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智能电网建设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新华  严正 《电网技术》2013,(8):2238-2243
智能电网引领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合理准确评价智能电网总体发展建设水平、衡量地区电网智能化差异势在必行。以主成分聚类分析法为理论基础,对智能电网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多元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降维和去相关性处理,消除原指标间的二次加权,为各评价指标赋予主成分权重,同时利用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聚类分析,结合指标大类的实际意义与评估方向,提出分类指标体系设计思路,梳理原指标体系评测变量的内在脉络,最终利用综合主成分评价函数定量考察特定区域智能电网发展建设水平并作横向比较,为智能电网发展提供有益参照。相关算例验证了智能电网主成分评价方法体系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智能电网示范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结合国内外电网发展现状和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对智能电网示范工程进行评估的重要性,提出了智能电网示范工程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该体系按照全面性、客观性、实用性、典型性的基本原则来构建,包涵技术性、经济性、社会性、工程管理、实用化和创新性等6个维度的一级到四级指标,并确定了智能电网示范工程评价标准。通过对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的智能化水平、工程建设、运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为下一阶段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做充分的理论、技术和实用化准备。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地评估智能电网建设情况,提出了一套包含多项评价指标的符合广西电网发展特色的智能电网指标体系。在评价智能电网建设情况时,除了需要确定每项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还需要考虑一些难以用指标衡量的因素,为此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建立了一种综合评价模型。该评价方法可以灵活地调整各个指标之间的评价权重。最后以5个地区智能电网建设情况为评估对象,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能满足省级、市级以及园区级智能电网建设评价需要。  相似文献   

4.
智能配电网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快速发展的现状,研究了智能配电网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的新思路,提出了智能配电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给出了评价实施步骤,并选用某区域智能配电网作为算例,应用该指标体系与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技术先进性、智能化水平、经济性和社会性四个维度,设计了55个基础指标对智能配电网进行综合的量化评价,评价结果可对判断当前智能配电网发展水平,衡量智能配电网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指导未来智能配电网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智能电网对智能家居的要求及我国智能家居产业现状,从全面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构建了评估家居智能用电水平的三级指标体系。该体系基于智能电网的特点,从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的角度,将评估目标分为家电智能化、用户与电力公司互动性、耗能信息可视化三个方面,并详细描述了各指标含义。然后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及图论知识的权重模型和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两个实际智能小区的智能家居方面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较好的表现了两者的智能家居水平,符合其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智能电网的评估指标体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简要介绍了智能电网的内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意义和重点,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的多因子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框架,该体系包括智能电网规模发展水平、智能电网技术支撑能力和智能电网发展效果3方面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还包括细化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格局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电网企业、发电企业、设备供应商等各利益相关方合力共建。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动态矩阵分析法相结合,提出一种评价我国智能电网相关方在行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及利益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估方法,实现对智能电网行业发展格局和各个利益相关方关系特征的直观描述,可为政策的制定及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分析支撑。  相似文献   

8.
智能电网多属性网络层次组合评价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强  葛旭波  刘林  张义斌  徐欣 《电网技术》2012,36(10):49-54
根据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特点和基本属性,构建了基于坚强性、可靠性、高效性、经济性、环境友好性和互动性的智能电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开展智能电网综合评价的多属性网络层次组合评价方法和计算分析模型。该模型采用主客观结合的熵权网络层次分析(analytic networkprocess,ANP)法作为权重分析方法,根据智能电网属性指标的特点,分别提出采用理想点排序法(the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熵权–ANP组合评价和灰色关联度–熵权–ANP组合评价进行智能电网不同属性的评估。通过在案例中的应用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为调整和完善智能电网的规划布局,明确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路线和重点领域,总结分析智能电网建设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深入全面地评价智能配电网建设和发展的水平,从安全可靠、经济效益、低碳环保、互动应用四个方面构建了智能配电网分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以熵权法的权重确定方法为基本脉络,依据智能配电网各属性的内涵及其指标特点,以灰色关联度作为评价方法的智能配电网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智能配电网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综合评价。最后,以某地智能配电网为例,运用智能配电网分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其发展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其合理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考虑先进技术在智能电网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的构态与作用,设计了以技术成熟度为特征的智能电网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是从建设等级、规划目标和发展环节形成的三维评价结构,对结构空间中每一子空间模块设计相适应类型的评价指标,用来表征智能电网的阶段性建设成效。结合中国南方电网的发展规划,构建了适应区域及时间特性发展的智能电网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1.
智能电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敬敏  施婷 《华东电力》2012,(2):193-197
基于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建立电网智能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根据智能电网的发展重点和建设目标,以量化指标为主,从可靠性和电压质量、发展灵活性和协调性、设备利用率和技术装备水平以及经济性和社会效益5个方面建立一个多因子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以期能够较为客观、全面、系统地评价智能电网的实际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智能电网中电力设备及其技术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能电网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完整的电力系统,智能电网涵盖发、输、变、配、用全流程,各个环节中将涉及大量电力设备。文中简要分析了各环节中智能电力设备发展的特点,并对现有及正在研发的智能电力设备及技术进行介绍,指出在智能电网发展中的影响及重要作用。结合我国电力系统建设的特点和世界智能电网发展进程,提出我国智能电力设备领域需要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智能电网已成为当今电网的发展趋势。作为支撑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与配电一次网架系统相互耦合、密不可分,对电网规划和运行的影响日益突出,传统的配电网规划方法较少考虑信息系统与配电一次网架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已无法适应智能电网发展背景下的精细化规划的需求。该文探讨了配电网架规划、配电通信网规划、配电自动化规划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和协调指标,初步提出了三者协同规划的思路框架并具体探讨了各规划子问题的规划模型、指标和方法。研究结论可为未来主动配电网的一次电网架构、二次自动化系统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三位一体协同规划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孕育发生,智能电网发挥着重要的承载和推动作用。提出了一种智能电网功能形态升级需求的分析框架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能源革命背景下,从战略定位、功能需求、形态升级需求3个层次出发,建立了“四大定位+六大功能+三大平台”的智能电网功能形态升级需求分析框架;梳理了智能电网功能形态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影响的结合点,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智能电网功能形态升级需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知识,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建立了智能电网功能形态升级需求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中国智能电网实践,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承载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未来智能电网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5.
智能电网作为现代电力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延续和集成,开辟了电力行业管理新时代,推动了电力基础设施和技术的革命性升级。开展智能电网建设是实现企业内涵式发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奋斗目标,探讨了家庭用能服务系统的建设思路,提出了智能家庭用能服务系统设计方案和特点,探索了未来智能电网中供电企业所面临的工作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