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采样、观测和统计数据,从耕地自然质量、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属性视角构建了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隶属度函数、主成分分析、栅格采样和综合指数模型,对华北平原禹城市耕地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禹城市耕地自然质量、生态质量和经济质量分别以一、二、三等,二、三、四等和一、三、五等为主,且分别呈现耕地质量等级由中部、南部,中北、中南部和东部向周边区域降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区域耕地自然、生态和经济条件差异与耕地质量格局分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为基础,从耕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出发,选取新疆阿勒泰市为研究示例,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壤监测评价方法,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影响区域耕地质量变化因素,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模型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和综合水平,同时描述多时段内区域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情况,揭示耕地质量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表明阿勒泰市耕地整体质量呈上升趋势,其中自然等别变化平缓,利用和经济等别波动性较大;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得出区域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波动幅度较小,变化趋势与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3.
"综合国土整治"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其本质就是可以有效提高耕地质量。从自然质量、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3个方面构建了综合国土整治项目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将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的方法和评价模型,以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综合国土整治项目为例进行了耕地质量的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整治后各村镇耕地自然质量分、经济质量分和生态质量分等3大质量分均呈现出增加趋势;(2)耕地经济质量分提高的数值及幅度都明显高于各自的自然质量与生态质量,说明当前综合国土整治在改善耕地经济质量方面的效果最明显;(3)综合国土整治后耕地质量总得分的提高幅度为33.25%,可见通过综合国土整治,研究区的耕地综合质量可以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21,(1):69-75
为确保新时期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对耕地资源的统筹管理,基于多源多尺度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宏观尺度上将山西省划分为13个耕地质量类型区,并以微观视角从地形、土壤和生态3个维度构建各类型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探究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耕地自然质量类型区来看,受土层厚度和土壤侵蚀强度等因素影响,晋南盆地区、忻定太盆地区和晋东南盆地丘陵区整体质量要好于其他区,且将生态指标融入评价体系,可以增强结果的科学性;从空间格局来看,山西省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基本符合正态分布,1~6等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7.07%,主要分布在盆地区,是重要的生产粮基地,其中,5~6等地分布面积最广,占耕地总面积的41.92%;7~10等地主要分布于多山地区,耕地自然质量差,是重要的提升潜力区。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异受多因素综合影响,今后应因地制宜,加强土地整治工作,以确保粮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耕地质量的优劣反映了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也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基础。以伊犁河谷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研究区,选用土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条件、地块空间形态和生态安全格局4个指标因素,利用指数衰减赋值、多因素综合评价和多因素指数等方法构建察县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各指标质量评价等级,确定察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初步划定方案。结果表明,察县耕地质量总体情况良好,全县55.74%的耕地质量较高,44.99%的耕地优先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相似文献   

6.
定量掌握区域耕地质量空间格局及其分布特征,对保护优质耕地,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管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采用GIS技术、地统计学和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武汉市农用地分等数据,对武汉市耕地的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综合等指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反映武汉市耕地质量和利用水平的各指数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从分析结果来看,武汉市各个远城区中,东西湖区和汉南区的耕地质量集中程度最高,且以高质量的耕地为主;新洲区和黄陂区耕地质量多样性明显,且质量分布均匀;蔡甸区和江夏区在6个区中处于过渡位置;从方法选择上,景观指数、洛伦兹曲线、组合系数法以及GIS空间分析功能都能对耕地质量空间格局进行有效分析,同时相互验证,使分析结果更加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为甘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1年甘肃省及县(区)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在构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2005-2010年甘肃省以及2010年甘肃省各县(区)的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在Geoda和Arcgis软件支持下,对甘肃省各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对耕地利用分区,探讨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2005-2010年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呈波动性发展,其中生产稳定性指数、经济可行性指数、社会接受性指数总体提高,但生态合理性指数总体降低。2010年甘肃省各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总体较低,且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差异明显,将甘肃省划分为河西区、陇东区、陇南区、甘南区、陇西区5个耕地利用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依次降低。【结论】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都说明甘肃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受生态合理性限制,为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必须提高耕地自身质量等级,改善耕地外部环境,促进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由能值密集型向能值安全高效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从耕地质量的综合性、生产性、生态性出发,界定了耕地质量包括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3个层次的内涵,建立了耕地质量评价的综合模型。