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于组织工程构建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为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提供技术参数。方法 用Dispase/胰蛋白酶法消化分离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 ,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计算原代细胞获得率 ,观察各代细胞形态学改变 ,描记细胞生长曲线 ,计算群体倍增时间 (PDT)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角蛋白表达。结果 原代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获得率为 ( 0 .72 6± 0 .3 48)× 10 6 /cm2 ,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可培养至第 7代 ,第 2代的PDT最短 ,为( 46.5 7± 2 .2 5 )h ,第 4代的细胞角蛋白表达仍为阳性。结论 综合细胞增殖速率、细胞数量及细胞功能的维持各因素 ,考虑第 3、4代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最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组织工程化皮肤的新种子细胞-毛囊干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干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皮肤干细胞主要有表皮干细胞和毛囊干细胞。毛囊干细胞在体内表现为慢周期性,在体外培养时具有高克隆形成能力,毛囊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新种子细胞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3.
背景:获取更合适的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可使皮肤功能得到更好的修复。 目的: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和毛囊干细胞,并比较两种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2月龄新西兰兔表皮干细胞和毛囊干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2,3,6代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结果与结论:毛囊干细胞较表皮干细胞贴壁快,具有更高的增殖活性。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毛囊干细胞β1整合素、角蛋白19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表皮干细胞。提示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毛囊干细胞较表皮干细胞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体外培养表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是促进皮肤缺损创面愈合、提高创面修复质量的新途径。本文就人工皮肤种子细胞研究现状、真皮支架材料的研制、复合人工皮肤的构建与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体外培养表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是促进皮肤缺损创面愈合、提高创面修复质量的新途径。本就人工皮肤种子细胞研究现状、真皮支架材料的研制、复合人工皮肤的构建与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体外传代培养山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活力及染色体倍性。 方法 体外培养山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至 17代 ,并利用TUNEL原位分析、BrDU结合免疫标记以及低渗悬滴制备染色体的方法 ,对第 5代和第 17代细胞的细胞凋亡、DNA合成和染色体倍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 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体外能够传代到17代以上 ,85 %以上 (42 4 9)的细胞染色体为正常的 2倍体 ,并且与第 5代的细胞相比较 ,细胞凋亡 (1 75 %vs1 15 % )、DNA合成 (17 4 3%vs 16 89% )都没有显著的变化 (P >0 0 5 )。 结论 长期传代培养 (17代 )的成纤维细胞的活力和DNA物质没有受到严重损伤 ,可以用来作为核移植的供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观察不同代次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分化潜能,为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人足月胎儿胎盘组织,通过II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PMSCs,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培养至第9代,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P0、P3、P6、P9代次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形态;MTT活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表面标志物的阳性表达率。同时进行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分化,诱导14 d后分别进行油红O染色、茜素红S染色、Masson染色鉴定,观察并比较不同代次PMSCs的多向诱导分化能力。结果 PMSCs具有很强的贴壁能力,主要呈纺锤梭形,不同代次的PMSCs有不同的体外增殖能力,以P0、P3代较强;均高表达CD73、CD90、CD105,低表达CD14、CD34、CD45和CD20。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P0为90.95%、P3为88.97%、P6为85.93%、P9为67.89%,诱导分化实验显示,P6、P9代细胞多向诱导分化能力逐渐降低。