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探讨生命意义感在大学生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深入了解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河南地区3所高校418名大一至大四学生,采用无聊倾向问卷(BPS)、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进行测量.结果 男生的无聊总分高于女生(t=2.13,P<0,05),大四年级的手机依赖行为高于其他3个年级(F=2.63,P<0.05).大学生无聊感与拥有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r=-0.31,P<0.01),手机依赖行为与拥有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r=-0.20,P<0.01),无聊感和手机依赖行为呈正相关(r=0.31,P<0.01).拥有生命意义感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30.06%.结论 生命意义感可以部分调节大学生在无聊时对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探讨依恋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调节作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病理性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依恋量表[包括关系问卷(RQ)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手机成瘾指数量表(UCLA),对河南师范大学与新乡医学院的1 455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应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CR测得的依恋类型结果中,安全型占36.85%,迷恋型占20.45%,恐惧型占22.02%,冷漠型占20.68%.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032,16.041,P值均<0.01).手机依赖与依恋焦虑呈正相关(r=0.315,P<0.01),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308,P<0.05).依恋焦虑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交互效应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38,t=2.174,P<0.05).结论 依恋焦虑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内在主观幸福感改善焦虑型依恋个体手机依赖症状.  相似文献   

3.
了解粤语大学生粤语和普通话双语Stroop效应之独特性,为双语加工理论的完善提供中国方面的依据.方法 采用PES心理实验系统(2004版)中的Stroop实验,测定广州市某综合性大学医学部25名母语为粤语的大学生用粤语和普通话完成Stroop任务的反应时间,以及从同一学校筛选的母语为普通话的大学生用普通话完成Stroop任务的反应时间,对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粤语大学生用普通话完成Stroop任务的反应时间高于粤语(F=9.734,P=0.004),配对t检验发现两者在唱色字(任务2)和唱色(任务4)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00,-2.219,P值均<0.05).Stroop任务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唱字色(任务3)最长,读字(任务1)最短(F=58.378,P<0.01),两者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701,P=0.496).粤语和普通话大学生普通话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42,P=0.509),Stroop任务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任务3最长,任务1最短(F=74.971,P<0.01),被试和任务的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09,P=0.274).粤语和普通话大学生母语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4,P=0.333),任务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90.825,P<0.01),被试和任务的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371,P=0.258).结论 粤语大学生的粤语和普通话双语Stroop效应不同,用普通话完成Stroop任务反应时间长于粤语,但与普通话大学生用普通话完成Stroop效应反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海  周春燕  余莉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大学生1 172名,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施测.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为15.4%;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在性别与专业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和文科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更高;手机依赖组大学生较非依赖组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得分更高(P值均<0.01),且手机依赖与SCL-90及其9个因子呈统计学相关(P值均<0.01).焦虑、精神病性、强迫及恐怖对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2,0.11,0.10,0.08).结论 手机依赖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黄海  侯建湘  余莉  周春燕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54-1656,1659
了解大学生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从某高校选取1 172名大二、三年级学生,选用中文网络依赖量表修订版、手机依赖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15.4%)高于网络依赖(8.7%),且存在一定比例的2种依赖共病现象.男生、理科生的网络依赖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3.47,-2.28,P值均<0.01),女生、文科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3.26,2.98,P值均<0.01),大二学生网络与手机依赖得分均高于大三学生(t值分别为7.04,5.01,P值均<0.01).纯网络依赖组、纯手机依赖组及2种依赖共病组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无依赖组,且2种依赖共病组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纯网络或手机依赖组(P值均<0.05).网络依赖、手机依赖得分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呈正相关(r网络 =0.25~0.36;r手机=0.35~0.46,P值均<0.01).抑郁、焦虑分别对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最大(B值分别为0.15,0.22,P值均<0.01).精神病性与强迫对网络和手机依赖均有预测作用(B值分别为0.15,0.10,0.11和0.10,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高于网络依赖,并存在2种依赖共病现象,2种依赖在性别及学科类型上的分布有明显不同.个体网络依赖、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既有所不同,又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调查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手机使用依赖状况及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手机依赖的预防干预及睡眠质量改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市中职卫生学校的542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一般情况、手机使用状况、青少年使用手机依赖自评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结果 手机依赖程度较高者138名(25.5%).不同年龄、家庭经济状况、每天使用时间、月手机消费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819,6.391,32.872,14.817,P值均<0.01).手机依赖总分与睡眠质量PSQI总分呈正相关(r=0.409,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手机依赖为睡眠质量的预测因素(β=0.113,P<0.01).