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经皮室间隔封堵术对左心室扭转运动的早期影响.方法 对3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术后3 d的常规心脏超声指标进行检测,并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患者左室旋转及扭转运动进行分析.结果 封堵术后3 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较术前减小,左室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运动角度较术前减低.与术前相比,基底部后壁、下壁、后间隔顺时针旋转角度峰值降低(P<0.05),其余9个节段的旋转角度峰值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术前、术后3 d左室射血分数(LVEF)稍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整体扭转运动角度峰值与LVEF、LVEDV呈线性相关.结论 左室扭转运动可作为评价心脏收缩功能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右心容量负荷和压力负荷过重对左心旋转和扭转运动的影响.方法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分别测量35例单纯ASD患者(其中18例伴肺动脉高压)左室基底部短轴和心尖部短轴6个节段的旋转峰值及其收缩早期反方向旋转的平均峰值和平均持续时间;绘制左室扭转-时间曲线,计算扭转峰值及达峰时间;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2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ASD肺动脉高压阴性组及正常组相比,ASD肺动脉高压阳性组基底部后壁、下壁、后室间隔的顺时针旋转角度峰值降低(P<0.05),6个节段早期逆时针旋转的平均峰值增加(P<0.05),平均持续时间延长(P<0.05),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亦降低(P<0.05).ASD肺动脉高压阴性组各指标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扭转角度峰值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明显负相关(r=-0.57,P=0.001).三组间射血分数无明显差异.结论 单纯ASD引起的右心容量负荷增加并不明显改变左室旋转和扭转运动,而肺动脉压增高时左室扭转峰值降低,且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观察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室旋转和扭转运动变化情况。方法 70例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单支病变组(n=33)和多支病变组(n=37),另选35例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PCI术前、术后3个月及对照组左室短轴二尖瓣环和心尖水平切面的二维灰阶图像,应用GE Echo PAC软件测量左室心尖部和心底部的旋转角度及旋转率,计算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及整体扭转率。结果单支病变组PCI术前整体扭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整体扭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PCI术前及术后左室旋转度、旋转率、扭转度、扭转率及整体扭转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支病变组PCI术前和术后整体扭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PCI术前及术后左室旋转度、旋转率、扭转度、扭转率及整体扭转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左室整体扭转率改善情况有所不同,超声二维应变能够定量测量左室扭转运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 VVI)技术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胎儿的左室扭转特点.方法 采集98例GDM胎儿和135例正常胎儿的左室短轴心尖和基底水平动态声像图,利用VVI软件测量心内、外膜心尖部和基底部旋转角度峰值,计算扭转角度,并与正常胎儿相应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40例胎儿的图像被成功分析.GDM胎儿左室心尖和基底旋转方向可呈顺时针方向,也可呈逆时针方向,但心尖与基底呈反向旋转.左室心内膜旋转和扭转角度大于心外膜(P<0.05),左室心尖水平旋转角度大于基底水平(P<0.05).GDM胎儿左室心内膜和心外膜旋转和扭转角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VVI技术可研究GDM胎儿左室扭转运动,有望成为临床检测胎儿心功能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左室扭转运动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室间隔缺损(VSD)患儿(36例),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分析获得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收缩末期容积,软件自动计算左室射血分数,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并记录两组左室扭转运动参数,探讨斑点追踪技术评估VSD患儿左室扭转运动的临床价值。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VSD组左室基底部旋转角度、左室基底部旋转角度峰值、左室扭转角度及扭力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心尖部旋转角度及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525、0.757)。左室扭转运动参数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VSD导致的左心容量负荷增加对左室整体扭转运动及基底部旋转运动有影响,对左室心尖部旋转运动影响不明显,左室扭转运动参数与左室容积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应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前、后右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3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ASD组)与32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ASD组分别于封堵术前及封堵术后6个月行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与对照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SD组封堵治疗前三维右心室射血分数、三维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三维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心室舒张末面积、右心室收缩末面积及右心室面积改变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SD组封堵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封堵前(P<0.05).