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了解手机成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自我控制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昆明、聊城地区3所高职院校的898名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7.6%.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成瘾得分(45.80±10.41)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得分(36.18±9.13)呈正相关(r=0.53,P<0.01).手机成瘾倾向与自我控制、自尊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0.28,P值均<0.01);自我控制在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36,P<0.01),手机成瘾倾向对抑郁、压力的影响受到自尊的调节.结论 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不但有直接负面效应,并且通过自我控制来影响心理健康;自尊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集娱乐、通讯、休闲于一体的生活必备物品~([1])。手机依赖是指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2])。中职学生比普通高中学生的自由时间多、学习任务轻,所以手机的使用更普遍,手机依赖问题更需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3])。本研究拟通过调查中职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和  相似文献   

3.
乔瑞红  苗秋香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16-1519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不同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方法  2018—2019年对河南2所高校的1 824名2018级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抑郁、焦虑状况5次随访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第5次调查中,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43.19±5.51)分,焦虑检出率为34.21%,抑郁检出率为40.73%。在城乡、不同班级排名、睡眠时间方面,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3.79,3.8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手机成瘾变化趋势平稳组学生相比,高成瘾-升高组(OR=3.21,95%CI=2.33~4.4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8.39,95%CI=5.08~13.78)发生焦虑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成瘾-升高组(OR=3.31,95%CI=2.39~4.5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4.51,95%CI=2.81~7.15)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尤其手机成瘾问题集聚上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了解朝鲜族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延边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968名朝鲜族大学生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46.59%的朝鲜族大学生为(SAS-C)测试正常人群,有34.92%为手机成瘾倾向群体,有18.49%为手机成瘾群体.在使用手机的功能上,以通话交流为首要功能的占36.47%,以网络聊天为首要功能的占21.46%,以娱乐放松为首要功能的占17.72%,以新闻浏览为首要功能的占11.21%,以其他使用为首要功能的占7.78%,以帮助学习为首要功能的占5.36%.朝鲜族手机成瘾大学生的EPQ-E得分为(52.84±11.06)分,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得分为(54.02±8.09)分,正常人群为(56.79±8.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9,P<0.05);在EPQ-N和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01,17.88,P值均<0.05).SAS-C与EPQ-E得分呈负相关,与EPQ-N和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0.45,0.43,P值均<0.05).结论 朝鲜族大学生手机成瘾有关心理影响因素与人格、情绪因素相关.提供有效的心理压力疏通和情绪宣泄渠道,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是降低朝鲜族大学生手机成瘾人数比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探究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3所大学1 047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arrat冲动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等问卷调查.结果 高、低无聊倾向组大学生在戒断性、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06,64.24,49.98,63.11,63.14,P值均<0.01),高无聊倾向者的手机成瘾程度及各症状均高于低无聊倾向者.除无聊倾向的创造缺乏因子外,大学生无聊倾向总分及其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总分及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38,RMSEA=0.06,CFI=0.90,TLI=0.91,SRMR=0.04,AIC=28 463.24,BIC=28 857.39).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又可间接通过冲动性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了解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倾向与性格倾向、精神状态和外环境因素的联系,为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情绪自评量表(SAS、SDS)以及自编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影响因素调查表,对901名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宁波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智能手机成瘾群体占14.5%,成瘾倾向群体占36.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机成瘾影响因素有神经质、人生理念与追求、内外向和非IT娱乐休闲活动(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30,0.209,-0.187,0.161,P值均<0.05).SAS-C得分与E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412,P<0.05),与N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449,P<0.05),性格内向群体积极参与非IT娱乐休闲活动仅占9.6%,神经质高分群体中人生理念与追求弱化或缺失的占51.9%.结论 智能手机是大学生压力与情感释放的一种媒介,但单一的压力和情绪宣泄途径易致过分依赖而成瘾.  相似文献   

7.
