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纯种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人工感染25只断奶幼兔,进行致病性和病理学研究。试验兔分为1个不感染对照组和4个感染组,各感染组每只幼兔分别口服感染2.0×103、1.0×104、5.0×104、2.5×105个孢子化卵囊。与对照组相比,接种2.0×103个和1.0×104个孢子化卵囊的两个感染组的平均病变记分、肝重指数、血清转氨酶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接种5.0×104个和2.5×105个孢子化卵囊的两个感染组上述指标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斯氏艾美耳球虫对幼兔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能导致严重的肝球虫病。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应用1.0×103、1.0×104和5.0×1043个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进行人工感染发病。对雏鸡感染后不同时间的盲肠病变、血便和卵囊排放量以及死亡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雏鸡盲肠病变、卵囊排放量、血便以及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上述指标多随着感染剂量的加大而变大,但卵囊排放量当感染剂量增加到5.0×104时反而降低。血便和死亡率各组均以感染后第6d最为严重,卵囊排放量以感染后第7d最多。  相似文献   

3.
柔嫩艾美耳球虫YL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1×103个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杨凌株(YL)孢子化卵囊感染7日龄雏鸡,对其潜隐期、最早孢子化时间、卵囊形态及大小、孢子囊大小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另外,对9、11及13日龄的鸡分别经口感染1×103个E.tenella YL株孢子化卵囊,对肠道病变记分、平均增重、死亡率、血便排放情况等几项指标进行测定,研究同一剂量E.tenellaYL株孢子化卵囊对不同日龄鸡的致病性。结果表明,11日龄的鸡感染后相对增重减少17.7%,病变记分平均达3.0分,9日龄组和13日龄组相对增重分别降低12.0%和17.3%,病变记分分别为2.5分和2.6分。同时测得E.tenella YL株的潜隐期为110h,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7h,卵囊大小为22.3~27.7μm×17.1~23.0μm,孢子囊大小为9.9~13.6μm×6.2~7.4μm。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斯氏艾美耳球虫四川株致病性、免疫原性等生物学特性,为后续免疫和防控等研究提供参考。将45只36日龄幼兔随机分为9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组~第5组为致病性试验组,于50日龄每只兔分别经口感染1×10~4、5×10~4、1×10~5、2×10~5个孢子化卵囊;第6组~第9组为免疫原性试验组,于36日龄每只兔分别口服接种5×10~2、5×10~3、1×10~4、5×10~4个孢子化卵囊,14 d后给予2×10~5个孢子化卵囊的感染量。测定最小潜隐期和排卵高峰并以临床症状、卵囊排出量、相对增重、肝指数、肝脏病理变化作为评价指标。分离培养斯氏艾美耳球虫四川株卵囊,测定其最短孢子化时间及卵囊大小。结果表明,斯氏艾美耳球虫四川株最小潜隐期是13 d,排卵高峰在感染后22 d~23 d,孢子化卵囊的平均大小为36.2μm(28.2μm~38.1μm)×19.9μm(17.80μm~22.3μm),卵囊指数为1.81,27℃恒温培养最短孢子化时间为41 h。致病性试验组与空白对照组肝指数、平均增重、相对增重率差异显著(P0.05);免疫原性试验组与攻毒对照组肝指数、平均增重、相对增重率差异不显著(P0.05)。斯氏艾美耳球虫四川株致病性较强,低剂量感染就能显著降低增重并引起明显病变,但其免疫原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应用1.0×103、1.0×104和5.0×1043个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进行人工感染发病。对雏鸡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卵囊排出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用3个剂量水平分别感染雏鸡时,卵囊排出均集中在第6~12d之间。其中第7d时的卵囊排出量最高,且3个剂量水平中,1.0×103组OPG最高达81.00;1.0×104个/只和5.0×104个剂量组略次之,分别为76.50和68.85;第7d以后各组的卵囊排出量均逐渐减少,到第13d时基本不再向外排卵囊。  相似文献   

6.
