计学意义〔OR=0.964,95%CI(0.936,0.992),P<0.05〕。结论 哈萨克族人群血清25(OH)D水平低,且25(OH)D是MS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王美芹  张建志  王莉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0):3678-3681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基因rs2282679 A/C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治疗的男性COPD患者120例为COPD组,另选取同时期衡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健康男性112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采用TaqMan-聚合酶链反应检测VDBP基因rs2282679 A/C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结果 对照组25(OH)D水平(55.1±5.8)nmol/L高于COPD组的(37.3±2.3)nmol/L(t=31.220,P<0.001)。对照组与COPD组VDBP基因rs2282679 A/C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COPD组AA、AC、CC基因型者组间25(OH)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COPD组组内AA、AC、CC基因型者25(OH)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CC基因型者低于AA基因型者,CC基因型者低于AC基因型者(P<0.05)。调整年龄、吸烟指数后,AA基因型比AC基因型COPD易患率低18.3%〔OR=0.374,95%CI(0.197,0.708),P=0.002〕;AA基因型比CC基因型COPD易患率低35.8%〔OR=0.260,95%CI(0.106,0.640),P=0.002〕;AC基因型比CC基因型COPD易患率低16.7%〔OR=0.201,95%CI(0.849,4.744),P=0.109〕。结论 VDBP基因rs2282679 A/C多态性与COPD具有相关性,其中CC基因型与COPD易患性、25(OH)D水平关系紧密,或可作为COPD易患性筛选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5.
背景 维生素D作为肥胖、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新领域和热点之一,但关于维生素D在超重或肥胖男性早期糖尿病肾病(EDKD)中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超重或肥胖的初诊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初诊男性T2DM患者261例,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UAER)及体质指数(BMI)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n=82)、正常体质量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n=47)、超重或肥胖糖尿病组(OWB-DM组,n=65)、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OWB-MAU组,n=67)。根据血清25(OH)D水平的四分位数,将超重或肥胖患者分为Q1组〔血清25(OH)D<18.13 μg/L,n=33〕、Q2组〔18.13 μg/L≤血清25(OH)D<21.22 μg/L,n=33〕、Q3组〔21.22 μg/L≤血清25(OH)D<24.32 μg/L,n=32〕、Q4组〔血清25(OH)D≥24.32 μg/L,n=34〕。收集男性T2D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24 hUAER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MAU的关系。结果 DM组、MAU组、OWB-DM组、OWB-MAU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25(OH)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DM组〔(26.14±3.40)μg/L〕相比,MAU组、OWB-DM组及OWB-MAU组血清25(OH)D降低〔(20.84±4.12)、(23.46±3.35)、(18.00±4.46)μg/L,P<0.05〕;与MAU组、OWB-DM组相比,OWB-MAU组血清25(OH)D降低(P<0.05)。Q1、Q2、Q3、Q4组24 hUA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Q2、Q3、Q4组24 hUAER〔38.50(18.25,78.85)、27.90(19.95,69.80)、20.0(13.20,24.50)mg/24 h〕均低于Q1组〔72.80(54.70,133.20)mg/24 h,P<0.05〕,Q4组24 hUAER低于Q2、Q3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超重或肥胖男性患者24 hUAER与HDL-C、血清25(OH)D呈负相关(rs=-0.199、-0.405,P<0.05),与BMI、SBP、DBP、2 hPG、TG呈正相关(rs=0.257、0.350、0.282、0.421、0.202,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SBP、2 hPG是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发生MAU的影响因素(OR=0.717、1.173、1.327,P<0.05)。结论 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其24 hUAER与低水平的血清25(OH)D、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密切相关,血清25(OH)D的降低及SBP、2 hPG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超重或肥胖男性患者EDKD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信号素4D(sSema4D)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因胸闷、胸痛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9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量化冠状动脉造影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77例)和对照组(120例),并将冠心病组患者分为稳定型冠心病(95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82例)。