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章以巴彦淖尔市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按照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测算导则的相关内容,预测和计算土壤流失量,分析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测算导则在水土保持方案中的计算过程和编制方法,为同类型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水土流失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中以京抚线台安县双井子至邢台段建设项目为例,采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测算导则,预测和计算施工期土壤流失量,阐述土壤流失测算导则在水土保持方案中的计算流程、参数和编制方法等,为工程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淮河干流一般堤防加固工程(蚌埠段)为例,在施工期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工程堆积体、地表翻扰型一般扰动地表和工程开挖面单元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比较《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测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土壤流失量实际监测结果,论证自然修复因素对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的切实影响,以期为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土壤流失测算模型修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土流失预测是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必备内容,是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的科学基础.水土流失预测方法有土壤流失方程法、类比法、分类分级法、流失系数法等.根据江西省天然气管网工程广丰支线、玉山支线项目的特点,采用分类分级法预测项目的新增水土流失量,确定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为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
类比法预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比法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的一个重要方法,文章通过对类比工程选择中几个基本因素的总结和行分析,提出了类比工程选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根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原理,建立了采用类比法预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大同第二发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属大型火电建设项目。因项目区土壤侵蚀为风力水力复合侵蚀,水蚀集中在6~9月,风蚀集中在10月至次年5月,故水蚀与风蚀预测的时段不能直接套用施工阶段,而应根据施工进度安排,按水蚀与风蚀在各年的实际发生时间按月计算预测时段。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试验研究资料匮乏的实际,采用类比法确定背景侵蚀模数和再塑地貌侵蚀模数,并进行了土壤流失预测。结果表明:项目区新增土壤流失量为30101t;贮灰场和贮渣场是土壤流失最严重的区域;运行期是土壤流失最严重的时段;水蚀与风蚀对项目区新增土壤流失所起的作用不同,总体上风蚀作用大于水蚀作用,建设期水蚀大于风蚀,运行期风蚀大于水蚀。根据项目区新增土壤流失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土流失量预测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内容,对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水土保持监测点位的布局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工程各预测单元的水土流失量计算,可分析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要点》的要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预测推荐方法主要包括类比法和实验法,由于实验法在实际方案编制过程中难度较大,类比法被广泛采用,文章以哈尔滨至亚布力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例,采用类比法对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8.
马新利 《山东水利》2022,(1):66-67,70
本文以德惠新河治理工程为项目背景,结合现场实地调查结果,依据项目工程布局、建设时序、地貌特征、自然属性等因素,确定防治责任分区.通过水土流失预测分析,得到德惠新河治理工程扰动地表,测算得出破坏水土保持面积、工程建设期产生土壤流失量、新增土壤流失总量等,为设计水土保持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类比法对青龙山水库工程各施工迹地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定量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确定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为取土场和弃渣场.  相似文献   

10.
开发建设项目施工中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的预测方法视施工过程中征用土地的破坏形式而定 ,施工压占区域新增水土流失量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 ,施工扰动区域新增水土流失量采用类比法计算  相似文献   

11.
水利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为研究水利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流失问题,以连云港疏港航道结合送水工程为例,分析其水土流失原因,预测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工程实践证明,连云港疏港航道结合送水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设计成功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可在其他水利开发建设项目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浅探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旭彪 《水力发电》2008,34(1):9-10,41
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存在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水土流失预测方法研究,重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今后的水土流失预测时应注意水土流失危害的预测,保持施工准备期和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预测范围与项目建设区一致,不应包括直接影响区;对水土流失中水蚀、风蚀、重力侵蚀、泥石流等应同样认真预测:对改建项目,不再把最原始的土地利用作为改建预测的原地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煤矿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监测是建设项目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环节,根据华砚煤矿改、扩建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了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弃土弃渣、水土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及其运行和水土流失危害五方面的监测内容,采用调查法、查阅施工和监理资料、定位观测法和典型调查法等对华砚煤矿建设期和运行期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补充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华砚煤矿改扩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基本达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审批中开始体现"以新带老"的要求,很多抽水蓄能电站利用原有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建设,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中就要求解决原有项目的水土流失问题.从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预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水土保持措施及投资、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等5方面分析了原有项目的水土流失问题在新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的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具体项目为例,探讨抽水蓄能电站水土保持方案中"以新带老"情况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以独木桥河水毁修复工程为例,介绍了该区的水土流失和防治现状,确定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采用流失率法和土壤侵蚀模数法预测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状况,划分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案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6.
姜德文 《中国水利》2006,(20):17-19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应转变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观念,对建设项目实施调控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方案审查审批应从注重单个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的战术层面向注重流域或区域的资源、环境保护的战略层面转变,依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开展水土保持损益分析和水土流失影响度评价,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审批、暂缓审批或不予审批,发挥水土保持调节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增土壤流失量预测是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前提.利用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的研究成果,对平原风沙区某高速公路建设所造成的新增风力侵蚀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工程建设期及运行2年的过程中有可能造成的风蚀总量为1 430万kg,新增890万kg,主要来自主体工程和取土场,其风蚀量占风蚀总量的比例分别达到48.4%和48.2%,说明这两部分即是布置水土保持措施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8.
孟少魁  余博  李金河 《中国水利》2011,(12):85-87,61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倡导、推行"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四个一"水电开发理念,通过健全工程水土保持管理体系、深化水土保持设计、分类组织实施水土保持设施项目、专业化运行管理等全方位的水土保持工作,并辅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措施,切实防治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打造出了一流的绿色施工区,为创建西部水电开发典范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民  潘晓颖  聂文婷 《人民长江》2017,48(12):61-64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具有线路长、工艺复杂、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立地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地形分布、地貌特点、施工工艺等环境影响因素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出发,分析其特点,并探讨了水土流失防治思路和方法,提出了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防治需要根据施工组织时段管理优化施工时段,按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点线结合布设防治措施和采取多样复合防护措施,来提升整体防治效果,规避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0.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期水土保持监测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项目为对象,对水电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方法、技术手段和监测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按5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工程的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植被恢复系数还比较低,与主体工程建设进度不相适应,与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