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通过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定13~15岁中学生最大有氧活动能力,建立间接预测模型。方法选取武汉市区一所初中3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活动跑台对研究者的最大摄氧量进行测量,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肺活量(VC)、脂肪体重和安静心率,计算体质指数和体脂百分比,分析最大摄氧量与人体测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果男生的相对最大摄氧量[(48.00±5.80)L/min vs(39.79±6.37)L/min,t=3.753,P0.001]、绝对最大摄氧量[(2.66±0.29)m L/(kg·min)vs(2.02±0.36)m L/(kg·min),t=5.418,P0.001]及氧脉搏[(13.33±1.28)m L/次vs(10.34±1.70)m L/次,t=5.562,P0.001]均高于女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摄氧量与体重、BMI、体脂百分比及安静心率呈负相关(P0.05),与瘦体重呈正相关(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男生VO_(2max)预测模型为:VO_(2max)=0.856+0.044×瘦体重-0.011×安静心率+0.0002×肺活量,其中R=0.903,R~2=0.816;女生预测方程为VO_(2max)=4.769+0.044×瘦体重-0.020×安静心率-0.254×年龄,R=0.813,R~2=0.662。结论人体测量学指标与最大摄氧量密切相关,可有效预测有氧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心肺运动测试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家庭运动康复对于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于门诊选取60例评估为中低危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稳定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管理和一般管理两组,每组30例,均随访8周。强化管理组根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患者进行家庭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柔韧性运动。一般管理组患者仅给予运动建议,但不给予具体运动指导。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运动康复前后及两组间心绞痛评分、峰值摄氧量、无氧阈摄氧量、无氧阈代谢当量、用力肺活量的变化。结果管理8周后,强化管理组无氧阈代谢当量为(4.57±0.45)METs、无氧阈摄氧量为(9.35±1.48)ml/(min·kg)、峰值摄氧量为(17.84±1.52)ml/(min·kg)、用力肺活量为(2.97±0.22)L,明显高于同组管理前和一般管理组管理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指导下的家庭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稳定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运动耐量和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M_(2.5)暴露对唐山市某焦化厂焦炉工氧化应激指标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某焦化厂焦炉工284名,其中PM_(2.5)暴露焦炉工193名为A组,非PM_(2.5)暴露焦炉工91名为B组,均行基础资料调查和肺功能评价,并行氧化应激指标与炎症因子检测。结果 A组焦炉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98.59±14.03)U/L]、还原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120.83±10.24)mg/L]、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2.23±0.26)L]、用力肺活量(FVC)[(2.79±0.35)L]、一秒率(FEV1.0/FVC)[(80.0±3.16)%]均低于B组[(276.12±21.34)U/L、(165.28±15.42)mg/L、(2.74±0.31)L、(3.08±0.42)L、(88.9±4.07)%]。A组焦炉工丙二醛(MDA)[(4.96±0.41)nmol/ml]、皮质醇[(327.05±16.81)nmol/L]、肾上腺素[(415.37±10.75)pmol/L]、去甲肾上腺素[(1 108.26±217.83)pmol/L]、白介素-6(IL-6)[(11.35±1.26)n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31±1.14)μg/L]、C反应蛋白(CRP)[(8.95±1.33)mg/L]均高于B组[(4.08±0.37)nmol/ml、(267.53±14.29)nmol/L、(306.49±11.38)pmol/L、(872.42±140.71)pmol/L、(6.12±0.78)ng/L、(1.47±0.29)μg/L、(3.87±0.5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M_(2.5)暴露可促进焦炉工氧化应激损伤,并加重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强度的有氧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个体化心肺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北京小汤山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无氧阈组和高强度组,每组40例。以不同的有氧运动训练强度干预2个月,干预前、后以心肺运动实验(CPET)评估两组患者峰值摄氧量(VO_2peak)、峰值功率(PP)、无氧阈(AT)、运动持续时间(E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在干预结束后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高强度组治疗后VO_2peak、PP、AT、ED分别为(22.3±5.6) ml/(kg·min)、(115.6±12.3)W、(13.9±2.6)ml/(kg·min)、(29.6±3.6)min,均显著高于无氧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强度组治疗后LVEF显著高于无氧阈组[(64.36±5.65)%vs.(60.33±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6,P=0.013)。高强度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5%(8/40),无氧阈组为30.0%(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卒中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强度组偏瘫恢复率为40.0%,显著高于无氧阈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6,P=0.000)。结论高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可更好的提升脑卒中患者的心肺功能,并且安全性高,有利于脑卒中后恢复正常机体功能。  相似文献   

5.
