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行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8例,分别行保留残端重建及非保留残端重建。两组患者均选择自体半腱股薄肌腱为移植物。术前及术后3、6、9、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的主观感觉及基本运动能力;采用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评估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差异及患侧与健侧肢体的差异。结果:术后有104例患者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75±6.21个月,其中保留残端组55例,非保留残端组49例。两组患者术后3、6、9及12个月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1),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显著低于术前(P<0.01)。术后3个月及6个月保留残端组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高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低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术后3、6、9及12个月保留残端组患者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与健侧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非保留残端组患者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高于健侧(P<0.05)。结论:ACL保残重建有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残端保留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86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63例,女性23例;年龄22~52岁,平均38.8岁.均为运动损伤.按照是否保留ACL残端分为保留组(n=46)与不保留组(n=40),保留组行膝关节镜ACL残端保留重建,不保留组行膝关节镜ACL残端不保留重建.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6、12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KT-2000评分)、本体感觉[被动角度再生试验(PART),被动活动察觉阀值(TDPM).观察两组术后6、12个月股骨、胫骨隧道改变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6个月,保留组Lysholm评分(86.97±9.05)分高于不保留组(80.07±8.43)分,保留组 KT-2000评分(2.20±0.25)分、PART(2.09±0.24)°、TDPM(3.78±0.40).均低于不保留组[KT-2000评分(2.40±0.27)分、PART[2.28±0.27)°、TDPM(4.08±0.43)°,P<0.05.术后 12个月,保留组[Lysholm 评分(93.95±9.85)分、KT-2000评分(2.00±0.24)分、PART(1.21±0.15)°、TDPM(2.88±0.31)°与不保留组[Lysholm 评分(92.77±9.83)分、KT-2000评分(2.03±0.23)分、PART(1.25±0.19)°、TDPM(2.93±0.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保留组股骨隧道[(7.02±0.73)%、(11.87±1.42)%、胫骨隧道[(9.17±0.94)%、(14.87±1.72)%均小于不保留组股骨隧道[(7.62±0.80)%、(13.07±1.78)%、胫骨隧道[(9.85±1.05)%、(16.25±2.03)%,P<0.05.保留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低于不保留组(23%),P<0.05.结论 膝关节镜ACL残端保留重建可有效修复ACL损伤,促进膝关节功能、本体感觉恢复,增强膝关节稳定性,避免术后股骨、胫骨隧道过度扩大,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助于患者早期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保残重建与不保残重建胫骨骨隧道的位置差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了46例单纯ACL断裂的成年患者。实施保残重建患者满足ACL胫骨端残端>25%,实施不保残重建患者术中不保留ACL胫骨端残端。术后第二天行三维CT(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 tomography,3D-CT)检查,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使用网格法构建X和Y轴坐标系(定义股骨从内侧到外侧为X轴,从前到后为Y轴),评估胫骨骨隧道出口的位置。将保残组与不保残组直接比较,对照已发表的ACL胫骨解剖止点数据,评估两种重建技术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41例,其中保残组20人,不保残组21人。保残组(X轴:45.40%±3.18%,Y轴:39.22%±5.50%)和不保残组(X轴:44.87%±3.60%,Y轴:39.11%±6.37%)骨隧道出口位置无显著差异,对照已发表的ACL胫骨解剖止点数据,两组胫骨骨隧道出口的精确性(4.05%vs 3.27%)和准确性(5.99%vs 7.6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科学康复训练方案,使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运动员尽早重返赛场。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30位ACL重建术后运动员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传统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不同的康复方案。术后各阶段进行骨隧道直径MRI测量和运动功能评估。比较分析骨隧道扩大情况及其与运动功能的关联。结果:(1)经过康复训练后,在术后24周以内骨隧道扩大呈增加趋势,24周之后呈稳定趋势;康复组骨隧道扩大百分比、骨隧道内口直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2)快速康复组骨隧道扩大百分比术后6周和24周较传统康复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特别是骨隧道内口直径术后6周、24周、1年较传统康复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1年后骨隧道扩大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骨隧道扩大情况与三项运动功能测试结果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的康复程序会对术后患者的骨隧道扩大产生不同影响,术后过早的康复训练会导致骨隧道内口有所扩大;康复训练方案应注意时间点的选择;骨隧道扩大与术后运动员的运动功能未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48例,采用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重建肌腱。保残前交叉韧带重建20例,保留断裂的前交叉韧带残端;非保残前交叉韧带重建28例,断裂的前交叉韧带完全清理。两组均术后随访24个月,采用KT-2000胫骨前移距离、Lysholm膝关节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在术后24个月的随访中,术后3、6个月KT-2000胫骨前移距离同期保残组显著高于非保残组(T=5.290,P=0.000;T=3.754,P=0.000),术后12、24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同期保残组显著高于非保残组(T=3.187,P=0.003;T=3.781,P=0.000),术后12、24个月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同期保残组显著高于非保残组(T=4.229,P=0.000;T=3.105,P=0.003)。