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深化高校体育工作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比较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研究体育锻炼对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心理体验有愉快感的人数高达93%。经t检验,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偶尔参与和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均P<0.01)。体育锻炼对宝鸡文理学院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结论该学校应加强体育教育工作,建议宝鸡文理学院应深化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比较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为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理工类、医科类、综合类及财经类4所高校的873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体育锻炼阶段的人数分布整体呈倒U型,意向阶段(32.8%)和准备阶段(23.5%)的人数最多,意向前阶段(21.0%)和维持阶段(7.9%)的人数最少.4类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量表及行为认知、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3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49,8.31,6.78,5.75,P值均<0.01),且财经类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最差.4类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变化程序除互助联系外,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最差.结论 在实施行为干预时,结合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可有效改变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但须考虑性别、专业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和体育锻炼协同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随机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济南某高校大一到大三612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6人),开展为期4个月基于微信平台和体育锻炼协同的干预研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睡眠质量.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3.37±1.74)次、每次锻炼时间(1.61±0.79)h均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t值分别为3.75,4.36;8.04,7.18,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的心理病理症状(7.52%)、睡眠障碍检出率(4.58%)均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x2值分别为4.48,5.01;8.40,8.71,P值均<0.05).干预组的目标专注(3.07±0.81)、情绪控制(3.16±0.79)、积极认知(3.20±0.83)、家庭支持(2.93±0.75)及人际协助(3.07±0.80)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t值分别为3.87,2.42,4.04,3.22,3.76;7.33,5.64,8.46,8.43,7.66,P值均<0.05).干预组的自我效能(28.05±3.16)、希望(26.05±2.84)、韧性(24.33±2.71)、乐观(24.03±2.82)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t值分别为15.30,6.57,6.81,6.32;17.46,9.78,10.81,10.32,P值均<0.05).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和体育锻炼协同干预能增加大学生的锻炼时间和锻炼次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运动与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3所高校1 038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3.3%(34/1 038)的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经常运动的学生占26.5% (275/1 038),70.2%(729/1 038)的学生很少运动;大学生体质量指数不达标的占36.6%(380/1 038).大学生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平均得分为9.98,其中得分大于均分者占55.5%(576/1 038);只有54.7%的学生能达到中等强度以上的锻炼.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64.5%)、塑造形体(46.4%)和释放压力(39.7%),但常因为自身惰性、学业繁重和课余活动安排太满无法坚持锻炼.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375)、体育类专业(OR=10.696)、参与体育组织(OR=1.439)、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得分大于平均分(OR=1.953)的学生更容易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比例较低.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改善大学生锻炼现况.  相似文献   

5.
苏亮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0):1472-1475
了解河南省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河南省28所高校3 811名大学生,通过问卷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结果 10.8%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应付考试,21.0%的学生每天固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70.2%的学校一直把体育作为必修课,61.6%的学校一直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考核测试,33.0%的学校能一直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器材,仅25.0%的学校开设的体育课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11.5%的学校能每天组织1h的体育锻炼活动.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因素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学习负担重(57.5%),场地、体育锻炼器材的缺乏(43.1%)以及没有时间锻炼(36.4%).结论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及意愿较强烈,但现状不容乐观,促进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需要学生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育社团活动对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为改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 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273名参加体育社团的医学本科大学生和104名非体育社团大学生进行12个月的跟踪调查,运用 SPSS 21.0版本软件,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和配对试验 t 检验,对两者的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显著性水平为 P <0.05和 P <0.01。结果体育社团成员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明显(P <0.01);表现难美类或集体性体育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改善作用明显。结论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改善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效果,体育社团活动要选择符合大学生心理发育特点的内容和方法,集体性体育锻炼项目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保护性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海侠 《职业与健康》2005,21(4):594-595
