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参中申嗪霉素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测定人参中申嗪霉素残留量的分析方法。人参样品经水浸泡,乙腈提取,分散固相萃取净化,色谱分离后,采用ESI-MS/MS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检测,选择定量离子对为m/z 225.1/179.1,定性离子对为m/z 225.1/125.1,外标法定量。该方法对于人参中申嗪霉素的定量下限为0.01 mg/kg,在0.5~1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含量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对人参中申嗪霉素在0.01,0.02,0.10 mg/kg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82%~100%,相对标准偏差均不大于6.8%。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可满足人参中申嗪霉素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白术及其土壤中二嗪磷的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GC-FPD)方法。样品经有机溶剂提取,土壤提取液直接浓缩至干;白术提取液浓缩后过活性炭-助滤剂(Celite545)柱净化,GC-FPD检测。结果表明:二嗪磷在0.01~10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白术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回收率在80.64%~99.5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5%~4.16%。  相似文献   

3.
30%毒死蜱微乳剂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配FPD检测器)分析测定了30%毒死蜱微乳剂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毒死蜱色谱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在0.01~0.5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2。甘蓝和土壤中毒死蜱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05mg/kg,在0.01,0.02,0.1mg/kg3个添加水平下,甘蓝及土壤中毒死蜱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0.1%~96.4%和82.1%-98.7%,变异系数分别为1.2%~5.0%和2.5%-3-3%(n=10)。残留消解动态的结果表明:毒死蜱在甘蓝中的半衰期为5.8~10.5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0~10.5d。毒死蜱在收获期甘蓝及土壤中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我国规定的限量值(1.0mg/kg)。  相似文献   

4.
柱前衍生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井冈霉素A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土壤中井冈霉素A残留的柱前衍生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每10 g土壤样品使用40 mL10%氨水振荡提取60 min,不需要其它净化处理。浓缩吹干后采用N,O-双(三甲基硅烷基)乙酰胺(BSA)对井冈霉素A衍生化反应并进行毛细管气相色谱(FID)分析。井冈霉素A衍生物在4.4~71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3);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在94.8%~101.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1%~2.9%;方法的最小检出浓度为0.20 mg/kg。  相似文献   

5.
逯忠斌  王岩  于萍  刘伊玲  徐威 《色谱》2000,18(2):145-147
 采用 Zorbax SIL色谱柱、以二氯甲烷 -甲醇为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了速收除草剂在大豆田土壤和大豆上的残留动态 ,建立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速收在土壤、青豆和大豆籽粒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4.82 %~ 85 .63 % ,88.79%~ 94.0 0 %和 93 .70 %~ 94.48%。速收在土壤中的半衰期 (t1 / 2 )为 1 0 .0~ 1 0 .5 d,降解速度较慢 ,但在收获期的土壤、青豆 (用药后 80~ 85 d)和大豆籽粒中均未检出 ,说明其残留污染性很小 ,可以在大豆田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稻田土壤及水中多抗霉素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水样品经氨水调节pH值至8.0,以乙酸乙酯萃取去除有机杂质,水相经浓缩后定容;土壤样品用碱性甲醇和水的混合溶液(70∶30)提取,提取液经浓缩后定容。上述萃取液采用C18亲水性不锈钢色谱柱(AQ-C18,4.6 mm×250 mm,5μm)进行液相色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流动相为水(用冰乙酸调节pH值为4.0)-甲醇(87∶13),流速:0~8 min为1.0 mL/min,8~16 min为0.3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2 nm。结果表明,多抗霉素的浓度在0.05~2.00 mg/L范围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8 8;多抗霉素的最小检出量为1.00×10-9g,在稻田水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5 mg/L,在稻田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5 mg/kg;在0.06、0.60、1.00 mg/kg加标水平下,多抗霉素在稻田水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99%,相对标准偏差为0.71%~2.4%;在稻田土壤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5%~97%,相对标准偏差为1.7%~4.5%。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符合农药残留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敌百虫在棉花和土壤中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测定方法.该方法最小检出量为1.5×10-11 g,最小检出浓度在植株和土壤中均为0.05 mg/kg,加样回收率为植株71%~76%、土壤96%~103%、棉籽74%~7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2%~16%、5.2%~12%、4.8%~6.5%.本法快速、灵敏、准确,可以用于敌百虫的残留分析.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研究结果表明,敌百虫在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T50)分别为0.4~0.6 d和0.5~1.2 d;以推荐剂量施药2~3次,或以2倍推荐剂量施药2~3次,采收间隔21 d,棉籽和土壤中敌百虫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  相似文献   