结论纤维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比不保残重建在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3种残端处理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永鼎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80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术后残端处理方法分为荷包包埋组(n=90)、双重结扎组(n=90)与hemolok夹闭组(n=100)。比较3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围术期观察指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荷包包埋组、双重结扎组、hemolok夹闭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8.9%(80/90)、92.2%(82/90)、94.0%(9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荷包包埋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双重结扎组、hemolok夹闭组,双重结扎组明显长于hemolok夹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荷包包埋组与hemolok夹闭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双重结扎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3种残端处理方式均安全可靠。荷包包埋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手术时间略长;双重结扎法术后恢复疗效佳,但对腹腔镜操作水平具有较高要求;hemolok夹闭法操作简便且手术时间短,是较为理想的阑尾残端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改良经胫骨隧道(TT)入路和前内侧(AM)入路两种方法解剖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股骨隧道的定位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42例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改良TT入路技术重建ACL,18例采用AM入路技术重建ACL。术后1周内行膝关节CT平扫+三维重建评估股骨骨道位置,术后3个月时扫描MRI并测量JGS、JGC角;术前及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前方松弛度及轴移试验结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IKDC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前方松弛度、轴移试验阴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前方松弛度,轴移试验阴性率相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分析显示,两组股骨骨道内口位置无明显差异(P>0.05),MRI测量JGS、JGC角,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改良经胫骨隧道入路和前内侧入路重建ACL,均可获得良好的股骨解剖中心隧道定位,骨道位置无明显差异,术后早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体胭绳肌腱、同种异体肌腱对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骨隧道的变化和疗效差异. 方法 选择2008年6月- 2009年11月收治的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61例ACL损伤患者.根据移植物不同分为两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组(A组,27例)和自体胭绳肌腱重建组(B组,34例).术后1周、6~12个月进行MRI检查,测量矢状位骨隧道开口、开口1 cm、骨隧道最宽处三点骨隧道直径,以术后1周对应部位骨隧道直径为衡量标准,对其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各组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随访:A组平均8.4个月,B组平均8.5个月.两组患者资料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MRI随访发现股骨侧、胫骨侧骨隧道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宽,其中胫骨侧较股骨侧增宽明显,两组在股骨、胫骨三个不同测量部位骨隧道增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关节稳定性良好.术后Lysholm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移植物不同是影响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因素之一.自体肌腱、同种异体肌腱对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临床疗效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过程中,采用Endobutton和Rigidfix两种股骨端韧带固定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了48例陈旧性ACL病例,其中A组24例,B组24例;分别应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ACL,其中A组股骨端固定采用Rigidfix交锁钉,B组采用Endobutton纽扣钢板,两组胫骨端固定均为Intrafix界面螺钉+Spiked Washer栓桩固定。平均随访27个月,采用MRI测量两组骨隧道扩大情况,并用Lysholm、TegnerI、KDC、KT1000对患膝进行术前、术后测试和评分。结果:MRI测量发现,B组股骨端和胫骨端骨隧道扩大均较A组明显(P<0.05)。两组病人术后Lysholm、Tegner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KT1000测试结果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术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中,与采用Rigidfix固定相比,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固定自体腘绳肌腱更容易引起术后骨隧道扩大,但在临床疗效上两种固定方式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保留与切除残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关节内移植物愈合的形态学差异,探讨保留残迹的意义。方法:采用新西兰兔30只,体重(2.62±0.24)kg。切取跟腱制备ACL重建移植物。切断双膝ACL,右膝保留胫骨与股骨端各2 mm残迹(保留残迹组),左膝完全切除两端残迹(切除残迹组)。分别对应ACL残迹或解剖印迹中心建立胫骨与股骨隧道,重建双侧ACL。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于术后4、8、12周,行后肢功能评分、血管灌注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检查。采用SPSS 19.0软件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4、8、12周,保留残迹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切除残迹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保留残迹组可见残迹与移植物愈合、塑型,未见明显"独眼畸形"。术后不同时间点,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表面血管密度均高于切除残迹组,4周、8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2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保留残迹组关节内移植物细胞增生与组织改建较切除残迹组活跃,保留残迹组的组织学评分高于切除残迹组,4周、8周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2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残迹ACL重建的移植物再血管化与移植物组织愈合和塑型优于切除残迹ACL重建,提示临床采用保留残迹技术重建ACL有利于移植物的愈合,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