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母婴阻断干预对孕期梅毒患者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孕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采取母婴阻断干预将其分为未干预组(n=48)与干预组(n=70),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不良妊娠结局与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根据干预时机将干预组分为早期干预组(孕28周内予母婴阻断干预,n=37)及晚期干预组(孕28周~35周予母婴阻断干预,n=33),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与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记录新生儿随访18个月的血清学检测及转归。结果:干预组与未干预组的年龄、分娩孕周、生产经历、梅毒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 86%,低于未干预组的17. 50%;新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为7. 14%,低于未干预组的20. 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早期干预组与晚期干预组的早产、低体重儿、先天梅毒、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不良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118例新生儿中,87例新生儿的血清TPHA阳性、RPR阴性,随访6个月内均转阴; 31例患者的血清TPHA与RPR均阳性,20例在随访12个月内转阴,11例未转阴(母亲治疗前RPR滴度均≥1∶16)。结论:妊娠梅毒患者采取母婴阻断干预有利于减少流产、早产,降低先天梅毒发生风险,对于妊娠晚期梅毒患者,规范干预可取得满意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经孕期规范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150例,于孕妇产前l周进行RPR及TPPA试验,并对新生儿娩出3d后及以后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不同时间血清学转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50例新生儿中106例RPR、TPPA双阳性,44例单TPPA阳性。与TPPA单阳性母亲新生儿相比,RPR、TPPA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RPR阳性比例较高(P〈0.05)。(2)随访中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在出生后2个月,而TPPA单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为出生后6~12个月间。(3)孕妇产前RPR滴度越高,新生儿血清RPR转阴时间越长(P〈0.05),而孕妇产前RPR滴度与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无关(P〈0.05)。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越高则新生儿转阴时间越长,滴度于1:1~1:4间的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更长(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所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检查结果多呈阳性,且母亲RPR滴度越高的新生儿,其梅毒血清检测呈阳性的时间越长,但RPR均能转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母婴规范诊治对于先天性梅毒患儿RPR转变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2例梅毒孕妇及所产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孕妇梅毒诊治是否规范将新生儿分为A组(规范诊治组)和B组(非规范诊治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率,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观察两组患儿的RPR的转变情况。结果:A组孕妇的足月分娩率(92.5%)、新生儿的RPR阳性率(55.0%)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新生儿,出现皮肤损伤、病理性黄疸等临床症状的比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A组患儿的转阴时间更短,治疗到12个月,两组患儿全部转阴。结论:梅毒孕妇进行规范化诊治后,所产先天性梅毒患儿几率下降,且先天性梅毒患儿RPR转阴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探讨妊娠期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新生儿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13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82例孕产妇在产前经血清学筛查确诊后给予驱梅治疗,49例孕产妇于临产经输血前四项指标筛查确诊,未进行驱梅治疗,对两组产妇与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的诊治方法。结果:治疗组共发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7例,发生率为20.73%;未治疗组共发生先天性梅毒29例,发生率为59.18%。治疗组死胎、早产发生率均低于未治疗组,流产发生率高于未治疗组,早孕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死胎率、不良妊娠发生率明显低于晚孕组,流产、早产发生率高于晚孕组与中孕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40例,感染率为33.33%;阴道分娩组感染6例,感染率为54.55%,阴道分娩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是导致新生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治疗时间及科学规范的驱梅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从而探寻降低新生儿梅毒发病率以及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临床医学办法。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接诊的妊娠合并梅毒8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不实施任何治疗,观察组实施全过程的抗霉素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患者血清RPR滴度、治疗孕周与新生儿梅毒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足月产38例,占95.00%,对照组足月产10例,占25.00%,观察组早产、流产、死亡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没有死亡和流产的情况发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常新生儿有35例,占87.50%,对照组仅7例,占17.50%,而两组患者正常新生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10,P=0.0003);观察组在先天梅毒儿、窒息儿、低体质量儿等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分析:患者血清RPR滴度≥1∶16的新生儿预后明显没有患者血清RPR滴度≤1∶8的好,两组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越早的治疗孕周,其先天梅毒儿的发生也就越小,不同治疗时间的梅毒产妇产出正常新生儿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孕产妇极易出现不良的妊娠结局,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尤为重要,及时有效地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采取规范化的抗梅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有效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上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在不同治疗时机的围产结局,并分析对胎儿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期间收治的119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治疗与否将其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人数分别为89例和30例.