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DNA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DNA免疫吸附柱对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活动性狼疮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免疫吸附组各16例。常规治疗组应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泼尼松龙)及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治疗,免疫吸附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予以DNA免疫吸附柱进行血液吸附,每半月1次,连续6次。治疗前及免疫吸附末次治疗后,分别收集患者血标本,测定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的清除效果及对患者血常规、血沉、免疫球蛋白、补体、肾功能等影响程度,并观察记录临床表现情况。结果DNA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ANA抗体滴度吸附后明显下降[1:2000及1:300,P〈0.001];抗ds-DNA抗体吸附后明显下降[(36.5±10.4)IU/ml及(19.4±10.3)IU/ml];免疫球蛋白显著下降(P〈0.05);血常规、血沉、补体等无明显影响。结论DNA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肾炎特异性强,毒副反应较少,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可能成为狼疮性肾炎多靶点疗法新的联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免疫吸附(IA)是近10a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能针对性地清除抗原、抗体及免疫复合物。本组应用珠海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的免疫吸附血液灌流器进行全血灌流,对清除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液中ANA、ds—DNA的清除效果、相关症状及蛋白尿的改善、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DNA280免疫吸附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运用DNA280免疫吸附器治疗,检测吸附治疗前后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IgA、IgG、IgM的抗体滴度变化、补体C3、C4、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等指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ANA、ds-DNA抗体滴度明显减少(P<0.05);血常规及其他各项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无肝肾功能损害(P>0.05),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DNA280免疫吸附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有效,能减少ANA、ds-DNA滴度水平,并且安全、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治疗活动性狼疮肾炎的疗效。方法将18例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霉酚酸酯治疗,疗程12个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血糖、血脂、补体C3、血清抗ds DNA、抗ANA抗体变化和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18例患者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12个月后两者变化更明显;血清抗ds DNA、抗ANA抗体及补体C3和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无明显变化。少数不良反应均可逆。结论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DNA280免疫吸附柱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治疗前后患者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滴度、血常规、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以及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ANA、ds-DNA抗体滴度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DNA280免疫吸附器能有效减少重症SLE患者的ANA、ds—DNA滴度水平,并且安全、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DNA280免疫吸附治疗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的临床效果与护理。[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2月我科住院的12例抗ds-DNA抗体阳性SLE病人,进行DNA免疫吸附(IA)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滴度、常规生化、补体水平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和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观察。[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ANA、ds-DNA抗体滴度、IgA、IgG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及其他各项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无肝功能、肾功能损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NA280免疫吸附治疗抗ds-DNA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ANA、ds-DNA抗体滴度下降,疾病活动度下降。治疗前做好充分准备,治疗中、治疗后病情和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是治疗护理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各种中毒的疗效。方法入院后按中毒常规处理后,迅速采用HP/HD联合疗法,灌流器在前端与透析器串联相接,动脉管路接灌流器上端,静脉管路接透析器静脉端,建立体外循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变化。结果患者通过HP/HD联合治疗,中毒症状明显改善,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恢复正常,抢救成功率高。结论应用HP/HD联合治疗各种中毒简单、效果可靠、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DNA280免疫吸附治疗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的临床效果与护理。[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2月我科住院的12例抗ds-DNA抗体阳性SLE病人,进行DNA免疫吸附(IA)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滴度、常规生化、补体水平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和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观察。[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ANA、ds-DNA抗体滴度、IgA、IgG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及其他各项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无肝功能、肾功能损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NA280免疫吸附治疗抗ds-DNA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ANA、ds-DNA抗体滴度下降,疾病活动度下降。治疗前做好充分准备,治疗中、治疗后病情和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是治疗护理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的疗效,提高尿毒症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择32例尿毒症合并顽固性皮肤瘙痒的患者,采用河北省廊坊市爱尔血液净化器材厂生产一次性血液灌流器ZX-150型,使用德国产费森尤斯F4008S血液透析机治疗。结果:17例皮肤瘙痒症状基本消失,7例皮肤瘙痒症状明显减轻,8例症状减轻不明显。结论:血液灌流能够有效清除体内因肾功能损伤而不能清除的一些中大分子毒素,有效地缓解了尿毒症的一些远期并发症,改善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他克莫司联合霉酚酸酯、泼尼松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L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2组均给予泼尼松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给予他克莫司胶囊联合霉酚酸酯胶囊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双链DNA(ds-DNA)阳性、抗核抗体(ANA)阳性的比例和血清补体C3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74%比65.79%,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ds-DNA阳性、ANA阳性的比例均明显降低,血清补体C3水平及血清补体C3差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他克莫司联合霉酚酸酯、泼尼松治疗LN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程进展。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基于Roy适应模式的护理干预应用于重症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医院收治的78例重症LN患者,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Roy适应模式护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的肾功能、免疫功能及生命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与其病理分型及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检测39例狼疮肾炎患者行肾活检前一周内的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补体C3、C4、抗双链DNA(dsDNA)抗体滴度、体重指标,同时记录患者年龄和SLEDAI积分,利用MDRD-7公式计算GFR。结果:LN各病理类型间Scr、BUN、GF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各病理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LN患者的24 h尿蛋白量与GFR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330,P=0.040),LN患者的GFR与SLEDAI积分、补体C3、C4水平、抗dsDNA抗体滴度均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LN的病理分型结果不能代替GFR对肾功能的评估;LN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肾功能做出评估;SLEDAI积分、C3、C4以及抗dsDNA抗体滴度水平不能反映患者肾脏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3.