入院即刻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sSema4D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高血压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吸烟率、糖尿病检出率及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Sema4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Sema4D水平为(8.70±2.19)μg/L,高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6.50±2.60)μg/L(t=6.03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OR=6.665,95%CI(1.206,36.844),P=0.030〕和sSema4D〔OR=5.013,95%CI(1.807,13.904),P=0.002〕进入回归方程,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sSema4D水平预测冠心病发生的最佳截点为5.58 μg/L,灵敏度为83.8%,特异度为78.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95%CI(0.847,0.978),P<0.001〕。结论 高水平sSema4D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其预测冠心病的发生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2月秦皇岛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94例,根据24 h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糖尿病(DM)组(UAER≤20 μg/min)和DN组(UAER>20 μg /min)。选取同期该院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清Vaspin及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采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血清Vaspin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对T2DM发生DN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DN组血清Vaspin水平低于DM组、高于对照组,DM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DM组Vaspin水平与三酰甘油(TG)、FBG、HbA1c、lnFINS、lnHOMA-I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关(r=0.239、0.521、0.593、0.320、0.225、-0.357,P<0.05),DN组Vaspin水平与FBG、lnFINS、lnHOMA-IR相关(r=-0.532、-0.276、-0.23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spin〔OR=0.59,95%CI(0.48,0.92)〕、HbA1c〔OR=1.75,95%CI(1.33,2.31)〕、BMI〔OR=4.83,95%CI(1.17,19.95)〕、lnHOMA-IR〔OR=1.36,95%CI(1.08,1.73)〕为DN的危险因素。结论 胰岛素抵抗与低Vaspin水平是DN的危险因素,低Vaspin水平可作为DN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背景 致密性骨炎(OCI)和其他疾病有时难以鉴别,探讨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为OCI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目的 探索女性OCI患者的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3年6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OCI的61例女性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15~50岁,平均(33.8±6.6)岁,病程2周~15年。选择同期61例女性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年龄15~48岁,平均(35.6±7.6)岁。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并对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病情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观察组血清白蛋白(45.4±2.9)g/L低于对照组(46.5±2.8)g/L(t=2.190,P<0.05)。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0.28(0.23,0.37)μg/L〕、N-端骨钙素(OC)〔13.1(11.2,16.2)μg/L〕、25-羟维生素D3〔25-(OH)VD3〕〔(14.1±5.1)μg/L〕低于对照组〔0.36(0.29,0.48)μg/L,15.6(13.7,17.3)μg/L,(17.5±6.6)μg/L〕(Z=-2.983、-3.255,t=3.081,P<0.05)。长病程亚组OC水平〔14.6(12.4,18.5)μg/L〕高于短病程亚组〔11.7(10.2,14.0)μg/L〕(Z=-2.407,P<0.05)。多孕亚组β-CTX〔0.25(0.22,0.32)μg/L〕、OC水平〔12.2(10.3,15.0)μg/L〕低于非多孕亚组〔0.33(0.26,0.44)μg/L、13.4(12.0,18.8)μg/L〕(Z=-2.486、-1.897,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与妊娠次数、生产次数均呈负相关(rs=-0.276、-0.298,P<0.05),OC与体质指数(BM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妊娠次数均呈负相关(rs=-0.284、-0.374、-0.360,P<0.05),25-(OH)VD3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s=0.275,P<0.05)。 结论 女性OCI患者血清OC、β-CTX水平明显降低,可为鉴别其他疾病提供依据;血清OC水平可以反映OCI患者的严重程度,同时OC水平与患者妊娠次数相关;tP1NP与妊娠次数、生产次数相关。  相似文献   

9.
