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非骨水泥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部骨关节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分析影响其中长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5年1月~1999年12月,采用非骨水泥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部骨关节炎93例,男36例,女40例。手术时年龄40~73岁,平均56.4岁。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7例,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分值12~56分,平均37.2分。获得随访76例85髋,随访时间30~86个月,平均49.3个月,随访时均进行Harris评分、髋关节及股骨上段正侧位X线片复查。结果 术后并发脱位1例,深静脉栓塞2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1例出现局部感染,所有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和围手术期,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90.9分,优良率为91.9%。23髋(27.5%)诉大腿上段痛,14髋(16.5%)有股骨近段骨吸收溶解,2髋(2.4%)出现松动,股骨柄假体内翻置入时Harris评分较低。结论 非骨水泥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部骨关节炎的中长期疗效满意,部分患者大腿痛可能与股骨柄内翻位固定和股骨近段骨溶解有关,股骨近段骨溶解是影响长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3.
髋臼缺损重建及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寻找全髋置换术髋臼缺损处理的方法。并对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观察比较。方法:采用切下的股骨头,保留软骨修成帽状,软骨面位于腹腔侧,然后将臼和骨水泥与重髋臼相嵌。同时组同济髋晨骨水泥,而骨水泥固定股骨干假体,另一组采用骨不泥全髋关节置换。结果:进行临床和放射学随访。随访时间为1 ̄3.5年。发现非骨水泥组16例优良率为94%,采用骨水泥置换组16例优良率为95.6%。随访期间两者均未  相似文献   

4.
观察同一设计的骨水泥和非骨水凤骨假体的临床效果。1993年1月~1995年8月,应用同一设计的骨水泥和非骨水泥股骨人假体,施行246髋全髋关节置换。骨水泥组117髋,平均随访4.5年;非骨水泥组120髋,平均随访4.14年。骨水泥组Merle d‘ Aubigne评分平均10.4(5~12),优良率88.9;日常行为评分平均19.4(7~24),优良率80.3%,无一髋假体松动。非骨水泥组Merl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02—2010-12采用Top压配杯髋臼假体和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对132例(178髋)髋关节疾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67例(93髋)获得完整随访。结果 67例获随访6~54个月,平均37.6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6~98分,平均92.3分。X线检查未发现假体松动或下沉,表现出假体的骨长入性稳定。4例出现大腿痛。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中使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的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杨忠  刘科保  李军  王斌  吉克阿木 《骨科》2021,12(5):445-450
目的 探讨采用非骨水泥型Spotorno(CLS)股骨柄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我科采用CLS股骨柄假体行THA手术治疗的7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48髋),女33例(38髋),年龄为43~81...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同一设计的骨水泥和非骨水泥 B F全髋假体置换术后2 ~5 年的随访结果。方法:246 髋全髋术后随访2 ~5 年。骨水泥组117 髋,非骨水泥组129 髋,两组均应用同一设计的可组换 B F 全髋系统。结果:两组 Merle○d Aubigne 评分和日常行为评分优良率为89 % /95 % ,非骨水泥组稍优于骨水泥组,但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确切的假体松动。36 髋(279 % ) 出现股骨远端皮质肥厚,均位于3 区和/ 或5 区。结论:新设计的可组换 B F 全髋系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尤其可根据不同的适应证施行个体化的全髋置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合应用解剖型骨水泥股骨假体和冷冻干燥颗粒骨打压植骨(IBG)进行股骨翻修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作者在2001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在髋关节翻修中,有49例在股骨翻修中应用解剖型骨水泥柄结合冷冻干燥颗粒骨打压植骨技术,其中有36例(73%)存在严重的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ⅢB或Ⅳ)。平均随访时间为35.3个月(26~52个月)。通过Harris评分和X线片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Harri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44.6分提高到最后评估时的平均88.3分,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9.8%。