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线性加权模型与离差系数方法定量,从时间尺度方面与系统层面定量研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子系统协调度测定,并分析循环经济有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研究认为:(1)时间尺度上定西市循环经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目前处于快速上升趋势,尤其是经济、社会系统发展迅速,与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人口与土地城市化有关;(2)整个研究时间序列,定西市循环经济子系统协调度明显提升,2005年后整体处于比较协调状态;(3)循环经济不同发展时期,系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不同,研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逐渐从经济制约转向资源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2.
基于复合系统理论的上海市科技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系统的各子系统具有相互连续、复杂耦合的特点,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彼此配合才能使复杂系统整体优化。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科技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然后依据复杂系统的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思路,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构建复杂系统协调度模型和协调发展趋势模型,并设计了协调度评判依据。以上海市1997—2006年科技经济系统的数据为依据,对上海市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上海市科技经济的协调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度是体现两个子系统间及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构成要素,并在构成要素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的评价模型,以便于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里约+20”全球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提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思维,“绿色经济”认为必须抛弃狭隘的经济发展思维定势,应兼顾环境、社会和人权因素等的系统发展.旅游业的本质特征正迎合了“绿色经济”的发展内涵,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系统论的认知,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并将其分为人口、资源、环境与旅游4个子系统.依托系统动力学工具,文章分别对4个子系统进行了内在关联和动态协调机制的研究,建立了各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反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状态特征的微分方程组.研究成果有利于深入理解复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特征,并对未来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仿真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经济系统是一个动态复杂性系统,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承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轨迹。文章阐述了重庆市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的特征,采用系统动力学、协调度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提出了适用于重庆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策略分析的新思路。文章首先构建了重庆市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的动力学模型,并且设计了重庆市未来发展的四种方案,通过研究表明策略4是最好的经济环境协调方式;其次,利用经济环境协调度计算公式,计算出不同策略下的协调度指数,通过研究再次印证策略4是重庆市未来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域物流与绿色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二者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8年云南省区域物流系统与绿色旅游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区域物流子系统与绿色旅游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总体为区域物流发展滞后型;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两系统存在显著的耦合互动效应,二者的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衡逐渐过渡到中级协调;近年来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速度逐渐变缓,主要是受物流从业人数、邮政营业网点数、生活垃圾清运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能源加工转化率等短板因素影响。云南省应努力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完善旅游区相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旅游区清洁能源的使用,鼓励新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7.
于洋  张丽梅  陈才 《经济地理》2019,39(7):14-21
文章在对2007—2015年我国东部10个省(市)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协调度和发展度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度"模型评价四元系统协调和发展之间耦合现状。并通过引入核密度函数分析方法,对各个子系统、协调度、发展度和耦合度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经济子系统发展度较好,但是存在"两极分化"。②能源子系统发展度水平不高,但有所提升。③环境子系统发展度态势良好。④科技子系统发展度水平最低,"两极分化"有减弱趋势。⑤整个四元系统协调度较好,但存在两极分化;发展度水平相对偏低,提升速度明显;协调发展之间耦合度基本保持稳定。针对上述问题,文章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是复杂系统的反馈结构,擅长于处理非线性时变的多重反馈问题,比较适合于长期、动态、战略性的研究,是研究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的一种重要的定量分析工具.本文采用该方法,建立了青岛市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仿真,模型由工业经济子系统、区域技术创新子系统和区域经济环境子系统组成,通过模拟仿真进行工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仿真值和真实值误差较小,模型能较好的反映青岛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并选择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和投资比例作为控制变量,以工业生产总值和区域GDP为监测变量建立三种发展模式,通过不同发展模式仿真结果的分析和比较,提出青岛市应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和投资比例,实现工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区划作为区域经济空间管治的重要战略工具,应与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已呈现出区域城市化、城市集群化发展趋势,而且借助现代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城市间、城市群间空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城市群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以城市群协同发展为战略思路,将我国国民经济区划分为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与泛渤海等"三大泛经济区",拓展横向经济联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政策应着力于解决外部性与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归纳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将其整合为集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发展质量三个子系统集成的综合系统,以2006—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地级市城市发展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GM(1,N)动态协调发展模型,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从系统内协调互促角度对其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性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整体水平呈下降态势,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等级;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是制约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是解决系统低协调性根本途径。系统协调水平在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分散,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且与城市规模等级无明显的相关性。提出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是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构建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从“增量”和“存量”视角深入探讨多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子系统发展质量最优,环境子系统排最后,不同区域和地区系统发展质量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二是能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存量资源对系统发展质量的影响要大于增量资源,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增量资源对系统发展质量的影响要大于存量资源;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整体水平不高,但略有提升,发展呈“V”字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2.
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未来的五年中,我国将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核心战略,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央提出的这一新战略,首次将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阐述了四大区域的战略布局,而物流系统要支持四大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就必须在完善区域之间的通道化物流网络系统以及区域内部的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区域网络化物流服务格局,以便不断降低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经济要素流动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活动效率,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建立基础设施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协调度模型,计算并评价了我国各省市经济系统与基础设施系统的协调性.研究显示:宏观格局上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格局与我国经济空间差异格局基本相似,表现出明显的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的递减差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各省市基础设施综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等级相关关系;将各省市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划分为优质协调、良好协调、基本协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及严重失调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集群是一种能够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实力的发展项目,湖南武陵山片区属于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武陵山特色文化集群发展有其独特的动因,通过实证研究,构建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影响模型,在阐述湖南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集群化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影响湖南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湖南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若干对策.希望可以找到片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进而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经济两型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城市经济两型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经济两型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30个大中城市经济两型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30个大中城市经济两型化发展呈等级分布,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各城市经济两型化要素竞争力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各要素发展之间缺乏耦合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也得到了逐渐的发展和壮大,从旅游业的发展实践能够清晰的看出,只有进行集群化的发展,才能够给地区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创新和经济效益.本文将对保定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发展优势进行分析,并对保定市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产业集群演进的视角,探讨了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阶段、经济效应、演进机制等.研究得出产业集群化可以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产业集群化可以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和交易成本节约等经济效应,而在高级阶段,基于但超越上述初级阶段复合效应的产业自集聚效应成为集群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内在动力机制;地方政府通过一定的产业与区域支持政策给予其产业有效的外部推动力,那么当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超越临界点时,产业集群得以真正形成,且产生自集聚效应,从而使得区域产业进入自发的良性循环,这将大幅度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城镇化质量、区域经济质量的发展变化特征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滞后于其它两个子系统发展,且滞后期大约为2年;②2008—2017年,我国各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总体比较稳定,且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明显;③从风险因子探测结果来看,人均GDP、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货物进出口总额是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来看,双因子交互作用要强于单独因子作用;④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是由基础设施支撑力、资源集聚力、经济拉动力、政府调控力、市场推动力、社会促进力等多元驱动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首先在构建了区域经济-环境-旅游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加权TOPSIS法对丝绸之路沿线9个旅游城市三个子系统及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这些城市的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做了分析。研究发现,西安、乌鲁木齐、兰州三大省会城市的区域经济、环境、旅游三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都比较高,居于前三;非省会城市中,在区域经济、环境、旅游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然而耦合协调分析表现出了工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较低,非工业城市较高的规律。最后,运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未来6年各城市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系统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亚地区具有地缘优势和较强的互补性,但是缺乏全面地的实质性的合作,特别是在能源安全领域。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是对东北亚区域各国都十分重要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采用系统工程中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系统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系统的结构。并对其系统结柏进行分析,为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系统由信用子系统、行为体需求子系统和经济依存子系统构成。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三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将影响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的模式和水平,并促进合作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