目的探讨目前已知的大学生校园生活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找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性措施.方法采用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徐州医学院4 120名在校生进行普查,筛查出有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干预试验研究.结果干预组学生在强迫症状、躯体化、焦虑、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SCL-90各项指标均有较大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敌对和恐怖两项指标两组差异未见显著性.结论针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负面因素:①大学校园压力;②学业压力;③个人压力;④负面生活事件压力,采取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保护性措施,即体育锻炼、参加社团组织和群体性活动、积极开展科学的心理支持和救助,使其危害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医学心理学教学和团体咨询对蒙古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某高校87名蒙古族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同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干预前,87名蒙古族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组常模,有23人存在心理问题,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6.44 %;干预后,SCL-90中的各项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2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79 %,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 医学心理学教学和团体咨询有助于改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了解壮族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睡眠质量的交互作用及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壮族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在广西4所高校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4 614名壮族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体育锻炼状况调查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亚健康问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壮族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为17.40%,睡眠障碍检出率为9.82%.体力活动1 h/d每周在3d以上的城市生源学生检出率为32.05%,农村生源为2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6,P<0.01);肌肉锻炼每周1d以下的城市生源学生检出率为61.32%,农村生源为6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67,P<0.01);中等运动量和大运动量活动等级城市生源学生比例均高于农村学生(x2值分别为26.81,136.51,P值均<0.01).同时男生中等和大运动量检出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21.11,294.65,P值均<0.01).不同体育活动等级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和睡眠障碍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148,5.491,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锻炼与睡眠的交互作用对壮族大学生的心理病理症状存在一定的影响,在体育运动量相同的条件下,存在睡眠障碍的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的检出率比无睡眠障碍的大学生高;运动量越大并且无睡眠障碍的学生其心理病理症状的检出率越低.结论 存在睡眠障碍的壮族大学生体育锻炼量越低,心理问题检出率就越高.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对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起到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0.
研究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情绪和睡眠状态的相关,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安徽省3所高校556名在校本科生,采用自编体育锻炼调查问卷调查体育锻炼情况,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分别调查被试睡眠状况、心身健康和情绪状况.结果 在平时学习的时间花费上,锻炼组与非锻炼组分别为(4.16±2.70),(3.66±2.5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锻炼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明显低于非锻炼组,主观睡眠质量和睡眠潜伏期分量表明显低于非锻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睡眠在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预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体育锻炼越积极的大学生情绪和睡眠状况越好.体育锻炼干预可通过影响睡眠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聪帅  闫建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64-1667
  目的  了解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为有效缓解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纵向设计,使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分别于2021年12月(T1)和2022年3月(T2)方便抽取郑州、北京、沈阳、天津4个地区16所高校的973名大学生进行2次追踪调查。  结果  2次调查,男、女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变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81,-1.82,P值均>0.05),在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2个变量上存在跨群组的性别差异(T1:Z值分别为-0.98,-4.84;T2:Z值分别为-0.86,-4.64,P值均<0.01),男生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上存在稳定、同步相关性(r=-0.31~0.54,P值均<0.01);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T1能够预测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T2(β值分别为0.30,0.43,P值均<0.01),体育锻炼T1能够预测心理健康T2(β=0.37,P<0.01),且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与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上,体育锻炼具备中介作用。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存在纵向因果关系,依据性别提高大学体育锻炼意识对改善心理健康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讨体育锻炼对中学生自我和谐、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身体锻炼等级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河南省53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有28% ~ 54%的中学生存在不同方面的轻度心理问题;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等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育锻炼评分与强迫、抑郁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进入对心理健康总分的回归方程.结论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有促进作用.中等锻炼量和较长的锻炼时间有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3.