同时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时机的不同将治疗组患者分为三个亚组,即早孕组、中孕组以及晚孕组,每组人数分别为28例、32例、29例,治疗的时机分别为孕周在12周以下、孕周在13~28周以及孕周在29周以上,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对整个围产期进行随访,了解所有患者的围产结局情况,并分析对胎儿预后产生的影响,同时比较三组患者的母婴RPR滴度及其Apgar评分.结果:对治疗组患者给予苄星青霉素或者是红霉素药物进行规范化治疗之后,围产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7.14% (2/28),21.88%(7/32),31.03%(9/29);患者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6%(26/28),78.12%(25/32),68.97%(20/29);新生儿在梅毒的发生率上分别为0(0/28),15.63% (5/32),20.69%(6/29);在新生儿的Apgar评分(1min和5min)以及母婴RPR滴度上,早孕组要比中孕组和晚孕组更占优势,而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各项情况相比,前者要明显的占据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治疗亚组患者在围产不良结局发生率、足月分娩率、新生儿梅毒发生率、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母婴RPR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妊娠合并梅毒的产妇应该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这能够有效地降低新生儿梅毒发病率,同时促进胎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孕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梅毒治疗时机不同分为观察组(n=75)、对照组(n=75),两组均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孕早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照组孕中晚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新生儿娩出时情况、新生儿预后情况、不同RPR滴度下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观察组为6.67%,低于对照组(1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出生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梅毒感染占比与对照组比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RPR滴度≤1∶8时,新生儿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孕妇RPR滴度1∶8时,观察组新生儿梅毒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可减少妊娠期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阻断梅毒垂直传播,改善新生儿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观察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35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35例健康孕产妇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进行统计及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治疗时间及TRUST滴度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足月分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早产率、死胎率和流产率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情况也明显差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中治疗时间较晚及未接受治疗者TRUST滴度≥1:8,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明显差于早期接受治疗及TRUST滴度〈1:8者,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相对较差,且治疗时间及TRUST滴度对其最终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均影响较大,应重视对妊娠期梅毒患者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散治疗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我院因免疫性因素(抗精子抗体AsAb、抗卵巢抗体AovAb、抗子宫内膜抗体AEmAb、抗绒毛膜抗体AH.CG阳性)导致不孕就诊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院内制剂清热解毒散(又名消抗散),对照组服用西药醋酸泼尼松片、维生素C片及维生素E片。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1个月为1疗程),治疗期间均要求夫妇双方采用避孕套避孕,对两组患者抗体转阴率及妊娠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抗体转阴率为82.5%,妊娠率为33.20%;对照组抗体转阴率为52.5%,妊娠率为11.35%,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反应有明显不适。结论:清热解毒散对于治疗免疫性不孕较西医有明显优势,且方便安全,病人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100例医院收诊行常规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再选取100例未采取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围产儿预后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100例患者中,2例流产、12例早产、2例死胎、84例足月产;对照组100例患者中,13例流产、42例早产、11例死胎、34例足月产,观察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0例新生儿中,1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4例新生儿死亡、13例先天性梅毒、6例宫内胎儿窘迫;对照组100例新生儿中,3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24例新生儿死亡、43例先天性梅毒、22例宫内胎儿窘迫,观察组新生儿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严重影响了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宫颈LEEP刀锥切术对宫颈CINI-III患者生育能力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妇科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5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和同期孕前门诊就诊的50例无宫颈锥切术史的计划妊娠妇女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女性生育能力和母婴结局。结果:实验组50例患者有49例(96%)妊娠,对照组50例患者有42例(84%),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50例患者有8例(16%)不孕,对照组50例患者有1例(2%)不孕,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低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宫颈LEEP刀锥切术后宫颈CINI-III妊娠率较正常人群稍差,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胎膜早破、胎儿早产、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低体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子宫中隔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子宫中隔切除术(TCRS)基础上,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并配合激素补充治疗(HRT)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45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子宫中隔患者均行TCRS手术,其中20例患者单纯行TCRs手术(对照组),25例患者TCRS术后配合IUD4-HRT治疗(治疗组)。随访8—25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宫腔粘连、妊娠结局。