考察中学生无聊倾向、自我控制、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为控制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无聊倾向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河北省承德市913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无聊倾向存在年级差异(F=13.16,P<0.01),初三及高中学生无聊倾向得分高于初一、初二学生,高三学生高于初三学生;中学生手机成瘾的检出率为22.56%,存在年级差异(F=8.85,P<0.01),表现为初三、高二学生得分高于初二学生,高三学生得分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一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无聊倾向、手机成瘾均呈负相关;自我控制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4.09,CFI=0.91,TLI=0.92,RMSEA=0.05,SRMR=0.04,AIC=27 368.52,BIC=27 743.12).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自我控制对中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了解大学专科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1所医学专科学校、1所非医学专科学校共1 328名学生进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大学生感觉寻求问卷、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专科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检出率为18.8%.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机成瘾与是否为医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与母亲的关系、饮酒状况等有关(X2值分别为52.17,7.66,13.66,7.05,P值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觉寻求中较高的去抑制寻求得分者手机成瘾风险较高(OR=1.08,P<0.01);而较高的现实人际关系得分者手机成瘾倾向的风险较低(OR=0.97,P<0.01);相对医学生,非医学生的手机成瘾风险较高(OR=2.81,P<0.01).结论 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明显,应早期对青少年不良人际关系进行干预,对有去抑制倾向学生及时积极引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和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有效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手机使用和成瘾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 213名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孩子自我报告和父母报告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每日手机使用时间中位数均为120.00 min。孩子年龄越大、具有更强的享乐和社交动机的儿童,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β值分别为0.12,0.11,0.09,P值均 < 0.01);父母更多地与孩子沟通手机使用并知晓孩子手机使用情况,以及孩子具有更强的工具性和自我表现手机使用动机可以降低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时长(β值分别为-0.06,-0.03,-0.04,-0.16,P值均 < 0.05)。年龄更大的孩子手机成瘾水平更低(β=-0.04,P < 0.05);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并知晓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能够有效降低孩子的手机成瘾程度(β值分别为-0.09,-0.14,P值均 < 0.01);有更强的工具性手机使用动机的孩子手机成瘾程度更低(β=-0.22,P < 0.01);与手机相关的父母监控、自我表现和享乐手机使用动机与儿童青少年手机成瘾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7,0.03,0.29,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时间和手机成瘾受到手机使用动机、父母教养方式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未来的学校教育应帮助孩子养成科学的手机使用动机;家庭教育应帮助父母培养沟通、知晓等积极教养行为,以减少不当手机使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状况及其与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和学校认同的关联,为指导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抽取河南、湖北两省11个区县的全体四、八年级学生,选择其中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5 13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智能手机成瘾、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主观幸福感和学校认同感。结果中小学生智能手机使用可分为无成瘾型(30.37%)、低成瘾型(38.07%)、成瘾倾向型(24.73%)、高成瘾型(6.83%) 4类,男生(OR=1.34,95%CI=1.21~1.49)更易成为高成瘾型人群;小学生(OR=0.24,95%CI=0.21~0.26)、城市学生(OR=0.77,95%CI=0.68~0.86)和独生子女(OR=0.80,95%CI=0.72~0.89)更不易成为高成瘾型人群。不同智能手机使用类型中小学生在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学校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elch值分别为120.54,116.97,314.09,158.71,133.12,P值均<0.01),高成瘾型中小学生在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和学...  相似文献   

11.
