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非典型症状胃食管反流病(a-GERD)患者与典型症状胃食管反流病(t-GERD)患者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MII-pH)及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结果,提高对a-GERD的认识。 方法 对 30例疑诊a-GERD患者行上消化道内镜、HRM、MII-pH检查及PPI治疗,以同期33例t-GERD 患者作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食管动力、反流及PPI疗效的差异。 结果 30例疑诊a-GERD患者中24例确诊为a-GERD,其中1/3的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发病年龄、合并症发生率高于t-GERD患者(P<0.05)。两组内镜下食管黏膜糜烂的发生率及食管测压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食管MII-pH监测示a-GERD组无论酸反流、非酸反流时间百分比及次数均高于t-G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组反流以卧位、气液体混合反流多见, 而后组以立位反流多见。经2周标准剂量的PPI治疗后,a-GERD组的有效率低于t-G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8% vs. 78.8%,P<0.01);但继续2周2倍标准剂量的PPI联合促动力药治疗,两组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7% vs.88.0%,P<0.05)。 结论 与t-GERD患者相比,a-GERD患者的年龄偏大,临床表现为与体位有关的上胸部症状且夜间及进餐可加重,反流更严重且混合反流多见,PPI治疗的剂量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伴有或不伴有食管外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及反流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72例GERD患者,根据是否伴有食管外症状将纳入患者分为伴有食管外症状组(n=30)和不伴有食管外症状组(n=42),比较两组患者的食管动力及反流的差异。结果 伴有食管外症状组患者4s完整松弛压(integratedrelaxationpressure,IRP)、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DCI)均显著低于不伴有食管外症状组(P<0.05),蠕动中断显著长于不伴有食管外症状组(P<0.05),食管裂孔疝比率显著高于不伴有食管外症状组(P<0.05)。两组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sphincter,LES)静息压、LES长度、食管上括约肌(upperesophagealsphincter,UES)静息压及远端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食管外症状组患者的总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和酸反流情况的差异。 方法 随机选取94例有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且反流性疾病问卷的症状积分(Sc)≥12的患者行上消化道内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及24 h食管pH监测。根据内镜诊断结果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比较RE与NERD两组食管动力和酸反流情况。同时根据24 h食管pH监测结果分为生理性酸反流(pH -)组和病理性酸反流(pH +)组,比较两组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 RE组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食管收缩波幅、远段收缩积分(DCI)及有效蠕动比例与NER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RE组LESP减低的发生率及食管裂孔疝的发生率高于NERD(分别为63.0% vs.31.7%,P<0.01;37.0% vs.14.3%, P<0.05)。28例GERD患者发生pH +,RE组pH +发生率高于NERD组(63.0% vs.17.5%,P<0.01);RE组 24 h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均高于N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组LESP及食管收缩波幅低于pH -组,且pH +组LESP减低发生率及食管裂孔疝发生率高于pH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组LESL、DCI及有效蠕动比例低于pH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E患者较NERD患者更易见酸反流和食管裂孔疝;有pH +的GERD病患者更易见食管动力障碍,这种差异可能与食管动力障碍和酸反流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镜和高分辨率测压(HRM)结果,比较难治性GERD不同内镜下类型的食管动力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8例难治性GERD患者的胃镜和HRM结果,依据胃镜下类型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组和Barrett食管(BE)组,比较内镜与HRM对食管裂孔疝(HH)的检出率,以及3组间的完整松弛压力(IRP)、上食管括约肌(UES)压力和无效收缩率。结果 HRM对HH的检出率[12.7%(15/118)]高于内镜对HH的检出率[8.5%(10/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IRP和UES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组无效收缩率高于N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组与BE组、NERD组与BE组无效收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组HH发生率[16.2%(6/37)]与NERD组[13.8%(9/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较NERD更易发生无效收缩,难治性GERD不同内镜下类型可能存在不同食管动力特点,需对此类患者展开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食管高分辨率测压,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合并难治性咳嗽患者食管动力特点。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GER并行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的患者71例,根据其是否合并难治性咳嗽分为GER合并难治性咳嗽组(22例)和GER组(49例)。采用HRM测量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UESP)、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远端收缩积分(DCI)、远端潜伏期(DL)及4 s综合松弛压(4?s IRP),分析两组患者食管动力特点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R合并难治性咳嗽组存在无效食管动力(IEM)的患者比例高于GER组(P?<0.05);GER合并难治性咳嗽组DCI更低(P?