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模型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干预效果,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和改善健康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北某高校选取586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282名)和对照组(274名),干预组开展为期3个月的基于IMB模型的体育锻炼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调查对象的体质健康水平、健康行为及睡眠质量.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的50 m跑[(7.54±0.43)s]、体质量指数(BMI)[(22.64±3.26) kg/m2]均低于对照组,立定跳远[(207.42± 17.0) cm]、肺活量[(3 911.43±740.29)mL]等体质健康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8,-2.23,2.16,3.61,P值均<0.05).干预组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1.67±0.68) h]、每周锻炼次数[(3.26±1.69)]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50,4.86,P值均<0.05).干预组大学生坚持运动锻炼(78.01%)、合理膳食与营养(82.62%)、规律生活与作息行为(75.89%)均高于对照组,久坐行为(51.77%)、睡眠障碍报告率(4.9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4,4.22,5.63,5.98,4.26,P值均<0.05).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体育锻炼干预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健康行为,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6.
揭示女大学生各项身体素质与身体形态之间的关系,为加强女大学生的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3月随机抽取井冈山大学633名健康女大学生,测试体脂百分比(BFP)和去脂体重,并按BFP由低到高将受试者分为体脂偏低、正常、体脂偏高、Ⅰ级肥胖、Ⅱ级以上肥胖5个组,测试握力、腿力、背力、肺活量、最大摄氧量、反应时、坐位体前屈、双手背勾和闭眼单脚站立等身体素质指标.结果 5个组别女大学生握力、背力、肺活量、最大摄氧量绝对值和相对值、两侧双手背勾、闭眼单脚站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Ⅰ级肥胖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活量升高,相对最大摄氧量、左背勾、右背勾下降;与体脂偏高组相比,相对最大摄氧量、左背勾、右背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Ⅱ级以上肥胖组与正常组和体脂偏高组相比,握力、背力、肺活量、绝对最大摄氧升高,相对最大摄氧量、左背勾、右背勾、闭眼单脚站立降低(P值均<0.05);Ⅱ级以上肥胖组与Ⅰ级肥胖组组间除背力和相对最大摄氧量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FP正常和偏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好于肥胖女大学生;BFP超过30%主要使学生的心肺耐力素质、上肢柔韧素质下降,BFP高于35%同时使平衡素质下降.  相似文献   

7.