为初步探讨3种兔对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耐受力差异及该球虫的毒力,本文分离得到成都地区的斯氏艾美耳球虫,用两种不同剂量的该球虫对新西兰白兔、比利时兔、福建黄兔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发现:感染1×105个孢子化卵囊时,3种兔的死亡率分别为90%、80%和80%;平均增重差异不显著;肝脏病变计分差异不显著;平均死亡时间为感染后的18.67天、20.88天和21天。当感染5×104个孢子化卵囊时,3种兔的死亡率分别为80%、80%和70%;平均增重、肝脏病变计分和肝指数差异不显著;平均死亡时间为感染后的18.63天、20天和21天。结果表明:3个品种兔在感染相同剂量该球虫后,死亡率和死亡时间有差异,福建黄兔死亡时间偏后,死亡率相对较低,但3者在增重和病变计分上并无显著差异;斯氏艾美耳球虫成都分离株的致病力强,5×104个孢子化卵囊可造成幼兔至少70%的死亡。  相似文献   

7.
用1.0×103、1.0×104和5.0×1043个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进行雏鸡人工感染试验。对感染后不同时间的血液红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可引起感染雏鸡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5,P<0.01);白细胞总数升高(P<0.05,P<0.01)。随着感染量的加大,变化幅度也变大,上述各项变化均以感染后的第5天时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和缓艾美耳球虫石河子株的致病性及免疫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和缓艾美耳球虫石河子株(E.mitis-SHZ)的致病性及免疫原性,模拟实际生产条件,小剂量(100个卵囊/只)感染试验组内部分3日龄雏鸡,并于感染后OPG几乎为零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鸡进行攻虫试验(2×105个卵囊/只)。结果显示:100个卵囊/只的初始感染剂量对鸡的增重有一定影响;试验组感染后,OPG只出现一个峰值,能对2×105个卵囊/只的攻虫产生很好的免疫力,表明试验虫株免疫原性较好;攻虫后对照组虽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其增重明显低于试验组。结果表明:试验虫株致病性较弱,但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
柔嫩艾美耳球虫纯种的初步确定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上海郊县鸡场采集粪便,分离球虫。经实验室繁殖和采用单卵囊感染技术,获得了一个纯种球虫。该种球虫寄生于盲肠,轻度感染,在肠的浆膜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严重感染,则盲肠极度肿大,肠壁布满出血点和白色小结节,随后肠管内形成较硬的干酪样肠芯,镜检可见大量卵囊。卵囊呈宽卵圆形和卵圆形,经测200个卵囊,其大小范围为17.5~30.0×12.5~25.0微米,平均为21.81±2.18×17.79±1.93微米,形状指数1.23。卵囊内有1个折光性极粒,无外残体,孢子囊有斯氏体,无内残体。测120个孢子囊,其大小范围为10.0~13.0×5.0~7.5微米,平均11.49±0.91×6.35±0.76微米。未观察到卵膜孔和极帽。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8小时,潜伏期141小时,最大裂殖体56.25微米。感染后4天半,粪便开始带血,5天到5天半,出血达高峰,并出现死亡。对照国内外文献,初步确定为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Railliet和Lucet,1891)Fantham,1909]。用此卵囊对鸡作致病性试验,挑选60羽体况相近的13日龄伊莎公鸡,分为5组,1个不感染组,4个感染组每羽感染剂量分别为1万、5万、10万和20万个孢子化卵囊。感染后一周结束试验,以平均增重、死亡率和盲肠病变记分作试验指标。结果为所有感染组与不感染组的平均增重差异达到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水平,各感染组间1~10万组与20万组和1万组与10万组的增重差异达极显著;各感染组的死亡率分别为8.33%、33.33%、50%和75%;盲肠病变记分1万组为2.25,5~20万组为3.08~3.92。柔嫩艾美耳球虫的致病性很强,鸡一旦感染,其增重会受到影响,严重感染则造成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感染剂量与雏鸡血清NO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本试验应用1.0×103个/羽、1.0×104个/羽和5.0×104个/羽3个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进行人工感染发病。