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CiteSpace软件梳理当前国内外采煤塌陷研究热点,对国外侧重于矿区环境评价、回填材料更新和地表形态变化等研究,并对我国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分类与评价。现有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技术包括:1)土壤重构与地貌重塑技术。该技术从充填材料、土壤重构方式和修复理念上不断创新,未来技术研究向更为高效、绿色和经济转变。2)土壤修复技术。未来应不断扩展复合菌种的筛选与匹配、微生物修复生态风险评价、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等研究。3)景观重建技术。该技术模式多样,亟需体系化、全域化和模式化的景观重建技术研究与推广。针对当前研究不足,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应在理论研究、创新联合修复手段和修复后监测技术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2.
以采煤塌陷区形成的湿地为背景,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得到该采煤塌陷区所面临着水体的破坏、湿地环境条件薄弱、煤矿塌陷地危害等问题,提出在原地形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网、建立湿地圈保护模式、丰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修复湿地生境系统,实现塌陷地的再利用等策略对该地区进行湿地的生态恢复景观设计,并以此来探究采煤塌陷区湿地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为采煤塌陷区的湿地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煤炭资源在带给人们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因采煤而产生的塌陷区也带来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研读,阐述塌陷区的基本概念,对塌陷区进行分类;以生态学相关理论等为指导,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城市文化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塌陷区作出具体的生态修复方案。从塌陷区的景观规划、开发及利用具体案例分析出发,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塌陷区生态修复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4.
针对淮南采煤塌陷区多次塌陷的特点,分析了塌陷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状,阐述了塌陷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思路,提出了塌陷区生态修复优化设计模式和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煤塌陷区生态重建绿地景观设计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煤炭塌陷区生态治理、修复和重建,以淮南后湖生态园为例,详细地介绍了采煤塌陷区修复型农业生态园的绿地景观规划及设计。后湖生态园前期规划面积为100 hm2,分为道路、休闲绿地和苗圃3个功能区,通过彩叶、芳香植物的合理配置,营造特色植物景观,利用林业复垦的方式达到实现塌陷区生态重建的目的。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塌陷区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生态体系,有利于促进塌陷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为生态农业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采煤塌陷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探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徐州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土壤重金属(Cr、Cu、Zn、Cd、Pb)污染状况及毛白杨等10种乡土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平均富集指数由高到低为Cd、Cu、Cr、Pb、Zn,Cd中度富集,Cu、Cr轻度富集,Pb、Zn无富集,土壤以Cd污染为主。木本植物中,吸收系数大于0. 4的为毛白杨和旱柳,草本植物的吸收系数均大于0. 4;木本植物平均转移系数较大的为臭椿、构树、毛白杨。考虑到采煤塌陷区土壤主要污染物为Cd,综合植物对Cd的吸收系数和转移系数,推荐毛白杨、旱柳、构树、臭椿、艾蒿、黄花蒿、一年蓬、牛膝和狗尾草为采煤塌陷区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7.
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再利用是我国矿山废弃地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根据具体矿区采煤塌陷地的形成原因、生态特征等,设计相关的治理方法。该文介绍了淮北市南湖塌陷区的概况和治理思路,结合传统塌陷区的形成规模和发育特征,分析了淮北南湖湿地生态公园的治理模式,并总结了多项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措施,以期为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徐州九里湖采煤塌陷区地理形成概况、已建成区域的生境特色与待建区域的生境条件,针对九里湖采煤塌陷区污染的水源和土壤,规划采用操作简单、投资少且无二次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植物的茎和叶输送空气中的氧气至根部,形成有利于微生物进行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好氧环境,能够加快植物体对氮、磷的吸收。对湿地植物规划首先应模拟自然的湿地植物群落,以营造湿地动物栖息地,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该文介绍了宿州采煤塌陷区的基本情况,初步分析了采煤塌陷区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对采煤塌陷区生态系统的重建进行了探讨;通过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治理,可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宿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发展时期,该项工作开展已成为国土整治的重要工具和抓手。采煤塌陷区具有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的需求,该区域的保护与发展更应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文章基于社会调研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方法,对彬州市义门镇现状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探究采煤塌陷区周边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提出“民生为重、产业强基、生态为本”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建议,以期为采煤塌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编制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受损特点和农业经济发展态势,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土地整理项目区为对象,开展3方面研究:①在框架导向的基础上,提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观与问题导向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路线;②提出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生态坑塘等特色工程布局;③针对采煤塌陷区区特有潜水位上升,生态环境恶化与土壤质量及结构受到破坏等现状,提出生态型降水排水沟道与土壤修复工程等特色设计。这一针对性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为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科学开展土地整理,科学恢复生产能力,重建农田生态和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2.
