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巩固灭疟成果,控制输人性疟疾,我们于1993~1997年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流动人口进行疟疾监测。1材料和方法4.l监测对象为来自高疟区的外来人口并在本地已居住一周以上。于疟疾传播期末的10月下旬进行IFAT。并以本地常住居民作对照。1.2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血标本采集均用滤纸干血滴法。食蟹猴疟原虫抗原片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提供,羊抗人IgG荧光抗体系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按常规方法操作D’。抗体滴度>1:20者为阳性,以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终点滴度。IFAT统一由江苏省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疟疾流行情况,考核防治效果。方法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以学龄儿童为检查对象,对监测点进行纵向监测,对流行区进行横向监测,对基本消灭疟疾地区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学龄儿童疟疾抗体水平分析疟疾态势。结果1996~2002年5个监测点纵向监测结果,抗体阳性率依次为0.61%、0.77%、2.38%、2.00%、0.00%、0.44%、0.25%;6个流行县横向监测结果,抗体阳性率在o.50%~11.31%之间;对8个基本消灭疟疾县共抽样调查2683人,结果均为阴性。结论通过不同疟区的间接荧光抗体水平检测,掌握了全省疟疾态势,评价了防治措施,考核了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了江苏省疟疾发病率不同的23个乡监测点进行了连续二年的IFAT纵向调查.结果表明,人群抗体水平与当地疟疾发病率呈正相关(r=0.9093).在抗体阳性率很低(<2%)的地区,疟疾稳定,趋于消灭;在抗体阳性率较低(5~15%)地区,疟疾虽已降至低度,但仍需加强监测措施,为灭疟后期监测的重点。同时,低年龄组(≤15岁)的IFAT更能反映实际流行程度.试用Draper等的催化模型估算出的感染概率能反映当地实际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巩固基本消灭疟疾成果,控制输入性传染源,我们在长期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监测本地儿童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流动人I/I病例报告数增多的趋势,于2006-2007年,对本市的流动儿童以及成人开展了IFAT监测。  相似文献   

5.
6.
为全面了解常州市现阶段疟疾传播的性质和流行态势,及早发现疟疾复燃的潜在危险因素,为调整疟疾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不同人群的疟疾抗体水平,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金坛市疟疾病灶点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两次发热史人员疟疾间接荧光抗体实验(IFAT)结果,评价一个少数民族边境乡的疟疾发病和流行程度的变化。方法分别于2006年8月和2007年8月,2次采集前一年有发热史人员的血清样品,进行疟疾荧光抗体检测。结果2006年8月和2007年8月采集的血样IFAT阳性率分别为71.6%(95%CI66.6%~76.2%)和45.9%(95%CI38.2%~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次检测IFAT滴度≥1∶80者分别占21.89%和15.92%。结论该乡疟疾发病和流行程度较上一年度显著下降;发热史人员的IFAT可用于弥补当地发热病人血检技术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黄淮流域居民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调查,评价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疟疾流行水平。 方法 2006和2007年选择沿黄淮流域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安徽省宿州、怀远和砀山县、河南省永城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的河南省桐柏县和湖北省广水县,每县分别选择2个自然村,采用重复横向调查方法,连续两年于疟疾流行季节末期对调查点居民(≥1.5岁)采制滤纸干血滴,用IFAT检测人群疟疾抗体水平,计算人群疟疾抗体阳性率与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分别以20岁以下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通过可逆催化模型估算这些地区的疟疾感染概率,并与当年疟疾发病率进行比较。 结果 2006和2007年安徽、河南和湖北等3省6县12个自然村的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153/2 489)和12.0%(295/2 458),其中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2007年的平均抗体阳性率12.0%(194/1 624)]明显高于2006年的4.1%(69/1 670)(χ2=69.9,P<0.01);而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3%(84/819)和12.1%(101/834),两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2007年12个自然村平均阳性GMRT为26.2,略高于2006年的22.7。可逆催化模型估算结果显示,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和复合媒介地区年感染概率均明显高于当地疫情报告的疟疾发病比率,前者平均分别为后者的117.3倍和17.2倍。在抗体阳性者中,有87.8%为疟疾无症状者,表明黄淮流域地区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潜在传染源。 结论 黄淮流域地区疟疾实际发病远较报告疫情为高,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地区疟疾发病呈回升趋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疟疾传播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原鲁南重点间日疟流行区的两个监测点居民用 IFA 进行六年疟疾抗体纵向监测的结果。该地通过各种抗疟措施,使发病率逐渐下降。疟疾年发病率与人群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0.96,P<0.01)。从1985年基本消灭疟疾后,每年流行季节末期人群抗体阳性率为1.78~3.64%,而儿童阳性率在1%以下,显示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1986~1988年每年疟疾流行季节,疟疾抗体阳性发生率都很低,而其恢复率较高。以上表明,在灭疟后期 IFA 可用于纵向监测疟疾的流行动态和评价抗疟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由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获得的含环状体为主的感染红细胞制成单层感染红细胞,经戊二醛固定后空气干燥,作为RESA,抗原片,以RESA-IFA检测恶性疟患老血样中的RESA抗体。受检的58份恶性疟血样中,12份呈RESA抗体阳性反应,阳性率为20.7%,其中8份用IFA检测时抗体滴度均>1∶4096。对20份间日疟血样进行了同样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对RESA及其抗体在疟疾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疟疾监测措施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1991-1995年江苏省10个发病率<1/万的县(市)疟疾监测措施效果,结果表明疟疾发病率在较低水平上仍持续下降,年平均下降速率为34.93%,中华按蚊媒介能量和疟疾基本繁殖率呈低水平。表明监测措施效果显著。监测结果还提示,在上述疟区血栓对象拟可改为“二热”病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用猪囊虫冰冻切片抗原作 IFA,64例己确诊的囊虫病患者血清阳性率为95.3%;41份非囊虫病流行区健康人对照,有38例阴性反应,阴性符合率为92.6%。与蛔虫、鞭虫感染无明显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 IFAT 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抗体阳性率为88.89%;非流行区健康居民抗体阳性率为3.92%。基本消灭丝虫病后8年的地区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54%和10.84%;基本消灭后15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5%和5.16%;基本消灭后24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96%。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5年的地区人群抗体阳性率已降到非流行区健康人群水平(X~2=0.48 P>0.05)。因此认为 IFAT 可作为我省丝虫病防治后期和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观察到微丝蚴血症者血清抗体阳性率和阳性 GMRT 与微丝蚴密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平县疟疾流行强度,评价防治效果。方法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居民带虫镜检、疟疾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共检测1810例,查出≥1:20抗体阳性272例,抗体阳性率为15.03%,阳性GMRT为24.15;血检查出间日疟1例,原虫阳性率为0.06%;居民疟疾知晓率为74.48%,蚊帐使用率为97.02%。3个高疟乡(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7%、14.12%和10.83%;阳性GMRT分别为25.82、23.35和22.23。结论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传播尚未阻断,在今后的疾病防治工作中,疟疾仍然是新平县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P.f )为抗原 ,代替以食蟹猴疟原虫 (Plasmodium cynomolgi,P.c)作为检测人体间日疟的替代抗原 ,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luorescent antibody test,IFAT)在间日疟流行地区的人群中 ,进行疟疾血清学调查 ,其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较高 ,且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1 ] 。 1987~ 1998年 ,作者以 IFAT对当地人群 (包括 15岁以下儿童 )和外来人口进行疟疾监测 ,以期说明应用 IFAT的效果 ,并以此推算人群中的疟疾年感染率。材料和方法1 抗原 以自制的人工培养 P.f制备抗原片 ,冷藏备用。…  相似文献   