结果:术前治疗组妊娠率为52.00%,自然流产率为69.70%,足月产、早产及活产率均为6.06%;对照组妊娠率为50.00%,自然流产率为76.00%,足月产为4.00%,早产为8.00%,活产率为8.00%。术后复查宫腔镜提示所有患者子宫中隔无残留,子宫内膜修复良好,治疗组无l例发生宫腔粘连,对照组2例发生轻微粘连,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r=2.616,P=0.192)。总妊娠例次为65次,治疗组妊娠率为88.00%、自然流产率为5.26%、足月产为65.79%、早产为28.95%、活产率为83.33%、剖宫产率为69.44%;对照组妊娠率为90.00%、自然流产率为25.93%、足月产为44.44%、早产为29.63%、活产率为75.oo%、剖宫产率为85.oo%。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均有显著改善,且术后治疗组自然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cRS治疗子宫中隔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妊娠结局,术后配合IUD十HRT。可明显降低自然流产率,一定程度减少宫腔粘连,对患者妊娠结局可能具有一定改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与PPROM孕妇的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以期能为PPROM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住院分娩的128例PPROM产妇(PPROM组)及128例同期住院分娩的足月胎膜早破产妇(对照组)病历资料,分析两组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细菌性阴道病(BV)、衣原体(CT)、假丝酵母菌(CM)感染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PPROM组UU、CT、BV、CM、混合感染感染率分别为27.34%、12.50%、7.81%、10.94%、8.59%,总感染率为67.19%,对照组UU、CT、BV、CM、混合感染感染率分别为9.38%、4.69%、4.69%、7.81%、5.47%,总感染率为32.03%,UU、CT感染率及总感染率PPROM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V、CM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ROM组产妇胎儿宫内窘迫、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分别为17.19%、73.44%、14.06%、15.63%、20.31%,对照组分别为14.84%、32.03%、11.72%、3.13%、15.63%,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肺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ORM组产妇生殖道总感染率与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肺炎发生率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之间具有正相关(P<0.05)。结论:UU及CT感染为主的生殖道感染可能是导致PPROM发生的主要原因,孕期合并有生殖道感染会引起孕妇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因此在妊娠早中期进行生殖道感染筛查并且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有利于降低PPORM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梅毒产妇住院期间的负性心理,探讨对其实施临床干预的意义和方法.方法:选取梅毒产妇15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3例,观察组82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产妇100例,使三组产妇各方面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产妇的负性情绪实施临床干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三组产妇入院时心理特点、分娩后心理表现进行调查,并以SCL-90量表分别于产妇入院后和出院前对产妇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合并梅毒的产妇其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健康产妇,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方面两组产妇得分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154例(99.35%)产妇担心梅毒会传染给胎儿,此外,担心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对工作产生影响、不能对患者个人信息保密或者是影响以后的生育,居产妇负性心理的前5位.观察组产妇经过临床干预失眠烦躁、害怕、羞愧、后悔、悲观绝望、抑郁、报复等不良心理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娩之后经过心理干预的观察组产妇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接近于健康产妇,而与对照组产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应给予患者针对性的临床干预,包括积极的心理护理和抗感染治疗,以此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护理指导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300例,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处理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护理指导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脂代谢相关指标、血糖代谢相关指标以及治疗后月经、排卵及妊娠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比值(LH/FS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及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LH、T、LH/FSH、TG、FBG、2h-PBG及nNS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HDL-C、月经138例(92.00%)、排卵126例(84.00%)及妊娠恢复例数115例(76.67%)均高于对照组119例(79.33%),106例(70.67%)及96例(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针对性护理指导干预可明显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性激素水平及血糖代谢情况,有效恢复患者生育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比较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实验(TRUST法)、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法)和19S-IgM-TP ELISA检测4种不同方法对可疑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拟诊为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上述4种方法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同时对罹患梅毒患儿进行抗病毒治疗2周,分析4种方法在治疗前后检测结果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四种检测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TRUST法和19S-IgM-TP ELIS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3.75% (51/80)和75%(60/80);TPPA法(76/80)和TP-ELISA (78/80)检出阳性率为95%和97.5%,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9S-IgM-TP ELISA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TRUST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9S-IgM-TP ELISA检测阴性结果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方法(P<0.05),而TRUST检测阴性率则明显高于TP-ELISA法和TPPA法(P<0.05).结论:4种检测方法筛查梅毒各具优势而且具有潜在的联合应用前景,其中19S-IgM-TPELISA法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有助于早期判断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治疗的早诊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