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西省水稻主要品种抗瘟基因型的推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2个稻瘟病菌鉴别菌株,采用离体叶段接种,测定江西省211个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型.根据试验结果的推导,供试品种分别含有1~6个不等的抗瘟基因,共分为30个类群.其中含1,2和3个基因的品种数分别为130,41和29个,所占比例分别为61.61%,19.43%和13.74%;而含4~6个基因的品种数总共11个,所占比...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对三个抗瘟性不同的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性基因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大理782和云粳136对所测菌株的抗性分别受pi-ta和pi-i各一对单基因控制;雷火粳持有三对基因分别控制着所测菌株的抗性,其中两对鉴定为Pi-ks和pi-k基因,另一对与已经报导的基因型不符,本研究结果对抗病育种及筛选单基因鉴别品种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48个湖南种植品种的抗瘟性和抗瘟基因型,选用10株已明确其无毒基因组成的稻瘟病单孢菌株对湖南稻区48个水稻品种进行离体接种试验;分析菌株对48个水稻品种的毒力频率,并作出其抗瘟性评价和抗瘟基因型的初步推定。结果表明,48个品种对10株菌株抗瘟性存在较大差异,毒力频率在0~60%之间,供试菌株对丰两优4号(VF=60%)、粤禾丝苗(VF=50%)、隆两优534(VF=50%)为较强毒力,对34个水稻品种中等毒力(20%≤VF50%),占试验总数的70.83%,对11个品种表现为弱毒力(VF20%),占试验总数的22.92%。在相似系数0.70水平上,可将48个品种划分为31谱系;通过稻瘟病菌与品种"基因对基因"关系的推断,抗瘟基因型Pi-1、Pi-a、Pi-7、Pi-3、Pi-i、Pi-11、Pi-19普遍存在于各水稻谱系中,出现频率高;Pi-5、Pi-t、Pi-k~p抗性基因出现频率比较低;抗性基因Pi-ta出现频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辽宁省水稻品种和材料抗稻瘟病基因型鉴定,为稻瘟病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研究185份辽宁省水稻生产品种和试验材料中9种抗病基因Pi5、Pi36、Pi37、Pib、Pid2、Pid3、Pik、Pikh和Pita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185份供试水稻材料中,携带抗病基因Pita的占总数的99.46%,为分布频率最高的抗病基因类型;携带抗病基因Pik的占总数的33.51%,为分布频率最低的抗病基因类型;余者7个基因Pi5、Pi36、Pi37、Pib、Pid2、Pid3和Pikh的分布频率各不相同。对供试水稻材料携带基因与抗病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当仅携带基因Pita时,抗病比率为75%;同时携带2种基因Pib和Pid3、Pid3和Pita或Pikh和Pita时,抗病比率均为100.00%;同时携带3种基因Pid3、Pikh和Pita时,抗病比率均为100.00%;同时携带4~9种抗病基因时,抗病比率范围为0.00%~100.00%;供试水稻材料中有23份同时携带Pi36、Pi37、Pib、Pid2、Pid3、Pik、Pikh和Pita,抗病比率均为100%,说明Pi36、Pi37、...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利用抗瘟品种控制稻瘟病的大发生,掌握水稻品种的抗瘟性。本研究采用五叶期水稻离体叶片研究了36个水稻品种对22个株系稻瘟病菌的抗性,有21个水稻品种表现抗病,其它15个品种感病。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有代表性的4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抗瘟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生化测定结果表明,接种RB22菌株后,各抗感品种中各种生化因子大部分具有明显差异,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该结果对于培育新的抗瘟水稻品种、布局水稻不同抗瘟基因型品种和治理稻瘟病的流行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稻瘟病是影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对空育131、垦稻12和松粳9号等黑龙江省部分优势品种进行抗瘟性改良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在对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生产调查和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稻瘟病爆发的原因、品种改良的前提和目标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常规育种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具体改良对策.  相似文献   

9.
采用等位性测定方法,利用日本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种和鉴别菌系,测定了滇农1号、282、六云1号、旱谷、楚粳4号、楚粳5号、轰杂141等7个云南水稻品种的基因等位性,结果表明:有2个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由单基因控制,鉴定为Pi-z;另5个品种则由3对基因控制。它们都至少有1个基因与已命名的基因等位,但其它尚未推断的基因则需进一步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10.
水稻品种抗瘟性自然诱发鉴定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稻瘟病圃优势 ,开展水稻品种抗瘟性自然诱发鉴定体系探讨。实践证明 :自然诱发鉴定法是较为符合生产实际和经济实用的科学方法 ;该方法虽然存在一些缺陷 ,但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抗瘟性自然诱发鉴定体系 ,可保证自然诱发鉴定法获得真实可靠的结论 ;该体系已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2004~2005年对福建省18个水稻新品种进行了苗期人工接菌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对1996年以前分离的稻瘟病菌株群体抗性水平高于2003和2004年分离的稻瘟病菌株。不同水稻产区采集的菌株对水稻新品种致病性有差异,以福建省的宁德、三明、龙岩三个地区的菌株致病性较强,水稻新品种室内苗瘟和田间穗颈瘟的鉴定结果较为一致。通过分析,认为宜香优673、D优15和冈优148三个水稻新品种抗病性较好,可考虑在生产上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鉴定圃采用自然诱发方法对23个早稻区试品种进行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稻叶瘟发病重而穗颈瘟发病轻。叶瘟表现中抗(MR)的品种有6个,占26.1%;中感(MS)的品种有13个,占56.5%;感病(S)的品种有4个,占17.4%。  相似文献   