王齐增  范云操  叶晨希 《浙江医学》2016,38(17):1405-1409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2例为观察组,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测定入院或体检时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记录观察组患者入院24h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记录3个月随访时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25-(OH)D3降低(P<0.05);血清25-(OH)D3严重缺乏(<10滋g/L,n=29)者NT-proBNP及hs-CRP水平、NYHAⅢ~Ⅳ级患者的比例及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比例高于25-(OH)D3缺乏(10~20滋g/L,n=67)、不足(20~30滋g/L,n=20)及充足(>30滋g/L,n=16)者(均P<0.05),而LVEF则低于后3者(均P<0.05);NYHAⅢ~Ⅳ者及发生心血管事件者的血清25-(OH)D3、NT-proBNP及hs-CRP水平高于NYHAⅠ~Ⅱ者及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均P<0.01),而LVEF则低于后两者(均P<0.01)。血清25-(OH)D3水平与LVEF呈正相关(P<0.01),而与NT-proBNP及hs-CRP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低血清25-(OH)D3水平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血清25-(OH)D3水平预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AUC为0.831(95%CI:0.536~0.927,P<0.05),最佳诊断截点为(15.03±1.94)滋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7%和76.3%。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25-(OH)D3水平明显降低,且心功能越差,水平越低,与近期预后密切相关,早期检测血清25-(OH)D3水平有助于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高血压人群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与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8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非高血压成年人27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ECLIA)法测定血清全段甲状房腺激素(iPTH)水平。按照血清25(OH)D水平四分位数将受试者分为4组,即1~16 μg/L组(65例)、17~25 μg/L组(68例)、26~34 μg/L组(66例)、35~65 μg/L组(72例)。按照血清iPTH水平四分位数将受试者分为4组,即7.8~34.1 ng/L组(65例)、34.2~48.4 ng/L组(70例)、48.5~60.2 ng/L组(65例)、60.3~109.2 ng/L组(71例)。比较各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血压前期患病率(preHBP)、生化常规〔包含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尿酸(B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和25(OH)D或iPTH。结果 不同25(OH)D水平组间年龄、SBP、DBP、preHBP、ALB、ALT、Cr、TC、LDL-C、i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PTH水平组间年龄、DBP、ALB、25(OH)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水平与年龄、SBP、DBP、preHBP、γGT、BUA、TC、LDL-C、iPTH呈负相关(P<0.05)。iPTH水平与年龄、DBP、preHBP 、TC呈正相关(P<0.0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OH)D水平与SBP、DBP之间存在线性依存关系(P<0.05);iPTH水平与DBP之间存在线性依存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逐渐调整并增加混杂因素后,25(OH)D与血压水平之间依存程度并无明显变化,随着25(OH)D水平的升高,SBP、DBP水平逐渐降低,并且这一趋势不受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年龄及性别的影响(P<0.05);在逐渐调整并增加混杂因素后,iPTH水平与DBP之间依存程度并无明显变化,随着iPTH水平的升高,DBP水平亦逐渐升高,并且这一趋势不受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年龄及性别的影响(P<0.05)。结论 低25(OH)D水平和高iPTH水平可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临床干预以药物控制肺部症状为主,而关于COPD肺外相关因素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目的分析营养不良、25羟维生素D〔25(OH)D〕及白介素1β与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新入院患者305例,根据COPD发生情况分为非COPD组216例和COPD组89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老年综合评估项目;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25(OH)D、白介素1β与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当前吸烟率、营养状况、认知功能、焦虑状态发生率、抑郁状态发生率、失能发生率、睡眠状况、衰弱状况、多重用药比例、用药种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甲状腺素、25(OH)D、雌二醇、睾酮、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白介素6、白介素1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吸烟〔OR=2.351,95%CI(1.053,5.249)〕、潜在营养不良〔OR=2.429,95%CI(1.118,5.276)〕、营养不良〔OR=3.936,95%CI(1.355,11.439)〕、失眠〔OR=2.584,95%CI(1.094,6.102)〕、C反应蛋白〔OR=0.988,95%CI(0.978,0.999)〕、25(OH)D〔OR=0.929,95%CI(0.880,0.981)〕、白介素1β〔OR=1.025,95%CI(1.003,1.047)〕是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营养不良(rs=0.280,P<0.001)、白介素1β(rs=0.145,P=0.011)与老年住院患者COP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25(OH)D与老年住院患者COPD的发生呈负相关(rs=-0.264,P<0.001)。