X线片未显示有明显的股骨假体下沉。1例出现术后感染,1例出现术后脱位,感染率及脱位率均为2%,3例出现了术中股骨骨折及股骨柄穿孔,其发生率为6.1%,但这些与假体及植骨材料选择无关。[结论]使用解剖型骨水泥股骨假体结合异体冷冻干燥颗粒骨打压植骨技术,对有严重骨缺损的股骨进行翻修是可行的,并且中短期的临床效果满意,长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骨水泥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70年 ,Buchholz等发现抗生素掺入骨水泥中可形成抗生素缓释系统 ,并通过浓度梯度向周围长时间持续释放。由于细菌在异物材料表面的粘附和抗生素在感染骨内的有限分布等因素 ,人工关节置换后一旦发生感染治疗相当棘手 ,所以抗生素骨水泥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都倍受关注 ,本文就此作一扼要综述。1 对骨水泥中抗生素的要求掺入骨水泥的抗生素必须能耐受热聚合作用 ,在体内能以治疗浓度被释放出 ,并具有针对不同病原体的恰当的抗菌谱。骨水泥的化学组成有粉剂与液料两部分 ,二者混合后在常温下发生聚合反应。聚合反应是一放热过程 ,…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因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法。方法1986年2月~2004年11月,对24例因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4例,女20例。年龄33~59岁,平均47岁。双侧8例,单侧16例。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跛行。根据Hartofilakidis分类方法,半脱位2髋,低位脱位21髋,高位脱位9髋,术前Harris评分分别为56.70±2.75、36.09±4.16及29.45±2.16分。结果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8年,平均3年4个月。半脱位、低位脱位及高位脱位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93.10±2.10、92.73±3.20及88.09±3.6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侧下肢轻度跛行,均无疼痛,可以长距离行走。X线片示人工髋关节位置佳,无明显松动及下沉。结论加深髋臼、内移髋关节活动中心及改进植骨方法,是增加人工臼稳定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arthroplasty,THA)术中髋臼中心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1月,对29例(32髋)DDH患者行THA。男6例(6髋),女23例(26髋);年龄45~67岁,平均50.6岁。左侧22髋,右侧10髋。DDH按照Crowe分型标准:Ⅰ型12髋,Ⅱ型20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相差1.9~4.4 cm。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7±8.6)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1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4年6个月,平均2.3年。术后下肢延长0.5~5.8 cm,平均2.5 cm。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7±5.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0)。X线片检查示,术后1例1髋髋臼杯假体松动,1例1髋髋臼杯假体外移且外展角过大;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无髋臼杯及股骨假体松动和下沉。术后1年髋臼中心水平位置、髋臼中心与泪滴连线垂直距离、髋臼垂直外展角、股骨偏心距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H行THA时重建髋臼中心能有效延长患者肢体,提高关节功能,降低关节置换失败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化脓性髋关节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0年5月~2005年3月,收治15例化脓性髋关节炎继发髋关节病患者,男7例,女8例;年龄36~56岁。患化脓性髋关节炎时年龄为8~15岁,平均11.3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时感染静止时间为23~44年,平均29.5年。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度总和为30~110°。4例患者下肢有2~6cm的短缩,平均3.8cm。2例患者窦道闭合后形成贴骨瘢痕。所有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例采用小型髋臼杯和先髋细直柄假体,2例采用普通假体结合髋臼后上方结构性植骨。股骨侧和髋臼侧均采用生物固定4例,其余患者股骨侧和髋臼侧均为骨水泥固定。骨水泥固定患者术后2周扶拐下地,非骨水泥固定患者术后3~4周扶拐下地,行结构性植骨的2例术后12周下地行步态练习。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切除组织行细菌培养和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阴性。4例患肢短缩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距均控制在1.3cm以内。随访16~72个月,平均49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增至术后平均90.5分。随访期内未发生无菌性假体松动和感染复发,无血管神经损伤。结论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骨关节病的患者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早期疗效满意,能有效缓解疼痛,解除关节僵硬和患肢短缩等问题。采用特制的小型髋臼杯或自体结构植骨能较好地重建髋臼,必要时选用先髋细直柄假体能较好地解决严重的股骨上段畸形。  相似文献   

14.
