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超声内镜检查观察分析消化道隆起病变的部位分布情况。结果本文135例患者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发现其中病变位于食管72例,胃61例,十二指肠2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56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椭圆或梭形,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有低回声包膜;间质瘤2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回声可不均匀;囊肿1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无回声,均匀,边界清,压之变形;脂肪瘤9例,超声内镜表现为均质高回声,边界清;异位胰腺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不均匀中高回声,边界清;外压病变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来源壁外,胃各层结构完整;息肉5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来源于黏膜层,管壁各层结构完整;疣状隆起4例,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1例。所有患者均经EMR、ESD或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5.19%。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能够显示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并能提示隆起性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消化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后行超声内镜检查的230例患者,根据超声内镜扫查特征大小、回声、管壁层次等特点做超声诊断。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以病变切除后的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在230例患者中剔除壁外压迫29例,包括消化道肿瘤、胆胰疾病等,对剩余1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超声内镜下病变<5 mm者69例(41.4%),5~10 mm者78例(46.7%),病变>10 mm者20例(12.0%);息肉40例,平滑肌瘤42例,脂肪瘤14例,间质瘤43例,囊肿9例,异位胰腺12例,静脉曲张2例,性质待定5例。148例病灶接受内镜或腹腔镜下切除治疗,与最后病理比较,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为89.86%(133/148)。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管壁隆起性病变的病灶分层判断有重要价值,对于病变性质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助于选择内镜或腹腔镜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阐明内镜超声微探头诊断食管隆起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12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均经超声微探头检查,其中,61例行胃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与超声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超声诊断的12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食管息肉见于6例,黏膜下肿瘤84例,食管癌19例,食管静脉曲张5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3例,食管外压性改变6例。61例高频电切除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符合率96.7%。结论超声微探头不仅可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起源作出准确判断,并可依据回声推断其病理性质(良性或恶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普通胃镜检查常难以正确判断病变的结构层次和来源。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兼具内镜和超声两方面影像检查的优点,能在内镜直视下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显示病变的层次结构及与邻近脏器或组织的关系,且可判定病变有无邻近脏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此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价值[1,2]。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析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治疗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均为2013年5月~2016年5月.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使用超声内镜进行检查.将超声内镜检查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检查后发现,平滑肌瘤占17例、胃肠道间质瘤占15例、脂肪瘤占10例、类癌占6例、异位胰腺占4例、神经鞘瘤占2例、错构瘤占2例、血管球瘤占1例.使用超声内镜诊断的总符合例数为49例,符合率为85.96%,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超声内镜可将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有效诊断,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物鉴别和治疗方法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钬激光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内镜下钬激光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远期疗效.方法 消化道早期癌患者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46~81岁,平均67岁.内镜检查:食管癌7例,贲门癌3例,胃底癌1例,胃窦癌4例,残胃癌l例,乙状结肠癌l例,直肠癌3例.组织病理学检查:高分化鳞癌4例、管状腺癌1例、高分化腺癌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局灶性癌变4例.内镜超声检查示早期癌病灶均局限于黏膜层,均无黏膜下层侵润.内镜下分型为隆起型(I型)1例,表浅隆起型(Ⅱa型)12例、表浅平坦型(Ⅱb型)7例.20例早期癌患者中,16例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而无法外科手术,3例因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而行内镜下钬激光治疗,1例因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失败而行内镜下钬激光治疗.经内镜活检管道插入直径400μm的光导纤维,以功率15 w、脉冲能量1.0 J,波长2.1μm的钬激光气化切除病灶.激光照射范围超出病灶0.5 cm.结果 所有患者病灶均气化切除,术中及术后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及狭窄等并发症,随访36~72个月内镜检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 内镜下钬激光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异位胰腺也称迷走胰,是在正常胰腺位置以外的胰组织完全不与正常位置上的胰腺连接,与正常胰腺组织之间无血管、神经及解剖关系[1].异位胰腺可发生于任何脏器,但多发生在消化道, 上消化道约占半数以上[2],主要位于胃及十二指肠,多于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但常规胃镜下确诊较困难,有赖于内镜超声(EUS)检查结合病理检查近8 年来我院经超声内镜及病理确诊上消化道异位胰腺19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X线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和普通内镜常不能作出较准确诊断。近年开展的消化道超声技术介入内镜检查(EUS),无疑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检查手段。我院应用EUS检查并就其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小探头(EMU)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30例患者,常规内镜诊断的265个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行EMU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共265个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其中,食管103个,胃148个,十二指肠14个;腔外压迫8个,余257个为腔内病变;间质瘤122例,异位胰腺32例,静脉瘤12例,静脉曲张16例,囊肿20例,脂肪瘤41例,息肉14例。