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颈椎后纵韧带胶原、蛋白多糖、钙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定量测定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钙含量改变,探讨颈椎后纵韧带在颈椎病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脊髓型颈椎病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5例作试验组,同年龄段正常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0例作对照,Weossner法测定两组总胶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Ⅱ型胶原含量;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测定钙含量;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比观察后纵韧带的显微结构变化特点。[结果]试验组总胶原、Ⅰ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含量低于对照组;试验组Ⅱ型胶原含量较对照组高;试验组Ⅰ型/Ⅱ型胶原比值低于对照组;试验组钙含量较对照组高,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构显示试验组弹力纤维、胶原纤维肿胀,排列紊乱。[结论]颈椎病患者颈椎后纵韧带退变,总胶原、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钙代谢发生紊乱,颈椎后纵韧带分子水平的生物化学变化与颈椎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颈椎黄韧带退变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颈椎黄韧带退变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例脊髓型颈椎病和19例颈椎外伤患者的黄韧带标本,对其进行厚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用Woessner法及盐析法测定黄韧带中Ⅰ型与Ⅱ型胶原含量的比值;对黄韧带厚度与Ⅰ、Ⅱ型胶原含量的比值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颈椎黄韧带退变后弹力纤维含量下降,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含量增加,颈椎病组黄韧带厚度和Ⅰ/Ⅱ型胶原含量的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椎不稳节段的黄韧带胶原含量较其它节段显著增加。结论:颈椎不稳与黄韧带退变密切相关,黄韧带中Ⅱ型胶原过度增加可能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项韧带钙化与颈椎病黄韧带退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项韧带钙化与脊髓型颈椎病黄韧带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黄韧带192块(项韧带钙化28个节段,相应黄韧带标本56块)和青壮年颈椎创伤(非颈椎病)的黄韧带标本38块。对切除的黄韧带标本进行测量及组织学检查;用Woessner法测定其胶原含量;用盐析法对黄韧带中的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进行测定;对黄韧带厚度与羟脯氨酸、胶原干粉含量及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进行相关性研究。[结论]颈椎病组中项韧带钙化相应节段的黄韧带弹力纤维含量下降,胶原纤维含量增加,弹力纤维发生排列紊乱。实验组中C4,5、C5,6项韧带钙化相应的节段黄韧带厚度、羟脯氨酸含量、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较阴性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C3,4、C6,7项韧带钙化相应节段的黄韧带上述指标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4,5、C5,6节段的项韧带钙化与颈椎病黄韧带的退变有相关性;上述节段的项韧带钙化提示存在应力异常分布,可能会加剧黄韧带退变,进而影响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椎管形态学改变和黄韧带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颈椎病患者(A组)黄韧带标本84块;颈椎外伤患者(B组)黄韧带标本30块;颈椎病患者中椎间不稳节段(C组)的黄韧带标本为22块;椎间稳定节段(D组)的黄韧带标本为62块。利用CT测量A组和B组的椎管及硬膜囊横截面积,CTM测量A组俯卧过伸位脊髓横截面积;盐析法测定各标本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将其与椎管、硬膜囊及脊髓的横截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黄韧带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硬膜囊横截面积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值较D组显著增加,而脊髓横截面积及脊髓/椎管横截面积之比则显著下降(P<0.05)。A组黄韧带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与仰卧过伸位的脊髓横截面积/椎管横截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硬膜囊和脊髓横截面积的下降可能与Ⅱ型胶原过度增加、黄韧带代偿性肥厚有关,同时椎间节段不稳可加速黄韧带的这种退变。  相似文献   

5.