Between November 1984 and December 1989, 318 non-cemented Porous Coated Anatomic (PCA; How-medica, Rutherford, New Jersey) total hip replacements were performed by the authors. A follow-up of 1 to 6 years was allowed. The average age was 53.1 years (from 17 to 71 years). The distribution of right-to-left was approximately equal. There were 192 hip replacements for primary and 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 42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40 for avascular necrosis, 29 for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r hip dysplasia with secondary osteo-arthritis, 6 for Perthes disease, 5 for previous sepsis, 2 of whom had had a Girdlestone procedure, 2 for revision of a painful cup arthroplasty, and 1 for conversion of a previously fused hip. Al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on a one hundred point Harrington Arthritis Research Centre Scale. Points were awarded for pain (0–35), function (0–35), motion (0–10), deformity (0–10) and gait (0–10). Pre-operative total scores averaged 45.5 (9–71) and postoperative scores averaged 83.9 (55–98). The overall results were excellent 20.5% (90–100), good 59.8% (80–90), fair 16.4% (70–80), and poor 3.3%.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s were evaluated using zonal analysis. There was no deterioration on the radiographs after two year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collum femoris preserving,CFP)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2月,对45例髋关节疾病患者行CFP型THA。男29例(31髋),女16例(17髋);年龄38~60岁,平均48.8岁。左侧20髋,右侧22髋,双侧3髋。其中骨关节炎2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3例,髋关节发育不良致创伤性关节炎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例,Perths病1例。病程2~13年,平均6.1年。手术前后摄X线片,行Harri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关节活动度;术后评估患者步态,应用SF-36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8年,平均6.4年。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髋关节脱位、神经损伤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6例(13.3%)患者术中发生假体远端股骨外侧皮质劈裂骨折,未作特殊处理,均于术后8个月骨折愈合。4例(8.9%)患者出现轻度异位骨化,无特殊不适;5例(11.1%)发生股骨近端骨密度降低。末次随访时臼杯和假体柄生存率均为100%。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比较除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arris功能评价获优31髋、良11髋、中6髋,优良率达87.5%。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结果除了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和总体健康得分较四川省城市男性的参考值低(P<0.05)外,其余各项得分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FP型THA中期疗效满意,是股骨颈完整、无骨质疏松年轻患者行THA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从髋关节假体的生存谈初期稳定和感染性松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的初期稳定与假体感染性松动之间的关系。方法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110例110髋THA术后需翻修者,其中15例为部分假体感染性松动。男8例,女7例;年龄42~75岁,平均62岁。初次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2年出现感染症状,均为TsukayamaⅣ型、晚期感染。6例为单纯髋臼假体松动,其中5例一期、1例二期翻修髋臼;7例为单纯股骨假体松动,其中4例一期、3例二期翻修股骨柄;2例仅关节囊内感染、窦道形成,无假体松动,行关节清理和术后持续抗生素冲洗。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13例翻修者术后X线片示股骨柄和髋臼假体位置良好,无临床和影像学感染、松动征象。2例关节囊内感染者,术后6个月内窦道复发,但无髋关节疼痛,负重、行走及髋关节活动基本正常。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提高至术后85分,获优4例,良7例,中4例。结论THA术后感染可为全关节、半关节或仅关节囊内感染;假体的初期稳定性将影响假体的长期生存率。如假体达初期稳定,即使存在感染,也将被局限。  相似文献   

17.
