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针对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的排载作业需求,提出水泵与空压机相结合的联合排载方式。建立排载系统的数学模型,在SimuWorks仿真环境中搭建仿真模型,对双机起吊0~4 200 t典型起重工况进行仿真试验。分析联合排载方式下立柱压载舱内空气压力、液位和海水流量的变化情况,比较空压机快速排载、水泵排载、联合排载等3种方式的优劣。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联合排载法能更好地兼顾平台稳性、安全性与快速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快速压排载系统中经常发生的各空压机运转时间不均衡问题,设计空压机启停控制寻优策略。采用模糊理论为空压机启停制订详细的模糊规则,选取Mamdani算法作为模糊推理法,并进行典型工况的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在满足供气需求的同时平衡各空压机的运行时间,从而延长空压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采用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方法,以快速压排载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涉及的压载系统、液位遥测系统、舱底水系统、集成控制与监测系统(Integrated Control and Monitoring System,IAS)和阀门遥控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舱底水系统的潜在风险较大,为整个快速压排载系统最薄弱的环节,液位遥测系统则为系统中可靠性较高的子系统。  相似文献   

4.
超大型海洋工程起重系统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为详细的介绍了世界上目前应用的两种超大型的起重系统即半潜式起重船和Single-lift起重系统及其工作原理;结合国内目前的现状,预测了超大型起重系统在国内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右舷配备2台2200 t起重机的半潜式起重拆解平台为例,建立稳性计算模型,对起重机吊载工况进行模拟。分析在艏吊、艉吊和联合吊等3种工况下平台在吃水一定时的横纵倾变化,并运用快速调载的方式将平台调平,给出调平后的配载方案,同时分析不同工况下的稳性。研究结果表明:起重机联合作业时的稳性较差,可以通过降低重心的方法提升平台的稳性。  相似文献   

6.
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递进排采的压力控制及流体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多煤层发育地区各含气系统排采次序及压力控制下的流体效应,以指导煤层气井排采制度设计,从贵州省织纳煤田选择了1口煤层气参数+试验井,在划分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含气系统静止液面压力、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力特征,设计了各含气系统递进排采次序及排采压力控制方案;模拟了单含气系统分排、多含气系统合排及多含气系统递进排采各阶段的流体效应。模拟结果表明:①单独排采各含气系统时,产气量低,排采时间短,成本高;②多含气系统递进排采平均气产能和累计产能高、稳产期时间长,但多含气系统在合层排采时,由于各系统压力不同,系统间存在相互干扰,并非所有含气系统都有产能贡献;③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可根据各系统内煤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力和产气压力来设计递进排采次序,先排采临界解吸压力和产气压力高的含气系统,当压力降到另一含气系统的临界解吸压力和产气压力时,再进行两个含气系统合排,依此递进排采所有含煤层气系统。  相似文献   

7.
为避免其它排液方式造成的井场污染及井筒质量事故 ,在试油井排液中应用电泵排液地面直读技术 ,有效解决了以往只能凭借经验判断井下温度、压力造成井筒超压、超温导致机组和电缆损坏这一问题。该技术实现了电泵机组下井过程中在地面及时监测井下温度和压力 ,并能及时掌握井筒液面及液柱状态 ,可有效预测过载、欠载 ,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有效缩短排液周期 ,提高试油进度。  相似文献   

8.
全回转铺管起重作业船按照工作性质可划分成两种作业模式,即铺管模式和起重模式.在两种模式相互转换过程中,耗时最长、工作量最大的就是艉托管架的拆装工作.以陆丰14-4 DPP深水导管架安装为例,对海洋石油201船舷侧辅助深水导管架扶正的靠泊方式、导管架注水扶正步骤、导管架坐底就位方式、钢桩插桩、钢桩打桩等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气体钻井作业时效,保障气体钻井作业快速安全进行,在常规气体钻井井眼排液方法(气举排液法和充气排液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方法——交替排液法。气举排液只使用气体注入设备空压机和增压机,充气排液和交替排液还需要使用液体注入设备钻井泵。介绍了井眼排液原则、钻具组合、降低井筒液柱压力的作业方式和井眼排液施工工艺;实例分析了气举排液法、充气排液法和交替排液法的现场应用效果。对比分析表明,浅井排液中,可采用一次性气举排液;深井排液中,采用分段气举排液耗时达30多小时,采用充气排液或交替排液仅需几小时,其中交替排液法时效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滤饼返排压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钻井过程中,滤饼对于保护储层至关重要.对于某些采用裸眼完成的水平井来讲,如何有效地清除滤饼也是不可忽视的.这时滤饼可以通过自然返排和化学的方法来清除.比较两种方法,自然返排优于化学解堵.通过采用同一钻井液体系,对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岩样进行返排实验,研究了滤饼返排过程中的压力变化规律,以及返排压差与渗透率恢复值之间的关系.滤饼返排时存在一个突破压力pd,当返排压力大于pd时,滤饼才能脱落,自然返排才能进行;一旦流动通道建立后,随着返排的进行,岩心内堵塞的固相颗粒不断地被排出,返排压力会不断地降低,最终达到一个平衡压力p;增大返排压差可以提高岩样的渗透率恢复值.  相似文献   