对雏鸡感染后不同时间的血清NO含量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花环形成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可引起被感染雏鸡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升高(P<0.05或P<0.01),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降低(P<0.05或P<0.01),IC花环率升高(P<0.05或P<0.01),但它们的变化与感染剂量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研究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致病性,通过给幼兔人工感染不同数量的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对其发病后的急性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观察与分析。将幼兔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除空白对照组外,3个试验组家兔分别经口感染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2×105个/只、1×105个/只、0.5×105个/只。结果表明,在感染后第8天,3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家兔的每克粪便卵囊数(OPG)分别为2.19×107、2×107、1×107和0,相对增重率分别为38.9%、58.0%、73.3%和100%。表明斯氏艾美耳球虫对幼兔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贝氏隐孢子虫对鸭的致病性,本试验分为2×105、4×105、8×105、16×105、32×105、64×105个卵囊剂量组,实验感染2日龄樱桃谷品种雏鸭。从感染鸭的排卵囊情况、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变化、病理形态学变化比较了不同剂量组的致病情况。结果表明,贝氏隐孢子虫主要引起呼吸困难症状,气管炎和法氏囊炎病变。其致病性与剂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贝氏隐孢子虫有较强致病性,而且病程较长,但其致死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三株柔嫩艾美球虫野外分离株的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每鸡4×104和8×104个孢子化卵囊的剂量感染黄羽肉雏,以临床症状、肉眼病变、平均增重、病变记分和死亡率为判定指标,对柔嫩艾美球虫EtCZ-1、EtCZ-2、EtCZ-3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虫株引起的临床症状和肠道肉眼病变基本相似,致病性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各感染组的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50),相对增重率分别下降了74.4%~83.2%、68.7%~72.2%和70.6%~74.4%;感染后鸡出现血便的时间较一致,即第108小时开始排血便,在120h~144h达高峰;病变值和卵囊值均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增大;除EtCZ-1株高剂量组的存活率是90%以外,其余各组均为100%。显示3株球虫的致病性相似。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某兔场兔球虫混合感染样品中获得1株球虫,用其接种无球虫兔进行增殖,根据其形态、大小等特征和PCR鉴定确定其种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虫株寄生于小肠中后段,卵囊呈梨形,孢子化后有卵囊残体,潜隐期为198h,孢子化时间为36h。通过随机测定100个孢子化卵囊后发现,孢子化卵囊的大小为(26.7~34.5)μm×(16.9~24.1)μm,形状指数1.41~1.55。对照相关文献并进行PCR鉴定,确定该虫株为纯种肠艾美耳球虫。当兔感染3×103个/只以上该虫株孢子化卵囊后,出现精神沉郁,排出干粪或稀粪等球虫病临床症状或死亡,且增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感染3×103个/只该虫株孢子化卵囊后第11天剖检,小肠中后段可见明显的肠壁增厚,褶皱增多并伴有出血;病理切片可见空肠黏膜充血、出血,浆液渗出,黏膜层见大量典型虫体。结果表明该虫株具有强致病性。  相似文献   

15.
分别用0.1×104、1×104、10×104个/只孢子化卵囊的剂量感染黄羽肉公雏,以临床症状、肉眼病变、平均增重、病变记分和死亡率为判定指标,对11株E.maxima的致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虫株引起的临床症状和各病死鸡的肉眼病变基本相似.各感染组的增重(0.1×104组例外)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感染10×104个/只的剂量时,上海株增重最少,苏州株和龙岩株增重最多;扬州株的病变记分最大,苏州株和龙岩株的最小,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扬州株、连云港株、福州株、广州株和美国株引起鸡死亡,死亡率分别为20%、10%、10%、10%和10%.结论11个虫株均有致病性,扬州株和上海株的致病力较强,而苏州株和龙岩株的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16.
