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口腔医学》2019,(10):907-911
目的研究一种利用耳屏内联合颌下小切口入路制备隧道复位固定髁突颈部及基部骨折的方法,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30例髁突颈部中低位骨折患者,采用耳屏内联合颌下小切口入路,制造隧道式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测量张口度、CT检查骨折断端对位情况及钛板有无变形、移位。结果①30例患者术中恢复正常咬合关系,术后复查无一例出现咬合紊乱;②张口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检验(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复查,患者平均张口度分别为(5.43±2.012)mm,(14.83±2.135)mm,(19.67±2.123)mm,(32.20±2.140)mm,(32.23±1.633)mm,(32.40±1.653)mm,患者术后张口度逐渐改善;③术后1、3、6、12个月复查CT显示骨折断端对位愈合,钛钉钛板无松动、变形、移位;④瘢痕位于耳内及颌下,位置隐蔽。⑤1例患者术后出现口角轻度歪斜症状,予以神经营养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症状消失。结论耳屏内联合颌下小切口隧道式入路治疗髁突颈部及基部骨折,显露充分,复位精确,实现早期张口功能训练及咬合关系恢复的同时,可做到瘢痕隐蔽,有效保护了面神经、颞浅动静脉、翼外肌等重要解剖结构,为临床髁突颈部及基部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总结髁状突颈部骨折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25年来72例髁状突颈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疗法16例,开口度改善100%,咬合关系改善93.8%;保守疗法48例,开口度改善76.9%,咬合关系改善94.8%。结论 手术疗法适用于骨折段移位显著伴严重功能障碍的陈旧性骨折患者,配合术后开口训练可获得理想效果。保守疗法适用于骨折段移位不明显和儿童髁状突颈部骨折,可有效纠正1个月内骨折患者各种类型的咬合紊乱。  相似文献   

3.
沈海平  周建国  沈燕 《北京口腔医学》2002,10(4):188-188,206
髁突颈部是下颌骨骨结构中最薄弱的部位,髁突骨折大多发生于此,其发生率约占颌面部骨折的20~50%[1].当髁突遭受不同方向和力量的暴力打击以及受翼外肌牵拉的影响,常造成不同类型的髁突骨折移位或脱位,并产生局部疼痛,错合畸形及下颌运动障碍等症状.本院髁突骨折占颌面部骨折的21%.以往对于髁突骨折是否采用手术治疗争议颇多[2].现将我科手术治疗的11例髁突骨折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髁状突颈部是下颌骨的薄弱部位,受到直接或间接撞击后易发生骨折,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1〕。髁状突又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的好坏直接影响面部的外形和功能。髁颈部骨折后,折断的髁状突受翼外肌的牵拉会向前、内移位,严重时从关节窝内脱出,保守治...  相似文献   

5.
髁突下骨折手术复位入路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髁突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新入路。方法:对6N(8侧)髁突下骨折患者行患侧耳屏前直线切口,顺颞浅静脉表面向下分离,寻找面神经颞面干和颈面干,并对其加以保护后,切开下颌支骨膜,在直视下对骨断端行复位内同定。结果:此手术入路视野好,骨断端暴露充分,便于复位同定。所有病例术后咬合关系良好,无面神经损伤。结论:此手术入路是髁突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同定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1987年1月-2009年6月在我科接受诊疗、临床资料完整的髁突骨折患者的资料,对致病因素、骨折类型、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228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手术治疗130例,非手术方法治疗98例,平均随访1.5a.以开口度、咬合关系恢复和X线检查为疗效观察指标,2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适应证选择恰当时,手术与非手术方法治疗髁突骨折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幼儿或学龄前儿童,由于髁突生长发育及关节改建功能,可考虑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髁状突颈部骨折后应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髁状突颈部骨折病例行切开复位术用微型钛板做坚固内固定。结果 28例经微型钛板固定后1-3年观察有效率达91%。讨论 用微型钛板作髁状突颈部骨折坚强内固定,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髁状突颈部骨折不同处理方法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年轻大白鼠研究髁状突颈部骨折非骨间固定与骨间固定对髁状突表面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到两种处理早期均表现为颗粒层缺乏,凝胶样物质卷曲、堆积、结构紊乱,以后逐步恢复,但仍较对照组粗糙。表明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可能性大于对照组。两实验组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髁突骨折手术治疗的现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手术入路。方法:通过改良的耳周小切口,经腮腺入路,对31例36侧髁突骨折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个月,从患者的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2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均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最大者4.8 cm,最小者3.0 cm,平均张口度4.0 cm,无张口偏斜。术后3个月CT显示所有患者髁突均完全解剖复位。