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仅有八条原文,是六经证治篇中最为简略的一篇.为此,有关该篇证治意义及有关太阴病辨证论治方法的讨论,尚未在学术界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众所周知,在中风伤寒的传变过程中太阴病并非罕见.临床辨治恰当,多数患者可望治愈;反之,正气及阴血亏耗,寒湿或水饮久聚,病情亦会转为危重.为深入理解太阴篇证治意义,掌握太阴病辨证论治方法,笔者特提出如下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太阴病篇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伤寒论》太阴病篇有关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仅是脾的病变,不包括肺的病变;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的证治很不完整,太阴病的证治散见于其他各篇,学习时当结合其他病篇,方能全面;治疗太阴病的代表方剂当为理中汤(丸);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的病机是脾络瘀滞,并无表证;太阴病的转归除转愈者外,更有虚实之辨。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伤寒论》原文学习,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少阳太阴同病的见解,对临床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太阴病中,太阴脾阳虚衰、虚寒之证,本应禁汗、禁下,但确有第276条太阴桂枝汤证之可汗,第279条桂枝加芍药证、桂枝加大黄证之调和脾胃气血阴阳及可下的权变治法。根据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桂枝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三证疾病发展过程、机理及方药组成可以看出《伤寒论》太阴病中常法中的变法,即权变治法。亦在说明"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5.
拙著《(伤寒论)太阳阳明合病的我见》(见成都中医学院学报(4)12:1985),将合病作了一番粗略的探讨:认为合病是合二经或三经为病的复合证,与单纯一经受病所呈现的证型截然不同。对历代注家所谓必二经或三经证同时均发等说,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6.
通过前后联系、类比鉴别,对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阴病第273条太阴提纲证原文进行解析,认为太阴病篇内容在<伤寒论>中最少,并非张仲景不重视调补脾胃,而是因为这一思想和方法已贯穿于六经.只有会通六经病篇才能更好地理解太阴提纲证深意.  相似文献   

7.
1太阴病没有肺病的记载,并非六经病只传足经不传手经,而是手太阴肺经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所决定的。很多肺经的症状是和太阳病同时出现的,《金匮要略》中也分别有专篇论述,所以在太阴篇就不重复列置,详于彼而略于此。2绝大部分方剂是以药物命名、沿袭六神方名称、以方剂的功能命名,而以症状命名方剂的只有所谓四逆汤;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厥逆,都应以救逆、回逆的方法治疗,依照命名原则,应该叫回逆汤,才能与建中、理中、承气、陷胸等命名法则一致起来;要改变厥逆,就要回复到顺的阳气敷布状态,所以要回逆;回的古体字为囬,在《伤寒论》流传和转抄中,既有竹简的损蚀朽腐,或者抄写的失误减笔,致使误囬为四,因而囬逆汤、囬逆散就成了四逆汤和四逆散。使用四逆汤的原文,没有一条明确提出四逆。而用四逆汤治疗,就有点名义不顺。所以应该叫囬逆汤。3四逆散治疗少阴气机郁而不畅,阴阳之气敷布失常,当然不属于脏有寒;当归四逆汤所治疗的证候是血虚寒凝,病偏于经脉,也不属于脏有寒,排除四逆辈之列。从仅自利不渴看,并非戴阳、格阳证,排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及其加猪胆汁汤数方。太阴虚寒以脾阳不足主,并非阳气、阴液的同时匮乏,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也在排除之列,除此以外剩下的四逆辈就只有四逆汤和干姜附子汤。自利不渴也有脾气虚弱为主的,以理中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以及桂枝人参汤治疗,可见四逆辈,既不尽是冠有四逆名称的四逆汤类,也不排除没有冠以四逆的建中、理中等方剂。4大实痛是在时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时痛是邪气停滞,经脉不和,气血聚散所致,在此基础上的大实痛,就是气血凝滞,经脉不通而成,因此仅以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其开滞通脉,舒经行气的力量薄弱,所以在此基础上加大黄,增加其除痹、舒挛、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所谓“合病”,是指二经以上相合为病。合病的各种临床表现,皆由受病诸经相合变化而产生,它不同于一经受病。如32条的“自下利”,33条的“呕”,则既不是太阳证,也不是阳明证,而是太阳阳明的复合证。如太阳寒水郁表,即现发热恶  相似文献   