以15日龄罗曼蛋雏为对象,研究接种不同剂量柔嫩艾美球耳虫(E.tenella)卵囊对雏鸡的致病作用。试验共设4个组,其中3个球虫卵囊感染组和1个非感染对照组,球虫感染组鸡只分别接种E.tenella孢子化卵囊1×104、5×104、8×104个/只。结果显示,感染1×104、5×104、8×104个/只组的平均血便记分分别为0.750、1.825、2.500,致死率分别为10%、30%、60%,盲肠病变值分别为13.0、22.0、28.0,平均增重率分别为75%、56%、49%。试验表明,E.tenella卵囊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致病作用与其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殷佩云等(1998)〔1〕报道,盐霉素0.0025%~0.01%对人工感染的斯氏艾美耳球虫病(卵囊19×104个)无显著的预防效果;将剂量提高到0.008%~0.015%,人工感染斯氏艾美耳球虫卵囊数量减少到10×104个时仍无效果;剂量提高到0.015%~0.025%,斯氏艾美耳球虫卵囊感染量降至5×104个时,可免于死亡,0.025%组肝脏病变减轻,但肝组织和粪便中的卵囊仍较多。兔出现球虫病症状时,用0.015%~0.03%盐霉素进行治疗,不能控制死亡和减轻病变。蒋金书等(1991)〔2〕报道,0.005%盐霉素对人工感染的斯氏艾美耳球虫病(10×104个)有防治效果,此结果与Peeters等(1982)〔5…  相似文献   

18.
毒害艾美球虫纯种分离的初步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从寄生部位分离和单卵囊感染技术,对现场采集的鸡球虫混合种进行单种纯化,获得了毒害艾美球虫(Eimeria necatrix)。该种卵囊呈卵圆形,经测240个卵囊,平均为19.06±1.54×16.50±1.26 μm,形状指数1.16。测120个孢子囊,平均为11.27±0.70×6.21±0.51μm。无卵囊残体和孢子囊残体,未观察到卵膜孔和极帽。最短孢予化时间为19小时,感染后最早排出时间143小时,最大裂殖体68.75×66.25μm。用此卵囊1万、5万、10万和20万个分别感染10日龄伊莎公鸡,结果感染5~20万个卵囊组的死亡率为41.67~50.00%,感染组的肠道病变记分为1.33、3.42、3.67和3.83,其平均增重与不感染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E.necatrix对鸡致病性很强,在生产上需高度重视,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兽医学报》2017,(3):461-465
建立兔斯氏艾美耳球虫感染模型,为研究斯氏艾美耳球虫感染兔的有效防治方法提供适合的动物模型。2月龄普通级新西兰兔16只,分组单笼饲养。从自然感染的肝脏中收集斯氏艾美耳球虫卵囊,培养孢子化,孢子化的卵囊1.0×105个/mL,3mL孢子化卵囊口服感染新西兰兔,建立兔斯氏艾美耳球虫感染模型,并对感染1个月后的新西兰兔的肝脏、十二指肠进行病理学观察比较。结果显示:斯氏艾美耳球虫对新西兰兔部分致病性观察发现,新西兰兔在感染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制约了其生长发育。形态学观察发现肝脏感染严重,表面布满白色结节,胆囊中胆汁浓稠,颜色呈金黄色,而十二指肠虽未感染球虫,却也有较显著的病变。病理学观察发现肝脏中存在大量斯氏艾美耳球虫,十二指肠中不存在球虫,但组织结构亦被破坏,十二指肠绒毛遭到严重破坏。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建立了兔斯氏艾美耳球虫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某兔场兔球虫混合感染样品中获得1株球虫,用其接种SPF兔进行增殖,根据其寄生部位、形态、大小等指标确定其种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虫株寄生于十二指肠、空肠,卵囊呈长卵圆形,橙黄色,卵膜孔开口于窄端,有残体,潜隐期为98h,最短孢子化时间为24h。通过随机测定100个孢子化卵囊后发现,孢子化卵囊的大小为(31.8~39.0)×(19.5~23.4)μm,平均大小35.80×21.36μm,形状指数1.68。对照相关文献,确定该虫株为纯种中型艾美耳球虫。SPF兔感染该虫株后,出现食欲减退,精神萎顿,排出软粪或稀粪,且增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虫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