了解沙盘游戏联合体育锻炼对维吾尔族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和考试焦虑的干预效果,为降低维吾尔族高职学生考试焦虑水平,保障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整群选取新疆某高职院校大二和大三年级的维吾尔族学生,采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自愿参与的原则选取148名存在考试焦虑的维吾尔族高职学生并分为对照组(74名)和干预组(74名),对干预组进行8周沙盘游戏及体育锻炼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并于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测试.结果 维吾尔族高职学生干预前对照组TAS总分、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干预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及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TAS总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034,7.001,P值均<0.01),与干预前得分相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621,8.543,P值均<0.01).干预后及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学生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除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P值均>0.05),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干预前得分相比较,除偏执因子外(P值均>0.05),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沙盘游戏联合体育锻炼对降低维吾尔族高职学生考试焦虑、改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较好的干预效果,并且保持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林晓桂  徐建清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1):1682-1687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在特殊时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基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自编的大学生体育锻炼问卷、广泛性焦虑量表和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对方便抽取的福州市l 297名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8.7%的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3次,27.8%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30 min,55.4%每次体育锻炼强度为中度,只有16.6%的大学生一直坚持规律性的锻炼.大学生焦虑检出率为20.0%,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焦虑检出率分别为16.4%,2.3%,1.2%;抑郁检出率为24.7%,其中轻、中、中重及重度检出率分别为18.0%,4.4%,1.2%,1.1%.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每次没有开始规律性锻炼的意愿(OR=3.36)、目前不锻炼,但打算在未来2个月内开始规律性锻炼(0R=4.07)或偶尔锻炼的(OR=2.65)易产生轻度焦虑情绪(P值均<0.05);大学生目前不锻炼且在未来2个月内也没有开始规律性锻炼意愿的(OR值分别为5.66,3.86)易产生轻、中度抑郁情绪(P值均<0.05).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焦虑与抑郁呈高度相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高校、家庭及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促进大学生参加适度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部分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家庭经济较为贫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各类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采用SCL-90对419名家庭贫困大学生和419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家庭贫困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方面可能存在问题的人数和百分比高于非贫困大学生群体,其心理问题检出率均超过7%,人际关系敏感因素的检出率超过15%.结论安徽省部分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应为该群体提供包括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在内的各方面帮助.  相似文献   

16.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研究显示,1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2004年的调查,大学中有心理问题或需要引起关注的人数占46.7%。社会和家长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竞争的无序化、同学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僵化、强制性学习、对专业缺乏兴趣等,均可使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影响心理健康。体育运动是人们进行心理渲泄、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况、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已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体系,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来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开展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科学地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因素,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自编量表对大学生950名(男性508名,女性442名)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运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体育锻炼时间、次数、动机和态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强迫和敌对等症状。[结论]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困难大学生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旨在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整群抽取新疆3所高校600名大学生,采用疏离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困难大学生疏离感显著高于普通学生,主观幸福感较普通学生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回归分析显示,年级、城乡和情感行为的控制对疏离感有一定预测作用.结论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应通过高校、社会与家庭的多方努力加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了解团体心理辅导及体育锻炼对维吾尔族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持.方法 选取和田市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2所中学(1所为实验组,1所为对照组),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筛查,每所学校确定70名心理问题留守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进行2个月的实验干预,并对教师及家长进行干预指导,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结束后2个月进行调查.结果 和田市维吾尔族留守初中生实验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后2个月干预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组干预后团体辅导满意度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对自己越来越了解、通过辅导增加自信心、喜欢与他人分享经验、觉得辅导很有意义、认为聚会时相互信任和真诚方面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09,-3.172,-3.588,-3.045,-5.879,-4.472,P值均<0.01).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联合体育锻炼对维吾尔族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改善及保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探讨体育锻炼、睡眠质量以及两者交互作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合肥某大学大一至大三4 74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体育锻炼的一般情况、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结果 4 747名大学生中,男生每周有3d及以上体力活动达lh和每周有ld及以上参加强健肌肉训练的报告率(38.0%,56.6%)均高于女生(21.6%,21.9%)(x2值分别为151.201,559.985,P值均<0.01);城市学生参与中等和大运动量人数比例(34.1%)多于农村学生(29.1%) (x2=17.535,P<0.05).睡眠障碍总检出率为9.8%,男生为9.2%,女生为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82,P>0.05);心理病理症状的总检出率为17.3%,男生为18.9%,女生为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92,P<0.05).有睡眠障碍的学生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42.5%)高于无睡眠障碍的学生(14.6%)(x2=226.425,P<0.0l).体育运动量和睡眠质量的交互作用与心理病理症状之间存在相关性,无睡眠障碍且运动量越大的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的检出率越低(P值均<0.01).结论 有睡眠障碍的大学生中,体育运动量越小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越高.对其进行体育锻炼干预或可有助于降低心理病理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