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套保稠油油田火烧油层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火烧油层的筛选标准、实际地质条件及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入手,对该油田火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套保油田进行火烧总体上是可行的,在实际火烧时应避开底水的影响,火烧区域应选在构造高部位或仅烧其主力层。  相似文献   

2.
高升油田为典型的中深厚层块状普通稠油油藏,针对其进入蒸汽吞吐开发末期开发效果差的情况,先后在高3618块和高3块开展火烧油层现场试验,并逐步扩大至目前39个井组规模.火烧油层现场实施过程中,严格把握点火注气、动态分析、跟踪调控、动态监测等关键环节,并不断改进完善,实现了火烧井全部一次点火成功,典型井组处于高温氧化燃烧状态,日产油上升2.8倍.火烧油层过程控制技术可为其他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火烧油层是开发稠油油藏的一种有效方式,分析了厚层稠油油藏开采的难点以及蒸汽吞吐后存在的问题,利用现场数据采用CMG软件对火烧油层生产动态过程进行了模拟,建立了厚层稠油油藏火烧油层方式开采情况下的不同布井方案的油藏数值模型,然后依据模拟结果分析火烧油层后的剩余油饱和度、采收率以及空气油比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得出了最优布井方案,结果表明直井排状井网采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中深厚层稠油油藏火烧油层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升油田高3618块属于典型中深厚层块状稠油纯油藏,已进入蒸汽吞吐开发末期,开发效果差。在开展火烧油层适应性研究基础上,选择主体部位6个井组开展火烧油层开发试验。目前试验井组火井全部点火成功并处于高温氧化燃烧状态,地下火线逐步推进,油藏温度场逐步建立,一线对应生产油井全部受效,井组日产油较驱前上升20t/d,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方案设计要求,为下步扩大实施规模及其他同类型油藏实施火烧油层开发提供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5.
胜利油田火烧油层现场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胜利油田大多数稠油区块及其他难动用区块开发方式单一,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进行了火烧油层配套技术的研究。火烧油层的相关配套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在高渗透稠油油藏、低渗透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稠油油藏及敏感性稠油油藏4种类型的油藏中进行点火试验取得了成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今后火烧油层法开采难动用储量提供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稠油在火烧油层高温氧化过程中的内在机理,应用热重、微商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方法获取热分析基础数据,并应用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等转化率法、Kissinger微分法和Coats-Red-fern积分法进行高温氧化动力学参数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应用KAS等转化率法、Kissinge...  相似文献   

7.
预测火烧油层开发参数的工程计算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有许多方法可以预测火烧油层工艺的开发参数。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和纯经验相关法等需要大量的已知条件。在只有少量油藏资料的条件下,用以往的现场数据和燃烧管试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简捷可靠的工程计算方法,它可为决策部门提供主要开发参数。  相似文献   

8.
由于油藏非均质性的存在,稠油油藏在不同注采方式下火烧油层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某油藏沉积微相分布特征,提出了3类非均质油藏概念地质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3类18个油藏模型,研究了油藏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不同注采方式下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同样的生产控制条件下,不同注采方式间的初期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之间存在差别;对于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高采低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高注低采;对于砂体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厚采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厚注薄采;对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宽采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大,厚度非均质性次之,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影响程度最小。因此,只有合理部署注采井位,才能有效地提高强非均质性稠油油藏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种可靠的火烧油层点火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烧油层是热力开采稠油油藏的重要方法,其成功的关键是油层点火。用油管带入电热器点火器并下到油井预定深度,在油管内下火电缆,电缆与点火器采用特殊对接技术,可达到通电传输电能到点火器发热的目的。经6井次现场实验,证实采用电热器点火器及配套工具点燃油层,可获得良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0.
火烧油层物理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火烧油层法有与蒸汽气采法不同的机理和特点,它作为常规稠油,超稠油开采方法的补充,目前在国内外油田现场正不断得到应用,相应的实验室技术-火烧物理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也不怕加强。除介绍了火烧油层法的机理和特点外,主要介绍了火 物理模拟装置,火烧物理模拟相似准则及三大燃烧系数和其它物理模拟试验可得到的结果,如火烧经济指标等。  相似文献   