对部分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结论 EMU检查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起源有定位作用,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多层螺旋CT、消化道造影及内镜检查特点,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5年4月经该院确诊的25例PGIL患者的CT图像、消化道造影及内镜检查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 CT对PGIL诊断结果:14例胃部病例中,10例表现为胃壁弥漫性均匀增厚,2例表现为局限性胃壁增厚,呈结节样、息肉状改变,局部可见浅表样溃疡;11例肠道病例均表现为肠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造影显示:11例胃部病例中5例表现为弥漫性多发小结节样或肿块样充盈缺损,2例仅表现为黏膜皱襞不同程度的变平、增宽或破坏消失;6例肠道病例中,4例表现为不规则充盈缺损或截断。内镜检查:13例胃部病例中,溃疡型5例,肿块型3例;5例肠道病例中,4例表现为黏膜皱襞增厚,不规则隆起,结节样或广泛糜烂或不规则溃疡。结论 CT、消化道造影及内镜检查对诊断PGIL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应结合各种检查特点综合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内镜超声对3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38例患者中,经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息肉3例(7.9%),平滑肌瘤17例(44.7%),胃间质瘤2例(5.3%),脂肪瘤1例(2.6%),胃底静脉瘤1例(2.6%),异位胰腺2例(5.3%),胃外压迫11例(28.9%),未见异常1例(2.6%)。胃壁外压迫主要为脾脏(6例,54.5%)。结论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诊断价值。方法用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对13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进行检查,并对其中17例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EUS—FNA)。结果其中食管癌2例,胃淋巴瘤1例,黏膜下肿瘤113例,消化道壁外压迫22例。17例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EUS—FNA),其中14例取材成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82.5%)。结论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能满意的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进行起源和初步定性诊断.结合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临床上并不少见。随着超声内镜的开展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广泛应用,近十年来,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inal strom al tumor,G IST)的报道逐渐增多。现总结27例如下。1资料和方法收集我院2003-01~2007-01超声内镜检查280例,61例诊断胃肠道间质瘤。27例经手术、免疫组化和电镜等诊断证实。男9例,女18例,年龄29~67岁,平均53岁。病变位于食管2例,胃部23例,十二指肠2例。2结果2.1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12例(44.4%),消化道梗阻3例(11.1%);腹痛、腹胀、上腹部不适8例(29.4%);腹部肿块1例(3.7%);无症状体检发现3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在胃肠间质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经我院超声内镜诊断并经病理或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超声内镜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肿瘤较大、边界不规整、溃疡形成、回声不均匀及高回声改变为恶性胃肠间质瘤常见的超声内镜特点,超声内镜诊断良恶性胃肠间质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2.3%(24/26)。结论超声内镜可作为判断良恶性胃肠间质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辅助临床早期治疗胃肠间质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779例:其中食管288例,贲门41例,胃394例,十二指肠病变43例。结果:EUS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食管以平滑肌瘤最多见,贲门和胃多见息肉,胃肠间质瘤多以固有肌层低回声为主。内镜下治疗525例,外科手术57例。结论:EUS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提供了更精确的诊断和更安全的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隆起性病变常规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先行尼龙绳套扎,然后在尼龙绳上方行黏膜下剥离术,2~4周后内镜下复查创面愈合情况。结果25例全部一次性套扎并切除成功,术中发生渗血1例,尼龙绳脱落1例,无大出血及穿孔病例。分别于术后2~4周复查发现23例创面完全愈合,2例创面处浅溃疡。结论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经济的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既往内科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被作为一线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内镜无法到达空回肠或难以发现出血部位未能达到止血目的,进而转为外科治疗。然而由于剖腹探查创伤大,部分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难以耐受手术,或术中难以发现出血部位,无法精准切除病变肠管,从而延误治疗时机。近年随着DSA技术和同轴导管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及栓塞材料进一步完善,介入栓塞治疗在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中应用逐年增多,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该文就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研究显示.由于老年胃肠道生理改变,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老年胃溃疡的特点常常和青年人的存在较大区别,为探讨老年胃溃疡病特点,作者对2003年6月.2009年6月确诊的150例老年胃溃疡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在子宫粘膜下肌瘤与子宫肌壁间肌瘤压向宫腔型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方法将30例行常规妇科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可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并与2D-TVS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1例,占3.3%(1/30);2D-TVS与宫腔镜诊断间有差异者5例,占16.7%(5/30);3D-TVS与病理诊断间有差异者2例,占6.6%(2/30);2D-TVS与3D-TVS诊断正确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例3D-TVS超声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宫腔镜结果为肌壁间肌瘤完全压向宫腔,2例3D-TVS超声及宫腔镜误诊为粘膜下肌瘤的病理结果为子宫黏膜下腺肌瘤性息肉。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较经阴道二维超声的临床符合率较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肝闪烁显象、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及高分辨率X 线CT 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率,着重论述诊断率与占位性病变大小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这些诊断方法在肝占位性病变的综合影象学诊断中的地位。对象及方法:1980年4月至1982年6月,经肝闪烁显象、SPECT 和X 线CT 确定有无肝内占位性病变的103例为对象。103例中64例诊断为占位性病变,其中41例经手术、腹腔镜检查、穿刺或尸检确诊占位性病变,其余23例根据临床表现及血管造影、超声显象等确诊。103例中39例诊断为无占位性病变,其中11例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