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资源型煤炭城市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与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资源紧缺矛盾和环境压力,本文结合淮北市的实践,对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决定2004~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做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  相似文献   

3.
随着七台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命题.按照市委要求,我们经过专题调研,建议:在未来几年,市委、市政府应该把建设生态型城市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此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社会和谐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发挥好环境监测在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具有突出意义。本文在对环境监测界定和分类进行了简要介绍后,重点探讨了环境监测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然后指出要完善监测体系,尊重监测结果,强化监测投入等意见。  相似文献   

5.
进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绝非易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可能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必须从现在起就有一个长期的打算,有以科学发展理念抓建设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相似文献   

6.
孙佑海 《环境保护》2006,(6A):44-49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最高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为“两个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着重于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研究,首先将从两个角度分析节约资源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其次是针对具体需求提出建议:创新业务发展模式,落实环保生产问题,提出新想法,创新环保道路,树立节约资源理念,创造环境友好型文化环境,促进新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6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将节约理念贯穿于各个领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和特征,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建立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和39个指标。利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通过2个节约指数来综合反映区域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状况。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对全国1990-2004年的资源节约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总体上处于弱节约状态,且评价期内各子系统先后经历了基本协调发展、较协调发展、高度协调发展状态,我国距离资源节约型社会仍有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9.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大家满怀胜利喜悦的心情辞旧迎新, 迈进2006年之际,《资源节约与环保》编辑部全体同仁向本刊读者、作者,向在全国资源节约和环保战线上辛勤工作的各级领导、广大职工,致以诚挚的新春问候。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2005 年天津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达到 1.28t标准煤、电力消费量0.12万 kW.h,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62t 标准煤、取水量29.4 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这些指标均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10.
张通 《环境保护》2012,(1):36-37
湖北省是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胡锦涛总书记指示,要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十一五"期间,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牢记嘱托,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实现了全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1.
一方 《环境保护》2006,(7A):46-48
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作为人口众多的中国,人均占有资源更显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以年均8%~10%的比率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资源消耗迅速增加,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甚至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底线,影响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物资再生》2008,26(1):3-7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最高的科学咨询机构,极为重视持续发展这一全球性问题。中国科学院的国情小组近年来就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其中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的分析,特别是  相似文献   

14.
朱坦 《环境保护》2006,(5A):38-41
朱坦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始对环境评价的理论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他创办的南开大学环境规划与评价所是国内最早经过国家环保总局考核并拥有国家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的高等院校单位之一,现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学会理事长单位、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委员会主任单位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推荐的规划环评单位。在本文中朱坦从专家的角度阐述了天津在“创模”过程中所做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利用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工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环境工作通讯》2008,(3):I0009-I0018
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在这里召开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启动第二批试点,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叶岱夫 《福建环境》1997,14(6):22-23
在当今世界上,是靠巨大的物质支撑体系与相应的消费体系维持着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社会。这种工业社会的繁荣是建立在人类的浪费型文明基础之上的,对于这种浪费型文明,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与谨慎地规范,任其发展下去,无法保持世纪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文明取代浪费型文明,这就是资源节约型文明。 1 浪费型文明的表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资源节约型文明的提出与建立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与文化背景。简言之,当代社会太多的浪费行为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激  相似文献   

17.
张锡民 《环境》1995,(2):13-13
资源节约型产业是指生产效益高、物耗能耗低、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生产精细化、集约化的产业体系。它是与传统的资源浪费型产业体系相对立,去除了资源遇型体系缺陷而建立的全新产业。由于我国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生产体系。目前我国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体系,一般均属于资源浪费产业体系。资源能源浪费大、废物资源化差、综合利用效能低。单从宏观节能分析,全国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节能率只有3%,工业部门节能率约5.3%,节电率为3.3%,据测算我国能源平均有效率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2/3,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90%,因此,节能降低在我国有很大潜力。从废旧物资堆存量来看,据德国、美、法、意大利四国资料统计,社会上仅废钢铁的积累量为当年钢产量的9-11倍,我国据推测也拥有4亿多吨。从回收效益上分析,近十年我国回收废钢铁约1.6亿吨,就为国家节约铁矿石5亿吨,节约主标煤3亿吨,还相应节省了开矿、烧结、炼焦、炼铁等大批投资。因此,建立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对发展国家经济、节约资源十分有益。是一种减少资源浪费,控制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综合消息 为贯彻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上海市委,市政府2005年3月23日上午在上展中心召开了上海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把“统筹、协调、全面”的要求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天津是老工业基地,传统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控制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很重。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天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部署要求,制定并实施《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综合运用经济、  相似文献   

20.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建立绿色化理念,在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增大社会经济效益,推动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