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立法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制度基础和刚性保障.重新制订并通过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该条例在立法理念上体现了可持续性保护、活态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理念,并从管理型立法向治理型立法理念转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方立法的最新成果,主要有四方面亮点:拓展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2.
张松 《中国名城》2023,(1):32-39
全面回顾近10年来国家、省和地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进程,分析国家和地方保护法规的整体格局、基本特征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对国家建成遗产保护立法、保护传承机制完善策略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国家法律是实现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基本国策的制度保障,应当通过保护立法将“保护优先”落实到绿色发展、空间规划、资源管理、文化复兴和城市更新等环节;通过保护法制建设,促进建成遗产的积极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民生福祉改善;通过提升遗产保护管理的质量,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通过依法开展的公众参与程序,确保遗产保护实践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化中心,是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聚的地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突出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城市又是人类明的结晶,是世界明进程最重要的物化形式。历史化名城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见证,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脉络,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明水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蕴育的城市精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名城,发展名城,是继承和发展民族化事业,推动国家明进步的重要任务和必然选择,是每个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将名城保护与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搭建的重要基础。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文化地域性格鲜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梳理40年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程,广州名城保护工作在保护体系建构、保护要素提取、保护特色呈现等方面有显著特点,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更是在名城信息记录数字化、信息监测数字化、信息展示数字化和数字化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广州经验。未来广州可通过创新保护理念、改善保护方法、优化保护机制,焕发老城市新活力,使广州名城保护工作更加出新出彩。  相似文献   

5.
在长达40年的名城保护实践和探索中,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理论,向世界彰显了历史文化保护的中国智慧。首先回顾了名城保护40年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名城保护如何与旧城改造从对立走向统一,以名城保护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也一步步走向完善;其次阐述了名城保护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关系,并从真与伪、恒与变、整体保护3个层次介绍了名城保护的理论探索;最后对名城保护的未来进行展望,对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研究街区保护更新技术体系、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等项目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以时间和事件为脉络,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需求牵引与信息技术应用驱动两个方面,基于政策及学术文献梳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概括为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的6个阶段,分别是基础信息测绘、环境遥感调查、时空信息管理、规划决策支持、保护监测评估、活化利用服务。在此基础上,面向未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传承及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展望3个发展方向:一是多维度精细保护,二是多粒度监测评估,三是多场景活化利用,旨在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从信息化走向智慧化。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底蕴,不仅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座极具研究意义的文化资源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沈阳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向国家中心城市不断迈进,历史文化名城这张牌还不够重、不够亮.必须加强对历史文...  相似文献   

8.
面向中华文化复兴与时空大数据时代,首先梳理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4种需求,分析了信息技术应用的4个特征:数据获取的全面与动态、数据挖掘的定量与定性、信息展示的直观性、信息应用的便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信息技术方法研究进展,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应用进展、保护状态评价应用进展、保护规划设计应用进展,以及动态变化监测应用进展。最后,展望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智慧化发展的3个趋势:数字孪生名城的理念引领、名城信息模型的技术支撑,以及智慧名城大脑的智慧保护。  相似文献   

9.
李响 《中国名城》2021,(5):71-79
保护以北京为代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需要与时俱进,如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固本强基,是当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与重大课题.近年来全国多地的实践结果显示,公益诉讼为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法治轨道提供了有效抓手,其不仅有利于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而且也有助于发挥司法机关的监督力量.然而,将公益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详细分析了我国老年人权益法律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完善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体系,指出了老年人权益法律保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要将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立法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保护规划文本、地方保护条例(办法)以及地方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分析,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地方实践进行总结。"历史文化风貌区"较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更丰富内涵与复杂性特征,保护规划过程中应注意识别"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出现的新类型与内部价值要素,在探索和完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前提下,秉承不同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思路,探索差异化的、量体裁衣式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千年国脉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纽带,与长城一样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之一。通过分析大运河的作用,厘清大运河文化的概念,通过梳理大运河历史文脉,采用归纳分析、调查比较等方法,阐述大运河所代表的国家形象、大运河的千年底蕴、时代价值和当代形象,从而提炼出大运河国家形象的五大文化基因:国家集中治理的程序基因、区域经济联通的链条基因、天人合一的生态睿智基因、多元文化融合的空间基因、走向国际社会的开放基因,为利用大运河历史文脉,建构传播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建设除了景观保护与建设外,还应关注名村名镇的声景营造。声景营造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声景大致分为自然声景和社会人文声景。对社会人文声景的主要层面、现状以及创新实践手段进行探讨,归纳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声景营造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发展已步入存量提升阶段,城市保护与更新工作愈发重要.城市形态类型学是一门分析城市物质要素形态特征、总结城市形态发展内在规律的学科,对指导城市保护与更新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对城市形态类型学理论的剖析,构建可用于传统城市形态类型分析的8个研究要素:区域、城镇、三维空间、街道网络和街道、街区、地块、公共空间、建筑...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历史文化街区代表为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但是因过去对历史文化街区认知的局限性,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在近30年的保护利用中有一些不足.如何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去思考探索优化该街区的空间质量,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给出较好的应对方法与措施是当前值得考虑的议题.根据实地走访与调研绍兴市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八字桥...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文化中心是北京重要的首都功能.新时代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关键一环,可以把首都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之都、全球文化中心城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  相似文献   

17.
数字媒介艺术嵌入历史文化实体空间,成为历史文化空间的一部分,能够延伸人们对历史文化空间的场所体验.不同于真实的物质建造,数字媒介艺术可以在不改变已有物理空间的前提下,为参与者提供易于理解的文化信息和复合的感官体验.这一特定类型的数字介入不仅为历史文化空间的更新提供新的设计策略,而且进一步将原有的历史文化空间转变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18.
从评价目的、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体系的构建三方面系统回顾梳理国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价值评价体系研究.针对评价主客体单一、评价因子不全面、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最后从多方参与、差异化指标、多样化评价体系、动态监测机制、评价技术创新5个方面提出价值评价的趋势与展望,期待对完善价值评价体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所流经区域的景观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运河本体的遗产价值以及运河生态环境,都是沿线区域和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考量要素。现阶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理论研究整体滞后于实践发展,保护和利用的规划、实施管控和文旅发展等方面在实践中也因为价值理念的认知、缺乏科学系统理论指导和健全法规与机制支撑等等困境而出现了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遗产这一重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效。在梳理现有文献和分析基础上,结合实践现状,揭示了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的挑战和现实困境,为科学保护大运河遗产的原真性、整体性,以及动态连贯性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