通过土壤样品采集与外业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应用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区域耕地质量,并研究耕地质量的数量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综合质量分别平均为2.6级、2.4级、2.3级、3.3级,较好地反映了区域自然条件水平、生产能力水平、作物质量水平;评价结果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绿色质量高等级地主要集聚于西部地区,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综合质量高等级耕地主要集聚于东南部地区,各层次的耕地质量可为区域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保障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研究如何开展县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保护,从而推进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研究方法]笔者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选择地形地貌、特殊生态保护区、区域环境容量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然生态约束的空间分异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划定生态功能属性不同的地域单元.[研究结果]文章以安徽无为县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县域内的23个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选择山地、水网密度、湿地、自然保护区、水环境容量、地质灾害等因子.评价自然生态约束的空间差异,结合安徽无为县区域开发的方向,在县域内构建由3个生态源区、5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的生态楔构成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结论]实践表明GIS技术支撑下的、基于自然.生态约束评价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技术方法是可行的;并针对该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耕地质量与耕地景观格局的相关性,可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提供景观生态学依据。在Arc GIS 10.2与Fragstats 4.2软件的支持下,选取斑块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平均斑块大小、景观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景观分离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共9个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研究,同时将耕地国家自然质量等级指数、耕地国家利用质量等级指数和耕地国家经济质量等级指数分别与耕地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国家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边界密度、平均斑块大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1(P0. 01)和0. 344 (P0. 05);耕地国家利用质量等级指数与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分离度、香农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271 (P0. 05),0. 323 (P0. 05)和0. 290 (P0. 05);耕地国家经济质量等级指数与边界密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283(P0. 05)。耕地质量与部分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区域耕地景观格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1.
珠三角耕地质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关于耕地质量空间格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以及经济发达的华南丘陵平原区珠三角为研究区域,在对珠三角耕地质量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镇级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局部Moran's I指数,探索其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珠三角耕地各类型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均有所差异。耕地质量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表现为质量高和质量低的地方有较显著空间聚集性。各类型质量空间聚集类型有较大差异,大部分乡镇在空间上表现为非显著型。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自然质量正、负相关类型均呈现零散分布;经济质量无负相关类型,HH和LL型都是以组团形式出现,集中性较强;利用质量中属于正相关类型分布范围较广,负相关类型多零星分布无明显集中区域,局部空间关联格局同利用质量基本一致;生态质量与经济质量的空间布局类似。  相似文献   

12.
在最新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其用于土地整治项目布局规划的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经济等因素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选取包括自然质量、产能、交通条件、经济效益、生态、占补平衡需求和景观格局七个方面的共计13个评价指标,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合川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评价结果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三个级别,可以为区域内未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开发项目工程布局优化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多源空间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构造以栅格数据为主的数字环境.通过建立省域尺度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在空间叠加分析基础上,对湖南省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研究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正态分布,总体环境状况一般,中等及以下等级的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65.01%.在空间格局上,大体表现为由东向西逐渐变差的态势,但局部有差异,这主要与各区域的自然条件、灾害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陕北地区生境破碎、生态脆弱,分析区域内用地格局及生态风险的变迁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陕北地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估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变迁及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结果表明:(1)区域用地类型主要以草地和耕地为主,约占77%;2000年—2020年间,耕地、森林、水体面积分别增加3.65万hm2、0.34万hm2、0.03万hm2,草地、灌木地、湿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快速。(2)区域整体生态破碎化程度减弱,但是耕地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加且形状趋于复杂多样,湿地和水体的景观斑块趋于分散。(3)区域内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占比分别从4.41%、5.40%下降到4.12%、5.28%,整体生态风险得到改善,高生态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榆林市靠近内蒙古乌审旗的一些地区。