狼疮性肾炎患者尿液内皮素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尿液内皮素 (ET)在狼疮性肾炎 (LN)患者中的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5 9例LN患者分为活动期 (32例 )与稳定期 (2 7例 )两组 ,另选取 2 8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尿液中内皮素的含量 ,比较其水平差异 ,同时对比观察LN患者尿液ET含量与免疫学指标及血沉的关系。结果 :LN活动期组尿ET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5 ) ,稳定期组尿ET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LN活动期组尿ET含量明显高于稳定期组 (P <0 0 0 5 ) ,并与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血沉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P <0 0 1,P <0 0 5 ) ,与补体C3、C4 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 )。LN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尿ET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5 ) ,LN肾功能不全组尿ET含量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 <0 0 0 5 )。结论 :ET可能参与了LN的发病及疾病进展 ,尿液ET可作为评价LN活动、病情轻重、疗效观测及肾损害程度的一个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DNA-280免疫吸附治疗重度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DNA-280免疫吸附柱对10例重度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吸附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IgG、补体C3、C4水平、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并随访观察。结果经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SLEDAI评分下降,ANA、抗dsDNA抗体滴度、免疫球蛋白IgG水平下降,补体C3、C4水平升高(P〈0.05),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无明显变化(P〉0.05),整个吸附过程患者均能较好地耐受。所有患者随访观察2年,患者病情稳定(SLEDAI≤4分)。结论免疫吸附能迅速消除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控制狼疮活动;采用DNA-280免疫吸附治疗重度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血液灌流治疗肝性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肝性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大于或等于171μmo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肝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25例,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联合HA330一U型树脂血液灌流器进行血液灌流,比较灌流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能和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监测灌流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灌流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亦较灌流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指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较灌流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灌流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血液灌流治疗肝性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0例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予以血浆置换、血液灌流两种模式的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变化。结果:经过上述两种模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明显下降(P〈0.01);血浆置换组治疗结束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P〈0.01)。二种模式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两种治疗模式均能有效清除肝功能衰竭或合并肾功能衰竭产生的各种有毒物质。血浆置换治疗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明显提高,出凝血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C1q抗体、IL-18对狼疮活动和狼疮性肾炎(LN)的价值。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对43例LN患者血清进行C1q抗体和IL-18检测,并与28例无肾炎临床表现的SLE患者作对照。结果LN患者血清中IL-18与C1q抗体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O.05)。LN患者中C1q抗体与IL-18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r=0.817、0.728,P〈0.05)。结论在LN患者中,存在着C1q抗体和IL-18的高表达。血清中C1q抗体和IL-18在LN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反映SLE患者并发肾脏损害的重要指标,在LN诊断和判定其活动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免疫球蛋白(Ig)G水平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9例疮肾炎患者及11名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2和IgG水平,并作比较。结果:狼疮肾炎活动期、静止期IL-12和IgG水平较正常对照均明显升高(P<0.01),并且在活动狼疮肾炎IL-12与IgG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狼疮肾炎PBMC异常分泌IL-12、IgG,IL-12通过促进自身抗体分泌参与狼疮肾炎发病,IL-12水平可反映狼疮肾炎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19.
自身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血清Smith抗体(抗-Sm)、抗核小体抗体(AnuA)、组蛋白抗体(AHA)、双链DNA抗体(抗-ds-DNA)、脱氧核糖核蛋白抗体(抗-DNP)、抗核抗体(ANA)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抗-ds-DNA及A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Sm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nuA和AH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DNP采用胶乳凝集法检测。结果56例SLE患者抗-ds-DNA、AnuA、AHA、抗-DNP、抗-Sm、ANA的阳性率分别为48%、46%、42%、51%、32%和100%。6项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100%,诊断效率为100%。结论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大大提高了SLE的敏感性和诊断效率,可避免因单项检测出现的误诊和漏诊情况,对SLE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