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镁对局灶脑缺血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MgSO4 、Mg2 + -ATP对局灶脑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线栓法制备SD大鼠可逆性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MCAO) ,缺血 2h后再灌流 ,72小时后处死大鼠。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用图象分析技术测定脑梗死体积 (比 )、脑水肿体积 (比 ) ;并原位标记DNA片断 ,检测TUNEL法染色阳性细胞数 ;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水平 ;动态观察血清镁和血糖浓度。结果 :MgSO4 组、Mg2 + -ATP组较对照组再灌注后 2小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 ,而 72小时评分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且脑梗死体积 (比 )、脑水肿体积 (比 )、TUNEL阳性细胞数 ,血清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MgSO4 组、Mg2 + -ATP组两组之间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镁能减轻局灶脑缺血后脑损伤 ,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镁减少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有关 ;Mg2 + -ATP未能加强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蔡璇  许菁  徐姣  潘邓记 《中国康复》2015,30(2):88-89
目的:研究电针百会穴是否对小鼠局灶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电针组和针刺组各24只,均通过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百会穴治疗,针刺组给予针刺百会穴治疗。治疗4周后,评估2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测量梗塞体积,免疫组化检测超大B细胞淋巴瘤因子(Bcl-xl)的表达,对梗塞周边区域进行膜片钳检查。结果:电针组小鼠的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针刺组小鼠(P<0.01),Bcl-xl的表达较针刺组小鼠明显增加(P<0.01);脑片膜片钳结果显示,电针组小鼠BKchannel的功能明显好于针刺组(P<0.01)。结论:电针百会穴能够降低小鼠脑梗死的体积并改善小鼠的神经功能,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电针刺激Bcl-xl的表达增加有关,也与神经元BK-channel离子通道的功能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3.
银杏内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 (GL )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缺血 1h后灌胃给药或生理盐水 ,继续缺血 1h后再灌注 2 4 h,观察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经功能损害改变及评分 ;取实验鼠大脑组织测定脑含水量 ;用质量分数为 2 %的红四氮唑染料(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体积。结果 :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在 GL 各剂量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1) ;GL 中剂量 (49.5 m g/ kg)和高剂量 (14 8.5 mg/ kg)均可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含水量 ,减轻缺血侧脑半球水肿程度 ;GL各剂量组均能显著缩小缺血再灌注一侧脑组织梗死体积。结论 :GL对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三种神经功能评分在鼠类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评价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Garcia JH、Clark和Bederson3种神经功能评分对鼠类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评价意义。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和小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脑缺血模型,并采用脑缺血治疗药物清开灵注射液进行干预。24h后,分别采用3种神经功能评分方法进行评价,测定脑梗死体积比例;分析神经功能评分与脑梗死体积比例的相关性及不同评分间的相关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术后,动物均出现了脑梗死病灶及神经功能的损伤,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可显著减小脑梗死体积并改善神经功能。采用相关性分析发现,大鼠实验中GarciaJH评分和Bederson评分与梗死体积显著相关,且两种神经评分之间显著相关;小鼠实验Clark局灶性功能损伤评分与梗死体积显著相关,Bederson评分和Clark一般功能损伤评分未显示与脑梗死体积相关,但局灶性功能损伤评分与一般功能损伤评分和Bederson评分均显著相关。结论:同Bederson评分相比,Garcia JH评分和Clark局灶性功能损伤评分与脑梗死体积具有更好的相关性,更适合作为脑缺血治疗药物疗效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联合升压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 :观察升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6 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升压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及升压联合亚低温治疗组 ;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观察各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水含量。结果 :升压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及升压联合亚低温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或 P<0 .0 1) ;升压联合亚低温治疗组脑梗死体积小于升压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 (P均 <0 .0 5 ) ,升压组、亚低温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脑组织水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 <0 .0 5 )。结论 :升压和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联合应用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氯胺酮对缺血 /再灌注脑损伤小鼠海马NF -κB及大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昆明纯种小白鼠共 30只 ,随机分为 4组 ,S组 (n =7)为假手术组 ,C组 (n =8)为缺血 /再灌注损伤对照组 ,I组 (n =8)为线栓缺血梗死后氯胺酮治疗组 ,R组 (n =7)为线栓缺血梗死再灌注后氯胺酮治疗组。结果 S组海马区NF -κB蛋白表达明显高于C组、I组和R组 ,C组、I组、R组间无明显差异。C组脑梗死体积明显高于I组和R组。C组、I组、R组的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无差异。结论 氯胺酮可降低缺血 /再灌注脑损伤小鼠大脑梗死体积 ,对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对海马区NF -κB蛋白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一个局部冲洗的方法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脑局部的微小循环 ,来阻断再建的血流与缺血损伤组织间的相互作用 ,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用一个新颖的中空套管进行大脑中动脉阻塞 ,造成缺血模型 ,在再灌注的超早期用不同药物对缺血灶进行局部冲洗。