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嘉兴市2011—2016年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0月1日—2016年9月30日嘉兴市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医疗机构上报的出生缺陷资料,对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类型及顺位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2016年嘉兴市共监测新生儿165 369人,其中出生缺陷儿3 823例,年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3.12‰,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其中24.56%的出生缺陷由产前诊断确诊。发生率居首位的出生缺陷为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12.04‰,其次为外耳畸形、多(并)指(趾)、血管瘤及唇腭裂,发生率在2.20‰~0.63‰。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9.19‰,高于城镇的19.65‰(P0.05)。不同性别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嘉兴市出生缺陷报告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高居首位,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城镇。  相似文献   

2.
122例住院分娩新生儿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常德市住院分娩新生儿出生缺陷状况,探索引起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1年1月-2006年12月本市两所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10559新生儿进行监测,标准为孕满28周~产后7d的围生儿。结果检出出生缺陷儿122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55‰,在不同新生儿性别、受孕季节、产母职业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产妇年龄30~与35~年龄组(21.07‰、28.47‰),多胎多产(GnPnn≥3,为70.82‰)及经产者(31.20‰),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出生缺陷与孕妇的年龄、孕次、产次成正比;与新生儿性别、受孕季节、产妇职业无关。  相似文献   

3.
孕妇社会学特征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社会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的影响,为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发生、建立孕期保健临床护理路径提供依据。方法:由专人调查分娩孕妇的一般情况、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孕期居住地、孕次、产前保健次数等指标,孕妇分娩后立即测量新生儿体重和身长。结果: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与孕妇年龄、孕次无统计学关联。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在不同职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84,P=0.0 012;F=3.98,P=0.0 192);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在不同受教育程度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27,P=0.0 014;F=4.37,P=0.0 047;)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居住地具有统计学关联(t=2.57,P=0.0 108);新生儿出生身长与孕妇居住地无统计学关联(t=1.69,P=0.0 922)。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在不同产前保健次数的孕妇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10.07,P<0.0 001;F=9.55,P<0.0 001)。结论:孕妇年龄和孕次未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受教育程度、孕妇的职业、居住地、产前保健次数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应重视孕妇社会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的影响,并提供适时干预。  相似文献   

4.
顾维红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15-2617
目的:了解奉贤区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奉贤区13 266例监测围产儿进行分析。结果:①奉贤区两年间出生缺陷儿188例,出生缺陷率为14.17‰;②出生缺陷前5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总唇裂、血管瘤和神经管畸形;③出生缺陷发生在男女性别、户籍、出生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孕妇年龄有关(2χ=7.517,P<0.05);④出生缺陷儿死亡与非出生缺陷儿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 345.85,P<0.001);⑤产前诊断及治疗性终止妊娠可降低活产婴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并使出生缺陷顺位发生改变。结论:出生缺陷发生与孕妇年龄有关,与性别、受孕时间、户籍无关;出生缺陷儿死亡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做好三级预防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瓯海区出生缺陷发生情况,探讨出生缺陷预防有效途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对瓯海区户籍常住新婚、待孕、在孕夫妇进行"出生缺陷预防指导跟踪服务与出生缺陷调查"工作,共建《出生缺陷干预情况记录卡》7 486张,已结卡3 299张。结果:发现出生婴儿3 227张(其中正常新生儿3 220例、出生缺陷儿15例、双胞胎8例)、治疗性引产25张、自然流产47张。发现出生缺陷总发生率达12.12‰;而出生缺陷儿发病率为4.64‰(25例治疗性引产使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下降62.5%),明显低于浙江省2008年的23.9‰、温州市2008年的15.7‰。