8.
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物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辣椒和土壤中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物(J9Z38)残留量的方法,研究了溴氰虫酰胺和J9Z38在辣椒和土壤上的降解特性。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用C18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梯度洗脱程序、BEH C18色谱分离柱、应用UPLC-MS/MS正离子扫描测定溴氰虫酰胺和J9Z38。进行了添加浓度为0.01、0.10和1.00 mg/kg的回收实验,溴氰虫酰胺和J9Z38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日内平均回收率为88.6%~105.7%,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8%~15.1%;日间平均回收率为91.4%~105.3%,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4.9%~12.3%。溴氰虫酰胺和J9Z38在2.0~128.0μg/L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0.9992,定量限分别为0.1和0.2μg/kg。应用本方法检测了田间实验样品,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在辣椒和土壤中降解半衰期分别为9.2~11.2 d和9.2~20.8 d,J9Z38在辣椒中残留量低于定量限,在土壤中降解半衰期为9.4 d;随着降水量增加,溴氰虫酰胺降解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9.
建立同时测定辣椒中7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方法。用乙酸乙酯提取,经旋转浓缩后用丙酮定容,直接进样,以HP-1701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火焰光度检测器测定。结果表明,7种农药在10min内可很好地分离。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0.8%~108.8%,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0%~10.7%(n=5)。7种农药的检出限为1.5~7.0μg/kg。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水产品中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药物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正己烷液-液分配除脂,过HLB固相萃取小柱,用3mL10%甲醇淋洗,5mL100%甲醇洗脱,洗脱液用氮气吹干,残渣用1mL10%乙腈水溶液定容。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甲砜霉素在0.05~2.0mg/L,氟甲砜霉素在0.025~1.0mg/L范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6、0.9999;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0.0%、95.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6%、11.2%,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检出限分别为10μg/kg、5μg/kg。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80%成标干悬浮剂在黄瓜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80%成标干悬浮剂在黄瓜中的半衰期为7.9d。按5760g/hm2施药,共施药4次,最后一次施药5d后取样检测,残留量为0.24mg/kg。远远低于其它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量限值。  相似文献   

12.
3,6—二氯吡啶甲酸杂质分离及色谱峰纯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前言3,6-M氯吡啶甲酸是由2一氰基毗陡经过多步反应而成,由于转化不完全及其相应的反应副产物的产生,反应中伴随产生3,5,6一三氯一个氰基毗咤甲酸。2一氰基毗陡、四氯一2一氰基毗院等,从而影响最终产物的纯度。将3,6一二氯毗陡甲酸与反应过程中这些伴随组份有效进行分离,这对提高3,6一二氯毗睛甲酸的纯度是非常关键的。同样,对最终产物3,6一二氯11比院甲酸的纯度如何进行有效的鉴别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曾多次采用常规的液相色谱方法,试图将3,6一二氯毗定甲酸及其伴随组份进行分离,其结果都不理想,本研…  相似文献   

