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对左心室运动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59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分为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组(DSE)(n=26)和腺苷负荷试验组(ASE)(n=33),采用药物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技术,以左心室12个节段(6个基底节段和6个中间节段)及6个基底节段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Ts)和舒张早期速度达峰时间(Te)的变异系数(Ts-CV、Te-CV)作为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期和舒张期不同步的指标.结果 基线状态下,DSE组与ASE组12节段Ts-C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达到峰值剂量后,与ASE组比较,DSE组12节段和6基底节段Ts-CV均显著增加.分别为(33±17)%vs(24±10)%(P<0.05)和(32±20)%vs(22±10)%(P<0.01);12节段和6基底节段Te-CV亦显著增加,分别为(14±10)%vs(5±3)%(P<0.01)和(13±12)%vs(5±3)%(P<0.01).结论 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对左心室运动同步性具有负性作用,不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治疗.提示药物对心脏同步性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3.
对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诊断冠心病的理论基础、方法学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采用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30例怀疑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室壁情况进行了研究,多已酚丁胺初始剂量为5μg/kg·min,每3min递增5μg/kg·min,最大剂量为40μg/kg·min。超声心动图阳性标准为:出现新的室壁运动异常或有室壁运动异常加重,心电图ST—T段水平或下斜压低2mm为典型心绞病发作。结果本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83%,特异性86%,心电图的诊断敏感性是66%,提示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过去,只有运动实验为唯一的冠心病非介入试验,这使许多关节炎、瘫痪、跛行或其他原因不能运动的患者,只能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近年来药物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发展迅速,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如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的应用已得到认可,但和腺苷的比较,国内外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7.
在各种运动试验中,如收缩压较休息时下降超过10mmHg,一般认为是严重冠心病的表现,多巴酚丁胺负荷心肝计超声(DSE)已成为替代运动试验的一种常用手段。其间亦可见血压下降的现象出现,其意义尚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8.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 (DSE)诊断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 5 0例行PTCA术冠心病患者 ,于PTCA术后 6个月行DSE ,观察试验前后室壁运动 ,并检测和计算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LV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不变或降低诊断为再狭窄。 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 ,根据CAG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 ,比较两组DSE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DSE检测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敏感性为 81.3% ,特异性为 85 .2 % ,准确性为 84 %。与静息比较 ,再狭窄组LVESVI和LVEDVI明显升高 ,LVEF明显降低 (P <0 .0 5 ) ;与非再狭窄组比较 ,DSE后LVESVI明显升高 ,LVEF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PTCA术后再狭窄患者DSE试验后心功能明显下降 ,DSE是一种较理想的简便易行诊断PTCA术后再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DEST)检查了45例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病人。依据分级负荷试验中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室间隔角(MSA)的变化趋势分为组1(MSA增大)和组2(MSA变小)。静息状态下,两组间X线左室造影的心功能指标有显著性差异。静息状态和DEST中,两组间MSA均有显著性差异。组1病人中多支血管病变12例(12/15),组2病人中有14例(14/30);DEST中MSA动态变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多发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目前诊断的黄金标准仍是冠状动脉造影,但由于其创伤性和设备复杂难以推广,放射核素显像也因价格昂贵不能普及。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试验准确、安全、简便,倍受国内外学者青睐,其敏感性、特异性多数报道在80%以上”,‘]。本文就我院1994年8月封1996年3月139例试验结果简述如下:1资料与方法资料:按1980年全国第一届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组制定的标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l:75),选择冠心病人99例,男61例,女38例,平均年龄52岁(32~66岁),所有病例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国人应用Dob-2DE识别存活心肌的适宜剂量并评价心肌梗死(MI)患者存活心肌与左室整体功能状态 之间的关系。方法:多巴酚丁胺(Dob)连续静脉注射的同时,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及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PDE)观察MI区域内室壁运动有无改善及主动脉瓣口、二尖瓣口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随着Dob剂量的增加,存活 心肌检出率增加,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增加;存活心肌(VM)组的AOPK、ACC、SVI、SV、CO值的变化率明显大于无存活心 肌组;VM组的IVRT及IVITc用药后明显缩短。结论: 7.5μg/kg·min的Dob是国人评价存活心肌的适宜剂量;多普勒血 流频谱指标可作为评价心肌梗塞区域收缩储备能力及心室整体功能状态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心功能不全患者LDDE对冠脉介入术疗效的预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采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检测存活心肌数量对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患者冠脉介入术的影响 .方法  3 0名左室射血分数 ( L VEF)小于 5 0 %的心肌梗死患者 ,于冠脉介入术前 ,采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 L DDE) (即多巴酚丁胺剂量为 5 μg· kg- 1 · min- 1 ,10 μg·kg- 1 · min- 1 )检测存活心肌 ,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wk,1mo和 3 mo观察室壁节段运动指数 ( WMSI)和 L VEF的变化 .