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钊  周志宇 《电子设计工程》2012,20(22):144-148
由于传统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已达不到设备智能化、通信网络化、模型和通信协议统一化、运行管理自动化的要求。因此,随着数字化变电站中智能断路器技术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为应用基础的光电子互感器、以太网通信技术的逐渐成熟,变电站自动化领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论述了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向数字化变电站发展过程,分析了数字化变电站较传统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优势,确定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应用模式及关键技术,最后展望了数字化变电站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宋用斌 《通讯世界》2014,(10):136-137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一环,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是未来变电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重点针对110kV变电站的智能化进行了设计方案的讨论,目的在于为其他变电站的智能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本文建立了一种智能高压设备与数字化变电站实验平台。该平台将智能化、数字化控制与监测技术应用于传统高压设备中,并将IEC61850变电站自动化通信标准应用于该平台的间隔层与站控层。该平台已经成功应用于我校电机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陈小梅 《电子测试》2014,(11):90-92
随着智能电器的不断发展,更各种智能化设备相继出现,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进入到了数字化阶段。虽然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自动化系统的调试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对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调整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陈小梅 《电子测试》2014,(21):90-92
随着智能电器的不断发展,更各种智能化设备相继出现,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进入到了数字化阶段。虽然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自动化系统的调试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对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调整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全面数字化已成为变电站建设和发展的主导方向,数字化变电站主要是指以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为核心,在统一的IEC61850标准平台上实现变电站中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等全过程数字化和互操作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本文从结构组成上对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和传统变电站自动化做了概括性的比较,对数字化变电站的结构组成及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数字化变电站应用的优势与效益.  相似文献   

7.
韩雷 《通讯世界》2013,(17):36-38
随着电力系统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越来越成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使用到智能化开关、一次运行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设备,使数字化变电站从理论变为现实。此外,伴随着计算机高速网络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不断地开发和应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化发展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本文主要从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技术特点、系统组成、网络结构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进程中应用IEC61850标准成为现实。随着对IEC61850标准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各厂家生产的变电站智能化电气设备会逐步满足这一标准,尤其是生产消弧设备、电源设备等厂家将不再依赖变电站内的规约转换装置,直接使用IEC61850标准进行生产。IEC61850标准的实施,将使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文中提出了IEC61850标准及其在220 kV三乡数字化变电站的实际应用,浅释了IEC61850标准在变电站内设备间信息共享以及站内与远端信息的交互问题。同时验证了应用IEC61850标准建立开放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平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辽宁电力信息通信专业在全省信息通信机房(包含中心机房和各电压等级变电站信息通信机房)设备运维巡检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困难,结合辽宁电力信息通信领域中在运设备属性、站点分布特性等实际情况,对使用RFID智能巡检系统全面支撑信息通信专业设备巡检工作进行分析,研讨实现智能化操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机电一体化设备如光电式互感器和智能化开关的出现,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迈入了数字化新阶段。传统变电站的人工抄表、记录、操作及信号传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光电式互感器等变电站信号传输通过采用智能变压器及断路器在站内传输数据,并基于光纤以太网实现数字化变电站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本文则主要以数字化变电站运行工作为切入点,探究其日常运行维护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曹正 《电子世界》2012,(24):42-43
变电站数字化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它的基本特征就是采用电子式互感器和智能开关实现电气设备的智能化、运用光纤通信取代二次电缆实现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及按照IEC61850标准实现信息模型、通信息以的标准化。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高新技术在数字化保护设备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和实践,特别是这几年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发展,使继电保护的发展带入到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此外时间同步要求、系统安全性要求等也不断扩充这继电保护产品的内容。本文通过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茂峰 《通信电源技术》2010,27(5):81-82,85
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中,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发展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进入了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文章就数字化变电站中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统一架构,从数字化变电站中的一、二次设备接口问题阐述实现开放式数字化变电站的设备及通讯方面的技术要求,并分析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自动化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对电磁干扰较为敏感,尤其是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二次弱电设备,如继电保护、自动控制、远动和通信装置等,因其具有高灵敏度,且与强电设备靠近,极易受到干扰。此外,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传统一、二次设备的结构和布局趋向小型紧凑化、集成组合化和智能化,如集继电保护、监控和通信功能于一体的分散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集电子控制、监视甚至保护为一体的高压智能开关;  相似文献   

14.
王改云  苏磊 《现代电子技术》2009,32(21):189-192,206
数字化变电站是未来变电站发展的方向。首先介绍了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然后基于IEC61850标准,设计一个完整的35kV的数字变电站模型,提出过程总线和变电站总线结合的组网方式,采用光纤冗余环网构建了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网络结构。提出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关键设备的配置原则和选择方案。根据国内外高压电气设备和二次设备(1ED)的发展情况和运行经验,提出当前建设基于IEC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的过渡方案。  相似文献   

15.
智能化变电站是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与基础,研究意义广大。智能电网是集通信、计算机、测控、新型电力电子技术等为一体的融合技术。本文针对智能化变电站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完整的智能化变电站系统配置与网络架构。在分析智能化变电站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化变电站建设技术,重点讨论并给出了建设过程中的智能改造方案,解决了智能化变电站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在我国城乡电网改造与建设中不仅中低压变电站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实现无人值班,而且在220kV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站建设中也大量采用自动化新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输配电和电网调度的可能性,降低了变电站建设的总造价,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随着智能化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运行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变电站运行操作培训仿真等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高速网络在实时系统中的开发应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化发展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日新月异,变电站的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以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OOSE)报文这种通信传输方式以其时延段、安全和稳定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对GOOSE报文做出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其网络结构做出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范璇 《电子世界》2014,(19):46-47
通信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关键,通信网络信息传输的实时性、确定性和可靠性决定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可用性。本篇论文分析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构成、通信过程、工业以太网应用于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研究IEC61850标准,建设数字化变电站。从变电站的构成,智能化电网的建设及变电站的分层定位,操作画面的功能,同期断路器的操作进行设计与实施。在系统中的智能电子设备(IED)采用了Sepam1000+系列微机保护测控装置和监控仪表PM500使系统智能化更高,用高速以太网组成的通讯网使系统可靠、安全。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证明,变电站运行效率高,操作更为方便,提高了变电站自动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指出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并提出几种主要的智能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运用,如智能化标准信息基础构建,一、二次设备中使用的智能化技术,智能化变电站数据采集技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