结论:加强出生缺陷预防指导跟踪服务,大力宣传普及优生与出生缺陷预防知识,指导和督促计划育夫妇做好孕前-围孕期保健与产前筛查工作,是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直接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和分析2019—2021年山东省东营市新生儿出生缺陷的特征与其影响因素,为有关预防措施的实施及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营市出生缺陷监测管理系统中的所有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新生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 686名新生儿中发生出生缺陷193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2.32‰,不同年份的生出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缺陷发生率前5位的出生缺陷类型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47,3.00‰)、多指/趾和并指/趾(41,2.61‰)、唇裂和腭裂(24,1.53‰)、耳畸形(21,1.34‰)、胎儿染色体异常(18,1.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周<37周(OR=2.550)、产妇年龄≥35岁(OR=2.073)和不良孕产史(OR=3.927)均为新生儿出生缺陷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优生筛查(OR=0.500)是出生缺陷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东营市需加强针对高龄孕妇、不良孕产史产妇的优生优育宣传,同时加强对先天性心脏病等常发新生儿出生缺陷疾病的预防与临...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民勤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变化趋势、影响出生缺陷的可疑因素、主要畸形发生顺位、构成比,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民勤县2006~2010年8 098例围产儿进行监测,对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出生缺陷61例,出生缺陷率7.53‰,围产儿死亡率13.46‰,缺陷围产儿死亡率540.98‰,占围产儿死亡的30.28%;孕妇居住地环境、孕母文化程度、孕早期用药、孕期疾病、异常孕产史、遗传等因素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有一定关联,63.94%的缺陷儿母亲孕早期无明显致畸因素。结论:应开展婚前检查,加强孕前期及孕期保健,争取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以提高监测质量,防止发生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台州市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台州市2012—2016年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出生缺陷报表及非户籍孕产妇健康状况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年份、户籍和地区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和高龄产妇比例等指标,分析围产儿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2—2016年台州市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6.80‰,呈下降趋势(P0.01);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9.28‰)高于本地人口(5.64‰)(P0.01)。高龄产妇比例为10.30%,呈上升趋势(P0.01),高龄产妇围产儿死亡率为10.60‰,高于围产儿平均死亡率(P0.01)。围产儿首位死因是出生缺陷,出生缺陷率为35.86‰,呈上升趋势(P0.01),但出生缺陷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1)。台州市各县(市、区)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男女性别比和高龄产妇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动人口围产儿母亲的年龄相对较小、文化程度低、孕产次多和建卡孕周晚(均P0.01)。结论台州市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高龄产妇、出生缺陷和流动人口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太原市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太原市2011-2016年出生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产妇的人口学信息及行为生活方式等资料。结果共纳入35 949例围生儿,其中活产新生儿35 623例死胎死产326例。出生缺陷患儿389例,发生率为10.82‰,2011-2016年各年间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缺陷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其次为多指/趾。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0岁及35岁、孕次≥2次、产次≥2次、妊娠期饮酒史、妊娠期吸烟史、妊娠期未服用叶酸、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的妇女更易分娩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缺陷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更轻,孕周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岁及35岁、妊娠期饮酒史、妊娠期吸烟史、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是出生缺陷的独立危险因素,妊娠期服用叶酸是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原市活产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为10.82‰,主要的出生缺陷类型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要根据影响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有助于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内蒙古部分地区出生缺陷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1-2016年内蒙古地区国家级及省级监测医院内孕满28周至生后7 d内的围生儿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6年来出生缺陷的变化情况、城乡和年龄分布情况、缺陷种类以及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1-2016年监测医院共监测围生儿466871例,出生缺陷率为129.97/万(6068/466871),其中2011出生缺陷率最低,为113.00/万,2014年出生缺陷率最高,为148.52/万,2011-2014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呈增高趋势,2014-2016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城镇围生儿出生缺陷率为164.08/万(4303/262243),乡村围生儿出生缺陷率为86.25/万(1765/204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婴出生缺陷3223例(132.67/万),女婴出生缺陷2845例(127.05/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缺陷前3位:先心病、多指(趾)、唇腭裂,不同年份的出生缺陷类型存在一定差异;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胎龄37周、胎盘残缺、孕妇BMI≥30 