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德宏州鼠疫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德宏州动物和人间鼠疫疫情及防治工作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和防治效果评价。结果1982~2010年德宏州有25年次发生鼠疫流行,判定动物鼠疫疫点497个,疫情波及5县(市)41个乡(镇)319个自然村或单位。有9年次发生人问鼠疫,病例数39例,其中腺鼠疫38例,败血型鼠疫1例,病人全部治愈。2004年人间鼠疫得到控制,2008年动物鼠疫得到控制。结论德宏州属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辖区内鼠疫宿主和媒介均不冬眠,家野兼栖,活动范围大,动物鼠疫常年均可发生,人群凶接触疫鼠、疫蚤感染发病。应继续抓好鼠疫“疫情三报”,认真开展鼠疫监测,对鼠疫好发和鼠蚤密度超标地区实施预防性灭鼠灭蚤,完善各项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正>蒙自市属于滇闽广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其主要宿主为黄胸鼠,印鼠客蚤为主要传播效能媒介蚤。1998~2005年间,辖区内相继发生鼠间鼠疫流行并波及人间的鼠疫疫情,鼠疫疫情的发生和流行与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染蚤有密切关系。为了解蒙自市辖区内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在鼠疫流行季节消长情况,对9年间在鼠疫监测工作中捕获的黄胸鼠活鼠体表印鼠客蚤染蚤情况进行调查。1材料来源2004~2013年间(2006年资料缺失),按照《云南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1986~1998年,云南省有46县、市发生动物鼠疫流行,其中22县、市发生49起人间鼠疫流行,确诊鼠疫患273例,死亡2例。主要传染源为黄胸鼠、传播媒介为印鼠客蚤,传播途径为鼠→蚤→人。人间病例全年均可发生,流行季节为7~11月,高峰期为9月。流行多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县城及农村集镇,病例多呈散发,偶有小范围爆发,具有连续性、间断性和突发性特点。确诊的全部患均为腺型,其中3例发败血型鼠疫。腺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张掖市1982-2011年人间和疫区动物间鼠疫的监测结果,探讨控制人间鼠疫发生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方法 对张掖市1982-2011年人间和动物间鼠疫流行趋势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张掖市动物和人间鼠疫疫情及防治工作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计算鼠密度、鼠体染蚤率、蚤指数等指标.结果 1982-2011年共发生人间鼠疫6起,发病6例,治愈2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67%;1982-2011年,共捕捉旱獭5167只,检出鼠疫菌93株,检出率为1.80%;从捕捉的5167只动物体表上和21 206个洞干,以及在3个旱獭巢穴中共收集各种媒介昆虫29 840匹,共检验旱獭寄生虫和洞于蚤7050组,分离到鼠疫菌52株,平均检出率为0.74%;共检测旱獭血清3912份,阳性178份,阳性率为4.55%.结论 张掖市鼠疫防控形势仍然很严峻,建议今后采取宣传教育、主动监测和突发人间鼠疫应急处置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和分析云南省2018年鼠疫疫情现况,为鼠疫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对云南省104个县(市)开展鼠疫宿主、媒介、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 黄胸鼠疫源地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优势种,黄胸鼠疫源地黄胸鼠鼠体蚤以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为主;褐家鼠以缓慢细蚤、人蚤和印鼠客蚤为主。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齐氏姬鼠鼠体蚤以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大绒鼠鼠体蚤以方叶栉眼蚤为主,特新蚤指名亚种为次要寄生染蚤种。对47 618只动物进行细菌学检验,检出鼠疫菌4株;对20 710组媒介进行细菌学检验,结果均为阴性。应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检验动物血清20 105份,阳性4份,应用鼠疫反相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检验动物脏器23份,阳性5份。结论 云南省野鼠疫源地玉龙县和古城区发生动物鼠疫流行,流行强度猛烈,家鼠疫源地未发生鼠疫疫情,但是形势不容乐观,应加强对全省鼠疫的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5—2017年云南省个旧市动物鼠疫宿主动物密度、媒介构成、种群变化和疫情态势。方法收集2005—2017年个旧市鼠疫监测资料,计算相关指标,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7年共发现啮齿动物8种,年平均鼠密度在1.11%~3.42%波动,总平均鼠密度1.93%,其中优势鼠种是黄胸鼠(39.31%),次要鼠种是褐家鼠(33.66%);蚤类6种,总蚤指数及印鼠客蚤指数分别在0.19~0.57和0.04~0.35间波动,优势蚤种是印鼠客蚤(40.00%),其次是人蚤(30.70%);检测宿主动物6 207只、体外寄生虫2 140组和动物血清2 497份,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目前个旧市处于鼠疫流行静息期,但结合自然环境、鼠疫流行史、优势鼠鼠密度和优势蚤蚤指数等因素综合分析,存在着鼠疫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应继续认真开展和完成鼠疫监测等工作。  相似文献   

7.
