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关系,为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高校的大二和大三共3 850名学生,采用《网络欺凌情况调查问卷》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5.22,4.39,7.53),父母离异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各因子报告率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大学生(x2值分别为86.80,134.06,130.18,175.64,118.46);除躯体忽视外,独生子女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等因子报告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x2值分别为9.44,12.44,21.18,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实施网络欺凌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网络伪造欺诈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9.35,5.59,5.83,7.57),独生子女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t值分别为2.79,3.74,4.78,4.40),父母离异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学生(t值分别为6.99,6.78,8.04,1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大学生儿童期各虐待因子与实施网络欺凌状况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0,0.11,0.05,10.08,0.06,P值均<0.05).结论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大学4,040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期遭受的虐待中报告率最高的是躯体忽视(36.3%),其次是情感忽视(21.5%)、性虐待(17.2%)、躯体虐待(12.1%)、情感虐待(6.6%)。大学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均分分别为:隐匿身份(1.79±0.82)分、网络言语欺凌(1.54±0.64)分、网络伪造欺诈(1.49±0.64)分。经t检验,男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高于女生,父母离异的学生高于父母未离异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生子女遭受的网络言语欺凌均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儿童期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躯体忽视经历是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随着受虐待程度的增加,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严重程度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现状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分层抽取的南宁市某高校1 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 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总分为(4.36±0.55)分;女生网络欺凌总分及网络言语欺凌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大一学生网络欺凌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班干部网络欺凌总分及网络言语欺凌、网络伪造欺诈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班干(P值均<0.05).网络欺凌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呈负相关,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5,-0.102,0.171,P值均<0.01);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8,-0.095,P值均<0.01);心理韧性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0.283,P<0.01).网络欺凌通过心理韧性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占间接总效应的84.44%;其还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心理韧性,进而影响自杀意念,占间接总效应的15.56%.结论 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在网络欺凌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链式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抑郁在儿童期虐待与实施网络欺凌间的关系, 为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防范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网络欺凌量表、儿童期虐待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山西省6所高校的4 040名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在实施网络欺凌及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和网络伪造欺诈三个维度上, 男生和独生子女学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01)。儿童期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各维度两两间均成正相关(均有P < 0.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 成年期抑郁症状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实施网络欺凌行为之间为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90, P < 0.001), 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2.16%, 中介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39.96, RMSEA=0.101, CFI=0.948, TLI=0.924, SRMR=0.043。   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期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关系密切, 且抑郁症状在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预测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中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欺凌的关系及认知移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移情量表及UCLA孤独量表,对方便抽取的辽宁省4城市949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不同性别中学生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孤独感与认知移情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8,5.86,3.25,-3.54,P值均<0.05),除认知移情外,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初中生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得分高于高中生,认知移情得分低于高中生(t值分别为4.49,2.69,-8.02,P值均<0.05).相关分析显示,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与孤独感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28,P值均<0.01),与认知移情存在负相关(r值分别为-0.16,-0.25,P值均<0.01).认知移情在孤独感与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3.6%,19.2%.结论 孤独感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受网络欺凌与实施网络欺凌,还可以通过认知移情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陆森召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2):1835-1839
了解长三角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方法 在长三角地区选取8所高校的2 426名大学生进行是否留守经历、健康相关及校园欺凌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 长三角地区高校大学生遭受欺凌的发生报告率为41.71%,其中遭受身体、语言、关系、性欺凌的学生分别占13.07%,36.73%,22.79%,21.19%.男生遭受欺凌的比例为39.31%,女生为4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6.12,P<0.05).留守经历大学生身体、语言、关系及总欺凌的比例均高于非留守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父母关系与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呈负相关(P值均<0.05),城乡、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呈正相关(P值均<0.05);父母关系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呈负相关(P值均<0.05),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长三角地区高校大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学生,且影响因素存在差别.应采取措施进行多方面的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7.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流行现状,为研究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9-10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16个区12 417名小学五年级至高三年级学生进行欺凌现况问卷调查.