13.
大庆减压渣油热转化前后镍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庆减压渣油在高压釜中 4 0 5℃、1h条件下进行热转化反应 ,对原料及热转化后尾油 (>5 0 0℃ )用正戊烷沉淀沥青质 ,再用含水 5 % (质量分数 )的氧化铝为吸附剂的色谱法将大庆减压渣油分离为六个组分 ,然后用硅胶色谱法对每个组分中的镍卟啉进行富集 ,并根据可见光谱加以测定。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原料减压渣油、尾油及各组分的镍含量。研究结果表明 ,大庆减压渣油经过热转化后有近 5 0 %的渣油转化为气体和馏分油 ,并有少量的焦炭生成。大庆减压渣油无戊烷沥青质 ,其中的Ni主要集中在中胶、重胶及n C5沥青质中。在热转化尾油中 ,大部分的镍集中在中胶、重胶及戊烷沥青质中 ,卟啉镍主要集中在多环芳烃和轻胶质中 ,非卟啉镍主要集中在中胶、重胶和戊烷沥青质中。热转化对镍起到了脱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动态法研究苯酚在饱水细砂土中的吸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流动柱法研究苯酚在饱水细砂土中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从开始到吸附量达一定数额这段区域内,总速率由界膜内的扩散速率决定,且为一常数。此后,总速率由颗粒外表层内的扩散速率决定,符合一级动力学微分方程。  相似文献   

15.
石油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混合物 ,其中的氮含量虽少 (一般为 0 0 5 %~ 0 5 %) [1] ,但它以各种形态的有机物存在于石油中 ,对石油加工过程和油品的使用都有不利的影响。如油品中的含氮化合物可使催化剂中毒 ,降低燃料和润滑油的使用性能 ,影响产品的安定性等[2 ,3 ] 。悬浮床 (浆液床 )加氢工艺是将分散得很细的催化剂或添加物与原料油及氢气一起转化 ,是将加氢和脱炭相结合、能适应劣质渣油进料的较好工艺路线。本文主要研究悬浮床加氢产物氮随催化剂浓度及反应温度变化的分布规律。1 实验原料及方法1 1 原料 本文所用原料为克拉玛依…  相似文献   

16.
针对水泥分解炉低温燃工况,提出裹灰缩核模型,采用失重实验和理论分析,进行了11种典型煤焦样的烯尽动力学参数研究和煤焦燃尽过程机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焦在燃烧过程中,灰层内的扩散系数Dh及反应速度常数kc并不是一个绝对常数;在分解炉的工作温度下,其控制反应过程由受化学反应过程控制向灰层扩散控制过渡。  相似文献   

17.
抗坏血酸和亚硝酸反应的动力学研究肖士民,李翠荣(华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广州510641)关键词抗坏血酸,亚硝酸,动力学N-亚硝基胺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在人胃的弱酸性环境中,可由来源于食物及防腐剂的亚硝酸盐与来源于药物的仲胺化合而成。近年来国内外都有...  相似文献   

18.
油焦浆流变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减压不同和石油焦制备成浆体燃料,然后考察了其流变性及温度、浓度和原料油对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浆体为屈服假塑性流体并具有触变性,屈服应力值和粘度随着温度升高、浓度的降低而减小。原料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组分对浆体的流变特性和度有很大的影响,含有较多的胶质和沥青质原料油的浆体表现出更强的屈服假塑性和更高的粘度。  相似文献   

19.
渣油加氢脱残炭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渣油为原料在200 mL反应装置上进行加氢脱残炭试验,同时依据渣油残炭的结构组成以及加氢脱残炭的反应历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渣油加氢脱残炭的三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并与一集总和二集总加氢脱残炭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一集总动力学模型不能用来描述渣油加氢脱残炭过程,从二、三集总动力学模型的预测数据与试验值误差来分析,将沥青质与胶质做为一个集总或渣油原料的沥青质含量较少时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两者误差精度相当。用三集总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预测渣油加氢脱残炭过程时,与试验值相比,加氢脱残炭转化率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05 6,加氢渣油残炭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01%。  相似文献   

20.
<正>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是一类性能优良的橡胶、涂料和粘合剂,酯的结构不同可得到性能各异的均聚物和共聚物。 丙烯酸β-羧乙酯(APA)是一种具有多种反应功能的丙烯酸酯单体,结构式为:CH_2=CH—COOCH_2CH_2COOH,其双键可发生加成聚合,制得的大分子带有反应性酯基和羧基侧基,以其制备反应性大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研究了丙烯酸β-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