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碘对比剂外渗损伤属于压迫性炎症损伤,护理干预措施不当将会导致机体灌注组织严重损伤,皮肤出现水泡、溃烂、血管神经损伤等,甚至会发生组织局部坏死、筋膜间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目前,针对碘对比剂外渗国内外提出护理干预方法繁多且效果不一,本文就碘对比剂外渗事件中外渗机制、外渗原因、外渗分级、外渗护理干预方式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CT增强扫描是临床常用的CT检查策略之一,以平扫为基础,利用碘对比剂的密度差,对病变组织进行定位和定性[1]。多数碘对比剂通过高压注射器静脉给药,受血管弹性、操作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影响,静脉注射过程中可能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性极大,轻则疼痛、肿胀,重则可能造成组织坏死和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发生筋膜间隔综合征,碘对比剂外渗已经成为影像科最主要的医疗不良事件之一[2-3]。国内文献报道碘对比剂外渗率0.31%~2.38%,  相似文献   

3.
随着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对比剂的应用日益广泛[1]。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问世,使增强技术成为动态CT的重要程序[2]。以美国为例,每年约有5000万人次CT检查,其中50%的患者需要静脉注射碘对比剂[3];而静脉外渗是注射碘对比剂的主要并发症之一[4]。对比剂静脉外渗损伤是一种皮下组织非感染性炎性损伤,它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可从轻微的皮肤反应到严重的皮肤坏死或溃疡、血管和神经萎缩,甚至发生筋膜间隔综合征[5]。国外研究报道,CT增强扫描中常规应用高压注射器前、后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0.03%~0.17%[6-7]、0.25%~0.9%[8-10]。尽管外渗的发生率不高,但是由于CT受检人群的基数大,外渗的绝对数是不容忽视的。外渗的发生不仅增加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抢救和检查诊断。本文就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的损伤机制、风险因素及其干预措施作一综述。1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损伤的机制1.1细胞毒性早期实验研究[4]发现,于动物皮下注射离子型对比剂,6h后注射部位会出现急性炎症反应,并于24~48h达到高峰,同时伴有坏死、水肿和出血,随后在8周内转为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特...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皮下外渗的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以在我院行CT增强检查过程中发生碘对比剂皮下外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外渗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并根据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护理手段。对护理结果进行评估,分为显效、改善及无效3个等级。[结果]研究期间共发生碘对比剂皮下外渗25例,外渗发生率0.25%,其中轻度外渗24例,中度外渗1例,重度外渗0例,护理效果评价,24例轻度外渗患儿,皮下外渗24h显效例数为16例,改善例数为8例,皮下外渗48h所有患儿均为显效。1例中度外渗患儿皮下外渗5d改善,7d后显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规范操作,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率较低,对外渗进行分级,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根因分析法(RCA)在降低CT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率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应用RCA法寻找导致CT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的近端原因和根本原因,制定并落实改进措施,比较应用RCA前后实施效果。[结果]应用RCA前后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渗率由0.34%下降到0.13%。[结论]RCA法运用于降低碘对比剂外渗事件不良事件,有效降低了外渗的发生率,减少了护理差错,保障了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蔡卓  袁艺 《全科护理》2012,10(22):2031-2031
[目的]总结CT增强扫描造影剂碘佛醇外渗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CT增强扫描造影剂碘佛醇外渗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轻度造影剂外渗的病人均在4d内痊愈,4例较重造影剂外渗的病人均在1周内痊愈,临床效果达到预期。[结论]加强CT增强扫描造影剂碘佛醇外渗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7.
正CT增强扫描是临床常用的CT检查策略之一,以平扫为基础,利用有机碘造影剂/对比剂的密度差,对病变组织进行定位和定性~([1])。多数造影剂通过高压注射器静脉给药,受血管弹性、操作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影响,静脉注射的过程中可能发生造影剂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性极大,轻则疼痛、肿胀,重则可能造成组织坏死和肢体功能障碍~([2])。有文献报告马铃薯外敷可促进损伤组织细胞修复,使局部红、肿、疼痛  相似文献   

8.
正药物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1]。在增强CT检查过程中,造影剂一般以1.5~8.0 ml/s的速率经外周静脉注入患者体内,短时间内高压注入高浓度、高黏性造影剂的检查要求,使CT造影剂外渗事件发生[2-3]。有文献显示,在增强CT检查中造影剂外渗率为0.3%~1.3%[4-5]。造影剂外渗可引起疼痛、局部皮肤  相似文献   

9.
CT 增强扫描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但是增强扫描需要高压注射大量造影剂,容易发生造影剂外渗.造影剂外渗是指无意中将造影剂注射到健康的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预期的血管,可能到达邻近的组织,例如皮下、神经和肌肉组织等[1 -2 ].造影剂外渗若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则会出现水泡、溃烂、血管神经萎缩等症状,严重者后...  相似文献   