结论提示在选择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扩增代数,以便既能保证足够的细胞数目又能保留细胞最佳的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的人退变髓核与纤维环细胞的增殖能力,比较2种退变细胞体外培养中所表现的不同生物学行为,为椎间盘退变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取材的椎间盘组织标本,病理学诊断评估其退变程度,酶消化法原代培养髓核与纤维环细胞,并鉴定.每例病例的髓核细胞与纤维环细胞分别体外培养至第5代,各代次细胞传代接种密度控制为1×105个.同条件培养48 h后,观察每一代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种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体外培养的退变髓核与纤维环细胞生长状态良好.随着体外传代的进行,退变髓核与纤维环细胞S期细胞百分比和增殖指数(PI)均呈上升趋势,髓核细胞PI值于第3代时达到峰值,而纤维环细胞PI值于第5代时最高;且第2~4代的退变髓核细胞的增殖活性均高于退变纤维环的增殖活性(P<0.05).结论 体外培养的人退变髓核与纤维环细胞有着不同的增殖特点,髓核与纤维环细胞对体内退变微环境有着不同的响应机制,并影响着整个椎间盘退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背景: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探寻组织工程化皮肤创面覆盖物的“种子细胞”的研究逐渐增多。 目的:总结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在皮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再生作用与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2002-07/2011-12关于表皮干细胞修复皮肤损伤研究的文章,以“表皮干细胞,创面修复,组织工程,皮肤”或“epidermal stem cells,tissue engineering skin,wound surfac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表皮干细胞修复皮肤损伤研究进展有关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29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8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是表皮发生、分化和创面修复的基础,其正常增殖分化是维持皮肤正常组织结构和细胞内环境稳定的基本要求,也是皮肤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对烧伤、创伤等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治疗,对皮肤疾病的细胞疗法、基因治疗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表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是复合人工皮肤组织工程学研究的先决条件。随着对表皮干细胞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的不断完善,可达到迅速构建表皮层的目的。但表皮干细胞的应用研究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组织工程化血管种子细胞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种子细胞制取、培养、种植的研究是组织工程化血管研究的关键性环节。目前常用于作为组织工程化血管种子细胞的是白体血管壁细胞,如内皮细胞。造血系统来源的干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取材方便,可体外大量培养增殖,无免疫原性的优点,有望成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种子细胞主要来源,随着对胚胎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胚胎干细胞也可作为种子细胞。考虑到流体切应力对种子细胞的影响,动态培养种子细胞可促进种植后细胞的粘附性、细胞生长及功能的发挥,使组织工程血管更符合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成纤维细胞老化过程中β-半乳糖苷酶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研究正常人成纤维细胞老化过程中 β 半乳糖苷酶的变化规律。 方法 取正常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进行传代培养 ,以不同代龄的细胞为实验对象 ,通过细胞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和β 半乳糖苷酶染色等一系列检测方法 ,对成纤维细胞老化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 随着成纤维细胞的连续传代培养 ,SA Gal表达呈现从弱 (在年轻细胞中占 4 % )到强 (在老化细胞中占 6 0 % )的趋势。结论 本实验结果为建立成纤维细胞衰老模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当归多糖(ASP)对衰老模型大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6~8周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10)、ASP正常组(n=10)、衰老模型组(n=10)和ASP衰老模型组(n=10)。药物注射完成第2天,取眼球血检测外周血常规,取股骨测定每根股骨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s)总数;CCK8测定BMNCs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BMNCs增殖周期与活性氧簇(ROS)含量;造血祖细胞混合集落(CFU-Mix)培养检测BMNCs形成集落能力;衰老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观察衰老BMNCs百分率;酶学法检测细胞总抗氧化能力(T-AOC);Western blotting检测P53和P21蛋白表达;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测P53蛋白表达及定位。 结果 与衰老模型组比较,ASP衰老模型组外周血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总数下降得到抑制;股骨BMNCs细胞数升高;增殖能力提高;形成CFU-Mix数增加;SA-β-Gal染色阳性BMNCs百分率显著降低; 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升高,细胞内ROS含量显著降低; T-AOC升高: P53和P21表达显著上调。 