结果 :(1)肝素冲洗组与模型冲洗组相比 ,再灌注后不同时期血流量明显上升 (P <0 .0 1) ,再灌注2 4h后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 (P <0 .0 1) ;与盐水组相比 ,血流量上升 (P <0 .0 1) ,梗死体积明显减小 (P <0 .0 1)。 (2 )中药冲洗组与模型组相比 ,再灌注后不同时期血流量明显上升 (P <0 .0 1) ,再灌注 2 4h后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 (P <0 .0 1)。中药冲洗组与盐水冲洗组相比血流量上升明显 (P <0 .0 1) ,梗死体积明显减少 (P <0 .0 1)。 (3)盐水冲洗组的血流量 (P >0 .0 5 )和梗死体积的改变 (P >0 .0 5 )与模型组比无显著差异。 (4)肝素冲洗组与中药冲洗组在对脑血流量和梗死体积的改善方面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局部冲洗治疗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的治疗机理并不是单纯的血液稀释和血容量增加的问题 ,而与不同药物的局部治疗作用有关。中药祛风方药小续命汤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动脉内少量冷盐水输注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内插有尼龙线的PE-50导管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缺血3 h模型,在再灌注前5 min向MCA缺血区输注3.5 ml 10℃盐水,然后实施再灌注。对照组仅仅制作缺血3 h/再灌注48 h模型,未输注冷盐水。再灌注48 h后,用TTC染色法分别测定两组的脑梗死体积。在缺血后2 h和再灌注后48 h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冷盐水输注组能显著减少脑梗死体积(23.8±3.0%),与未输注组相比(44.3±1.4%)差异有显著性(P<0.01)。再灌注前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动脉内少量冷盐水输注可显著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体积,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大鼠康复训练后脑功能恢复及病理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及其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抽签法将 3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A组 (假手术组 )、B组 (造模组 )、C组 (康复组 )。运用血管内线栓法制备脑梗死动物模型 ,术后 2 4h、3d及 7d分别进行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 ,平衡木、转棒、网屏测评 ,并于术后第 7d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 ,B、C组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各时间点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各组大鼠术后 2 4h均出现抓握、行走及协调能力障碍 ,随着时间的延长 ,A组的各项功能很快恢复 ,B、C组功能改善远不及A组 ,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与B组比较 ,缺血后 3d ,C组平衡木试验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缺血后 7d ,除Berderson评分外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脑缺血第 7d ,与A组比较 ,B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明显水肿 ,周围区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与B组比较 ,C组大鼠脑缺血区脑组织水肿减轻 ,神经细胞数目增多。结论康复能提高脑梗死大鼠平衡、行走及抓握能力 ;减轻大鼠脑缺血区脑组织水肿 ,增加周围区神经细胞数目。  相似文献   

10.
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2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脑缺血再灌注组(n=6)、尼莫地平组(n=7)及川芎嗪组(n=7)。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余3组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可再通脑缺血模型,模型成功建立后,各组大鼠腹腔分别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尼莫地平、川芎嗪;于脑缺血3 h和再灌注后48 h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后48 h后测定各组大鼠脑血流。处死后对脑缺血再灌注组、尼莫地平组及川芎嗪组大鼠进行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并测定缺血区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48 h后4组脑血流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尼莫地平组与川芎嗪组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评分均低于给药前和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川芎嗪组改善情况优于尼莫地平组(P<0.01);缺血再灌注各组大鼠脑梗死区相对体积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川芎嗪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SOD活性与其他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芎嗪具有抗氧自由基作用,可修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时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1200mg/kg),缺血2h再灌注6h后观测各组的神经行为变化,脑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学变化,脑组织MDA含量和SOD、GSH—PX活性。结果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神经行为障碍,减少脑梗死体积(P〈0.05);可以降低脑组织MDA含量,提高脑组织GSH—PX、SOD活力(P〈0.05)。结论外源性谷胱甘肽可通过提高GSH—PX、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及减少大鼠脑组织氧自由基的堆积而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时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可溶性表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sEHi)TPPU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血脑屏障(BBB)破坏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4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制作MCAO模型)、TPPU组(于MCAO术前24 h、缺血再灌注后0、24及48 h经大鼠尾静脉注射TPPU),各15只。Garci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及恢复情况;TTC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评估脑水肿程度;伊文氏蓝(EB)法检测BBB通透性;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BBB相关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PPU能够改善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P0.01),减小脑皮质梗死体积,减少EB向脑组织渗漏,减轻血管性脑水肿,减轻MCAO后BBB紧密连接蛋白的丢失(均P0.05)。结论:TPPU能够保护MCAO大鼠BBB完整性,减轻脑水肿,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C57BL/6小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的可行性。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和永久性MCAO组。