1955年控制了云南省人间鼠疫,间隔31年后,于1986年7月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了1例腺鼠疫续发败血症鼠疫,从患者血液及腹股沟淋巴腺穿刺液中检出鼠疫菌,从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检出鼠疫 F1抗体;从当地鼠、蚤中检出鼠疫菌18株。经鼠疫动物病流行调查分析认为:人间鼠疫的发生来源于当地的鼠间鼠疫、而鼠间鼠疫则来源于居民区潜在的疫源、防治对策宜采取灭鼠、蚤并重,防、灭鼠兼施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甘肃省人间鼠疫疫情动态,探索更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对甘肃省近50年人间鼠疫流行病学资料及疫源地自然结构、宿主动物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10个县(区)发生动物鼠疫流行.8个县(区)发生人间鼠疫流行,共确诊患者64例,死亡38例。传染源是染疫的旱獭、猫和病人(尸),传播途径主要为剥、食染疫动物和接触病人(尸)。人间病例发生在3—10月,流行月份为5、7、8、9月,高峰为8月。结论猎捕、剥食宿主动物与人间鼠疫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人间鼠疫流行或爆发的危险因子。加强监测管理,及早控制鼠间鼠疫的流行,有效控制疫源地内活动者,加强宣传教育,是预防控制人间鼠疫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自1954年青海省开展鼠疫防治工作至今,用细菌学和血清学2种方法共判定33个县(市)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全省疫源地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青海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喜马拉雅旱獭型疫源地和青海田鼠型疫源地。现将青海省人间鼠疫的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做简要分析。1材料与方法全面收集了青海省1958-2003年用细菌学和血清学方法确诊的176起人间鼠疫疫情资料、动物鼠疫和鼠、蚤资料。2结果2.1时间分布:自1958年确诊第1起人间鼠疫至2003年,累计发生人间鼠疫176起,年均发生疫情3.83起,发病9.35例。发病人数以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思茅市在鼠疫静息58年后,于1995年6月再次发生鼠间鼠疫暴发流行,血清学检查诊断腺鼠疫患者1例;分离到鼠疫菌37株,其中黄胸鼠29株,大足鼠1株,印鼠管蚤7株。该地家鼠密度与印鼠客蚤指数增高保存了本次动物鼠疫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为控制人间鼠疫发生和制订鼠疫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954-2006年间三江源地区鼠疫疫源地调查和鼠疫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三江源地区存在有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和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斧形盖蚤、谢氏山蚤、细钩黄鼠蚤、直缘双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媒介.青海田鼠疫源地分布在称多县、珍秦乡.约9500 km2.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分布在13个县,约107 000 km2.截至2006年底,自6种啮齿类、6种食肉类、3种偶蹄类和9种媒介昆虫检出鼠疫菌450株.1960-2006年,发现鼠疫病人238例,死亡134例,人间鼠疫病例出现在每年的5-11月份,主要有3种病型,腺鼠疫占17.23%(41/238)、败血型鼠疫占16.81%(40/238)、肺鼠疫占61.34%(146/238),而其他型鼠疫占4.62%(11/238),但每次流行的首发病例仍以腺鼠疫为主.结论 鼠疫仍然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要做好鼠疫流行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完善各项防治措施,加强鼠疫科研,建立健全鼠疫疫情报告网络,减少人类鼠疫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为控制人间鼠疫发生和制订鼠疫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954-2006年间三江源地区鼠疫疫源地调查和鼠疫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三江源地区存在有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和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斧形盖蚤、谢氏山蚤、细钩黄鼠蚤、直缘双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媒介.青海田鼠疫源地分布在称多县、珍秦乡.约9500 km2.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分布在13个县,约107 000 km2.截至2006年底,自6种啮齿类、6种食肉类、3种偶蹄类和9种媒介昆虫检出鼠疫菌450株.1960-2006年,发现鼠疫病人238例,死亡134例,人间鼠疫病例出现在每年的5-11月份,主要有3种病型,腺鼠疫占17.23%(41/238)、败血型鼠疫占16.81%(40/238)、肺鼠疫占61.34%(146/238),而其他型鼠疫占4.62%(11/238),但每次流行的首发病例仍以腺鼠疫为主.结论 鼠疫仍然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要做好鼠疫流行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完善各项防治措施,加强鼠疫科研,建立健全鼠疫疫情报告网络,减少人类鼠疫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2000-2003年贵州省鼠疫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贵州省近年来鼠疫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分析鼠疫疫情资料和疫区鼠蚤监测资料。结果平均发病率(以县计)为4.08/10万;累计2个县、7个乡镇、88个自然村寨;绝大多数病例表现为发热和腺鼠疫;自毙鼠中鼠疫FI抗原平均阳性率为33.85%;黄胸鼠和褐家鼠、印鼠客蚤等标本中培养出32株鼠疫杆菌。结论贵州省鼠疫疫情与天生桥水库的修建和蓄水有关。该疫源地类型为滇粤闽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目前仍然处于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掌握滇西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提供防治参考,对人间和鼠间疫情进行了调查.方法 收集滇西本病疫情资料,并在该地区采集人血清以及鼠肺脏和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查.结果 滇西地区2004和2005年共报告病例41例,占全省同期发病数的40.59%.主要发病地区为祥云、兰坪、古城、永胜、宁蒗、宾川、巍山、弥渡、大理市(县、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1.81%.2004和2005年在玉龙、古城、永胜、宾川、祥云、大理、澜沧、景东、龙陵、盈江、腾冲、昌宁、宁蒗县和兰坪县(市、区)采集到16种1 825份鼠肺标本,鼠间汉坦病带毒率为2.47%.