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园林》2001,(3)
目前,在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系统中尚未对城市休闲绿地给出确切的定义。事实上城市休闲绿地早已在城市“安家落户”,尤其是近几年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休闲型的绿地所占的比重已越来越大。从字面上来看,“休闲”是主体,《辞海》对“休闲”的一种解释为无事而休息,唐·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诗:“秋满休闲日,春馀景色和”,英语将“休闲”译为Lie fallow或Leisure。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休闲绿地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市民工作之余、茶余饭后进行户外交流、亲近绿色空间、消除身心疲劳的需要。从功能性来讲,城市休闲绿地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体闲绿地应该包括城市中所有带有休闲功能的绿地,诸如城郊风景区、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小游园、滨河绿地、居住区绿地等,而狭  相似文献   

2.
城市休闲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绿地形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就其本身来说,作为城市绿地的一种新的形式,即有城市绿地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区别其它类型城市绿地所不同的特征。鲜明的景观特色、良好的绿化环境、充足的休闲功能设施、宜人的尺度和空间,被认为是城市休闲绿地的基本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休闲绿地——城市环境建设的新形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一种介于广场绿地与小游园之间的新型绿地形式——休闲绿地,已在国内城市中悄然兴起。休闲绿地更注重营造景色宜人的绿色环境,更强调适于广大市民户外活动、人际交流的开阔空间,更突出与周边环境即城市的大环境相融合。在国外,强调生态环境和突出人性化空间的休闲绿地早已被城市居民所接受。在我国,城市环境建设亦日益务实,“以人为本”的思潮渐已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于是,与时俱进的休闲绿地,以其布局灵活、空间开阔、景色宜人等特色应运而生,在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4.
孙新旺 《园林》2001,(10):15-16
城市休闲绿地的类型从事设计实践的同行可能有所体会,工作中我们常常会为一些用地采用何种园林表现形式而冥思苦想,无奈之下有时会做出几套方案,有传统庭园式的、广场型的,当然也有休闲型的,结果往往是后者最受业主欢迎。偶尔与同事讨论这一现象,大多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种趋势。由此可见,城市休闲绿  相似文献   

5.
广场最早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庆典与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形式到今天已经非常丰富,有诸如市政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等类型,其中有一类主要是为满足市民活动的休闲娱乐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属于我们所介绍的城市休闲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孙新旺 《园林》2001,(12):14-15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城市休闲绿地设计,把握设计的要点,下面将跳出理论上的分类体系框架,选择目前我们工作实践中最易接触的几种类型,如地处校园、居住区、城市商业中心等特定环境下的休闲绿地,结合实例,分别对其设计方法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孙新旺 《园林》2001,(11):14-15
城市休闲绿地的设计过程园林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兼有艺术性和科学性,设计作品要经过由浅入深、从粗到细、逐步完善的过程。设计人员在进行各种类型的园林设计时,要从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入手,熟悉委托方的建设意图和基地的物质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视觉环境等,综合分析相关资料,寻找构思主线,最后拿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城市休闲绿地与其它类型的园林绿地一样,设计过程一般包括接受设计任务书、基地现场调查、综合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及施工图、项目实施等六个阶段。每  相似文献   

8.
城市休闲绿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2001,(2)
一、城市休闲绿地的产生及发展现代社会中,生活质量越来越为人所注重,“休闲”已成为一种时尚;目前国内外日渐兴起的旅游业就是最好的解释。“久居樊篱下,复得返自然”,外出旅游,寻找人自然的足迹,回到欠自然的怀抱。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向往到自然中去与花草倾谈、与鸟兽交心。外出毕竟有限,身边工作、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更为都市人所关心,除  相似文献   

9.
孙新旺 《园林》2001,(8):16-17
如今,城市休闲绿地已逐渐成为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城市绿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作用之重要已不言而喻。纵观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历史,由于受到“苏联模式”、“复古风”、“西洋风”等影响,加之整个事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也的确走过不少弯路。但令人欣喜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有许多专业人士、学者开始倡导中国的园林要结合国情,走自己的发展之路,并将“生态大旗”高高举起,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城市休闲  相似文献   