10.
杜颖  侯华芳  罗文玉  陈玉琴 《全科护理》2020,18(8):1023-1024
外渗是指液体意外地注入或泄漏到皮下或血管周围组织中[1]。外渗多发生在血管较细且无法表达疼痛的儿童或血管、皮肤脆弱的老年人中。高渗、强酸强碱、血管刺激、化疗类药物常引起药物渗漏损伤,损伤程度可以从非常轻微的皮肤反应到严重的皮肤坏死[2-3]。长春地辛(vindesine sulfate)是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等肿瘤常用的化疗药物,该药属于发泡剂,长期化疗且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在静脉输注该药时易发生外渗性损伤[1]。一旦病人发生外渗应立即进行外科清创以去除可能引发感染的坏死组织;若未及时清创则会使坏死继续进展,导致皮肤出现厚厚的皮革状焦痂且周围皮肤有红肿热痛等表现,最终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4]。目前国内少见将新型敷料用于长春地辛外渗损伤的伤口护理。2019年5月,我院积极采取多项措施护理长春地辛外渗致残病人1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CT检查过程中造影剂血管(皮肤)渗漏并不少见。外渗性损伤机制主要为物理效应与毒理效应两大方面,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严重者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组织坏死、肢体功能障碍。造影剂外渗后的处理方法包括回抽药液、抬高患肢、药物局部外用、止痛、心理干预等综合干预,严重者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治疗。药物局部外用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常用外用药物包括乙醇、硫酸镁、地塞米松、利多卡因、中药等药物,单用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局部天然蜂蜜湿敷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发生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后外敷浸湿天然蜂蜜的纱布;对照组在发生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后24 h内用4~6℃50%硫酸镁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外渗部位湿敷,24 h后改用温度为40~50℃的50%硫酸镁纱布继续湿敷。结果观察组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后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Z=17.63,P<0.01)。结论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局部采用天然蜂蜜湿敷可缩短外渗部位红斑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减轻患者疼痛,避免外渗局部组织溃疡及坏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国内外放射科碘对比剂外渗的最佳证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相关网站,查找关于碘对比剂外渗预防、评估、处理、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2007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2名研究者对检索结果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6篇临床实践指南,1篇证据总结。最佳证据包括注射碘对比剂前做好静脉评估,注射碘对比剂时注意流速,注射碘对比剂后做好对外渗的观察,发生外渗时根据外渗程度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以降低危害。所有证据等级均为B级。[结论]现有证据缺乏强烈推荐的A级证据,护理管理者需继续关注碘对比剂外渗的管理进展,及时更新证据,将潜在危害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1例发生造影剂外渗病人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根据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后症状的轻重分度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和护理,全部病例均治愈未发生不良后果。[结论]该护理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碘对比剂发生外渗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使护理管理者及时制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方法 选择600例注射碘对比剂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将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30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实施有效的针对对比剂外渗的防范措施.将2组注射碘对比剂后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实施一系列防范措施后,碘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为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结论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防范措施,降低了碘对比剂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明显降低了护理缺陷及护理投诉次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分析45例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碘对比剂外渗与患者年龄、全身性疾病、合作性、导管留置位置、导管与流速匹配等因素有关。护理对策为重视对患者的评估和宣教,提高护士操作技术,做好导管型号与碘对比剂注射速率的选择,以减少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应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抽取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8年9月收治行CT增强扫描的17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在增强扫描前均注射碘对比剂,统计对比剂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按照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对策。结果:176例患者中有10例因注射对比剂引起皮肤红疹、瘙痒、发热、寒战、胸痛、大汗等不同的不良反应。对于扫描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即刻停止用药,予以抗过敏治疗及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于检查结束后出现不良反应者,行抗过敏治疗并加强观察护理。患者经对症治疗护理后,有9例症状明显好转,1例痊愈,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CT增强扫描时对比剂所致不良反应不可避免,但检查前加强注意事项宣教能降低发生率。发生不良反应后,及时停药予以抗过敏对症支持治疗与针对性护理,能促进患者症状早日缓解,提高检查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董建英  张英娜  吴照凤 《护理研究》2012,26(10):957-958
新生儿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管理过程中,非故意地造成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血管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据Frank等[1]报道,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很高,可达23%~63%.而且由于新生儿生理发育、治疗需求、疾病状态、皮肤解剖结构如皮肤薄、嫩、脂肪少、血管细、脆弱、弹性差、角质层发育不成熟、易受损伤等原因,新生儿液体外渗甚至会导致皮肤水疱、溃疡、坏死以及对周围皮肤结构如肌腱、神经、肌肉的损伤,甚至造成瘢痕、挛缩、截肢等[2].英国的一项研究报道,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1 000个静脉输液外渗中,有38个引起了皮肤坏死[3].易引起液体外渗的药物很多,如血管活性药物、高渗性溶液、完全胃肠外营养(TPN)、钙盐、钾盐、放射增强造影剂、化疗药物等.我院1例新生儿在动脉导管(PDA)结扎术后第6天,左手背发生高渗葡萄糖液体外渗,经紧急行皮下组织冲洗处理等措施,11h后患儿肿胀减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伤口痊愈,未发生坏死,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静脉输液外渗系指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药液在输入过程中渗漏出静脉进入皮下组织中。静脉输液是重要的临床给药途径之一。而输液外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常见,尤其是老年长期输液者,由于血管弹性差、难以固定,是静脉输液外渗的高发人群[1]。输液外渗会造成烧灼、肿胀、局部红肿、中重度疼痛、皮肤暗紫、抽无回血等[2],加之老年人抵抗力差、皮肤敏感,若输液外渗不能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局部组织严重坏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创伤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也会增加静脉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增强CT扫描中碘对比剂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综述碘对比剂外渗的预 防措施,以期减少对比剂外渗的危害后果,积极预防碘对比剂外渗的问题发生,提高检查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