结论 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定量评估房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右心室功能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在评估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左室扭转运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VSD患儿36例(VSD组)和无心脏疾病的健康儿童36例(正常对照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STI技术测量并记录两组左室扭转运动参数,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左室扭转运动参数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VSD组左室基底部旋转角度、左室基底部旋转角度峰值、左室扭转角度及扭力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心尖部旋转角度及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25、0.757)。左室扭转运动参数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无相关性。结论 STI可较为准确地分析并评估VSD患儿左室节段及整体扭转运动;左室扭转运动参数较敏感地反映了左室心肌代偿性运动增强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扭转角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心肌梗死患者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及扭转角度,探讨心肌梗死患者扭转角度的变化.方法 45例正常人及45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记录左室短轴(基底部、心尖部)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个节段及整体旋转角度(心尖与基底部旋转角度之差值).45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左室收缩功能分为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组(LVEF≥50%,23例)和LVEF减低组(LVEF<50%,22例).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LVEF减低组心尖部整体旋转角度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1.72)°对(10.62±3.11)°,P<0.001],左室整体水平扭转角度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46±7.71)°对(27.09±16.42)°,P<0.001],基底部旋转角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患者LVEF正常组与对照组对比,心尖部各节段及整体旋转角度、扭转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左室扭转角度与LVEF有显著相关性(r=0.63,P<0.05).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测量心肌的旋转及扭转角度.心肌梗死患者心尖部旋转角度及整体水平扭转角度明显减低,并与室壁运动异常部位及LVEF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引导经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5例确诊为二孔房间隔缺损患者,男11例,女14例。所有病例均使用Amplatzer封堵伞,TTE术前筛选病例,封堵术中TTE全程监测引导,术后即刻、24h、1个月、3个月复查评价并同时拍片或录像进一步分析。结果TTE测量缺损最大径为4~25mm[(13.28±5.78)mm],封堵伞型号10~28mm[(16.92±5.66)mm],二者直线相关方程Y=0.9395X+4.4437,相关系数r=0.9596,P<0.01。所有病例均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3个月复查房水平分流完全消失。结论TTE是监测引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较好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可作为TEE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E)评价缩窄性心包炎(CP)患者左室心肌扭转角度,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36例CP患者左室短轴基底及心尖水平二维动态图像,测量各平面心内膜下心肌、心外膜下心肌及左室心肌整体收缩期旋转角度峰值,计算左室短轴心内膜下心肌、心外膜下心肌及左室心肌整体收缩期扭转角度峰值.并与4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 (1)CP患者心尖水平心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及整体旋转角度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且以心外膜下心肌显著(P<0.01), 提示CP患者心外膜下心肌旋转功能受损;(2)CP组心外膜下心肌、左室心肌扭转角度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 提示CP患者左室心肌扭转功能受损. 结论 CP患者左室短轴心肌扭转角度减低,提示左室收缩功能受损.STE可准确评价CP患者左室心肌扭转功能,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可信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患者采用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8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封堵组和修补组,各44例。封堵组采用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修补组采用传统外科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封堵组手术时间、ICU时间、停用呼吸机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修补组,切口长度小于修补组,术后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前后径小于修补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修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无特殊不适感,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无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价静息状态下不同部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左室扭转运动的特点。