当前,生态环境仍是制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需要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高质量治理与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夯实陕北地区社会生产基础,也是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产业高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把握西部生态脆弱区耕地质量现状,了解重金属污染对西部地区耕地质量的影响程度,采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及农用地基础地力调查等数据,运用GIS技术及统计方法,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在考虑 重金属污染的条件下,对西部生态脆弱区耕地自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 ① 研究区耕地立地条件、土壤物理性状相对较好,质量较好的4级耕地最多;而土壤肥力较差,质量较差2、3级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9.63%;② 研究区As、Cd、Cr、Cu、Hg、Pb、Zn等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地区背景值,其中Cd和As最大值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污染评价标准值;③ 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北部青城镇、中部和平镇和马坡乡的东北部为污染高值区;④ 耕地质量综合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自然质量南部和中部川区较好,北部山区较差,除部分区域出现异常点值外,基本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变差的规律。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西部生态脆弱区耕地自然质量虽然主要受降雨量、坡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但重金属造成的土壤污染已成为该区域不可忽视的耕地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的热带区域,其适宜的耕地资源有限,针对该热带区域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常规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尝试构建针对热带区域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选取西双版纳勐海县作为研究对象,就区域内地形起伏变化大、耕地形状不规整和其他热带区域的自然特征,充分考虑光温生产潜力和耕地规整度等因素,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得到耕地质量评价单元,并将耕地质量的影响因子空间关联到评价单元;然后以德尔菲(Delphi)法确定选定因素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测算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得出:1~6级耕地分别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0.17%、5.45%、30.95%、45.01%、17.99%、0.43%。该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对西双版纳热区耕地资源评价的一次有益尝试,对于该区域土地资源的调查、管理和规划等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耕地生态质量评价及其主控因子分析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文章以河南省新郑市为例,从自然禀赋、生态压力、生态效益3个方面构建耕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对耕地生态质量进行评价,并借助障碍度模型提取耕地生态质量的主控因子。结果显示,新郑市耕地生态质量状况整体良好,呈现东部、西南部与西北部高,城区南部与北部低的趋势。其中,Ⅰ等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5.44%,Ⅱ等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1.94%,Ⅲ,Ⅳ,Ⅴ等耕地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15%,9.33%和15.14%。该市耕地生态质量的主控因子是林网化比例、人均粮食产量、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泸县低丘缓坡区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格局特征以及景观生态质量,为山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省泸县为例,首先界定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范围,然后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从景观类型组成、斑块特征以及景观异质性3个角度分析泸县低丘缓坡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并在景观格局分析基础上,从景观受胁度、景观稳定性、景观生产力3个方面构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泸县低丘缓坡区景观生态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1提取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面积共计33 171.07hm2。2耕地和林地是泸县低丘缓坡区主要的景观类型,其中耕地占优势,且斑块形状最复杂;3根据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质量综合值,将研究区划分为土地利用高等质量区、中等质量区和低等质量区,并结合各区社会经济、景观格局等特点提出了相应低丘缓坡土地利用对策。【结论】在未来山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政府应根据各区域景观生态质量现状,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上高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运用实地采样调研、室内分析化验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上高县上轮耕地质量等级更新的方法、参数体系、评价因素及权重,对上高县2011、2012年土地整治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定,确定整治后耕地的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并分析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整治后耕地质量等级总体提升;整治后耕地田间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灌溉排水条件变化比较明显,土壤养分状况变化不太明显,说明土壤养分跟土壤本底质量有很大关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变化;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陕西秦巴山地生态格局与农业资源持续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地是具有一定高度和坡度的特殊生态环境综合体。受自然分异规律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双重干预和影响,产生了生态环境类型的垂直分异及其层带组合格局。通过土地生态类型格局分析,可以揭示土地生态环境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异质性和有序性,从而为全面认识土地类型群体的生态属性及其演替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的设计与优化决策提供科学指导。本文以陕西秦巴山地为例,利用遥感与GIS方法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类型时空分异规律及其综合定量评价研究,划定了农业生态类型区。据此并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准则为指导,基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山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模式、经济模式和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