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云南吴氏扶阳流派学术重要继承人吴荣祖教授在广用仲景四逆汤的基础上,以吴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为主方,创新性的提出升举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少阴肾之阳气的"升举三阴法",辨治临床三阴寒化证诸多病种,获效良多。文章首先系统阐述了"升举三阴法",吴荣祖教授认为人体气机圆运动运行的关键有三,一是动力源泉在命门火,即足少阴肾;二是运转中轴在中宫脾阳,即足太阴脾;三是轮轴运转标志在肝木,即足厥阴肝。肾、脾、肝共同构成了人体三阴构架,在此构架中,只要三阴的阳气得到升发,则整个人体气机的圆运动就可以运行不息,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反之则百病由生。其次通过六则验案具体诠释吴老运用"升举三阴法"的临床效果,理、法、方、药自成一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阳气同源生命观是吴荣祖教授基于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提出的一个学术观点。其核心思想在于:"天地以日运为中心,人身以阳气为核心,此乃天人合一之道"。立足于天地人的视角来探究人体生命活动,以日—火—阳气的同源关系为轴线,来探求中医扶阳理论的文化渊薮,构建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的理论基石。本文主要结合《内经》理论来解读吴荣祖教授提出的天人合一阳气同源生命观,探究吴荣祖教授扶阳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3.
云岭名医彭江云教授系吴氏扶阳学派第三代传人,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吴生元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临诊尤重辨证论治,提倡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用是药。  相似文献   

4.
吴荣祖教授是吴氏火神派中医学第二代传人、云南省名中医。吴老熟悉中医经典著作,尤其对《伤寒论》有深入研究,擅长六经辨证。特别是在中药附子的应用上继承家学且有所创新,临床上常以"扶阳固本"大法为指导,应用附子配合组方,于疑难病辨治中取效显著,文章从临证治验个案中总结分析阴阳辨证思路,体会吴老运用吴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阳虚型抑郁证之经验。  相似文献   

5.
传承吴佩衡学术思想 践行温阳扶阳大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佩衡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重视人体阳气的理论,法自《伤寒论》三阴寒化证温阳扶正思想,传承、发扬了郑钦安学说之精华。吴氏学术思想之核心是极其重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乃人身立命之本,立法论治首重温阳,善用、重用附子大剂起死回生,誉满天下,世誉吴附子。文中所附笔者2则医案,遵循吴佩衡先生温阳扶阳之法而施治,疗效满意,验证了扶阳大法在临床实践中的科学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吴氏医验录》,整理吴楚辨治"寒入血室"证的学术特色。撷取吴楚在案中首次提出"寒入血室"之证的经典医案一则,分别从病因病机、理法方药方面对其进行探析。吴氏认为,既有"热入血室"之证,遇此妇人之奇病,辨之为"寒入血室"证,详释其病因,并从肝论治,以温药舒之,寥寥数味,只一剂便愈。通过探析吴楚临证治验中体现"寒入血室"证的学术创新,继承与发扬这一新安医学辨证特色,以拓宽现代内科、妇科的临床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吴荣祖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吴佩衡先生之嫡孙,吴氏中医学第二代学术继承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7年,学验俱丰,其学术思想继承吴佩衡先生的钦安吴氏扶阳派学术特点且有发挥。精于内、妇、儿、外诸疾,笔者有幸作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师近3年,侍诊左右,受益匪浅,对吴荣祖教授自创"小儿复圆汤",运用于疳积的治疗略有体会,就其治疗经验在此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笔者师从当代火神派大家吴佩衡先生的嫡孙吴荣祖主任医师临证研习火神派理论,对回阳收纳、调和阴阳之治法甚有感悟,适遇笔者门诊一例泄利喘急多年病例,余即学以致用,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治以回阳收纳、调和阴阳,处以吴萸四逆与桂枝加桂汤加味近10剂而告捷,倍感吴氏扶阳回阳理论对于临床阳衰气逆证治的效验,特书来与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吴氏扶阳学派的起源、发展、学术特点的梳理,论述中医对甲减病因病机的分析,探讨并总结了吴氏扶阳思想在甲减诊疗中的应用,为中医运用扶阳思想诊治甲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吴老尊崇温扶阳气的思想,认为阳气为人身立命之根本,重视扶阳,而扶阳不必待到阴盛阳衰时。导师吴生元教授临床六十八年,经验丰富,本文主要探讨导师吴生元教授应用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在诊治脾肾阳虚型滑胎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认为,"凡属有形者,无非阴邪渣浊之物"。肿瘤作为有形之实体,是因机体阳气亏虚,不能制化阴津,遂聚敛而成痰凝血瘀等阴邪渣浊之物。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指导临床首当辨别阴阳的多寡,在"辨病-辨证-辨体"三位一体的方法下,时时扶阳,适时消阴,且在不同病种、不同治疗方式、不同体质人群中,宜详辨阴阳权重,在运用扶阳法时应详审病机,方能不致耗阴伤正。探讨扶阳消阴法对临证肿瘤的治疗指导作用,可为进一步丰富中医肿瘤的病机学说与提高临证辨治肿瘤的疗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主客交"是明末医家吴有性温疫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主客交"学说的本义和后世影响展开研讨,并提出其学术内涵有狭义、广义之分.后世薛生白、吴鞠通、叶桂均受到此学说影响并各有创新.作者认为,吴氏此说和所创三甲散对急性热病和慢性杂病的证治均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扶阳抑阴法,又称扶阳退阴法、益火消阴法,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法则之一,张景岳最善运用。肾脏阳虚者,忌凉润,忌辛散,宜温壮肾阳之品以补阳配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也。  相似文献   