结论营养不良、25(OH)D、白介素1β是老年住院患者发生COPD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营养不良、白介素1β与老年住院患者COP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25(OH)D与老年住院患者COPD的发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抑郁症与外周血干细胞因子(SCF)及其受体(c-kit)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2-12月江宁区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病区、内科与神经精神科门诊初诊的高血压患者147例,其中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77例为试验组,高血压不伴抑郁症患者70例为对照组。从试验组中抽取37例患者进行12周抗抑郁治疗,为治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SCF、c-kit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内皮素1及白介素(IL)6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伴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SCF〔(848±22)、(917±32)ng/L〕、c-kit〔(11.9±3.7)、(13.1±4.1)μg/L〕 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素1〔(165±21)、(151±17)ng/L〕、IL-6〔(97.3±12.1)、(86.2±9.8)ng/L〕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SCF〔(873±25)、(852±19)ng/L〕、c-kit〔(12.7±3.1)、(11.4±3.5)μg/L〕 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素1〔(140±15)、(166±20)ng/L〕、IL-6〔(46.5±9.7)、(97.9±11.4)ng/L〕 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SCF(OR=24.779,P=0.002),低c-kit(OR=79.998,P=0.001),高内皮素1(OR=27.688,P=0.013)和高IL-6(OR=198.343,P<0.001)是高血压伴抑郁症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血压伴有抑郁症患者外周血中SCF、c-kit表达水平较单纯高血压患者低,外周血中低SCF、c-kit与高血压伴抑郁症相关;抗抑郁治疗可使外周血中SCF、c-kit表达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D)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及白介素6(IL-6)水平,探讨其
与川崎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KD患儿35例,检测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血清25-(OH)D3和IL-6水平,并选取25例
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作为发热对照组,25例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25-(OH)D3和IL-6值,并对各组进行比
较。结果KD治疗前25-(OH)D3水平:正常儿童较发热儿童高(P=0.025);KD患儿较正常儿童高(P=0.023),均有统计学意义;
血清IL-6水平:发热儿童虽较正常儿童高(P=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D患儿较发热儿童高(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将25-(OH)D3与IL-6 水平进行相关分析,r=0.9,P=0.000。血清25-(OH)D3水平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IL-6水平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3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清25-
(OH)D3与IL-6 水平无相关性(r=0.18,P=0.4)。结论KD 患儿治疗前血清25-(OH)D3与IL-6 水平呈正相关,治疗后无明显相
关。25-(OH)D3可能参与KD的发病,可作为KD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近年陆续出现了多项运动针法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ANSLB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但尚缺乏新的关于运动针法治疗ANSLBP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运动针法治疗ANSLB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PubMed、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筛选运动针法治疗ANSLBP有效性和安全性的RCTs、交叉研究、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1-03-25。采用Revman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的17篇文献研究类型均为RCTs,共涉及1 226例患者,其中观察组610例,采用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616例,采用阳性对照或空白对照/安慰针/假针。Meta分析结果:(1)运动针法对照西药,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MD=-1.54,95%CI(-2.43,-0.65),P=0.000 7〕、Roland-Morris腰椎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MD=-3.08,95%CI(-4.92,-1.24),P=0.001〕低于对照组,腰椎关节活动度(ROM)大于对照组〔MD=-1.42,95%CI(-1.62,-1.22),P<0.000 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7,95%CI(1.19,1.35),P<0.000 01〕,但两组患者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5.11,95%CI(-19.12,8.91),P=0.48〕;(2)运动针法对照假针,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MD=-1.70,95%CI(-2.05,-1.35),P<0.000 01〕、RMDQ评分〔MD=-3.06,95%CI(-4.50,-2.70),P<0.000 01〕低于对照组;(3)运动针法对照物理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MD=-1.60,95%CI(-2.06,-1.14),P<0.000 01〕、RMDQ评分〔MD=-3.00,95%CI(-4.31,-1.69),P<0.000 01〕低于对照组;(4)运动针法对照推拿,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MD=-1.50,95%CI(-1.65,-1.35),P<0.000 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19,95%CI(1.09,1.30),P=0.000 1〕。