结论 中职护生手机依赖程度较高,手机依赖影响睡眠质量;有效减少手机使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抑制控制训练联合积极情绪训练)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方法 对河南省3所高校600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其手机依赖情况进行调查,筛选存在手机依赖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66人)与观察组(67人),对照组给予抑制控制训练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积极情绪训练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手机依赖程度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2组手机成瘾量表评分、手机使用时间、心理弹性量表评分、认知情绪调节量表评分、抑制冲突效应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手机成瘾量表评分(37.11±5.01)分,低于对照组的(41.25±6.33)分;观察组手机使用时间(2.72±0.71)h,低于对照组的(3.37±0.55)h;观察组认知情绪调节量表评分(88.79±5.66)分、心理弹性量表评分(76.63±3.97)分,高于对照组的(81.14±4.79)分、(71.75±4.55)分;观察组抑制冲突效应量(40.35±10.22)ms,低于对照组的(45.14±5.6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评分与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397、-0.453,P<0.01),与冲突抑制效应量呈正相关(r=0.498,P<0.01)。结论 手机依赖直接影响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及心理韧性;而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开展抑制控制训练联合积极情绪训练,可减轻大学生手机依赖,提升认知情绪调节能力及心理韧性,改善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特点,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首字母偏好测验编制姓氏偏好测验.随机抽取某大学105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姓氏偏好测验与生日数字偏好测验相关较高(r=0.938,P<0.01).3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98(P<0.01);贫困大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与非贫困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不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存在微弱正相关(r=0.027,P=0.622).结论 可利用贫困大学生的高内隐自尊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探讨医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为预防医学生手机成瘾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西某医学院校1 0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手机成瘾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医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6.57%,手机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手机成瘾组(t值分别为2.809,7.312,P值均<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15.38±3.06)低于非手机成瘾组(16.34±3.40)(=-2.839,P<0.01).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我同一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2,-0.150,P值均<0.01),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手机成瘾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6,0.369,P值均<0.01),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0.198,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依恋焦虑正向预测手机成瘾(β=0.522,P<0.01),依恋回避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通过自我同一性影响手机成瘾,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0.115,P<0.05,95%CI=0.108~0.126).结论 成人依恋和自我同一性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在依恋回避和手机成瘾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职大学生同伴接纳、人际交往效能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方法 2018年9—11月,采用同伴接纳量表、青少年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和手机依赖量表对陕西省某3所高职院校1 5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施测。结果高职大学生中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33.15%,女生手机依赖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36±0.82 vs 2.09±0.88,t=5.993,P0.01),随年级增长呈下降趋势(F=5.37,P0.01);高职大学生中同伴接纳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r=0.33,P0.01),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1);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37,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人际交往效能感在高职大学生同伴接纳与手机依赖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0.80%;回归分析显示,人际交往效能感在高职大学生同伴接纳与手机依赖中起调节作用,人际交往效能感低分组个体的同伴接纳得分不能预测其手机依赖程度(B=-0.208,t=-0.96,P0.05),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个体的同伴接纳得分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其手机依赖程度(B=-0.681,t=-8.06,P0.01)。结论高职大学生同伴接纳、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手机依赖存在密切关系,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个体的手机依赖水平随同伴接纳水平的增高而降低,运用同伴接纳和人际交往效能感能够进一步解释手机依赖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对江苏省徐州市某高校的3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手机依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性别=-0.206, F 年级=0.645,P>0.05)。与非手机依赖的大学生相比,手机依赖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分较高,心理弹性、积极情绪的得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消极情绪=4.297,P<0.01; t 心理弹性=-2.620,P<0.01; t 积极情绪=-2.433,P<0.05)。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积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 r =-0.164, r =-0.122,P<0.05),与消极情绪显著正相关( r =0.252,P<0.01)。消极情绪在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2.21%。结论 消极情绪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运用情绪调节,提升情绪调控能力,对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云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与便秘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便秘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在云南省昆明市和大理州3所大学整群抽取9 960名在校大学生,使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通过问卷收集大学生便秘状况。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便秘报告率,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机依赖症状与便秘的关联。  结果  云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报告率为30.93%,便秘报告率为24.46%。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控制人口学变量以及其他混杂因素之后,结果显示,手机依赖戒断症状(OR=1.29,95%CI=1.09~1.54)、手机依赖身心影响(OR=1.25,95%CI=1.10~1.43)和手机依赖渴求性(OR=1.20,95%CI=1.06~1.36)与大学生便秘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  结论  云南大学生手机依赖可能增加便秘风险,需加强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干预在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手机成瘾指数(MPAI)量表对64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从手机依赖者中选出适合并自愿参与实验的36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进行18周每周3次的运动干预。