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种,带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大绒鼠、大足鼠、高山姬鼠和臭鼩鼱.结论 该地区广泛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滇西疫区正在扩大,应采取以灭家鼠和健康人群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疫苗为主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我同鼠疫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掌握我国人间鼠疫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今后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81-2006年我国人间鼠疫疫情的现场凋查和病历等相天资料,分析鼠疫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1981-2006年我国9个省(区)共发生鼠疫病例917例,死亡105例,死亡率11.45%,分布在69个县(市,旗).其中青海108例,分布于17个县(市),贵州137例,分布于2个县(市),云南517例,分布26个县(市).在1983,1990,1996,2000年鼠疫病例数出现4次高峰,分别为25,75,98和254例.青海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传播,接触剥食旱獭,西藏主要传播途径有接触旱獭,空气飞沫传播,新疆,甘肃两地为接触旱獭等染疫动物和跳蚤叮咬,内蒙占为剥食染疫动物,而广西,贵州和云南为跳蚤叮咬.917例病例中腺鼠疫750例,死亡4例(该4例全部来自西藏),病死率0.53%,肺鼠疫121例,死亡65例,病死率53.72%,败血型鼠疫31例,死亡30例(内蒙古治愈1例),病死率96.77%.其余脑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鼠疫蜂窝组织炎等病型的病例全部治愈.结论 自1990年以来,我国人问鼠疫流行的范罔和强度较1981-1990年有不断加大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1986-2006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986-2006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结合疫情现场调查资料和疫情总结报告,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86-2006年,云南省共发现507例人间鼠疫病例,占全国同期病例的58.5%(507/866),居各省份之首.1990、1996、2000午出现3次流行高峰,分别占全国同期病例的97.3%(73/75)、89.8%(88/98)、48.0%(122/254),发病区域主要在滇西、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不同州(市)不同年份鼠疫病例发生程度不一.人间鼠疫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在7-11月,高峰月为9月.人间鼠疫在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与发病地区暴露人口接触疫鼠、疫蚤的机会有关.患病类型均为腺鼠疫.结论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具有流行时间长、病例数多、发病地区广的特点,应加强监测和预警,落实各项综合性控制措施,以减少人间鼠疫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流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近年来(2004-2008年)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流行特点。方法按《内蒙古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结果调查发现2004-2008年发现1例人间鼠疫;连续5年均有动物鼠疫流行,涉及14个旗(县),占沙鼠疫源旗(县)的60.9%;染疫动物4种,染疫媒介7种;发现新的长爪沙鼠鼠疫流行旗(县)4个。结论在生态系面貌没有大的改观之前,长爪沙鼠疫源地的动物鼠疫将长期存在下去,并具备发生人间鼠疫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2020年勐海县1起人间鼠疫疫情的调查处置进行分析,为完善家鼠鼠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个案调查、宿主媒介监测等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调查,对患者的血液、淋巴结穿刺液以及采集的鼠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测、抗原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对患者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采用灭鼠、灭蚤等综合措施对疫区进行处置。结果 本次疫情共确诊1例腺鼠疫病例,从黄胸鼠分离到鼠疫杆菌10株;通过采取患者隔离治疗、环境卫生整治,灭鼠、灭蚤等综合处置措施,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结论 本例人间鼠疫病例感染来源是当地鼠间鼠疫,跳蚤叮咬可能为其感染途径。及时有效控制鼠间鼠疫疫情是家鼠鼠疫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2001~200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为掌握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提供防治参考,对人间和鼠间疫情进行了监测.方法收集全省本病疫情资料,并在监测县采集人血清以及鼠肺脏和鼠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查.结果 2001~2002年全省共报告本病102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为0.12/10万,病死率为2.94%.主要发病地区为红河州、昆明市、楚雄州.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4.19%.2002年在泸西、寻甸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9种891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种;鼠间汉坦病毒带毒率为3.65%,带病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和高山姬鼠.2001年在大理市野外捕鼠12种140只,大绒鼠为优势种,带毒鼠为大绒鼠、大足鼠、黄胸鼠、社鼠和短尾鼠句.结论监测区内存在有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发病率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感染率有关.应采取以灭家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疫苗为主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