骨关节炎软骨中Ⅰ型和Ⅱ型胶原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骨关节炎软骨中Ⅰ型和Ⅱ型胶原的分布。方法:从正常关节软骨和骨关节炎软骨上取样本做切片,所有样本行HE、蕃红0染色及Ⅰ型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结果:骨关节炎软骨中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不均匀。Ⅰ型胶原染色,在表层和中层的部分区域有不规则着色,纤维样组织中,Ⅰ型胶原免疫组化呈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不着色,结论:骨关节软骨基质中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的破坏增强与软骨细胞对其合成增强同时存在,软骨修复的过程中,部分软骨细胞发生去分化,而表达Ⅰ型胶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颈椎后纵韧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的定位研究来探讨后纵韧带肥厚的发生机制。方法 前路减压术分别从2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CDH),脊髓型颈椎病(CSM),颈椎创伤(CVT)患者不同部位的后纵韧带切取部份组织作HE染色及PCN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在运动终板处后纵韧带细胞均有PCNA高表达,在椎间盘及椎体处13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中只有2例出现PCNA高表达,5例颈椎创伤(CVT)中2例出现PCNA高表达。结论 后纵韧带肥厚与髓核炎性刺激压迫及创伤后的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后纵韧带切除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1年1月-2002年6月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30例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72.6%,优10例,占33.3%;良12例,占40%;中6例,占20%;差2例,占6.7%,结论:对合并后纵韧带肥厚压迫颈髓或合并颈椎间盘脱出至硬膜外腔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中,需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抑制剂吉非替尼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Ⅰ、Ⅱ及Ⅹ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股骨骨折模型,选择48只雄性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通过灌胃予以溶于0.5%甲基纤维素的吉非替尼100 mg/(kg·d),对照组予以0.5%甲基纤维素。术后7、14、21、28 d取血清、骨痂组织及股骨,行ELISA检测血清PINP及CTX,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Ⅰ、Ⅱ及Ⅹ型胶原mRNA的表达,同时采用改良Masson染色对骨痂组织中的胶原蛋白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Ⅰ型胶原mRNA表达于术后7、14 d高于对照组,Ⅱ型胶原mRNA表达于术后14、21 d高于对照组,Ⅹ型胶原mRNA表达于术后7、14、21 d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PINP含量于骨7、14、21 d高于对照组,血清CTX含量在第7 d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改良Masson染色显示实验组第7、14、21 d基质中胶原纤维量多。[结论]通过吉非替尼抑制EGFR信号通路,增加了早期骨折部位骨痂中Ⅰ、Ⅱ及Ⅹ型胶原mRNA的含量,促进了早期骨痂中Ⅰ、Ⅱ及Ⅹ型胶原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椎黄韧带退行性改变的病理和胶原含量变化的特点及其与颈椎管狭窄症的关系。方法 :对比观察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颈椎黄韧带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变化特点 ,并用Woessner′s法对其胶原含量进行生化测定。结果 :患者组黄韧带弹力纤维减少 ,胶原纤维代偿性增多 ,纤维排列紊乱 ,并出现较明显的变性及钙化 ;黄韧带胶原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5 )。结论 :患者颈椎黄韧带弹力纤维减少 ,且变性及钙化 ,而胶原含量却显著增高。前者引起黄韧带弹性下降 ,而后者则是黄韧带肥厚的主要原因。黄韧带弹性下降且肥厚可导致或加剧颈椎管狭窄 ,引起颈髓后方受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超薄枪钳结合带槽神经钩切除脊髓型颈椎病变后纵韧带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脊髓型颈椎病变患者资料,均采用超薄枪钳结合带槽神经沟切除后纵韧带。结果术后JOA评分平均16.2(13~17),JOA评分改善率平均83%(48%~9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薄枪钳结合带槽神经钩可安全切除脊髓型颈椎病变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11.
朱巍 《脊柱外科杂志》2007,5(4):254-255
本文作者对颈椎骨化的后纵韧带,特别是钙化及骨化灶表面,进行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作者对31例患者整个后纵韧带骨化灶标本进行一系列检测,包括HE染色,Ⅰ、Ⅱ型胶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免疫组化,及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在韧带表面与韧带深层间软骨内骨化较明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椎体终板损伤对兔椎间盘髓核Ⅰ、Ⅱ型胶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个月龄清洁级日本大白兔12只,完整取出40个包含终板的完整椎间盘(L2-L5),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个.实验组参考Daniel Haschtmann的方法建立终板损伤模型.椎间盘整体培养2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椎间盘髓核中Ⅰ、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并用H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椎间盘髓核Ⅰ型胶原的表达比对照组高;而Ⅱ型胶原的表达则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伤致椎体终板损伤后会导致椎间盘髓核Ⅰ、Ⅱ型胶原的变化,继而加速椎间盘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13.