结果 过去6个月内,北京市中小学生传统欺凌他人、遭受欺凌的报告率分别为2.6%和10.6%,网络欺凌他人、遭受欺凌的报告率分别为1.0%和2.8%.无论传统欺凌还是网络欺凌,男生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传统欺凌他人和网络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均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增高,遭受传统欺凌的报告率在初中阶段最高,遭受网络欺凌的报告率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均较高.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容易参与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P值均<0.05).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参与传统欺凌他人的报告率越高(P=0.03).中小学生遭受本校人员传统欺凌的比例(71.0%)高于网络欺凌(59.3%)(x2=15.25,P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间的差异, 为改善青少年遭受欺凌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 在安徽省合肥市、辽宁省沈阳市、广东省阳江市和重庆市抽取18 9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健康素养水平和遭受欺凌情况, 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遭受欺凌检出率的差异, 并分析健康素养与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间的差异。  结果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15.8%和9.1%。男生、初中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少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28.0%, 18.8%, 23.3%和33.6%, 分别高于女生、高中、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多的学生(χ2值分别为225.64, 148.07, 141.13, 143.49, P值均<0.01);男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少的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10.9%, 14.4%和20.1%, 分别高于女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多的学生(χ2值分别为62.96, 112.82, 88.49, 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 除体力活动维度外, 总体及各维度健康素养得分越低的学生越容易遭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 且在健康素养各水平组中, 男生均比女生易遭受欺凌(P值均<0.05)。  方法  中学生健康素养和遭受欺凌有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 可通过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改善欺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少年不同类型欺凌行为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预防青少年同伴欺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9年9月(T1)和2020年9月(T2)对安徽省淮北市1 687名青少年队列随访数据, 采用交叉滞后回归方法探讨不同类型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的相互关系。  结果  T2时遭受欺凌行为(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和抑郁症状得分均低于T1时,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0, 8.61, 7.24, 3.76, 8.29, P值均 < 0.01)。两个时期青少年的欺凌行为与抑郁症状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显示, T1时期的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均能正向预测T2时期的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0.06, 0.04, 0.12, 0.05), T1时期的抑郁症状也能正向预测T2时期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β值分别为0.07, 0.10, 0.13, 0.10)(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之间相互影响, 存在一定的双向关联。  相似文献   

10.
探讨初中生青春发育时相与各种欺凌行为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暴力行为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安徽省3个城市3所普通初级中学的2 704名15岁以下中学生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调查研究对象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发生情况,并自我评价青春期发育状况.结果 初中生各种欺凌行为中被他人言语欺凌报告率最高(53.8%),对他人网络欺凌报告率最低(4.5%);除被他人关系欺凌男女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类型欺凌与被欺凌行为报告率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处于不同青春发育阶段的初中男生,欺凌他人行为中的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和网络欺凌,被他人欺凌行为中的言语欺凌和网络欺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043,27.015,10.602,8.398,8.118,P<0.05);处于不同青春发育阶段的初中女生,仅言语欺凌他人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55,P<0.05);男、女生均表现为发育中晚期的同伴欺凌行为报告率高于发育早期.结论 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初中生随着发育阶段的上升,多种欺凌行为的报告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应加强对青春发育期男生欺凌行为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学生黑暗人格、同伴关系和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生的网络欺凌行为干预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黑暗人格特质问卷和网络欺凌问卷对北京和云南昆明共计1 934名中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 中学男生的黑暗人格得分和网络欺凌得分均高于女生(F值分别为13.45,50.20,P值均<0.01).中学生的黑暗人格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与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0.40,0.21,P值均<0.01),同伴关系欢迎性、排斥性、孤独性与网络欺凌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0.22,-0.16,P值均<0.01).同伴关系在黑暗人格与网络欺凌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07,t=-3.24,ΔR2=0.01,P<0.01).结论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缓冲高黑暗人格特质与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关系,应注重引导中学生正确的同伴交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大学生网络欺凌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应对网络欺凌的方式。方法 2017年4月5日至7月12日对2所高校的大一~大四年级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欺凌调查,以有效问卷550份作为样本。大学生网络欺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网络使用情况、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情况、网络欺凌情况。结果 550人中,137人(24.9%)受到过网络欺凌,41人(7.5%)对别人进行过网络欺凌。男生中网络欺凌受害者、施害者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与网络欺凌施害者检出率呈负相关(r=-0.112,P=0.009),即现实生活中朋友关系良好的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情况少。结论 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加强大学生网络使用管理,增强现实生活中的良好人际关系,对减少网络欺凌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Bullying is a nation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affecting millions of students.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electronic or online communication, bullying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schools. The goal of the current investigation was to examine the overlap among targets of, and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online and in-school bullying among Internet-using adolescents. Additionally, a number of common assumptions regarding online or cyberbullying were tested.