结论 ASP能延缓或拮抗D-半乳糖致大鼠骨髓造血细胞衰老,其机制可能与ASP抑制氧化应激,下调p53/p21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衰老对骨髓造血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贴壁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传代BMSCs至P3代时分组。对照组:常规培养;衰老组:常规培养基础上加入D-半乳糖(D-Gal)诱导BMSCs衰老,两组细胞分别培养48h。收集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BMSCs衰老。分离提取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在衰老组与对照组BMMSCs上种植正常BMMNCs共培养24h,收集上层悬浮BMMNCs。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多向造血祖细胞集落(CFU-Mix)半固体培养法检测细胞增殖及分化能力;SA-β-Gal染色观察衰老细胞百分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DCFH-DA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活性氧簇(ROS)水平;酶学法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衰老组BMSCs增殖能力显著下降,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增加,细胞分泌GM-CSF、SCF、IL-6、IL-1β水平明显降低,IL-2、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与衰老BMSCs共培养后,BMMNCs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上升,BMMNCs形成CFUMix集落数量明显降低,细胞周期呈现阻滞且细胞凋亡率上升,细胞内ROS、MDA含量上升,SOD含量下降。结论本实验中D-Gal成功复制了BMSCs衰老,衰老的BMSCs可诱导骨髓造血细胞衰老,其机制可能与BMSCs导致造血细胞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体外和体内衰老模型,观察BMSCs衰老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对照组:常规培养大鼠骨髓BMSCs,取第三代(P3)细胞继续培养48 h;体外衰老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D-半乳糖(D-Gal,终浓度30 g/L),作用48 h;体内衰老组:大鼠皮下注射D-Gal(120 mg/kg·d),qd×42 d;体内对照组:注射等时等量0.9%氯化钠溶液,模型完成第2天,分离培养BMSCs,取P3细胞进行实验。检测:CCK-8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周期和凋亡率;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观察BMSCs衰老百分率;DCFH-DA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簇(ROS)水平,酶学法检测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检测P16、P21、P53、CDK2和cyclin D表达。结果 D-Gal体外与体内致衰老组BMSCs增殖能力下降;细胞G0/G1期比例增高、S期比例降低(P0.05);SA-β-Gal染色阳性百分率上升(P0.05);胞内ROS、MDA上升,SOD下降(P0.05);P16、P21、P53表达上调,CDK2、cyclin D下调(P0.05)。结论 D-Gal在体内与体外均能构建BMSCs衰老模型,其机制与D-Gal诱导BMSCs氧化损伤和激活衰老信号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15.
衰老大鼠模型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衰老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生物学特点,为阐释机体衰老对造血诱导微环境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衰老模型组。衰老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D-半乳糖120mg/kg,qd×42;正常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等时与等量生理盐水。衰老动物复制完成后第2天,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s)进行髓系造血祖细胞混合集落生成单位(CFU-Mix)培养。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和传代BM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检测,CCK-8法测定BMSCs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观察衰老BMSCs百分率;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6、干细胞生长因子(SCF)含量;DCFH-DA荧光染色流式检测BMSC活性氧簇(ROS)水平;酶学法检测BMSCs内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16、P21、P53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衰老模型组大鼠CFU-Mix集落形成数量明显降低;BMSCs增殖能力显著下降;处于G0/G1期的BMSCs比例增高、S期细胞比例降低,细胞阻滞于G1期;SA-β-Gal染色阳性的BMSCs百分率显著上升;BMSCs培养上清液中IL-6、SCF含量明显下降;BMSC内ROS、MDA氧化损伤指标上升,SOD抗氧化指标下降;衰老相关蛋白P16、P21、P53表达明显上调。结论衰老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表现衰老相关生物学改变,其机制可能与氧化损伤激活衰老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异体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对朗格汉斯细胞的表型影响.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诱导下培养出朗格汉斯细胞.培养的朗格汉斯细胞与异体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共同培养后,检测其表型变化情况.