1篇文献报道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3%(4/30)。 结论 现有文献证据表明运动针法能有效减轻ANSLBP患者疼痛、腰椎功能障碍,提高患者腰椎ROM及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RCTs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病,合理摄入各类膳食营养素对其防治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在CAD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膳食营养素是否通过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进而导致CAD,目前尚不清楚。目的 了解CAD患者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并探讨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3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AD的患者31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食物营养计算器软件V2.7.3精确计算患者平均每日22类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分析其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结果 CAD患者的膳食纤维、叶酸、维生素C及钠摄入量分别为(17.21±6.59)g/d、(94.07±50.88)μg/d、(142.54±62.39)mg/d、(4.00±1.16)g/d。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C是脂质斑块〔OR=0.994,95%CI(0.990,0.998),P=0.003〕、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OR=0.988,95%CI(0.981,0.994),P<0.001〕及血栓〔OR=0.988,95%CI(0.983,0.994),P<0.001〕的保护因素;膳食纤维是巨噬细胞浸润〔OR=0.955,95%CI(0.920,0.992),P=0.016〕及TCFA〔OR=0.934,95%CI(0.900,0.970),P<0.001〕的保护因素;叶酸是TCFA〔OR=0.986,95%CI(0.978,0.993),P<0.001〕及斑块破裂〔OR=0.991,95%CI(0.985,0.997),P=0.005〕的保护因素;而钠是脂质斑块〔OR=1.597,95%CI(1.243,2.052),P<0.001〕、TCFA〔OR=1.617,95%CI(1.258,2.079),P<0.001〕、斑块破裂〔OR=1.359,95%CI(1.082,1.708),P=0.008〕及血栓〔OR=1.476,95%CI(1.077,2.022),P=0.015〕的危险因素。结论 CAD患者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不佳,膳食纤维及维生素摄入不足,而钠摄入量严重超标。维生素C、膳食纤维、叶酸及钠摄入量是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对CAD患者进行膳食营养指导有助于预防不稳定斑块的产生,改善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患者随之增多。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健康体适能良好的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因此关注老年人骨质疏松、保障其健康体适能情况十分重要。 目的 探究老年男性发生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健康体适能情况,为预防骨质疏松、改善健康体适能及制订健康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骨密度检查的250例老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骨质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健康体适能检测结果〔包括肌力(即30 s曲臂次数、30 s连续坐椅站立次数)、柔韧性(即肩臂伸展、坐位体前屈)、平衡能力(即闭眼单足站立)、有氧能力(即2 min踏步走次数)、敏捷/动态平衡能力(即起立走2.5 m所用时间)〕。 结果 250例老年男性研究对象中,骨质正常组76例(30.4%)、骨量减少组123例(49.2%)、骨质疏松组51例(2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围〔OR=0.710,95%CI(0.566,0.891)〕、体质指数(BMI)〔OR=0.685,95%CI(0.474,0.99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R=74.182,95%CI(3.738,1 472.125)〕、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OR=0.745,95%CI(0.619,0.897)〕、雌二醇(E2)水平〔OR=0.784,95%CI(0.665,0.924)〕是老年男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研究对象均顺利完成健康体适能各项检测,检测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三组30 s连续坐椅站立次数、肩臂伸展距离、坐位体前屈距离、闭眼单足站立时间、2 min踏步走次数、起立走2.5 m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30 s曲臂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围、BMI、HDL-C水平、25(OH)D3水平、E2水平是老年男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骨密度老年男性的健康体适能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尤其以柔韧性、平衡能力、有氧能力、敏捷/动态平衡能力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7.