<0.05);两组患者UESP、LESP、DL、4?s I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R合并难治性咳嗽患者IEM比例高,DCI低于单纯GER患者,HRM可客观评价食管动力,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食管动力学状态及反流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2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0例RGERD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0例非难治性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监测并比较两组食管动力学参数[食管上端括约肌(...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特征、食管动力学及酸暴露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2005至2011年我院门诊完成所有检查并确诊的260例GERD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老年组(i〉60岁)与中青年组(〈60岁),分析两组患者的食管炎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食管动力学、酸暴露情况。结果老年组GERD患者食管裂孔疝、不典型反流症状及食管外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分别为45.1%、36.3%、37.1%与30.6%、27.2%、2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6、0.005、0.037)。两组患者内镜下食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7.5%与50.3%,P=0.250),但老年组患者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高于中青年患者(B级及C+D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9.5%、8.8%与10.2%、2.7%,P值分别为0.034、0.030)。老年组患者的立卧位酸清除时间、立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及反流指数DeMeester积分均高于中青年组,且立位酸清除时间百分比、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及DeMeester积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6、0.001)。老年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体部蠕动波幅均低于中青年组,非传导性收缩百分比高于中青年组,两组间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364-6.39,15.574-7.01,P=0.009)。结论与中青年GERD相比,老年GERD患者食管动力功能下降,酸暴露时间延长,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GER)的食管酸暴露与动力学改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
沈宗林 《海南医学》2007,18(12):13-15
目的了解以非典型症状(包括消化道外症状)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病人的症状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4例以非典型症状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对他们的症状特点及确诊前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确诊前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1.5%。确诊后以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0.7%。确诊后的疗效明显高于误诊时的疗效(P<0.01)。(2)GERD的非典型症状常见于30岁以上患者(P<0.0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3)非典型症状中以慢性咽炎、气管炎、声带炎最为常见。结论应认识临床上以非典型症状就诊的GERD患者并给予及时和正确的诊治,可提高疗效,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中呼吸道症状与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例有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胸部X线检查及鼻部检查正常,怀疑有胃食管反流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行24h食管pH监测,记录患者反流与呼吸道症状;记录24h食管pH〈4的反流次数、反流时间〉5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Demeester积分,计算总、立位、卧位pH〈4的时间占监测时间的百分比,并与健康对照组(12例)进行比较;并利用症状相关概率(symtom association probability,SAP)分析症状与反流的相关性。对Demeester总积分≥14.72,和(或)症状与反流SAP≥75%者进行相应抗反流治疗。结果30例患者中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6例,24h食管pH监测中SAP≥75%有17例,根据Demeester总积分≥14.72及SAP≥75%有26例诊断为GRED,对确诊的26例经12周抗反流治疗,反流症状及呼吸道症状完全缓解的15例,8例明显减轻。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GER是非典型的GERD中呼吸道症状发生的重要因素;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GERD中以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为主;24h食管pH监测结合症状相关性分析是诊断非典型GERD的重要手段;抗反流治疗对此类患者呼吸道症状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食管裂孔疝伴胃食管反流病的胃食管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HH)伴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与单纯HH及GERD患者之间的内镜、24h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胃动力学检查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胃镜确诊的HH伴GERD患者61例,同期内镜确诊单纯HH患者28例,GERD患者30例,在一周内进行24h食管pH监测、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压力测定及胃磁图测定胃半排空时间.结果: GERD中pH监测诊断同内镜诊断相符合占83.52%,不符合占16.48%.24h pH监测中,HH伴GERD组患者的总反流时间、卧位反流时间及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均显著高于GERD组和HH组,GERD组显著高于HH组;HH伴GERD组LESP显著低于HH组和GERD组,HH组LESP显著低于GERD组;HH伴GERD组LESL显著短于GERD组,HH伴GERD组和HH组LESL无显著差异,HH组LESL显著短于GERD组;HH伴GERD组LESR显著高于HH组和GERD组,HH组LESR显著高于GERD组;HH伴GERD组胃排空延缓者显著多于HH组,但与GERD组无显著差异,GERD组胃排空延缓者显著多于HH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有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的咽喉部改变及其与胃食管酸反流的关系。方法对 70例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了解反流性食管炎情况 ,咽喉镜检查咽喉部病变的发生情况 ,并对反流症状及咽喉部症状进行评分。