随后将朗格汉斯细胞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后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程度.结果:诱导培养的朗格汉斯细胞低表达HLA-DR、CD80和CD86,不表达CD83.与异体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共培养后朗格汉斯细胞表型无明显变化,共培养后的朗格汉斯细胞无法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结论:与异体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共培养后,朗格汉斯细胞仍保持不成熟的状态,这提示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免疫原性较低,移植后不易引起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Rg1)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衰老及其机制。方法 MTT比色法筛选细胞增殖抑制的最佳浓度及时间,并以此浓度和作用时间进行细胞衰老的相关机理研究。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 SA-β-Gal染色检测阳性细胞;Colony-Assay检测集落形成能力;Southern blotting检测端粒长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形态。结果Rg1在体外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使K562细胞阻滞于G2/M期;并显著提高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P<0.05);降低细胞形成集落的能力;衰老相关蛋白P53、P21、P16、RB表达上调(P<0.05);端粒长度缩短(P<0.05);胞体增大,溶酶体体积增大、数目增多,线粒体体积增大,异染色质凝集等衰老形态学变化。结论 Rg1可能经由P53-P21-Rb、P16-Rb信号通路诱导K562细胞衰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当归多糖(ASP)对小鼠造血干细胞(HSC)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ASP调控HSC衰老的可能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衰老组、ASP干预对照组和ASP干预衰老组,衰老组采用X线全身均匀照射,建立小鼠HSC衰老模型;ASP干预衰老组在照射期间给予ASP灌胃;对照组和ASP干预对照组分别给予NS和ASP灌胃。免疫磁珠分离HSC,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和混合集落培养(CFU-Mix)观察HSC生物学特性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P16、P21、CDK2、CDK6、CyclinD及CyclinE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X线能显著增加衰老对照组HSC SA-β-Gal染色阳性率、G1期比例及P16、P21表达;降低CFU-Mix、S期比例及CDK6、CyclinD和CyclinE表达。与衰老组比较,ASP能显著抑制衰老HSC SA-β-Gal染色阳性率、G1期比例及P16和P21表达的增加;抑制S期比例、CFU-Mix、CDK6、CyclinD及CyclinE表达的减少;而对CDK2表达无影响。结论 ASP可能通过调节P16、P21、CDK6、CyclinD及CyclinE表达延缓小鼠HSC衰老。  相似文献   

19.
齐立杰  李琼  郭志坤 《解剖学报》2012,43(3):366-371
目的 探讨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MSCs)体外原代培养过程中衰老和凋亡变化。方法 用差速贴壁法对1月和24月龄小鼠(各30只)腹股沟脂肪组织的ADMSCs进行原代培养,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第3代ADMSCs表面抗原CD73、CD90和CD105的表达,比较两组细胞的形态差异和生长情况,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ADMSCs衰老情况,PI-Hoechst33342双染色观察ADMSCs的凋亡变化。 结果 两组体外原代培养的ADMSCs均贴壁生长,具有典型干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特征,两组ADMSCs CD73、CD90和CD105的表型一致。SA-β-Gal染色显示:原代培养的老年组ADMSCs衰老比例比幼年组多,1月组原代培养2~7d的ADMSCs阳性率分别为(3.87±1.34)%、(4.21±1.22)%、(9.00±0.98)%、(11.20±1.24)%、(9.50±2.19)%和(13.20±2.93)%;24月组分别为(8.67±1.05)%、(10.23±0.98)%、(12.80±0.78)%、(17.10±1.13)%、(19.80±1.59)%和(24.70±1.86)%。PI-Hoechst 33342染液双染显示:1月组原代培养2~7d的ADMSCs凋亡率分别为(22.1±1.4)%、(36.7±1.62)%、(11.7±1.45)%、(38.4±1.57)%、(6.5±1.32)%和(11.3±1.63)%;24月组4~7d的ADMSCs凋亡率分别为(29.4±1.72)%、(37.6±1.64)%、(19.4±1.29)%和(18.9±1.25)%。 结论 老龄ADMSCs增殖能力下降,衰老、凋亡和坏死的细胞比例增加;随着ADMSCs原代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衰老增加,但凋亡和坏死无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肉瘤细胞(OS)能否脱逸化疗至细胞衰老和再增殖;评价逃逸衰老的细胞成瘤能力,从新的角度解释骨肉瘤复发的机制。方法多柔比星(DOX)诱导骨肉瘤细胞U2OS和MG63制备衰老的细胞模型,SA-Gal染色法检测细胞衰老;Western blot检测衰老相关分子。更换成不含DOX的培养基培养75 d,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和计算脱逸率。而后分为3组:对照组、衰老细胞组和脱逸衰老细胞组,琼脂糖克隆实验检测集落形成和裸鼠成瘤实验检测成瘤能力。结果超过90%的U2OS和MG63呈SA-Gal染色阳性;衰老相关的细胞分子p-p53、p-Rb和p-γH2AX明显升高(P<0.05)。75 d后,观察到有细胞重新增殖(脱逸率百万分之一),具有集落形成和裸鼠成瘤能力。结论衰老的骨肉瘤细胞能够脱逸细胞衰老状态重新增殖并具有成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