17.
幼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旋毛虫病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幼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诊断旋毛虫病的价值。方法:应用纯净幼虫冰冻切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感染旋毛虫小鼠和旋毛虫病患者血清中的抗旋毛虫抗体,在患者发病后及应用阿苯达唑治疗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清,以其他寄生虫病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为对照。结果:15只小鼠感染旋毛虫后2wk即可检出抗体,467例旋毛虫病患者的抗体阳性率为86.5%,而丝虫病、包虫病患者各45例和健康人血清56份均为阴性。48份并殖吸虫病患者的交叉反应率为16.67%。旋毛虫病患者发病后1wk的抗体阳性率为70.21%,至发病后2wk、3wk及4wk则分别升至91.0%、95.8%及100%。幼虫冰冻切片的抗原活性于-20℃可保存至5年。旋毛虫病患者治疗后1wk抗体阳性率从治疗前的87.5%上升到100%,血清抗体滴度比治疗前也有明显升高,治疗后1个月的抗体转阴率为24%,至治疗后4个月达75%。结论:幼虫冰冻切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旋毛虫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可用于疗效考核  相似文献   

18.
为确诊和寻找病人,作者应用IFAT在四川地区开展了黑热病的免疫诊断以及一个疫点村儿童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南坪人株前鞭毛体系华西医大赠,培养于NNN培养基中。 2.冻干羊抗人IgG荧光抗体系上海生研所产品,批号8603,有效期1988年8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低发病水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灭疟后期的管理与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人工捕捉或人工诱饵法监测人房、牛房按蚊密度及睡前叮人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进行学生血清学监测;以血检阳性病人计算发病率.结果 人房、牛房嗜人按蚊平均密度分别为2.16只/50床、5.10只/人工小时;睡前嗜人按蚊平均叮人率为1.25只/人*夜,与1982年调查相比均显著下降;间接荧光抗体法监测学生阳性率为0.23%;血检率为1.90%,年平均发病率为0.49/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今后疟疾防治与监测工作重点仍然是嗜人按蚊分布区,三热病人血检率1%以上可及时发现临床病人;正规治疗病人和疫点处理可巩固疟防成果.  相似文献   

20.
应用旋毛虫幼虫冰冻切片抗原IFAT检测216份旋毛虫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0.74%,发病后第1周抗体阳性率70.59%,第2周升至91.30%,有显著差异(x ̄2=6.59,P<0.025),至第3、4周分别达95.83%和100%。丝虫、日本血吸虫及包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均为阴性反应。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及囊虫病人的假阳性率分别为3.33%、22.22%及3.33%。旋毛虫幼虫抗原片在-20℃至少可保存2.5年而不丧失活性。IFAT诊断人体旋毛虫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