徐汇区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海市某区中学生计算机使用成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市某区随机抽取6所中学(3所初中、3所高中)的2 27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青少年计算机使用状况、网络成瘾状况、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结果网络成瘾者占4.08%,成瘾人群的自我和谐因子、焦虑因子、沮丧因子以及三者综合的GHQ量表中有障碍人群比例高于无障碍人群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网络成瘾者学习时间、体育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业余爱好时间、参加娱乐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上网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使用计算机主要用于游戏、上网只是为了发泄、上网游戏具有满足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较大。结论中学生网络成瘾对心理和生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中生网络成瘾现状及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网络成瘾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DD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整群抽取的济南市某中学2 38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9%,男生高于女生(P<0.01),自制力差组高于自制力强组(P<0.01)。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及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成瘾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维度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P值均<0.01)。成瘾总分与父母养育方式多个因子分及SCL-90各维度呈显著相关(P值均<0.01)。网络成瘾影响因素有敌对、父亲拒绝否认、偏执、躯体化、强迫症状、母亲惩罚严厉(P值均<0.01)。结论网络成瘾初中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存在问题。初中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初中生网络成瘾(IA)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YDQ),网络使用情况问卷,冲动量表,青少年网络成瘾预测问卷,儿童行为量表,IOWA Conners父母、教师评定量表,对方便抽取的长沙市1 18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IA组共108例,患病率为9.13%。IA组上网时间1 a以上、每周上网10 h以上、经常在网吧上网报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IA组父母、教师、学生评分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生、每周上网10 h以上、上网年限1 a以上、在网吧上网、违纪行为、注意缺陷/多动、焦虑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学习绩效是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结论 IA初中生存在着更多的行为、情绪、学习问题,其与网络使用特点交互作用是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情况,以及与网络成瘾有关的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京市1 46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74%的学生有自己的电脑;70%的学生在小学中年级以后开始上网;84%的学生在自己家中上网;2/3的学生每周上网<2次,93%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4 h;约15%的学生见过网友;3%的学生浏览过黄色网页。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为:听歌、看电影、学习、玩游戏、收集信息、聊天交友等。学生网络成瘾率为2.66%,男生(3.76%)高于女生(1.44%)。网络成瘾的学生SCL-90量表的10个因子症状分数有9个因子高于正常学生。结论学生网络使用普遍;网络成瘾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相关行为因素,为制定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分层抽取贵阳城区10所中学3 571名中学生,采用网络成瘾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1%.单因素分析显示,上网年限越长、频率越高,每次上网时间越长,网络成瘾检出率越高,网吧上网、玩网络游戏者网络成瘾检出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在网吧上网、每周上网次数、每次上网时间、玩网络游戏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P值均<0.05);上网获取信息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较高.家长及教师要注意引导中学生合理控制网络使用时间,远离网络游戏,禁止在网吧上网,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壮族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状况及其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联,为有效预防壮族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提供支持。方法 2018年3—6月在广西8座城市随机整群抽取14 822名壮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学信息、家庭状况、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心理状况等。结果壮族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报告率为30.54%,偶尔、频繁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报告率为18.24%,12.30%。存在网络成瘾壮族中学生报告率为1.82%,疑似网络成瘾率为29.77%。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不同学段、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收入、家庭类型、教育方式、精神病家族史、网络成瘾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7,34.25,73.39,16.12,116.71,10.66,294.48,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阶段(OR=0.53)、非独生子女(OR=0.79)与壮族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负相关,家庭月收入≥5 000元(OR=1.49)、家庭类型为联合家庭(OR=1.98)、家庭类型为隔代家庭(OR=1.30)、教育方式为忽视(OR=1.35)、有...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了解上海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有代表性的32所学校共计12637名大中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总报告率为9.33%,电子游戏成瘾倾向报告率为27.37%,赌博等娱乐活动报告率为14.06%;不同类别学校、不同性别学生使用网络和游戏机等成瘾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包括中等)是保护因素,男性、上网时间≥4h/d、电子游戏成瘾、赌博和抑郁情绪等是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是成瘾行为的高危人群,需要动员教育、卫生以及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开展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城市在校大、中学生和农村地区在校中学生11939名,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为工具进行调查.结果 广州市青少年过去7d里上网率为78.96%;过去7d里每天上网超过4h的比例为14.07%,男生(17.70%)远高于女生(1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网络成瘾率为8.25%,男生(10.88%)高于女生(5.99%);职业中学学生最高(10.25%),初中生最低(6.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性别、学校类型、学习成绩、感到孤独及因学习问题而感到心情不愉快等因素相关(P值均<0.01).结论 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值得重视.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对网络成瘾青少年高危人群的预防控制,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高中毕业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高中毕业班学生使用互联网成瘾情况,探索该人群网络成瘾的综合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滁州市4所高中三年级毕业班学生518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1.5%的学生使用过互联网。使用过互联网的学生中网络成瘾者占4.5%。网络成瘾与性别、上网地点、每次上网时间、每周上网次数及费用、接触过网络游戏种类及家长态度等存在关联。结论高三毕业班学生中仍有部分存在网络成瘾现象。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学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及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探寻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新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浙江湖州3所中学77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成瘾量表(IAT)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1.98%的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男生成瘾比例高于女生;除问题解决因子外,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各因子均呈正相关;网络成瘾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与家庭总功能上得分均高于非成瘾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每周上网次数、网龄、情感反应和年龄是影响网络成瘾的重要变量.结论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关系密切.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情感关注以及对上网情况的适当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