方法 4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纯左前降支病变组(LAD组)25例和单纯右冠状动脉病变组(RCA组)20例,同期心脏无异常者35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集左室心尖和心底短轴二维图像,记录收缩期心内膜旋转角度峰值(Rendo)、心外膜旋转角度峰值(Repi)、切面整体旋转角度峰值(Rbulk)、跨壁扭转角度梯度(Tmural)及达峰时间。计算各切面整体旋转解旋率(Untw R)。将基底水平和心尖水平数据录入表格,计算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Ptw-bulk)和达峰时间。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LAD组心尖水平Rendo、Repi、Rbulk及Tmural均明显减低(均P0.01),达峰时间延迟(P0.05),Untw R减低(P0.05);2与对照组比较,RCA组基底水平Rendo、Repi、Rbulk及Tmural均明显减低(均P0.01),达峰时间延迟(P0.05),Untw R减低(P0.05);3LAD组与RCA组比较,Ptw-bulk和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Rendo、Repi、Rbulk及Ptw-bulk均与LVEF呈正相关,Ptw-bulk与LVEF相关性最佳(r=0.68,P0.01),其次为心尖水平Rbulk(r=0.43,P0.01),Tmural与LVEF不相关。结论不同部位冠状动脉病变能够引起左室心肌相应节段旋转及扭转减低,左室整体扭转与左室收缩功能密切相关,应用2D-STI技术可以评价不同部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左室心肌扭转运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左室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运重建术前后左室心肌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方法 正常对照组30例,拟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的AMI患者48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经胸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心尖水平和心底水平短轴图像,运用Echo 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左室节段扭转定义为心尖平面与心底平面对应节段旋转角度差值;左室整体扭转定义为心尖平面6个节段旋转角度均值和心底平面6个节段旋转角度均值之差.计算并记录心肌整体和节段扭转运动角度峰值(Peak-Tw)、扭转达峰时间、6节段扭转达峰时间标准差(Tw-SD)和任意两节段间最大扭转达峰时间差值(Tw-diff).结果 ①成功随访并获取清晰图像的AMI患者20例.②AMI术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eak-Tw明显减小(P<0.001),其中以前壁、前问壁减小最明显(P<0.001),扭转非同步性指标Tw-SD、Tw-diff增加(P<0.001).③AMI行冠脉血运重建术后1月,心脏几何构型和心功能参数明显改善;Peak-Tw增大(P<0.001)趋于稳定;Tw-diff下降(P<0.001).左室整体Peak-Tw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5);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呈显著负相关(r=-0.63,P<0.05).结论 AMI患者左室扭转减弱、扭转非同步化,冠脉血运重建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STI技术为临床评价冠心病患者手术前后整体和局部心肌扭转运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通过测量左室纵向峰值旋转角度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PCI)术前、术后1周、1个月心功能的改变。方法冠心病患者19例为冠心病组,61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PCI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测量左室各室壁节段及整体纵向峰值旋转角度。结果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左室侧壁均呈逆时针旋转,室间隔呈顺时针旋转。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室间隔纵向旋转角度及左室整体纵向峰值旋转角度增大,左室侧壁纵向旋转角度减小(均P0.05)。与PCI术前比较,冠心病组术后1周左室各室壁节段及整体纵向峰值旋转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基底段室间隔纵向峰值旋转角度和左室整体纵向峰值旋转角度均减小(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心脏存在纵向顺时针旋转,PCI术后1个月心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能反映心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心功能变化。方法对73例房间隔缺损行介入治疗术的病人分别于术前1d、术后3d及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右心室前后径、右心房横径和纵径、肺动脉压力以及右心室侧壁基底部心肌收缩期运动速度、舒张早期运动速度、舒张晚期运动速度。结果组织多普勒测量结果显示,随着介入治疗的结束,所有测量指标均随着右心室压力的下降而逐渐降低或缩小(F=20.29~119.66,P〈0.05)。结论组织多普勒超声技术能够较好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心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心功能不全患者收缩期左室心肌旋转及扭转运动变化.方法 32例正常对照者和24例心功能不全患者,显示左室标准短轴观图像,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各短轴观图像在标化时间点处的左室旋转及扭转角度、收缩期左室旋转及扭转峰值与相应达峰时间,观察左室旋转值及扭转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结果 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各短轴观收缩期左室旋转及扭转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不全组左室扭转达峰时间明显延长(P<0.05),达峰点出现在舒张期,左室心尖水平顺时针旋转达峰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延长至射血期.