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石培玲 《学术界》2007,(2):285-292
文化的同一性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如果没有民族国家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发展作保障,没有平等的公共文化、共享的权利、自由和资源等现代因子的注入,以一元化民族历史文化为诉求的民族认同不免会诱发民族主义的偏狭与自私,而单一的政治文化所导向的国家认同也终究会走向裂变。当下中亚地区的民族主义思潮正反映了原有的“苏联公民”的政治文化认同瓦解后,民族文化认同和宗教认同均无力回应国家现代化要求的困境。对多民族的中亚各国来说,建构以公共善优先为价值规范的国家认同不失为民族主义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刘昌明  隋聪聪 《东岳论丛》2012,33(7):118-125
在影响地区主义发展的诸多变量中,民族主义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和案例验证,二者存在着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两种关系,互动关系的类型主要取决于地缘政治环境、民族文化与经历、国家利益、地区规范四个要素的特点和变化.东盟是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积极互动的结果,东北亚则是二者消极互动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3.
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勇 《学术探索》2008,(4):84-87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因此,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发有 《河北学刊》2004,24(2):129-133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世纪交替时刻,中华民族以实现文化复兴与建设现代民族国家为核心目标,民族主义以提高民族声望、增强民族凝聚力为要务,追求民族文化的自主发展与自由繁荣,因而具有较为鲜明的文化主义色彩.同时,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与民族混融成为普遍现象,狭隘民族主义的政治目标受到现实的多种制约,民族主义开始更多地关注民族文化的自主性与同一性问题,这就削弱了民族主义的政治功能,强化了其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于海洋 《学术论坛》2012,35(3):26-31
传统的全球主义地缘政治理论因为忽视了地区间的差异性和地缘因素带来的磨损性等问题,在解释力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增加地缘政治理论的解释力,加强地理政治区和地区间层次的地缘政治研究十分必要。地缘政治上的地区概念不同于区域主义的界定,它建立在地区之间的地理疏离性和地区大国影响力边界的基础之上,地区内和地区间的最大差别在于地理因素带来的交往密度的巨大区别,这为大国的实际影响力和行为模式的差异提供了很好的注解。地区间则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分析层次,尤其是地区间的相邻地区构成国际关系的敏感地带。地区的成熟和发展为地区间层次意义的增加奠定了基础,而这两个中观层次地缘政治现象研究又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全球主义地缘政治研究范式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7.
18世纪不列颠民族认同由文化认同、宗教认同、政治认同、地域认同四方面构成。在文化认同上,不列颠人思索探寻与新政治实体相匹配的不列颠认同,其对基于"普世价值"之上的"自由"的诉求建构了集体身份认同;在宗教认同上,新教信仰在造就不列颠民族认同思想基础的同时却又让位于贸易的发展;在政治认同上,不列颠人对帝国的感情和归属感消融于其文化、宗教认同之中,以本土化和民族化爱国主义表现出来;在地域认同上,贸易帝国为地域帝国提供了原动力,广袤无垠的帝国本身也建构了广泛的认同。由此对现在仍然困扰世界的民族主义问题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并非没有结合的可能。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民族"历史"一旦承载太多的现实政治砝码,思想的民族史注定重新划分与书写。梁启超的思想转变与晚清以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流变具有内在学理一致性,二者都围绕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递嬗了如下轨迹:从狭隘的"普遍主义"的民族主义转向以西方现代性为依托的政治民族主义,再转向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文化民族主义。必须承认,梁启超的思想转变是西学与东学、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等多重交互的必然结果,如今以梁启超为切点考察晚清以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演进,不仅在学理上契合着国际学界近年来"文明转向"——通过厘定"轴心文明"和"现代性"的关系来澄明"多样现代性"之进路,而且在历史和现实上契合着中华民族"现代"追寻的思想节点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民族"语法。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认同,必须以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建构为前提,以文明国家擘画为着力点,充分借助"自塑"与"他塑"双重力量,确保"外形"与"内神"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民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主义是现代性全球扩张的必然产物。民族主义追求的目标本身就是超越传统的现实目标。因此 ,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表现为批判传统和追求现代性两个基本面相。批判是手段 ,现代民族国家是目的。中国民族主义的深层起源使它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对帝国主义掉以轻心。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功能在填补价值真空和民族认同。文化民族主义必须坚持自我批判以防止变成种族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主义是一个起源于西方的概念。在西欧,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兴起是紧密相关的。到了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入中国,经历了从“天下主义”到“民族主义”的转化过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主要表现为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12.