采煤塌陷区农田整治规划设计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工煤矿开采使大量土地沉陷,土壤结构和质量受到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对耕地的损毁,直接威胁到地区乃至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探究采煤塌陷区农田整治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农田整治规划设计的研究较多,但结合采煤塌陷这一特殊背景的相关研究较少,此研究从田块的平面规划设计、田坎的稳定性分析、灌排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多技术支持下的农田整治规划设计4个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采煤塌陷区农田整治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煤塌陷区农田整治规划设计深入研究的方向:1)加强基于地上修复与地下开采相结合的田块规划设计;2)开展丘陵山区抗塌陷的田坎设计;3)系统研究基于塌陷前后岩土参数差异性的防塌性措施;4)完善三维技术下的农田整治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3.
神东矿区活鸡兔采煤塌陷区土壤肥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采煤塌陷区土壤肥力研究,对土地复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提高神东矿区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水平,本文在对神东矿区活鸡兔采煤塌陷区土壤机械组成、pH值、有机质、速效N、P、K含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塌陷区土壤理化特性及肥力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活鸡兔采煤塌陷区0cm~90cm土壤中有65%以上的颗粒为砂粒,而粒径小于0.05mm的粉粒和粘粒含量相对较低,土壤质地总体为砂土和壤土,其中砂土占70.4%,壤土占29.6%.土壤pH值处于7.78~8.64之间,呈微碱性.土壤有机质、速效N、速效P平均含量均处于六级水平,即"极缺",不同立地类型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较大.土壤机械组成粗、肥力贫乏是塌陷区土壤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4.
淮南市潘集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和土地资源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分析采煤塌陷区生态系统及土地利用状况的前提下,提出生态恢复与土地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目标以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赵计伟  姜帅  常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37-2638,2679
针对农村采煤塌陷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将塌陷区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徐州市铜山县马坡镇姜站村为例进行农村采煤塌陷区上建设新农村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采煤塌陷区检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遥感技术解译塌陷区整治前后的遥感图像,以获取塌陷区时空演变信息,定性分析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成效。[结果]塌陷区整治后,唐山市南部塌陷区和粉煤灰的面积逐渐减少,绿地面积不断增加。[结论]塌陷区综合整治有利于恢复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对区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降水与地下水埋深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地下水位波动法研究兴隆庄采煤塌陷区蓄水与地下水的补给规律,得出研究区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规律为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与地下水流向基本一致;补给量随降水量增大而增大,但在降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变化趋于平稳,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则为先增后减;将塌陷前后地下水补给量进行对比,表明塌陷后地下水对塌陷区蓄水有较大补给作用。此研究成果可为塌陷区蓄水与地下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百里杜鹃化育煤矿非塌陷区和塌陷区的典型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生活型、重要值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矿区植物群落的科属组成较为简单;森林植被具有北温带性质;非塌陷区优势种是杜鹃和茅栗,在塌陷区内优势种只有杜鹃;非塌陷区相较于塌陷区更稳定;非塌陷区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普遍高于塌陷区植物群落.总体反映出采煤塌陷对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存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的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煤塌陷区土地的复垦和利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采煤矿区塌陷对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矿区经济、社会续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的综合利用的具体对策:土地复垦的综合利用必须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因地制宜的采用科学合理的土地复垦综合治理的技术方式,从而使采煤塌陷的土地得到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淮北市临涣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提供参考.采用临涣矿塌陷区2004年的IKONOS影像和2014年的WorldView-3影像,结合eCongnition分类技术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研究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临涣矿塌陷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净减少43.7%,其中约有236 hm2的耕地转化为塌陷区、126hm2耕地用于堆放粉煤灰与煤矸石和359 hm2耕地转化为工业用地与居民区等;塌陷区的面积由2004年的96 hm2变成2014年的443 hm2,大幅增加了246.6%.该矿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煤矿开发、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政策.这些驱动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影响矿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