Ⅰ型胶原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粘附的细胞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经Ⅰ型胶原作用后细胞粘附能力增加、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内钙水平变化情况。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成年兔BMSCs,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条件下,以一定初始浓度分别接种盖玻片(实验组包被Ⅰ型胶原,对照组不做处理)。培养一定时间后,检测细胞的粘附情况,分别以免疫荧光技术并参照El-Amin方法观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结构分布、以Fluo-3作为钙指示剂行细胞内游离Ca~(2 )测定。结果观察细胞接种12 h内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结构分布显示:细胞接种6 h时,实验组Ⅰ型细胞占56%,Ⅱ型细胞占44%;而对照组Ⅰ型细胞则占79%,Ⅱ型细胞为21%。接种12 h时,实验组Ⅰ型细胞占11%,大部分为Ⅱ型细胞;而对照组Ⅰ型细胞只占45%。提示材料经Ⅰ型胶原修饰后,细胞多数表现为圆形,铺展良好,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构建活跃。细胞内游离Ca~(2 )测定显示:在Ⅰ型胶原存在的条件下生长的细胞内荧光明显增强,说明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较对照组高。结论兔BMSCs经Ⅰ型胶原作用后,细胞粘附能力增强不仅与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构建活跃有关,还与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明显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的相关因素。[方法]2000年1月~2010年1月本院共收治3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56例患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对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组和未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组患者的年龄、糖耐量、体重、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颈椎间盘退变程度、颈椎活动强度、颈椎间盘突出类型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的危险因素。[结果]高龄、糖尿病、吸烟、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是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991、3.560、5.875和3.080(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吸烟、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常增生骨化导致椎管容积减小,进而引起脊髓损害和四肢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后纵韧带骨化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依据韧带骨化范围和形态分为4种类型:(1)连续型;(2)局灶型;(3)节段型;(4)混合型。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的患者,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避免漏诊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方法。方法对比分析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和单纯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JOA评分的异同。结果共收集35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病例,其中20例合并连续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或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14例是因颈椎MRI发现上胸椎黄韧带骨化后进一步行全胸椎MRI检查后确诊;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者的上肢功能评分构成比较单纯脊髓型颈椎病者为高(p<0.05)。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须综合分析病史、体征和影像学表现;JOA脊髓功能评分可以为其确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后十字韧带重建后移植物组织学与胶原表型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采用半腱肌腱重建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后移植物的组织学与胶原表型的变化.方法取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实验组18只切除右膝PCL后即刻用双股自体半腱肌腱重建,实验组于术后3、6、52周各处死动物2只,12、26周各处死动物6只,切取半腱肌腱移植物;对照组2只直接切取半腱肌腱和PCL.标本采用HE、甲苯胺蓝以及Ⅰ、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物的组织学与胶原表型变化,并与正常半腱肌腱和PCL进行比较.结果常规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半腱肌腱和PCL在细胞构成上有明显的差别,PCL内可见软骨样细胞;重建后的移植物经过坏死、细胞重新长入、胶原形成和重塑阶段,52周时形成的结构类似于正常PCL,但在纤维排列上与正常PCL仍有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正常PCL纤维内部仅有Ⅰ型胶原表达,重建韧带Ⅰ型胶原染色随时间延长从少到多,Ⅲ型胶原染色从多到少,52周时移植物内局部仍有表达.结论采用半腱肌腱重建PCL 52周时移植物和正常PCL结构相似,但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导航在脊柱外科手术应用实验和临床研究,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椎体成形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期复位减压治疗颈椎关节突交锁脱位,颈段脊髓损伤外科手术时间与预后相关性分析,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颈椎病患者退变颈椎基质骨代谢变化,并探讨其退变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收集16例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退变椎体,并随机取其中6例的外周血;另取5例急性脑死亡者正常椎体作为对照。放射免疫法测定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钙、磷和总蛋白质含量。结果:颈椎病患者的退变椎体中HA、LN、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均较正常对照骨显著降低(P<0.01),并且排除了血液因素引起退变椎体骨基质成分的变化;退变椎体骨组织中钙、磷含量较正常骨中的含量也显著降低(P<0.01)。结论:颈椎在退变过程中骨基质成分明显减少,从而引起颈椎骨韧性、硬度的减低,可能是导致颈椎生物力学的改变和退变逐渐加重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脊髓型颈椎病的后纵韧带病理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目的病理分型及其对手术方式目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病理变化和手术切除策略.[结果]根据手术和病理结果,后纵韧带退变町分为单纯退变型34例(39.1%)和增牛退变型53例(60.9%).后者包括增牛肥厚型26例(29.9%);增生粘连型12例(13.8%)和增生骨化型15例(17.2%).[结论]合并后纵韧带轻度退变型和增生肥厚型目的脊髓型颈椎病者,可以彻底切除后,纵韧带.合并增生粘连型和增牛骨化型患者,有限切除后纵韧带,孤立粘连部分和骨软骨化部分[目的]后纵韧带,同样可以达到彻底减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