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4年10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4~82岁,平均64.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退变性骨关节炎8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20例,其他2例.其中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例,混合型假体36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患肢短缩1.0~2.0 cm 10例,短缩2.0~4.0 cm 6例,短缩4.0~6.0 cm 2例.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线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股骨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以均衡双下肢长度. 结果术后获随访3~4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双下肢等长的30例患者,术后5例患侧延长1.0~2.0 cm,1例延长2.5 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患者,术后恢复等长10例,患侧延长1.0~2.0 cm 6例,其中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术前短缩4.0~6.0 cm,术后仍然短缩2.0~3.0 cm.Harris评分:术后肢体等长的34例患者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的14例患者平均88.6分.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术前测量及术中应用综合评价方法,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下肢长度调节方法,掌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巧,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血肿的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血肿形成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方法对2000年3月~2006年10月收治的103例骨水泥型THA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其中男44例,女59例;年龄36~89岁,平均55.3岁。股骨颈骨折49例(均为Garden4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6例(均为Ficat4期),骨关节炎28例(均为Tonnis3期)。病程1d~8年,术前Harris评分19~48分,平均36分。2000年3月~2003年12月收治的43例按常规THA术进行操作(A组);2004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60例在常规THA的基础上,采用术中缝扎外旋肌断端、拔管后加压包扎、延长术后卧床时间等改进方法(B组)。结果A组术后9例假体周围发生血肿,9例抽出积血量为110~410ml,平均317.8±75.3ml;第1次抽出积血量为50~125ml,平均86.7±30.7ml;抽血2~7次,平均4.2次。B组术后2例假体周围发生血肿,2例抽出积血量分别为110ml和160ml;第1次抽出积血量分别为40ml和60ml;抽血3次和4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共91例(A组39例,B组52例)获随访1.2~5.5年,平均3.7年,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A组平均78分,B组85分。其中,疼痛项评分:A组A级(44分)16例,B级(40分)24例,C级(30分)3例;B组A级48例,B级12例,无C级。两组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缝扎外旋肌断端、拔管后加压包扎、延长术后卧床时间等方法,可有效减少骨水泥型THA术后假体周围血肿的发生率及积血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近端的形态变化及其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方法将14例(15髋,CroweⅡ型9髋,CroweⅢ型6髋)成人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侧股骨设为治疗组,男2例,女12例;年龄35~61岁。所有患者均未行矫形治疗。15例(15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健侧股骨为对照组,男3例,女12例;年龄35~57岁。其中12例为治疗组单侧脱位,3例为单侧CroweⅠ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对股骨进行CT扫描,测量股骨头高度(height of centre of femoral head,HCFH)、峡部位置(isthmus position,IP)、颈干角(neck-shaft angle,NS)、股骨前倾角和髓腔闪烁指数及髓腔宽度等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CFH分别为50.1±6.7mm和50.1±7.4mm,IP分别为107.4±21.5mm和108.7±18.1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分别为138.3±10.0°和126.7±5.7°,前倾角分别为36.5±15.9°和18.8±5.4°,髓腔闪烁指数分别为4.47±0.40和5.01±0.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腔宽度方面,治疗组在小转子中点上2cm和小转子中点下4cm的内外侧和前后侧宽度均较对照组变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峡部水平的髓腔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时,术前应评估股骨近端的形态学变化,选择直型较小号的股骨假体,术中放置股骨假体于合适的前倾位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1990年1月-2006年6月,对42例(51髋)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行初次THA。男15例(18髋),女27例(33髋);年龄22~70岁,平均36.9岁。左侧29髋,右侧22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11例(13髋),类风湿性关节炎16例(22髋),强直性脊柱炎15例(16髋)。髋关节置换原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6例(34髋),髋关节僵硬15例(16髋),股骨颈骨折1例(1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32.49±9.50)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中体能方面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为(25.53±4.46)分,精神方面总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为(42.28±6.27)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1年,平均9.1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9.25±8.47)分;SF-36量表评分PCS为(51.35±4.28)分,MCS为(55.29±8.3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跛行(4例)、假体脱位(2例2髋)、假体周围骨折(1例1髋)、假体无菌性松动(2例2髋)以及异位骨化(3例3髋)。结论对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髋关节功能丧失,采用THA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