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大连沙坨子矶头型围海工程和瓯江口灵昆岛局部顺岸型围海工程为例,分别用物理模型和二维水沙数学模型模拟了围海工程实施前后工程海域的流场、泥沙冲淤情况.通过流场变化分析,研究了顺岸式围海工程对潮流的影响.通过比较围海工程实施前后泥沙的年淤积强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围海工程对泥沙冲淤的影响.图7幅.  相似文献   

2.
罗源湾自1980年代陆续建成大官坂围海工程、松山围海工程和白水围海工程,围海面积58.62km2(8.79万亩)。该文根据有关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罗源湾泥沙来源及地形冲淤演变、滩槽冲淤规律以及围海工程建设前后泥沙淤积情况,供罗源湾开发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3.
芹川村河道在建设过程中突显生态理念,但由于河道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梳理,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村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村内溪流防洪安全、泥沙淤积、水环境等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修建控制性工程,统一规划、管理溪流景观建筑物,修建污水处理厂,缓解挡水建筑物泥沙淤积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荷兰海岸工程及洪水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防洪安全和围海造田,荷兰修建了一些海岸工程。列举了海岸工程对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影响,并介绍了一项评估荷兰洪水风险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河乃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在黄河上修建水利水电工程,首先碰到的便是泥沙问题。因高速水流挟带泥沙会对建筑物产生磨蚀,泥沙淤积又会对工程安全造成威胁。为此,小浪底水库工程采用事故门止水布置在闸门上游侧,廊道充水平压等措施解决泄洪洞群闸门前泥沙淤积问题。并增设了一套冲沙系统,以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淤泥质海岸的黏性泥沙淤积是影响我国沿海地区许多火电厂和核电厂取水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我国广东台山电厂为例,研究淤泥质海岸的半封闭型港池和航道的黏性泥沙淤积问题。基于理论和物理过程探讨了电厂半封闭型港池和航道的泥沙淤积,并提出了一种电厂半封闭型港池的淤积计算方法,尤其是分情况考虑了不同的电厂取水流量对港池淤积计算的影响。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计算了台山电厂港池和航道的泥沙淤积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淤泥质海岸的电厂港池和航道一般以逐年淤积为主;不同的电厂取排水流量对港池淤积影响较大,而对航道则几乎没有影响;港池的淤积强度和淤积量随着电厂取排水流量的增加呈现出递增趋势。结果在定性上反应了这类淤泥质海岸电厂港池和航道的泥沙淤积规律,文中的计算方法也能为类似淤泥质海岸工程应用中的黏性泥沙淤积计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前,黄河年携带10.03亿t泥沙入海,为淤积塑造黄河三角洲作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后,黄河入海泥沙锐减,有时甚至断流干涸,造成海岸蚀退。同时,由于海水沿河上溯、风暴潮和人为提取海水上陆影响,海水入侵现象加重。海岸蚀退和海水入侵使国土资源流失、土地碱化、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分析海岸蚀退和海水入侵成因,提出加强监测、科学调度黄河泥沙入海和修建防治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重视工程前期的论证预测,而对工程后续的观测分析较少。以宁波港镇海港区为例,借助翔实的实测资料,通过镇海沿岸潮流、泥沙特性分析,对大规模围涂后宁波港镇海港区的淤积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区分了不同因素对港区淤积贡献的大小,从而合理解释外游山深潭的淤积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周边规模较大的围涂和外游山局部围涂使其矶头效应显著削弱,是造成该深潭持续淤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钦州湾30万t级油码头航道面临两侧和单侧建港区的选择,两种方案对30万t级航道横流和泥沙淤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借助于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模拟整个钦州湾海域潮流情况,对方案航道水流及泥沙淤积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模型试验研究表明,半环抱式方案航道涨、落最大横流均较大,最大为0.41 m/s;环抱式方案航道最大横流及泥沙淤积均小于半环抱式方案。鉴于半环抱式单侧口门挑流作用,航道横流较大,泥沙淤积较强,不利船舶安全及航道维护等问题,应尽量选择横流较小,淤积强度不大的环抱式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围填海工程造成的潮流变化进行研究与探讨,所使用的数学模型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津大学水流泥沙数学模型软件。文中以天津港与曹妃甸港的中间海区为例,分析了目标海域和其它海域的潮流特征变化,着重研究围填海工程对渤海湾造成的联合影响。最后得出几点结论:1围海工程使得渤海湾沿岸海区的潮流运动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化;2围海工程对渤海湾近岸海区的影响表现为流速的增大和潮流动力的增强,对离岸海区的影响则相反;3单项填海工程对海湾内整体潮流场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国内含植物水流中泥沙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含植物水流中泥沙问题的研究归纳为沙棘植物"柔性坝"、河湖湿地植物和海岸盐沼植物3类,回顾了国内含植物水流中泥沙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沙棘植物"柔性坝"的泥沙问题研究针对挺水植物对推移质泥沙运动的影响,来源于工程实践,拦沙固土效果较好,但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河湖湿地植物的泥沙问题研究内容丰富,成果较多,固沙机理主要有:改变水动力结构,降低水流能量,促使泥沙淤积;稳定床面,防止泥沙再悬浮;植物的茎叶对细颗粒泥沙的吸附。海岸盐沼植物泥沙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非恒定流条件下,潮流、波浪、风对悬浮泥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嵩 《陕西水利》2016,(2):73-74
本文论述了石门水库泥沙淤积形态及过程特征,分析了泥沙淤积对水库枢纽建筑物的影响。提出了加强流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水库管理的科学研究以及采取工程处理措施等方法,以控制和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温州浅滩围涂促淤工程泥沙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建立了波浪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瓯江口温州浅滩围涂促淤工程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多个促淤方案的淤积效果模拟计算,推荐了最佳促淤方案。推荐的最佳促淤方案与定床浑水淤积物理模型试验推荐的方案一致。  相似文献   