民族主义自近代产生以来,构建了民族国家体系,并使民族国家成为权力合理性、合法性的重要渊源,这种主义把民族国家视为政治统一体的一种形式,它取决于成员与统一体之间一种强烈的感情联系的建立,显示出其较高程度的文化同质性,并以政治统一性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志。这是民族主义在政治发展和文化整合中的重要功能作用,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因为,它对于摆脱殖民地统治获得独立地位的国家来讲至为重要,甚至是这些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可能成为这些国家“致命的”缺陷。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3.
地缘政治是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中叶 ,以美国马汉的“海权论”、英国麦金德的“陆权论”、美国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等思想为基础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国际政治学理论。它主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与政治因素相结合的角度对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这种理论一经问世 ,就得到西方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冷战结束后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格局均发生巨变。俄罗斯为顺应时代潮流 ,不断调整其国家政策 ,地缘政治也就自然成为其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 ,北起俄罗斯 ,东邻中国 ,西接伊朗、隔…  相似文献   

14.
张谨 《天府新论》2012,(4):113-117
民族文化是具有民族个性和地域风格的文化样态。它是一种类存在,表现为一种主权文化,这种主权文化是一种软权力,内化为文化自觉。民族文化还是一种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是动态的、变化的和历史的,其民族文化身份理所当然地具有实践性、可塑性和阶段性特点。在全球化的交往中,一个国家的文化利益集中表现为高度的民族利益时,就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民族主义。从理论上看,普遍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文化多元主义;从实践上看,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文化一元主义;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文化民族主义由"极端"走向"温和"。  相似文献   

15.
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历史文化多样、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的地区,民族主义一直是这个地区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民族主义的跨国性、民族主义对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冲击、GMS各国对外政策认识上存在差异使得新兴的GMs民族国家面临着国家认同、经济建设、政治稳定等多重挑战.GMS确保次区域国家问稳定与和谐的关系,为次区域国家的互动提供了平等合作的关系框架,大大提升次区域内民族国家的国际地位.GMS不仅成为了消解民族主义冲突的重要途径,也为中国针对GMS民族主义指明了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义是包括中东在内的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的初始动力和思想根基。中东民族主义与中东各国的经济现代化有很大的同步性,它不仅是民族团结和独立自主的重要精神力量,而且还是影响各国经济现代化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重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受到异质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冲击,出现认同危机,民族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有所削弱。虽然民族国家并未彻底丧失其经济功能,但只有在维护传统文化和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认同,建立开放的具有现代性的经济体系,积极发展地区间与国际间的合作,才有可能推动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方对于民族主义的研究主要在其含义及起源、分类及主张等层面展开,形成了"现代主义"民族理论、"族群—象征主义"民族理论、公民民族主义与族群民族主义等理论流派。可以认为,民族主义是被利益驱动的特定民族认同和民族运动,具有自身无法消解的逻辑悖论。民族主义既是构建民族国家、推进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破坏国家统一、阻碍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文学史中极富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流散经历及"创伤"体验成为基本主题,"创伤"书写渐趋成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基本母题。因过于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诉求,导致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创伤"书写面临着如何通过文学叙事医治这些创伤、如何在多元文化混杂中重建身份认同、又如何避免在创伤记忆中被文化民族主义所裹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涛华 《兰州学刊》2006,(7):106-108
几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一直成为思想启蒙、政治运动乃至装斗争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浪潮突破了国家边界,侵蚀了国家主权,以本族体为中心的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各族体在民族冲突的反思中也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抽象理想,已经成为过去,怎样在新时期更好地维护本族体的利益已经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民族主义作为维护本族体利益的思潮得到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年,梁启超等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直接为中国现代民族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革命党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则成为新的民族理念不可或缺的载体。理论探讨和政治实践的不期而遇,使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生根。“中华民族”符号的提出和认同,以及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探讨和追求,是其最基本的思维路向和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