kg/m~2、丈夫年龄≥30岁、孕前6个月服避孕药、孕早期发热是出生缺陷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内蒙古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不同年份发生率存在差异,城镇出生缺陷率高于乡村,出生缺陷疾病以先心病、多指(趾)、唇腭裂为主;胎龄37周、胎盘残缺、孕妇BMI指数≥30 kg/m~2、丈夫年龄≥30岁、孕前6个月服避孕药、孕早期发热是出生缺陷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智卿 《现代养生》2014,(24):260-260
目的:对孕前及孕期妇女进行优生教育及产前筛查,分析这些孕妇的出生缺陷率,并和以往同地区的出生缺陷率进行对比。方法:对西北地区3826例孕妇孕前进行优生教育及相关的检查,孕中期进行产前筛查,主要是对孕中期孕妇血清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亚单位(Freeβ-HCG)检测,计算21-三体,18-三体,神经管缺陷进行风险评估,高风险的进一步作产前检查,最终降低出生缺陷率。结果:3826例孕妇总的出生缺陷率7.34‰,低于山西省全省的平均出生缺陷率。结论:将优生教育与产前筛查联合应用,可以降低出生缺陷率。  相似文献   

12.
缪金剑  周华  蒋健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8):2787-2789
目的:了解常州市2010年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以及城市功能区出生缺陷状况,探讨常州市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常州市所有接产医院产科分娩的出生缺陷儿,并根据城市功能划分为中心城区、工业区、农村3个区域,将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010年围产儿共39 39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5.10‰,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出生缺陷前三位顺位与2007~2009年基本一致,全市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10‰,其中工业区出生缺陷率为9.13‰,中心城区出生缺陷率为4.60‰,农业区为3.24‰,工业区出生缺陷率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发生出生缺陷的人群中,工业区组在流动人口、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孕期一方饮酒、从事高风险职业等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婚前产检率、孕期定期检查率等指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应继续加强婚检与孕前保健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生育健康管理工作,加强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医院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为今后监测工作的管理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年10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期间北京市海淀区产科医院孕13周~产后7天的胎儿及新生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率及顺位等分析.结果 ①监测到出生缺陷儿3 776例,其中围产期2 861例(围产期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为17.98‰),中孕引产906例;②2006至2010年,外地户籍围产期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χ2=52.250,P=0.000);③出生缺陷前5位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外耳畸形、多指(趾)、并指(趾)、尿道下裂;④围产期神经管畸形发生率趋于平稳,唇裂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唐氏综合征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06,P=0.075).结论 ①海淀区医院分娩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7.98‰,2006至2010年围产期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以外地户籍的变化趋势明显;②叶酸增补等一级预防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298例新生儿畸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近3年本院出生的298例新生儿畸形分析,了解本院新生儿畸形的发生率、种类、分布及与季节、产妇的年龄、孕次、产次、居住地、孕周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出生的孕满28w的新生儿畸形298例进行分析.结果本院该时期新生儿畸形发生率为28.7‰,其中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运动系统畸形、消化道畸形.产妇高龄、孕产次多、居住于农村者所分娩的新生儿畸形发生率高,冬季出生的新生儿畸形发生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畸形儿组与对照组比较早产发生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新生儿畸形的发生与出生季节及产妇的年龄、孕产次、居住地、孕周有关,须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畸形的发生,减少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江门市新会区出生缺陷的情况,探讨影响出生缺陷的各种相关因素,为制定各种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和统计标准,回顾分析2006~2012年新会区城乡住院分娩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另外选取无出生缺陷的围产儿6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监测围产儿71 945例,出生缺陷778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81‰;围产儿死亡312例,因出生缺陷死亡128例,占围产儿死亡的41.03%;出生缺陷前6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130例(1.81‰);多指(趾)108例(1.50‰);尿道下裂64例(0.89‰);马蹄内翻足46例(0.64‰);并指(趾)45例(0.63‰);唇腭裂34例(0.47‰);出生缺陷在文化程度低、年龄段为20岁以下或35岁以上、孕次和胎次较多的孕妇中发生率较高;出生缺陷组与对照组两者相比较,物理危险因素、化学危险因素和生物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婚孕的宣传教育,选择较佳的生育年龄,提倡遗传咨询和检查,加强孕前和孕期的保健,积极开展各种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宁波市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了解出生缺陷与围产儿死亡的关系。