14.
在沙质海岸,通常波浪是泥沙运动的主要动力。但在某些海域,例如有岛屿掩护的海岸,或岬角环抱的弧形海岸,或强风向为陆向风(离岸风)的海岸,波浪的作用相对减弱,潮流的作用则上升,在这些地方,潮流在泥沙的输送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在潮流较强的半日潮海岸,一日中将发生二次较强的往复输沙运动。其中,被潮流起动和输送的推移质,将在某工程(例如人工挖槽)迎沙面一侧淤积下来,直到航道底高与二侧滩面高程接近时,这种淤积过程方告结束,从而危及航行。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以及对航道水深要求的提高,人工航道在数量上和长度上必然增加,这种危害性将更趋明显。  相似文献   

15.
1引言由于粘性泥沙不仅大量存在于淤泥质海岸、河口,对那里的河床演变起决定性作用,而且在内陆河流泥沙中也占相当的比重,因此,粘性泥沙水流挟沙力的研究,是泥沙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它可以为解决港口回淤、海岸河口演变及挖槽淤积、水库淤积等工程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河流泥沙数学模型提供必要的参数,粘性泥沙水流挟沙力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由于细颗粒泥沙水流挟沙力往往很大,一般河流中的冲泻质处于次饱和状态,给人造成一种错误印象:即粘性细颗粒泥沙没有水流挟沙力。但是,在考虑水库淤积,尤其是库容曲线的变化及水库…  相似文献   

16.
粉砂质海岸促淤计算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粉砂质海岸的特点及泥沙的悬移、沉降特性,对现有水体挟沙力公式进行改进,给出了基于潜堤透射系数的粉砂质海岸促淤工程淤积计算方法,该方法可对粉砂质海岸围垦促淤、保滩促淤工程的效果进行简单预测.  相似文献   

17.
由于挡潮闸的修建,改变了河口地区的水动力条件,使潮位和潮流过程出现位差,破坏了原有天然情况下的泥沙冲淤平衡,闸下港道受径流、潮流、潮汐、风浪和围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闸下港道回淤迅速,淤积严重,河槽萎缩,排水不畅,影响了工程排涝效益的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对新洋港闸下港道淤积特性、目前港道状况及淤积原因和防淤减淤措施的分析,提出了减少港道淤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的方法,对海花岛围堤工程实施后周围海域动力变化、地形变化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流速、流向、潮位过程及含沙量过程与实测数据符合良好,模型能够较好地复演了工程建设后海域流场、含沙量场变化;围堤工程实施后,海花岛内海水域呈弱流形势,各个方案流速分布差异不大;围堤工程对附近海域流速影响仅局限于海花岛周围局部区域,对洋浦深槽和洋浦港水域基本没有影响;内海水域呈现为弱淤积状态,正常天气下,内海水域年淤积厚度在0.05 m~0.15 m。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珠江河口整体潮流泥沙物理模型的主要特点.通过局部动床冲刷及悬沙淤积试验,研究了港珠澳大桥修建前后伶仃洋滩地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修建后主流区附近桥址断面局部河床将出现明显的冲刷调整.与无工程相比,工程后伶仃洋各主要浅滩10年累积淤积厚度有所增大,但量值较小;主要浅滩发展速度呈增大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工程实施后,伶仃洋三滩两槽的总体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0.
利用潮流泥沙物理模型方法,依据工程区域的水文泥沙等有关资料,对人工沙滩在潮汐作用下的泥沙淤积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①研究工程实施前后的港区水域流场运动规律;②研究工程实施后的防波堤内、外侧水域的流场分布变化情况;③研究工程实施后,港池、航道、人工沙滩等各地段的涨、落潮流速、流向情况;④研究游艇港港池的淤积强度,数量及分布特征;⑤研究人工沙滩及其周围水域的淤积强度.其成果为工程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