11.
对螺杆泵举升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了螺杆泵举升性能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确立了该系统的综合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2台GLB500—12型螺杆泵,其评价结果与在实际工作中的产液量和寿命的综合指标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为螺杆泵举升性能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气举-电泵组合举升配产过程中由于低效工况造成的生产不协调问题,通过研究油井流入动态、井筒多相流动特性、举升工艺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能量作用关系,建立了气举-电泵举升耦合数学模型。基于节点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油井工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配产目标下气举-电泵组合举升运行参数的优化联调方法,给出了不同配产条件下的电泵和气举优化运行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在气举-电泵组合举升系统出现低效工况时,可以利用采集的生产动态数据进行工况分析,结合分析的量化结果在产量变化时进行参数调整决策,科学设计气举-电泵井的频率-注气联调方案,实现油藏、井筒、双举升设备的协调工作,在不动管柱作业的情况下达到组合举升油井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3.
采用SACS软件对半潜式生产平台进行整体提升模拟,对于采用液压系统的提升系统,基于力-变形曲线的非线性模拟方法更精确地模拟提升系统的钢绞线受力情况,根据液压提升系统实际刚度对整体提升系统进行非线性计算,此方法可准确模拟单个吊点处多个液压提升器的钢绞线受力情况,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原油减压蒸馏装置馏分油的拔出率,研究了减压塔原料汽化过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强化汽化进料方法--喷嘴汽化进料,并在减压蒸馏装置上考察了不同进料方式下原料汽化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系统压力和进料温度下,喷嘴汽化进料的汽化率高于无喷嘴进料和气液混相进料的汽化率,且更加接近该条件下的平衡汽化率。模拟工业减压蒸馏操作,减压塔产品分离效率提高,塔顶油品收率可以增加2~5百分点,说明喷嘴汽化进料方法是一种有效提高油品汽化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哈法亚油田位于伊拉克东南部,含油层系较多,不同层系在生产中存在生产气油比高、含硫、出砂、沥青析出等诸多生产问题,给人工举升方式的选择带来了较大挑战。为了针对不同层系特性选择相适应的人工举升方式,综合考虑油藏特征、流体物性、井筒条件、举升设备特点及资金成本等众多因素,采用多级模糊评价方法建立了哈法亚油田目标层系人工举升方式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结合油田生产现状,计算各类举升方式的决策因子,分层系优选出了最佳的人工举升方式。油田先导性试验表明:优选结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在技术上适应性良好,经济上成本控制合理,为油田后期全面转人工举升开采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举升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了适合于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采方式的有杆泵举升系统。选取系统效率为举升系统优化的目标函数,并确定了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的求解方法。确定了下泵深度的设计依据和抽汲参数的选取原则,以及抽油泵和抽油机的选型范围。根据有杆泵举升系统设计理论编制了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有杆泵举升系统优化设计软件,并进行了实例设计。设计结果表明,设计的举升系统举升能力大幅提高,日产液量可提高24 t,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separation of suspensions with a non-Newtonian disperse medium by dual-stage pressurized flotation in a cylindrical-conical hydrocyclone is developed. A system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the convective diffusion and movement of a complex of particles-bubbles is solved by a numerical method. The concentration field is modeled, and integral separation indicators are determined. Values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hydrocyclone for which the separation indicators depend heavily on the taper angle of the conical section of the housing and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disperse medium are establishe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dual-stage pressurized flotation makes it possible to reduce considerably the residual concentration of solid-phase particles as compared with single-stage flotation.  相似文献   

18.
钻机启动过程快绳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钻机启动过程中的冲击载荷造成快绳拉力过大是钢丝绳在滚筒缠绕过程中发生夹绳、乱绳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机械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钻机起升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解决钢丝绳缠绕过程中快绳拉力的求解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