11.
河南油区稠油油藏通过直井蒸汽吞吐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部分储量丰度较差的浅薄层稠油油藏及叠瓦状分布的条带状边水稠油油藏,采用常规直井开发,单井可采储量低,很难取得经济效益。为合理开发河南油区稠油油藏未动用储量,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其地质特点,开展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优化了水平井及注采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水平井目的层段垂深应大于150m;最佳水平段长度为80~150m;水平井与油水边界的距离大于60m后,基本未见边水入侵;水平井与断层距离大于20m时,断层不会开启;井底注蒸汽干度大于50%,开发效果明显改善;第1周期注汽量为2000t,油汽比和周期产油量均较高,分别为0.54t/t和1000t,吞吐效果较好;当注汽速度为300t/d时,优选注汽压力为14MPa、排液速度为20t/d左右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2.
河南油田稠油油藏水淹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河南油田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和蒸汽吞吐开采特点出发,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和开发取心检验井数据,应用油藏工程、数理统计、矿场测井分析和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建立了高精度的储层岩性、物性测井解释模型。研究了稠油水淹层的特征,确定了定性和定量判断稠油水淹规律的方法,指出了目前稠油剩余油在纵向、平面上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后期编制开发方案、增产挖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河南油田高粘度超稠油油藏储量1088.19×104t,目前采用常规的注蒸汽吞吐试采,试采效果很不理想,达不到热采产能要求。通过注氮气隔热、注降粘剂的措施虽然可以提高试采效果,但仍然突破不了产能关,导致超稠油储量难以动用。通过调研国内超稠油油田稠油开采的先进技术,分析适宜河南油田超稠油油藏特征的开采技术,优选了采用高干度、高强度、高速度、辅助氮气、溶剂降粘的蒸汽吞吐开采技术,单水平井蒸汽吞吐方式,大井眼(95/8″套管,双油管)开采方式,过热蒸汽技术等,有效提高了超稠油难采储量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4.
河南油田老区薄层压裂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南油田老区压裂目的层有效厚度仅有2~6 m,隔层厚度最小只有2~3 m,压裂改造的技术难点在于压裂目的层薄,隔层遮挡能力差,压裂施工容易压窜隔层,加剧老区层间矛盾。通过对影响人工裂缝高度因素研究与分析,研究出了薄层压裂工艺技术,现场实施45口井次,累计增产原油39 000 t,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薄层压裂技术为河南油田老区的稳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5.
张鹏伟  先花  田旭  蔺红军  顾军  耿兰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27(1):96-99,141,142
针对河南油田稠油井第二界面汽窜问题,开展了油井水泥-泥饼-地层整体胶结一体化固井技术研究。该技术是在不改变现有钻井液、水泥浆体系及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化学方法实现水泥环-泥饼-地层的整体胶结,达到大幅度提高固井第二界面胶结强度的目的。通过室内配伍性实验及胶结强度测试,证实了泥饼改性剂(GM-Ⅰ)、凝饼形成剂(GA-Ⅱ)与钻井液、水泥浆配伍良好,水泥环-泥饼-地层的整体胶结作用使固井第二界面胶结强度提高到200%以上。6口井的现场应用表明,固井第二界面胶结质量较邻井显著提高,解决了稠油井第二界面汽窜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升油田属于典型厚层块状稠油油藏,至2008年已进入开发后期,平均单井日产油不足1 t,因此于2008年5月开展火驱现场试验,目前已实施高3618和高3两个开发单元共48个井组,5年来通过对火驱开发过程中注采动态跟踪与调控,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但也反应出火线推进不均、掺稀油举升工艺不适应、高温腐蚀等诸多问题,制约着火驱开发效果的进一步提高,为此提出了下步在火驱理论研究和工艺配套方面的攻关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系统回顾河南油田老区开发技术路径的基础上,针对进入蒸汽吞吐后期暴露的储量失控、蒸汽波及和热利用率低等内在矛盾,依据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沿低采高黏区→中采中黏区→高采低黏区分区推进实施的开发技术策略,为延长河南油田稠油老区开发生命周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七里村油田常规测井曲线纵向分辨率不高,对薄油层的响应值不准确,导致薄油层漏失解释等问题,基于薄层对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影响分析,确定薄层敏感测井曲线;通过对沃尔什反演法、分辨率匹配法、傅立叶频谱法提高常规测井曲线纵向分辨率方法分析表明,傅立叶频谱法是提高纵向分辨率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处理后的测井曲线能够有效地反映地层的真实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下二门油田北块浅层系H2I3小层为带气顶、油环及边水的特稠油油藏,先后采用边外注水开采、出砂冷采(用螺杆泵)以及蒸汽吞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开发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开发方式及效果进行了预测,认为直接蒸汽驱效果优于继续蒸汽吞吐和间歇蒸汽驱,并对该层转蒸汽驱开发的技术可行性及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