Methods:  An anonymous Web-based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one thousand four hundred fifty-four 12- to 17-year-old youth.
Results:  Within the past year, 72% of respondents reported at least 1 online incident of bullying, 85% of whom also experienced bullying in school. The most frequent forms of online and in-school bullying involved name-calling or insults, and the online incidents most typically took place through instant messaging. When controlling for Internet use, repeated school-based bullying experiences increased the likelihood of repeated cyberbullying more than the use of any particular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tool. About two thirds of cyberbullying victims reported knowing their perpetrators, and half of them knew the bully from school. Both in-school and online bullying experiences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ocial anxiety. Ninety percent of the sample reported they do not tell an adult about cyberbullying, and only a minority of participants had used digital tools to prevent online incidents.
Conclusions:  Th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1) school policies about cyberbullying, (2) parent education about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3) youth advice regarding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deal with cyberbullying inciden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昆明市区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Conners父母问卷(PSQ)对昆明市辖区2 175名6~14岁小学生进行评定。结果男生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均分皆高于女生(P值均<0.01);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得分均为低、中龄组>高龄组(P值均<0.05);父亲低学历组儿童的学习问题、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得分均高于中等学历组和高等学历组儿童(P值均<0.05),父母关系差是PSQ所有因子分异常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昆明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性别、年龄差异,家庭环境影响儿童行为问题亦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和年龄在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自编《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1 199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网络受欺凌与抑郁症状(r=0.22,P<0.001)和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40,P<0.001),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医学生既往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对自身抑郁状态的影响,为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大一~大三共2 152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98名学生处于抑郁状态,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670人(74.61%),中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209人(23.27%),重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19人(2.12%)。男女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6.6%和37.8%,不同的性别(Z=-3.55,P<0.001)、不同的年级(H=14.81,P=0.001)、不同学习成绩(H=22.31,P<0.001)、不同生活经历(H=14.02,P=0.003)、父母经常争吵(Z=-5.57,P<0.001)和离异(Z=-4.40,P<0.001)之间大学生抑郁情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大三年级学生抑郁的检出率为47.0%,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抑郁检出率为52.8%,大学生既往住过托管机构的抑郁检出率为65.2%,父母经常争吵和离异情况下大学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54.5%、54.8%。800名学生在小学时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37.17%);578名学生在初高中学时有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26.86%);214名学生在大学时有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9.94%)。结果显示年级、父母争吵、父母离异、既往遭受欺凌均是医学生抑郁状态产生的危险因素(P<0.05);曾在小学、初高中及大学期间偶尔和经常遭受欺凌者均比未遭受欺凌者发生抑郁的危险性高(P均<0.01)。结论 既往遭受校园欺凌是后期医学生产生抑郁状态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该增加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的支持,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进而减少医学生抑郁状态的产生,为其营造良好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太原市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流行状况及其与自杀行为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二、大三年级各随机选取2个院(系)共4 01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欺凌情况、自杀行为等。结果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总报告率为19.42%,其中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欺凌-受欺凌报告率分别为1.60%,11.49%和6.16%,自杀行为总报告率为10.8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受网络欺凌、欺凌-受欺凌与自杀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2,2.97,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尤其是遭受网络欺凌或同时实施和遭受网络欺凌可能会增加学生自杀行为的风险。在降低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遭受网络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自杀等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