杨梅  朱欢  肖杰文  彭永  张辉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7):1000-1004
  目的  探讨长期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微循环功能和最大摄氧量(VO2max)的影响,并对微循环功能与VO2max的关联性进行研究。  方法  以湖北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7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运动组,70名习惯久坐的非体育专业学生为对照组。使用PF6000型双通道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对受试者右侧下肢股四头肌皮肤微循环功能进行测试;使用PFT Ergo心肺功能测试系统及所配备的功率自行车对受试者VO2max进行测试。  结果  运动组微血管血流灌注量(MBP)基线值(6.5±1.8)低于对照组(8.1±2.5),但微血管反应性(1 666.3±588.6)高于对照组(1 165.2±407.1);运动组VO2max的绝对值(2 684.8±451.1)mL/min和相对值(42.7±4.3)mL/min均高于对照组(2 474.4±423.5, 35.1±4.8)mL/min(t值分别为-3.42,4.46,2.16,3.25,P值均 < 0.01)。微血管反应性和VO2max(相对值)呈正相关(β=0.40, P=0.03),经皮氧分压和VO2max(相对值)相关无统计学意义(β=0.23, P=0.19)。  结论  长期有氧运动能降低大学生安静时MBP,提高微血管反应性、经皮氧分压,微血管反应性的改善可能是有氧运动提高VO2max相对值的重要外周生理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探讨大学生团体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持续性有氧运动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网络招募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61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团体健身课程组(H组,22名)和单人有氧运动组(M组,19名)及对照组(C组,20名),进行为期14周的运动干预实验.H组受试者每周参加3次30 min的团体HIIT课程,M组受试者每周单独进行3次50 min的持续性有氧运动,C组受试者不进行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实验前、后对受试者进行生活质量水平评估与对比.结果 实验后,H组、M组受试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提高(t值分别为12.12,6.44,P值均<0.01),其中H组受试者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提高(t值分别为11.37,2.74,5.48,P值均<0.01),M组受试者生理、心理和环境领域提高(t值分别为7.05,7.13,2.35,P值均<0.05),且H组受试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高于M组(t值分别为3.43,3.46,2.51,P值均<0.01).对照组实验前后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团体HIIT和持续性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大学生生活质量水平,且团体HIIT比持续性有氧运动效果更显著,特别是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运动负荷后肺功能测定在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早期气流受限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 40例Ⅰ级稳定期COPD患者(COPD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静态与6 min步行试验(6MWT)、心肺运动试验(CPET)后肺功能检测,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深吸气量(IC)、最大中段呼气流速(MMEF)、50%肺容积呼气流速(FEF50)、75%肺容积呼气流速(FEF75)、最大通气量(MVV).对静态及两种不同方式的运动试验后各肺功能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OPD组静态FEV/FVC< 70%,FEVl%为(80.30±13.60)%,FEVt、MMEF、FEF50、FEF75低于对照组(P<0.05);6MWD[ (495.0±47.6)m]与对照组[(537.0±62.8) 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运动分钟通气量[(51.45±12.73)L/min]、最大摄氧量(VO2)[( 19.25±4.03) ml/(kg·min)]和最大二氧化碳排出量[(16.37±3.06)ml/(kg·min)]低于对照组[(69.75±13.10) L/min、(24.20±3.56) ml/(kg·min)、(20.40±5.90) ml/(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6MWT后FVC、FEV1、IC、FEF75、FEV1%与静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ET后FVC、FEV1、IC、FEF75、FEV1%、PEF50、MMEF与静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对照组静态与6MWT、CPET后各肺功能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VO2与运动前后FEV1变化呈正相关(r=0.60,P< 0.01).结论 运动负荷后肺功能测定在评价COPD患者早期气流受限严重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探讨肥胖儿童功能性运动能力与肺功能的关系,为改善肥胖儿童运动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郑州市某小学55名肥胖儿童(肥胖组)与57名体重正常的健康儿童(对照组),利用肺量计测定肺功能,利用6 min步行实验(6 MWT)测定功能性运动能力.结果 肥胖组儿童6 min内步行距离(6 MWD)[(546.1±67.9) m]低于对照组[(610.4±70.1) m](t=-4.90,P<0.01).肺功能测试指标中,肥胖组第1 s用力呼气量(FEV1)[(93.3±9.4)%]和用力呼气中期流量(FMEF)[(100.2±11.4)%]低于对照组[(99.5±16.4)%,(109.4±1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5,-3.11,P值均<0.05),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以及呼气流量峰值(PEF)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偏相关分析显示,在各参数中仅身体质量指数(BMI)与6 MWD呈负相关(r=-0.31,P=0.03).结论 肥胖儿童功能性运动能力与肺功能均低于健康儿童,BMI是功能性运动能力的独立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