线栓法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激光多普勒仪实时监测小鼠脑血流,术后神经功能学评分,24h后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确定梗死体积。结果MCAO组术前脑血流(186.78±62.50)PU,栓线插入成功后患侧脑血流降低到(25.80±7.66)PU,降低了90.4%。神经功能学评分在(2.48±0.36)分,脑梗死面积达39.79%。假手术组脑血流在基础值波动,未见降低;神经功能学评分为0分,未见脑梗死病灶。结论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是一个很好的确定小鼠脑梗死模型成功与否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长程经颅磁刺激(TMS)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和脑损伤体积、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经颅磁刺激在脑梗死治疗及康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TMS组与假刺激组大鼠各48只,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90min后的3周内每日接受1次TMS(200脉冲)与假刺激治疗。检测2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及脑损伤体积,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2周和3周时,TMS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假刺激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TMS组在治疗3d、7d、14d、21d时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阳性细胞计数与假刺激组各对应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2组治疗21d时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阳性细胞计数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877,P〈0.01)。治疗3周后,TMS组脑损伤体积明显小于假刺激组(P〈0.05),2组脑损伤体积与最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相关(r=0.859,P〈0.01)。结论长程TMS有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作用,其作用通过持续上调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阳性细胞表达、减小梗死后脑损伤体积等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颈内动脉冲洗法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MCAO方法造模,MCA梗阻2h后,冲洗组于再灌注超早期经颈内动脉分别注入.3ml生理盐水或中药溶液,对照组于腹腔内注入等体积中药溶液。再灌注12、24和48h,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48h,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缺血再灌注48h后,和模型组相比,中药冲洗组和腹腔给药组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中药冲洗组和腹腔给药组相比,两组在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有显著差异。结论:(1)经颈内动脉冲洗法减轻急性脑缺血后的脑损伤程度作用要优于腹腔给药法。(2)经颈内动脉冲洗法对于急性脑缺血后的脑损伤保护作用与不同药物有关,祛风通络的中药具有减少急性缺血性大脑损伤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通过鼻腔输送细胞和具有生物活性的因子到大脑内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输送方法,克服了其他给药方法受到血脑屏障限制和产生外周不良反应的缺点。目的:观察鼻腔内长期输送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大鼠脑梗死梗死体积及行为学的变化。方法:直接切断Wistar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脑梗死模型,将神经功能评分相当的模型大鼠,抽签随机分成对照组、单个核细胞组,随即单个核细胞组从鼻腔滴入培养的第3代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对照组滴入磷酸盐缓冲液,1次/d,共6周,每周进行1次行为学评价;最后1次行为学评价后行脑梗死体积量化检测。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3周单个核细胞组脑梗死大鼠改良的神经病学严重程度评分开始改善,之后进一步改善到5周(P<0.05,P<0.01);治疗后1~5周单个核细胞组Morris水迷宫实验平均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P<0.01),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与行为学改善相一致,单个核细胞组脑梗死体积(9.15±4.36)%较对照组(30.56±4.65)%显著缩小(P<0.01)。说明经鼻腔早期长期输注单个核细胞治疗大鼠脑梗死能改善其行为能力和缩小脑梗死体积,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易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颈交感干离断(TCST)模拟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采用血管内线栓法行大脑中动脉栓塞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观察TCST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容积、缺血侧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容积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SOD活力增加,而MDA含量和NO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TCST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和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正常大鼠与急性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功能、梗死灶体积的影响。方法:选择72只急性糖尿病大鼠(DR组)和54只正常大鼠(NR组),2组各平均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干预组3个小组,各小组按处死时间均分为第1天组、第7天组、第14天组。假手术组仅暴露颈内、外动脉,对照组和干预组均阻塞大脉中动脉,并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和rhEPO。采用Longa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SS)评价神经功能,甲苯紫染色观察梗死灶体积变化。结果:NR组中,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第1、7、14天的NSS改善分别为(4.17±4.88)(、2.67±3.01)(、1.83±1.72)(P均<0.05),DR组分别为(2.50±1.77)、(1.88±2.42)、(2.00±0.93)(P均<0.05),DR组与NR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Longa评分,DR组对照组再灌注后第1天与NR组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第7、14天明显高于NR组对照组(P<0.05);NSS评分,DR组对照组再灌注后第1、7、14天均高于NR组对照组(P<0.05或0.01)。NR组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第1、7、14天的梗死灶体积比分别减少(52%±7%)、(62%±7%)、(76%±3%)(P<0.05或0.01),DR组分别减少(50%±7%)、(57%±5%)、(69%±6%)(P<0.01),DR组与NR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DR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后第1、7、14天的梗死灶体积比非常明显高于NR组对照组(P<0.01)。结论:STZ诱导急性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与正常脑缺血大鼠比较,功能缺损更重,梗死灶更大;rhE-PO能明显改善两者的神经功能并减小梗死灶,但对两者脑缺血的改善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