结果 3 7.1 %患者有咽喉部症状 ,咽喉部症状类型和程度与反流症状类型及程度无关 (P >0 .0 5 )。 68.6%的患者有咽喉部病变 ,与反流症状及咽喉部症状无关 (P>0 .0 5 )。食管炎严重程度与咽喉部病变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P <0 .0 1 )。结论咽喉部症状及病变与胃食管反流症状及反流程度无关 ,但与食管酸反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提供科学的健康教育、加强症状管理是控制GERD患者反流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检索相关高质量的证据进行总结与评价,以促进GERD症状管理的临床实践。目的 基于循证方法和要求,对GERD症状管理相关指南/共识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以期为促进证据的临床转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D、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reflux esophagitis”为英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国际指南协作网(GIN)、美国国立指南库(NGC)、新西兰指南工作组(NZGG)、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NAO)、澳大利亚临床实践指南数据库(ACPG)、世界卫生组织(WHO)。此外,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以“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D/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reflux esophagitis”“Guideline/Guidelines as Topic/guideline*/consensus*/routine*/recommendatio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胃食管反流病/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GERD”“指南、规范、指引、共识、建议、指导、规范”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并辅助追溯参考文献。检索时间均为2014-01-01至2019-12-31。应用AGREE Ⅱ和共识质量评价工具对最终得到的指南/共识进行质量评价,汇总GERD症状管理的推荐意见。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1 593篇,经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2篇指南(均来自国外)、6篇专家共识(均来自中国)。AGREE Ⅱ评价2篇指南的平均得分:范围和目的80.56%、参与人员73.61%、严谨性75.00%、清晰性80.56%、应用性50.00%和独立性87.50%,推荐级别分别为A级和B级;2篇指南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75,一致性较高。2名研究者对6部专家共识各条目的评价结果一致,均为“纳入”。最终形成的GERD症状管理有关的推荐意见包括疾病辨别筛查、疾病确诊、并发症的诊断、饮食宜忌、起居调摄、心理指导、用药指导、治疗指导8个方面。结论 纳入的关于GERD的2篇指南(均来自国外)、6篇专家共识(均来自中国)总体质量较高,但还需进一步规范指南/共识的制定和报告流程。经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后最终得到的GERD症状管理的推荐意见包括:疾病辨别筛查、疾病确诊、并发症的诊断、饮食宜忌、起居调摄、心理指导、用药指导、治疗指导8个方面,可为医务工作者进行GERD症状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刚 《河北医学》2012,18(4):472-475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科诊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9例为观察组,另选择3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其食管及胃内压并进行24h食管PH值监测.结果:观察组中常进食过饱、睡前进食,喜油腻食物、辛辣食物及饮酒、吸烟、喝咖啡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LESL均值为(3.28±0.31)cm,GP均值为(1.62±1.03)kPa,LESP/GP为0.54±0.43,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胃酸反流时间为(201.34±198.23)min,PH值<4时间比例平均为(22.13±17.53)%,胃酸清除时间(1.49±1.31)min/次,均明显长于或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良的饮食习惯、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及食管廓清能力的降低等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成人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总结60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临床症状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其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患者有反酸、反食、胃灼热、非心源性胸痛、胃食管反流症状及咽喉炎、慢性咳嗽、哮喘等食管外症状,经胃镜检查分为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组和反流性食管炎(RE)组的发生率及发生情况。结果NERD和RE分别占GERD的53.3%和46.7%:与RE组相比,NERD患者以男性多见(P0.05),平均年龄较轻(P0.05)。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在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胃灼热更突出。两组患者的食管外症状较轻。结论应密切关注患者胃灼热、反酸、反食、胸骨后疼痛症状以及食管外症状,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埃索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对照观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30例确诊的GERD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口服,1次/天;对照组60例,给予兰索拉唑30mg,口服,1次/天,疗程均为8周。记录治疗后患者烧心、嗳气、反酸、胸骨后灼痛等症状积分改变,按症状积分改善及内镜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疗效。结果治疗组GERD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前2周,P〈0.01,4周时P〈0.05,食管黏膜损害愈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分别为74.3%和61.7%,P〈0.01,但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93.3%,P〉0.05,两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埃索美拉唑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速效高效且安全的质子泵抑制剂(PP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