背景 低剪切力能诱导血管炎症反应,从而引起高血压的发生、发展。雌激素可以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的途径调节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对高血压具有保护作用。 目的 为了解女性高血压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探究剪切力、雌二醇与女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及在不同剪切力下雌二醇对高血压的影响,进而探究雌二醇与剪切力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1—8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纳入288例女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病例组,并从湖南省人民医院体检科随机抽取296例女性非高血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抽取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指标的检测,采用彩超多普勒进行血管彩超检查计算剪切力。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高血压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高血压预测模型,对雌二醇进行四分组分层分析,探究不同剪切力二分组下各雌二醇分组对高血压发生的影响,利用相乘交互作用模型评价雌二醇和剪切力之间的交互作用。 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受教育程度、BMI、绝经、高血压家族史、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雌二醇、尿酸(UA)、肌酐(Scr)、尿素氮(BUN)、剪切力、血液黏稠度(WB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172,95%CI(1.361,3.468)〕、绝经〔OR=14.940,95%CI(1.938,115.176)〕、高血压家族史〔OR=1.614,95%CI(1.014,2.570)〕、BMI 24~28 kg/m2〔OR=3.454,95%CI(2.072,5.758)〕、BMI>28 kg/m2〔OR=6.750,95%CI(2.380,19.146)〕、TG 1.30~1.83 mmol/L〔OR=1.980,95%CI(1.114,3.520)〕、TG>1.83 mmol/L〔OR=2.311,95%CI(1.308,4.082)〕、TC 4.29~5.12 mmol/L〔OR=2.222,95%CI(1.250,3.950)〕、TC>5.12 mmol/L〔OR=1.884,95%CI(1.062,3.341)〕、LDL-C>2.81 mmol/L〔OR=1.546,95%CI(1.150,2.078)〕、HDL-C>1.17 mmol/L〔OR=0.140,95%CI(0.065,0.301)〕、BUN>5.47 mmol/L〔OR=3.249,95%CI(2.380,4.434)〕、Scr>69 μmol/L〔OR=1.166,95%CI(1.126,1.207)〕、UA>324 μmol/L〔OR=1.040,95%CI(1.029,1.050)〕、WBV<3.39 mPa·s或>4.41 mPa·s〔OR=3.456,95%CI(2.557,4.671)〕、雌二醇10.60~<15.39 ng/L〔OR=0.053,95%CI(0.015,0.183)〕、雌二醇15.39~<23.99 ng/L〔OR=0.022,95%CI(0.006,0.077)〕、雌二醇>23.99 ng/L〔OR=0.005,95%CI(0.001,0.020)〕,剪切力>8.21 dyne/cm2〔OR=0.033,95%CI(0.017,0.062)〕是高血压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绘制预测模型诊断高血压的ROC曲线,结果显示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95%CI(0.882,0.923),P<0.01〕,灵敏度79.60%,特异度87.90%。模型1、2在剪切力≤8.21 dyne/cm2人群中,随着雌二醇水平的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呈下降趋势(P趋势=0.001)。在剪切力≤8.21 dyne/cm2人群中,雌二醇≥15.39 ng/L与高血压风险降低的关系更显著〔OR=0.037,95%CI(0.017,0.079),P<0.05〕,在剪切力>8.21 dyne/cm2人群中,雌二醇≥15.39 ng/L与高血压降低的关系更显著〔OR=0.012,95%CI(0.005,0.019),P<0.05〕。 结论 雌二醇≥10.60 ng/L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在低剪切力下雌二醇对高血压的保护作用更大;剪切力与雌二醇对高血压具有相乘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国四川地区成年女性血清25(OH)D、1,25(OH)2D水平与握力、平衡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期间,以整群随机抽样法调查了四川地区成都、广元、泸州和西昌共1 095名29~95岁女性。采用手持式测力仪和简易躯体能力测试(简称SPPB测试)评估握力和平衡能力。根据血清25(OH)D水平分为4组:>75 nmol/L为充足, 51~75 nmol/L为不足,25~50 nmol/L为缺乏,<25 nmol/L为严重缺乏。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分析维生素D不同水平分组之间的握力、平衡能力是否有差异,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25(OH)D、1,25(OH)2D与握力、平衡能力的关系。结果 该人群维生素D缺乏占70.9%,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人群多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地区(P<0.001),平均户外活动时间少(P=0.013),且食物中未额外补充维生素D制剂(P<0.001)。≥65岁的女性血清25(OH)D水平低于<65岁者(P=0.001),≥65岁女性血清25(OH)D ≤50 nmol/L的比例高于<65岁者(74.6% vs. 68.9%, P=0.046),但两个年龄组血清1,25(OH)2D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0)。按照全年龄段或年龄段分层分析,各维生素D水平分组比较,握力、SPPB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随着年龄增长,肌力、平衡能力下降〔比值比(OR)=1.066,P<0.001;OR=1.111,P<0.001〕;体质量增加可保持正常善握力(OR=0.958,P<0.001);血清白蛋白升高(OR=0.896,P=0.001)和增加步行时间(OR=0.799,P=0.001)可保持正常平衡能力。结论 四川地区成年女性血清25(OH)D、1,25(OH)2D水平与握力、平衡能力没有相关性。基于维生素D缺乏现状加强维生素D补充的建议能否改善肌力和平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于春艳  张磊  高照猛  徐建  刘娟  张旗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0):2437-2443