13.
湖南稻瘟病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全面了解湖南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的多样性,为水稻育种和品种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用Pot2 Rep-PCR对2001年采自并分离的湖南晚稻和一季稻41个品种的129个单孢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结果表明,以72%相似水平,可将129个菌株分成4个谱系,24个单元型,优势谱系为L1和L3,它们分别拥有6个和15个单元型,其菌株数分别占总数的41.09%和46.51%。优势单元型为H5,H6和H17,分别占总菌株数的16.28%,16.28%和17.83%,研究揭示稻间病菌存在较大的变异潜能,稻瘟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与特定地区水稻品种组成的多样性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黑龙江省主要稻区的稻瘟病菌与水稻主栽品种互作关系,采用水稻苗期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测定了来自黑龙江省7个水稻主要种植区的55个稻瘟病菌菌株对20个黑龙江省生产上应用的水稻品种的致病力及品种的抗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现象,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供试品种的致病力有差异.齐齐哈尔和...  相似文献   

15.
膜脂过氧化与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喷雾接种稻瘟菌后测定了水稻幼苗叶片内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表现非亲和反应的水稻H8R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在接种后18 h开始增加,均于30 h和60 h形成一小一大的峰值,这正是水稻叶片过敏性坏死斑出现到形成时;而在亲和反应的H8S叶片中二者均只在接种后48~72 h间有一个相对升高期,其增幅均低于非亲和反应。同时证明,接种后30 h,H8R叶片中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明显降低,而在亲和反应中基本不变。非亲和反应的水稻叶片中脂氧合酶活性在接种后18 h开始上升,在24 h和72 h分别出现两个峰值;亲和反应中该酶活性在互作后期(60~72 h)略有增加。这些结果说明脂氧合酶活性变化与膜脂过氧化表现明显的时间动态相关,膜脂过氧化引起的电解质渗漏是过敏性反应的主要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药前胡提取物对水稻幼苗抗稻瘟病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水稻幼苗,喷施诱抗剂后接种水稻稻瘟病菌的方法,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前胡提取物A,B,C对水稻抗稻瘟病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3种提取物对稻瘟病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无抑制作用,但叶面喷施处理水稻幼苗可以提高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病性.在质量浓度为1~10mg/L时,随着质量浓度增高诱导效果增强,10mg/L时诱导防病效果达43%以上;在质量浓度10~100mg/L时,随着浓度增高诱导效果降低.3种提取物处理可使水稻叶片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裂解酶等防卫酶活性提高.  相似文献   

17.
水稻对稻瘟病菌群体的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性分析的方法,结合传统的鉴别寄主方法对广东省部分参加区试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用于抗性鉴定的稻瘟病菌群体是1998年采集于广东省各地稻瘟病区的田间菌株,共100株.根据菌株在全国统一的鉴别寄主上的反应,探明该群体的致病性结构包括4群10个中国生理小种,其中ZG1是最优势小种,频率为31%,ZCl3和ZCl5次之,频率分别为28%和21%.将这一群体的菌株分别接种到参加区试的14个杂交稻组合上,毒力频率较低的有优优8821、培杂桂99、今优71、优优122、粤优8号、青优303、湛8S*303、培杂67、优优303和优澄2号共10个,是高抗的杂交稻组合.对这些高抗组合的联合致病性分析表明,只有34对搭配的联合抗病性系数大于0.80、联合毒性系数等于0,被评价为高抗稻瘟病的搭配,可以在生产推广中搭配使用.依据湛8S*303和优澄2号等同时具有较高的联合抗病性系数和联合毒性系数,可推测它们具有较为相似的抗感病性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分析和利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性分析的方法,用67个稻瘟病菌菌株对35个水稻品种的抗瘟性进行了鉴定和评价。毒力频率较低(<20%)的有两优培九、金优77、汕优晚3、汕优63、Ⅱ优63、早丝苗、汕优10号、威优晚3、9003、金优402、安两优402、汕优647、嘉育948和优Ⅰ402等。联合抗病性系数在0.70以上(含0.70)的两两组合有101对,其中有17对搭配的联合毒性系数为0,即稻瘟病菌不会同时对搭配的双方致病。联合抗病性系数在0.80以上(含0.80)的组合有12对,这12对组合的联合毒性系数为0~0.03,这些两两搭配的双方均对田间稻瘟病菌群体具有较高的抗病性,被评价为高抗稻瘟病的搭配,可以在生产推广中搭配使用。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型的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离体接种的方法,用已知抗瘟基因型反应的22个稻瘟菌株,对江苏省67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抗瘟基因型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67个水稻品种可能携带1个或多个抗瘟基因,其中携带抗瘟基因Piz5、Pizt、Pi1、Pi9、Piz、Pi5、Pi3和Pii的水稻品种对22个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均大于50%.携带Pita2和Pi9这2个基因的水稻品种特占A和携带Pi9基因的水稻品种辐优136对所有稻瘟病菌菌株表现免疫,pita2和Pi9这2个基因,尤其是Pi9基因对于水稻抗瘟性极为重要,推测特占A和辐优136是较好的抗瘟育种材料;含有Pia基因的水稻品种,如徐稻41926、徐稻40993等品种抗病性差,极易丧失抗病性.建议生产中推广种植携带Pi9基因的水稻品种,减小携带Pia基因的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水稻品种在皖南地区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位于皖南休宁县商山镇的稻瘟病圃带有不同抗稻瘟主效基因的31个单基因系的叶瘟病情。结果表明,含Pi-ta,Pi-ta2,Pi-kp的品系表现抗病。在病圃中鉴定了293份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品种的抗瘟性,其中77份连续2年均表现抗病,适合在皖南稻瘟病流行区进一步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