结论:较之传统手术切口,改良的腮腺入路切口隐蔽,手术创伤小,利于面神经保护,且能达到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3D打印模型结合导板在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19例,进行1.0 mm层厚三维CT扫描,数据通过DICOM格式导出,利用软件进行虚拟手术复位骨折,复位后3D打印出下颌骨模型及咬合导板。在下颌骨模型上进行钛板预弯及制作复位导板,术中引导骨折块复位固定。结果 术后19例患者手术切口均无感染征,创口隐蔽美观,骨折对位精确,钛板与骨折段贴合;术后6月随访骨折对位愈合情况好,无明显移位。患者下颌无偏斜,无张口、咬合疼痛,咬颌关系良好,未见明显张口受限。结论 数字化技术、3D打印模型结合导板能让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精确复位,简化手术过程,是一种精准、可预测的手术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内固定新入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0例(73侧)髁突颈骨折行耳屏前绕耳轮脚切口,向前下沿外耳道前缘颞下颌韧带关节囊表面将覆盖在关节表面的腮腺上极翻起,向前牵拉腮腺组织,不用显露耳颞神经、颞浅血管及面神经,显露颞下颌韧带和关节囊;在直视下寻找移位的髁突,将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坚固内固定。术后1、3、6月复诊。结果术后3月,所有局部伤口耳轮脚上切口隐蔽仅见耳屏前愈合线、面型对称、开口度≥3.5cm、开口型无偏斜、关系好、骨折一期愈合、髁突表面未见骨质吸收、面神经瘫痪症状恢复、双侧咬合力对称、伤口愈合线隐蔽。结论髁突颈骨折经耳屏前后上绕耳轮脚切口,切口隐蔽,能较好的保护颞下颌关节区相关血管神经;对髁突颈部骨折行翼外肌-髁突解剖结构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是一种恢复解剖形态和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在术后3月内可判定其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下颌下小切口入路用于髁突颈部骨折复位固定的疗效。方法:纳入研究病例26例,术前确诊为髁突颈部骨折并且具备手术适应证。于下颌角位置做小切口,分离并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于该神经上横断咬肌后1/3,骨折断端暴露后,解剖复位并钛板固定。结果:26例患者均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开口度和开口型均正常,面部对称,无面神经损伤。结论:下颌下小切口入路利用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颊支之间的解剖间隙,在髁突颈部骨折治疗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髁突颈部骨折时进行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适应证、手术方法 及术后效果。方法 对髁突颈部骨折出现髁头脱位突破关节囊、髁突和髁突颈下骨折移位成角大于30°~45°、下颌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 mm的骨折患者,采用耳屏前绕耳轮脚向上后耳颅沟切口,行翼外肌-髁突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方法 治疗。术后1、3、6个月复诊,检查面型、开口度、开口型、牙合关系、咀嚼力、面神经功能,三维CT重建上下颌骨,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1月,所有患者面型对称、牙合关系好、开口度均较术前增大;无骨折移位、患侧咀嚼力减弱、8例额纹变浅。3月后,所有病例面型对称、开口度≥3.5 cm、开口型无偏斜、骨折一期愈合、髁突表面未见骨质吸收、面神经瘫痪症状恢复、双侧咬合力对称。6月后观察所有项目同术后3月。结论 髁突骨折经耳屏前后上绕耳轮脚切口,能较好的保护颞下颌关节区相关血管神经;对髁突颈部骨折行翼外肌-髁突解剖结构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是一种恢复解剖形态和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在术后3月内可判定其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髁突骨折与外耳道骨折的关系及同期手术的必要性。方法: 230例320侧髁突骨折根据骨折线位置不同分为矢状(Ⅰ型)、头部 (Ⅱ型)、颈部 (Ⅲ型)、髁突下(Ⅳ型)4种类型, 随访髁突与外耳道骨折同期手术与否的预后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包中的χ2检验,比较不同类别髁突骨折伴同侧外耳道骨折之间的差异。结果: 230例320侧髁突骨折伴外耳道骨折34例46侧,Ⅰ~Ⅳ型分别为12侧、16侧、7侧、5侧,另有6侧外耳道骨折无髁突骨折。Ⅲ型髁突骨折伴同侧外耳道骨折发生率显著低于另外3型(P<0.05);Ⅰ型髁突骨折伴外耳道骨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Ⅳ型(P<0.05),其他各型之间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22例30侧随访至受伤后6个月,5例8侧在排除外耳道脑脊液漏的情况下,同期行髁突及外耳道骨折治疗,术后6个月外耳道无狭窄,听力无下降;另17例22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外耳道狭窄,其中4例5侧出现严重听力障碍(均为外耳道粉碎性骨折)。结论: 髁突颈部骨折伴外耳道骨折的概率较低,而髁突矢状骨折较基底部骨折更易导致外耳道骨折。治疗颌面部骨折,应早期发现、治疗外耳道骨折,积极预防外耳道狭窄、听力下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耳屏切口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的效果。方法 16例髁突骨折患者经改良耳屏切口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方法为沿耳屏切开,在外耳道和腮腺后缘间钝性分离,注意保护耳屏处软骨,把腮腺组织向前牵开,这样能把面神经完整地推向前方,不必专门解剖面神经。直视下觅得两骨折段,按原位置和方向复位,以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后半年复诊。结果 16例病例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面部形态满意。