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象为孕28周到产后7 d的围产儿。收集2007年10月-2010年9月各县(市)、区妇保院(所)上报的围产儿死亡表、评审表及各种监测报表。 【结果】 非本市户籍围产儿死亡率(16.86‰)明显高于本市户籍(6.82‰),非本市户籍出生缺陷死亡率(4.52‰)高于本市户籍(3.12‰);本地户籍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达45.74%,明显高于非本地户口的26.83%;本市户籍死亡围产儿的主要出生缺陷前四位顺位:先天性心脏病、脑积水、泌尿系统畸形、唇腭裂,非本市户籍:先天性心脏病、脑积水、唇腭裂、神经管畸形;死亡围产儿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率本市为82.05%,非本市为79.28%。 【结论】 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因素,早期产前诊断是避免出生缺陷、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和整理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2013年全年产妇及新生儿的基本资料,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出生体重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年龄、民族、居住地、胎数、性别、孕周、孕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次和新生儿出生月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身长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年龄、民族、居住地、胎数、性别、孕周、孕次、产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月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产妇年龄、居住地、胎数、新生儿性别、孕周有关;出生身长与产妇年龄、居住地、胎数、新生儿性别、孕周、孕次有关。结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乌鲁木齐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这对进一步完善新疆地区孕前及孕期保健服务工作,促进新生儿整体健康水平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危孕妇孕期保健知识认知度及健康教育需求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孕期检查的180例高危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时期的18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将两组采用孕期保健知识问卷及健康教育需求问卷进行评估,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不同年龄、孕周、高危妊娠评分、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居住地、职业情况及收入情况者的评估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孕期保健知识认知度较高率为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78%,观察组的健康教育需求程度较高率为80.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年龄、孕周、高危妊娠评分、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居住地、职业情况及收入情况者的孕期保健知识认知度较高率及健康教育需求程度较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孕妇孕期保健知识认知度较高,且健康教育需求程度也较高,应针对高危孕妇的上述情况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5年上海市闵行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基本特征,为更好地完善出生缺陷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8年闵行区5家接产医院围产儿出生缺陷数据,上报至上海市出生缺陷残疾儿童信息报告系统,分析近5年平均出生缺陷率、出生缺陷率年度变化趋势,并与上海市同期数据比较;同时,对不同户籍、不同性别和常见缺陷病的构成进行分析。【结果】2014—2018年围产儿平均出生缺陷率为6.24‰,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的5.32‰至2018年的7.90‰),低于上海市同期水平(2014年的9.7‰至2018年的14.00‰,平均为11.02‰)。上海市户籍缺陷率(9.15‰)高于非上海市户籍(5.57‰)。男婴的总体缺陷发生率(6.81‰)高于女婴(5.59‰)。最常见的两种缺陷病是先天性心脏病和多指/趾,唇裂及唇裂合并腭裂的发病顺位逐年下降。【结论】闵行区近5年的出生缺陷率呈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与上海市水平一致,妇幼保健机构对出生缺陷的防治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舟山市2015年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为制定预防出生缺陷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浙江省卫生监测区统计工作手册-妇幼分册》诊断标准,对舟山市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孕28周至产后7 d内的围产儿和28孕周出生的胚胎畸形儿进行监测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年舟山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92‰。出生缺陷顺位前5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外耳其他畸形、腭裂和尿道下裂。城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3.00‰,高于农村的10.69‰(P0.01);不同年龄孕产妇、围产儿性别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孕前保健,做好产前筛查和诊断工作,及时终止妊娠,能有效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