目的 探讨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与疾病活动度及骨质疏松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8月—2017年3月就诊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女性RA患者240例为病例组,同时收集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女性80例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CCP)、抗核抗体(ANA)等,测定甲襞微循环积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25羟基维生素D〔25(OH)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保护素(OPG)水平,运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 RA 患者骨密度。根据DAS 28积分分为低度活动、中度活动、高度活动,采用“田牛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亚组48例、中度亚组136例、重度亚组56例。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骨质疏松发生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高于对照组〔(6.1±1.9)分与(4.7±1.5)分,t=5.995,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甲襞微循环异常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000,P<0.01)。病例组中度活动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较低度活动者升高,重度活动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较低度活动和中度活动者升高(P<0.05)。病例组不同程度甲襞微循环异常患者年龄、病程、RF阳性率、A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同程度甲襞微循环异常患者ESR、CRP、CCP阳性率、DAS 28积分、25(OH)D、VEGF、OPG水平、骨量下降及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度亚组患者ESR、CRP、CCP阳性率、DAS 28积分、VEGF水平、骨量下降及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轻度亚组,25(OH)D、OPG水平低于轻度亚组(P<0.01);重度亚组患者ESR、CRP、DAS 28积分、VEGF水平高于轻度亚组和中度亚组,25(OH)D、OPG水平低于轻度亚组和中度亚组,CCP阳性率和骨量下降及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轻度亚组(P<0.01)。病例组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与DAS 28积分(r=0.575,P<0.05)、ESR(r=0.529,P<0.05)、CRP(r=0.420,P<0.05)、CCP滴度(r=0.413,P<0.05)呈正相关,与25(OH)D(r=-0.595,P<0.05)、OPG(r=-0.538,P<0.05)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SR〔β=0.033,95%CI(0.001,0.065),P=0.043〕、CCP滴度〔β=0.008,95%CI(0,0.068),P=0.044〕、甲襞微循环积分〔β=0.484,95%CI(0.355,0.614),P<0.001〕是女性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甲襞微循环积分是女性RA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1.150,95%CI(1.020,1.291),P=0.025;OR=2.980,95%CI(1.184,7.502),P=0.033〕,而25(OH)D和OPG是女性RA患者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OR=0.005,95%CI(0.003,0.007),P=0.032;OR=0.907,95%CI(0.842,0.977),P<0.001〕。结论 女性RA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与疾病活动度及骨质疏松发生相关;甲襞微循环积分升高是疾病活动度增加及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甲襞微循环检查可作为一种预测RA骨质疏松发生的潜在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性评价预防性应用茶碱(ThP)类药物对围生期窒息(PA)后新生儿肾功能异常(RD)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07-31,收集关于PA后新生儿预防性应用ThP类药物干预评价RD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2.6软件对RD发生率、血肌酐(Scr)水平、肾小球滤过率(GFR)、尿β2微球蛋白(β2M)水平、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378例患儿,其中干预组190例,对照组188例。纳入文献均为中度偏倚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R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35,95%CI(0.25,0.49),P<0.000 01〕。干预组第1天Sc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95%CI(-0.08,0.07),P=0.910 00〕;干预组第3、5天Sc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WMD=-0.57,95%CI(-0.68,-0.46),P<0.000 01;WMD=-0.35,95%CI(-0.53,-0.16),P=0.000 20〕。干预组第1天GF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68,95%CI(-1.05,4.41),P=0.230 00〕;干预组第3、5天GFR均高于对照组〔WMD=14.30,95%CI(11.73,16.87),P<0.000 01;WMD=10.59,95%CI(7.72,13.47),P<0.000 01〕。干预组第1天尿β2M水平低于对照组〔WMD=-7.23,95%CI(-8.65,-5.81),P<0.000 01〕。干预组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2,95%CI(0.54,1.55),P=0.750 00〕。干预剂量为8、5 mg/kg的干预组R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RR=0.37,95%CI(0.22,0.62),P=0.000 20;RR=0.34,95%CI(0.22,0.52),P<0.000 01〕。RD发生率的漏斗图左右对称性可,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预防性应用ThP类药物对PA后新生儿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但由于样本量不足及缺乏远期神经系统评价,目前仍不能常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