术后半个月张口度大于3.0 cm,半个月及半年后X线片检查,髁突复位良好,无骨折部位不愈或延迟愈合表现,无内固定物松脱,愈合后瘢痕隐蔽,美观效果好,均无面神经损伤症状,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改良耳屏切口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应用中,由于其切口隐蔽安全,利于保护面神经及重要血管,减少并发症,是一种恢复解剖形态和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以髁头脱位骨折、髁颈和髁颈下骨折移位角度大于30°~45°、下颌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mm为适应证,对收治的23例28侧髁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耳颞部"拐杖"型切口或颌后进路,行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及张力带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后3~6个月复诊,检查面型、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并以此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面型对称,开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开口型显著改变。2例术后错牙合患者经1周颌间牵引,恢复正常。影象学检查示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钛板无移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患者咀嚼有力。2例面瘫患者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结论:选择合适病例,进行翼外肌-髁突开放性解剖复位固定,是一种既能恢复解剖形态又能恢复咀嚼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袁冶  张栋华  王东苗  袁华 《口腔医学》2008,28(11):571-573
目的评估3种不同形状小型钛板固定髁状突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1块小型钛板治疗22例29侧髁状突颈骨折患者,其中用I形钛板固定10侧,L形钛板固定8侧,X形钛板固定11侧。结果在应用I板或L形板固定的病例中,2侧出现螺钉松动,5侧出现骨折段移位。而在应用X形板固定的病例中,未出现螺钉松动和骨折段的移位。结论应用1块X形钛板行髁状突颈骨折内固定,不仅具有双板的固定效果,而且有创伤相对较小,手术时间相对减少,节省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Purpos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three-dimensional plate for their suitability for the treatment of condylar neck and base fractures, and to evaluate the most frequent complications, while considering three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Materials and methods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two different types of three-dimensional pl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ndylar neck and base fractures, using three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8. Medical records were obtained during an average follow-up period of 9 months after the traumatic event, with data collected on factors affecting success and failure of miniplates, clinical outcome parameters, and complications.ResultsA total of 43 fractures (38 patients) were examined.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plate designs (mean = 0.093, SD = 0.294, p = 0.562). All fractures achieved complete bone healing, but in four cases, a revision operation had to be performed. No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regardless of the surgical approaches chosen.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plate system (mean = 0.419, SD = 0.492, p = 0.497) or surgical access (mean = 0.163, SD = 0.432, p = 0.247) and the occurrence of facial nerve palsy found. Due to the extraoral approach used, permanent facial nerve palsy was reported in one case. With the intraoral approach, one case of transient facial paresis was observed. No facial palsy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treated via a preauricular approach.ConclusionDeltoid and trapezoid plates seem to perform equ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condylar neck and base fractur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导板辅助重建钛板精准复位及固定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10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应用数字化外科技术设计手术导板并行3D打印,术中手术导板辅助重建钛板精准复位及固定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术后行图像融合及临床评价。结果:所用患者均一期愈合,图像融合显示与术前虚拟设计偏差度<2mm,咬合关系恢复及骨折复位愈合情况良好,张口度未见异常。结论:数字化导板辅助下颌骨粉碎性骨折复位及固定,缩短了手术时间,能精准复位及固定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应用效果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