结论 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扭转运动减低,左室心底、心尖相对旋转不同步,旋转角度减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及超声心动图的检测价值。方法: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45例继发型ASD患者接受经皮心导管ASD封堵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评价其心功能。以二维超声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作为左心功能指标。以组织多普勒测量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及三尖瓣反流作为右心功能指标,并将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结果:43例患者成功接受手术,超声测量球囊直径为(24.36±8.23)cm,术前左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右心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3d三尖瓣反流明显下降(P<0.05),术后1个月三尖瓣环运动速度较术前即有显著增加,至术后3个月增加更为显著(P<0.01)。左心各指标于术后1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ASD封堵治疗既减轻了右室的容量负荷,也改善了左室的收缩功能。经胸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可用于心功能改善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探讨致左心容量负荷增加的常见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CHD)对左室旋转及扭转运动的价值.方法 收集室间隔缺损(20例)及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6例)为CHD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36例为对照组,常规二维超声下测量常规心脏超声参数,Simpson双平面法测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收缩末期容积(LVESV),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并采集左室心尖部及基底部短轴观三个完整心动周期的二维图像,应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对CDH组及对照组左室旋转及扭转运动进行分析,测量并记录左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参数,比较各组参数间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左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参数与左室容量负荷参数间是否有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HD组左室扭转角度峰值及心尖部旋转角度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扭转角度峰值与LVEDV及LVESV有相关性.结论 常见左向右分流CHD所导致的左心容量负荷增加对左室扭转运动及心尖部旋转运动有影响,对左室基底部旋转运动影响不明显,并且左室扭转运动与LVEDV和LVESV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价慢性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左室扭转运动及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前后左室扭转指标的变化,探讨左室扭转和旋转指标与左室构型、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分析AVR对左室扭转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慢性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分为AR-A组40例(LVEF≥55%)和AR-B组36例(LVEF55%),另选健康对照组30例;应用3D-STI测量各组左室基底部旋转角度(Basal-Rot)及旋转达峰时间(BasalRot TP)、心尖部旋转角度(Api-Rot)及旋转达峰时间(Api-Rot TP)、整体扭转(Torsion)及扭转达峰时间(Twist TP)。31例行AVR的患者于术后2周复查超声检查,测量上述参数。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左室扭转和旋转指标与左室构型、LVEF的关系。结果①AR-A组Api-Rot和Torsion均较健康对照组减小(均P0.05),Basal-Ro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B组Api-Rot、Basal-Rot及Torsion均较健康对照组减小(均P0.05),Basal-Rot和Torsion均小于AR-A组(均P0.05),Api-Rot与AR-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R-A组Basal-Rot TP和Twist TP均延长(均P0.05),AR-B组Basal-Rot TP、Api-Rot TP及Twist TP均缩短(均P0.05);③31例行ARV的患者术后2周Torsion和Api-Rot均较术前增大(均P0.05),Basal-Ro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orsion、Api-Rot、Basal-Rot均与LVEF呈正相关(r=0.591、0.327、0.369,均P0.05);Torsion、Api-Rot均与左室球形化指数呈负相关(r=-0.506、-0.320,均P0.05)。结论 3D-STI测得的左室扭转和旋转指标均可有效评价慢性重度主动脉反流患者左室整体和局部功能,敏感地反映AVR对左室心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sRT-3DE)评价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介入封堵术的先天性VSD患者42例,于术前1天、封堵术后第3天、1个月、3个月和5个月应用sRT-3DE采集一个心动周期内心尖四腔心切面三维图像,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量(LV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术后第3天、1个月、3个月和5个月LVEDV、LVESV均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LVSV、LVEF虽有所下降,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sRT-3DE评价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心室容积与收缩功能变化安全、方便、无创,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