结果 31%的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其中,58.9%为理工科,75.3%来自农村家庭。运动干预后实验组每天手机使用时长显著性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MPAI量表得分及失控性、逃避性、低效性3因子显著性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严重,运动干预对于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揭示开放式运动、封闭式运动及团体认知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影响效果及可能机制,为阐明体育锻炼、团体认知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  方法  于2019年10月,随机整群抽取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共762名,筛查选取手机依赖倾向大学生126名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开放式运动组(篮球组,31人)、封闭式运动组(八段锦,31人)、团体认知组(30人)、对照组(34人),干预持续10周,每周2次、每次60 min。通过对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及其维度的变化评价改善效果。  结果  10周的运动锻炼、团体认知干预均能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三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54,F时间=3.67,P值均 < 0.05),其中开放式运动组与团体认知组后测效果较好,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P>0.05)。在2个月的回访中发现,封闭式运动组与后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05);在失控性和戒断性维度中,开放式运动比封闭式运动干预效果显著(t值分别为2.58,2.67,P值均 < 0.05)。  结论  开放式运动、团体认知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效果相似,封闭式运动的持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描述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和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及双向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于2019年4—5月选取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的1 135名学生进行基线问卷调查,每6个月随访1次,于2021年4—5月进行最后一次问卷随访,匹配后获得有效人数999人。运用自评问卷调查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和手机功能使用情况,运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和抑郁症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基线和2年后手机使用行为和抑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手机使用行为与抑郁症状评分之间的线性关联;采用自回归交叉滞后模型分析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双向关联。结果 基线调查中大学生手机依赖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4.3%和42.4%。基线和2年后随访中大学生平均手机使用时长分别为[(2.84±0.90)(2.02±1.05)h/d];手机依赖平均得分分别为[(23.30±9.00)(23.29±10.45)分];手机功能使用平均得分分别为[(30.12±6.66)(29.12±7.27)分];抑郁症状平均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职生的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孤独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睡眠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UCLA孤独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1 034名中职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1 034名研究对象PSQI平均得分为(5.50±2.69)分,睡眠障碍检出率18.09%。睡眠障碍组与睡眠正常组之间手机依赖总分与孤独感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4,P<0.001,t=8.781,P<0.001)。睡眠质量总分与手机依赖总分呈正相关(r=0.334,P<0.01),与孤独感总分呈正相关(r=0.35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67%。结论 孤独感在手机依赖和睡眠质量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减少孤独感,控制手机依赖,有利于提升中职生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手机依赖行为的交互作用与意外伤害的关联,为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辽宁省沈阳市、安徽省蚌埠市、河南省新乡市、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重庆市和广东省阳江市抽取22 62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意外伤害评定量表》分析评估中学生健康素养状况、手机依赖行为及意外伤害情况。结果 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和意外伤害的总检出率分别为25.4%和46.7%。有、无手机依赖行为和低、中、高健康素养的中学生意外伤害分别为53.6%、44.4%和48.8%、48.1%、41.7%,有手机依赖行为及低、中健康素养的中学生意外伤害检出率更高(均P<0.001);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OR=1.452,95% CI:1.380~1.527)和中、低水平健康素养(OR=1.196,95% CI:1.118~1.278;OR=1.364,95% CI:1.289~1.444)均与意外伤害呈正向关联,并且健康素养和手机依赖行为对意外伤害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1.217,95% CI:1.041~1.422)。结论 意外伤害在中学生中的发生率较高;健康素养和手机依赖行为与意外伤害正向关联,并对意外伤害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淮安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特点。方法 运用自编《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淮安市四所高校185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回收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普遍低于中等水平,表现出较低的手机依赖程度。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男生的行为戒断水平高于女生,女生的人际健康水平高于男生,不同学科、年级、家庭所在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有着不同的特点,应分别开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19.
乔瑞红  苗秋香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16-1519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不同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方法  2018—2019年对河南2所高校的1 824名2018级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抑郁、焦虑状况5次随访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第5次调查中,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43.19±5.51)分,焦虑检出率为34.21%,抑郁检出率为40.73%。在城乡、不同班级排名、睡眠时间方面,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3.79,3.8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手机成瘾变化趋势平稳组学生相比,高成瘾-升高组(OR=3.21,95%CI=2.33~4.4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8.39,95%CI=5.08~13.78)发生焦虑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成瘾-升高组(OR=3.31,95%CI=2.39~4.5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4.51,95%CI=2.81~7.15)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尤其手机成瘾问题集聚上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