14.
阳虚发热多属内伤发热的范畴,以扶阳学术流派及温补学派论述较多。在扶阳学术流派为阳虚发热,治疗以辛温法为主,温肾水以引火归元,甘入脾、辛走窜,且主药附子可通行十二经脉,力在少阴,以白通汤、大回阳饮、潜阳封髓汤为主方;而在温补学派为气虚发热,治疗以甘温除大热为主,病位在脾,力在太阴,以健脾益气之补中益气汤为主方。临证论治阳虚发热,仍有诸多同道尚在概念定义、中西差异、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发面存在疑惑,文章对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治疗阳虚发热证经验进行简要剖析,以期为临床论治该证提供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扶阳讲记》扶阳核心在于"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实际上就是以阳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书中内容大部分是有关扶阳为核心的学术讲稿以及与学者、门人如刘力红教授等的对话记录,体现其推崇阳气、重视扶阳思想,善于姜附桂配伍,举隅的临床医案。对于火神派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当代青年中医认真探讨、研究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马勇教授运用"扶阳理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验方"扶阳宣痹汤"为基础方临证加减,并注重温补肾阳,辅之伸筋通络,标本同治,内外兼顾。  相似文献   

17.
为弘扬导师吴荣祖教授扶阳学术思想,便于后学者较快把握吴氏扶阳流派之用药规律及辨证特色。首先采用群体抽样法将跟师3年间的2068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涉及各科病种105个,治疗有效率在90%以上,其中使用附片(包括制附片、附子颗粒等品种)的处方有2046张,占处方总数的98.94%,其用量在60~200 g之间(成人),其次通过四则验案诠释吴荣祖教授擅用阴阳辨证、六经辨证,辨识阳虚阴寒证及善用附子、广用附子、重用附子的胆识。  相似文献   

18.
吴荣祖,四川会理人,中医主任医师、云南省名中医,历任昆明市中医医院院长、昆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云南指导组专家,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吴佩衡先生之嫡孙,吴氏中医学第二代学术继承人,中医火神派学术重要继承人.昆明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中医学院教授、广西中医学院临床经典教研室客座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客座教授、全国扶阳论坛执行主席、法国巴黎杵针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加州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笔者作为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有幸从师学习,侍诊左右,每见重用附子,屡起沉疴,受益匪浅,启迪良多,现摘其部分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痤疮为一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病证,从足三阴经辨证,以"扶阳抑阴法"为指导,扶阳为主,以火消阴,在痤疮治疗中加用大辛大热之品,促足三阴经各守其位、开合有序,致阴阳平衡、寒热平调,痤疮乃愈。  相似文献   

20.
姜莉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研究30余年,在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的诊治经验,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肾阳虚型者十之八九,"水寒土湿"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之根本,气机阻滞、瘀血胃络、痰湿中阻为发病之源,为本虚标实之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补火生土法治其本,配以调畅气机、化瘀通络、燥湿化痰治其标,提倡治本为主兼除其标,主张以扶阳之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予吴萸四逆汤扶阳固本,从而阻断或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