结果 存活心肌大于等于 4个节段的患者 ,术后 1mo和3 mo WMSI和 L VEF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存活心肌小于 4个节段的患者 ,术后 1wk,1mo和 3 mo WMSI和 L VEF没有显著变化 ;存活心肌大于等于 4个节段的急性心梗 ( AMI)患者术后 1mo WMSI和 L VEF即有明显改善 ,陈旧性心梗( OMI)于术后 3 mo方有明显改善 .结论 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患者 ,经 L DDE检测存活心肌大于等于 4个节段 ,冠脉介入术能使患者最大获益 ;心梗患者尽早行冠脉介入术能使患者心功能尽早恢复 .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同步性。方法:选取47例HCM患者(HCM组)与3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2D—STI分别测量左心室各节段舒张早期、晚期的纵向、径向以及圆周应变率达峰时间(TESRL、TASRL、TESRR、TASRR、TESRC、TASRC),并计算左心室整体舒张早期、晚期的纵向、径向及圆周应变率达峰时间标准差(TESRL-SD、TASRL-SD、TESRR-SD、TASRR-SD、TESRC-SD、TASRC-SD),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结果:HCM组的TESRL-SD、TESRR-SD、TESRC-SD及TASRL-S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或P〈0.01),而TASRR-SD及TASRC-SD较对照组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M患者左心室舒张存在显著失同步,2D—STI为HCM舒张失同步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有的左心室肥厚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影响和作用。方法:对26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d1、d7、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琳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射血分数(EF)、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壁厚度(PW)。结果:无左室肥厚的9例患者在心梗后第一周发生了左室扩张,表现为LVEDVI、LVESVI明显增加,无明显的左室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心室假腱索与室性期前收缩的关系。[方法]选择超声心动图检出的左心室假腱索(LVFT)的健康人60例(左室假腱索组),随机选取无左心室假腱索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比较两组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结果]左室假腱索组60例中有45例发生室早,发生率为75%,对照组60例中12例发生室早,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45例发生室早的假腱索中,横型的左室假腱索者30例,发生率为66.7%,纵型的左室假腱索者15例,发生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左室假腱索是健康人室早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假腱索横型者室早发生率较纵型者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房颤伴不同心室率对常规超声方法测量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收录阵发性房颤患者30例,分别于房颤发作时和窦性心律时行心脏超声检查,存储3—10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图像,测量各腔室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房增大;单个患者,房颤伴不同心室率时经胸超声双平面Simpson’s法测得的LVEF变化范围可达12%~40%,合并心衰时。LVEF受影响更大。随心室率由慢到快,测得的LVEF呈类“ ”型曲线,最接近窦律下测得的LVEF的RR间期范围是806~1010(910±72)ms(对应的心室率74~59次/min),而心脏每搏输出量随RR间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结论]超声心动图评估房颤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时不仅要考虑到其基础心脏状态,选择合适的心率范围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多巴酚丁胺对正常和狭窄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直接效应.并与腺苷对比.方法 实验应用9条健康杂种犬,制备左前降支静息无血流限制性狭窄.在静息状态和左冠状动脉主干内连续输注多巴酚丁胺(2mg·kg-1·min-1)和腺苷(5 mg·kg-1·min-1)时,进行间断谐波心肌对比成像评估心肌血流容积(A)和心肌血流速度(b),并同步应用放射性标记微球测定心肌血流量(MBF).计算心率血压乘积和心肌血管阻力(MVR).结果 两种药物引起正常和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MBF明显增加和MVR明显降低(P<0.05).在正常冠状动脉供血区,腺苷对A无明显影响.MVR的降低完全是阻力血管的扩张所致(99%),MBF增加主要是由于b的加快(△β/△A=13.6);多巴酚丁胺可引起部分A增加(28%),使总MVR降低中的32%来自这种毛细血管征募,但MBF增加主要还是由于b的加快(△β/△A=5.9).在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两种药物引起MBF增加的程度相同,MBF增加均完全是由于b的加快;多巴酚丁胺和腺苷引起毛细血管的关闭分别导致14%和15%心肌毛细血管阻力的增加.结论 经冠状动脉内直接给药物时,多巴酚丁胺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直接效应与腺苷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直接效应非常相近,MBF增加主要由于心肌血流速度的增快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VVI模式下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1年后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只能接受VVI单腔起搏治疗且起搏依赖的患者,分为右室间隔部起搏组(RVSP组,n=30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n=30例)?于术前及术后1年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获取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时间-容积曲线,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结果:术前两组左室收缩的同步性及LVEF无显著差异;随访1年后,RVSP组与RVAP组相比,LVEF稍有提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左室收缩同步性指标Tmsv 16-SD%?Tmsv 12-S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RVSP较RVAP左室收缩的同步性好,左室收缩功能影响小,更接近于生理起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右心室压力及容量超荷患者左心室几何形态的不同。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28例右心室容量超荷( RVVO) 和24 例右心室压力超荷( RVPO) 患者的室间隔、左心室几何形态及左心室偏心指数(LVEI) ,并与40 例正常人对比分析。结果: RVVO 患者仅见舒张末室间隔变平、左移或凸向左室腔,左室腔几何形态由正常的圆形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LVEI 较正常组明显增大( P< 0 .0005) ,收缩末上述改变恢复正常;而RVPO 患者收缩末及舒张末左心室腔几何形态、LVEI 均为异常。结论: RVVO 及RVPO 患者左心室几何形态的改变存在明显不同,应用LVEI 可对其进行定量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