9.
六经分证,其病机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其证候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复杂的病变之中。《伤寒论》根据证候交替此起彼落之特点,有“传”与“不传”、“转属”、“过经”、“转系、”“转入”等等形容之词。愚意不拟由名词上找问题,而应从证候中寻症结。故今只取“传与不传”为标题,以试探六经证候千变万化之规律。这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当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 一、传与不传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改革的探索中,传统经典医著的处理,引人注目。如何充分发挥《伤寒论》在中医教学、临床、科研上的作用?如何促进《伤寒论》研究的深入?是广大中医工作者所深思的问题。下面选登的部分老中医、中年教师、研究生的意见,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1 太阴寒热太阴属脾 ,主司运化 ,临床上无阳热之证 ,多由太阴本寒和风寒之邪直中太阴而引起邪从寒化证 ,为脾虚寒盛的寒热同病正化之证。其原文中没有寒热症状的描述 ,惟论其病机为“以其藏有寒”(2 77)(文中所有括号内的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6 4年第 1版 ) ,故出现以“自汗不渴”(2 77)为主症 ,并见“腹满而吐 ,食不下 ,时腹自痛”(2 73)的太阴病 ,治“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2 77) ,此寒热同病同治之法 ,即《内经》“寒者温之 ,虚者补之”之义。2 少阴寒热少阴属心肾 ,为三阴之枢 ,统水火…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帛书经脉》与《灵枢·经脉》中手太阴脉及手厥阴脉经脉病候、经脉循行和经脉名称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帛书经脉》缺手太阴脉的删点。  相似文献   

13.
《帛书经脉》缺手太阴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每当提到辨病和辨证就意味着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这似乎成为中西医结合的专用词.其实,中医有史以来就很注重辨病与辨证之结合.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少阴篇304条所论临床意义深远,必须以原文的整体结构作为背景,契合临床实际才能分析透彻。故着重就《伤寒论》304条与305条进行解析,另从304条灸法的运用,以及附子汤中芍药的作用等多个方面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6.
就《伤寒论》318条,在先人论述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归纳,并阐明个人论点。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第73条强调了鉴别诊断的意义,看似以"渴"与"不渴"的证候来鉴别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证,实则蕴含着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鉴别诊断思维,从病位、证候、方药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疾病。五苓散适用于有具体的脱水史,可明确诊断病位在三焦,证候并见上、下二焦证候的患者;茯苓甘草汤适用于素体胃阳虚弱,可明确诊断病位在中焦脾胃,证候未见上、下二焦证候的患者。当临床不能明确区分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时,可先予五苓散以试探之,若"汗出"与"渴"同时出现,则选用五苓散;若不同时出现,或者出现"不渴"时,选取茯苓甘草汤。  相似文献   

18.
对于原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的认识,迄今为止,历代注家对此多避重就轻,阐发未能得其真要.少阴病阳衰阴盛,而遣方用药却没有针对少阴病的心肾虚衰,而仅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主之,这绝非偶然.笔者认为,本条所论少阴病属于寒化重证,标本俱急,且标急难以救本,故以"吴茱萸汤主之",属权宜治法.对此,贸然提出以下认识,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20.
《伤寒论》第190条原文是:“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对于本条的诠释,历代诸家多在“能食”“不能食”“中风”“中寒”的字面上辨解,而忽略了本条在整个《伤寒论》书中的作用。故笔者在仔细审读“阳明篇”的上下文后,谈谈自己对此条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