10.
城市街旁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街旁绿地更直接地影响着城市景观。街旁绿地一般包括街道广场绿地、沿街绿化用地等,这些绿地一般面积小、数量多、分布广、可达性强,可为市民休闲、健身、交往、出行等多元行为模式提供场所。该文通过对街旁绿地中游人的构成、活动特征及街旁绿地设计的现状问题分析,提出了设计应"以人为本",并注重以"细节提升品质",从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参与性、愉悦性、私密性和整洁性七个方面论述设计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以南京北极阁广场、鼓楼广场和绿地广场三个城市广场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的形式对广场上的游人结构、出行方式、活动内容以及游客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从使用者的角度对城市休闲广场进行了剖析,归纳广场的不足,并就设计一个好的城市休闲广场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园林》2001,(6)
城市休闲绿地属城市大环境中的室外小环境系统。室外环境构成要素众多,自然的与人文的、有机的与无机的、有形的与无形的、静态的与动态的等,诸要素的复合作用创造出环境。按照可视性与否的分类,可以将构成室外环境的要素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要素是指绿化、道路、铺装、花坛、雕塑、水体、功能设施和其它一切可视形象;隐性要素含人的空间行为、抽象的概念、审美法则,以及存在于显性要素之间的联系等。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们无论是观赏自然形成的优美风景或人工建造  相似文献   

13.
汤敏芳 《中外建筑》2008,(7):103-105
文章建立在对鞍山新村休闲绿地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使用人群、使用者行为特征等方面对目前城市休闲绿地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优化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目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忽视小规模休闲绿地的问题,阐述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小型休闲绿地在城市景观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从景观资源利用的角度尝试提出该类型景观设计策略,希望引起市政和设计人员的关注,重视景观资源对市民的利益,提高城市户外休闲空间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王喜彬 《山西建筑》2007,33(1):33-34
通过对国内一些优秀休闲广场设计的总结,从以人为本、生态、经济效益、展现地方特色等方面,对城市休闲广场的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并对当前广场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城市休闲广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一、休闲与休闲绿地由于社会文明程度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压力、及环境问题的突出等,休闲不仅是人们生理与心理需求,而且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体现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正是基于这种状况,休闲绿地作为休闲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载体应运而生[1]。因设计目的及功能要求等不同,休闲绿地的设计原则与以往的、一般绿地建设原则也就有所不同。以下就以中南林学院原老干活动中心绿地改造分析为例,探讨休闲绿地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二、旧址改造背景中南林学院原老干活动中心由几幢八、九十年代兴建的…  相似文献   

17.
于2001年底建成开放的华山绿地位于本市长宁区,东侧是城市主要干道华山路,北邻湖南路,西侧是幸福路,南侧是春光坊,区位条件较好,绿地面积39500m~2。构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森林是华山绿地的规划设计定位,力求体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构思意境,让久居闹市的人们暂且忘却喧嚣的城市噪音,以森林绿地为邻,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清新空气、满目翠绿和无穷乐趣。华山绿地的功能分区简洁而明确,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处健身休息的场所。其西部为森林景区、溪流观赏区,中部为椭圆形休闲广场,北部为山  相似文献   

18.
休闲绿地--一种新的园林形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认为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必然出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休闲生活 ,它对我国园林绿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园林形式。文章并对休闲活动的特点、规律、休闲绿地的基本形式及社会意义、文化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代维  代维 《景观设计》2006,(2):90-95
城市休闲娱乐绿地,是人们在喧嚣复杂的都市生活中寻找片刻宁静的场所,人们渴望回归大自然,疲劳时,有停靠的绿色的空间,有歇脚的坐椅,闲暇时,可以观景,赏花,在我国,城市绿地分类系统尚未对休闲娱乐绿地给予明确定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广场绿地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城市广场绿地。广场绿地服务人群结构复杂、流动性大,使用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本文以昆明五华广场和胜利广场为例,运用使用后评价(POE)的基本研究方法进行实例研究。了解居民对城市广场绿地空间的使用特征、满意度和需求,并结合调研情况分析了城市休闲广场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对设计、服务设施提出改善建议,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服务品质,为广场的后期维护及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