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据野外观测,利用岩石切片、薄片鉴定和孔隙度与渗透率测试等分析手段,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巴楚五道班和柯坪硫磺沟两处奥陶系露头中钙华沉积进行研究,并应用地貌学和岩溶动力学对这些钙华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钙华沉积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可作为一种优质储层;巴楚五道班奥陶系钙华沉积成因为富含CO2的大气淡水溶蚀灰岩,在地下形成暗河,在暗河出口处的沼泽地带,由于压力下降,温度上升,造成岩溶水中CO2逸出,CaCO3大量沉淀形成钙华;柯坪硫磺沟奥陶系钙华沉积的成因为裂缝溶蚀扩大形成溶洞,然后由钙华沉积物分期沉淀而成.  相似文献   

2.
针对全球范围内CO2排放量逐年增加,CO2大气浓度逐年上升的现实,基于国家能源统计数据(2006~2009年),对中国各省区的CO2排放总量、排放强度进行计算,并结合遥感反演的同期我国区域范围大气CO2柱体浓度数据,通过分析发现两者的时空分布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基于以省区为单位比较相关性,表明化石燃料排放的CO2确实是CO2浓度变化的一个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原硅酸钙在铝酸钠溶液中的反应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aO和SiO2为原料合成2CaO·SiO2,通过测定SiO2浓度分析原硅酸钙反应活性的变化规律;基于质量守恒,计算渣中钠硅渣和钙硅渣分配比例.实验结果表明,在铝酸钠溶液体系中,反应时间的延长、氧化铝浓度的升高均有利于原硅酸钙的分解和溶出液中二氧化硅浓度的升高,溶出液中二氧化硅浓度最高增幅可分别达到9.97倍和11倍;同时,温度升高会显著促进原硅酸钙的分解与钙硅渣的生成,在136 ℃反应1 h后二氧化硅总反应率可达43.06%;在铝酸钠溶液中加入碳酸钠,可能因"协同效应"而促进原硅酸钙的分解;铝酸钠溶液苛性比变化对原硅酸钙的分解影响不明显.随着纯铝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升高,原硅酸钙的Zeta电位绝对值增大,其原因可能是溶剂化层相应的Al(OH)4-,CO32-和OH-含量增多,有利于原硅酸钙的分解.  相似文献   

4.
林木根源有机C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根源有机C包括根系通过根枯落物、根系(根共生菌丝)分泌物和根共生菌周转3条途径向土壤输入的有机C.它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潜在的C汇.综述了根源有机C与其微生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虽然对根系寿命的变化尚不清楚,但CO2浓度升高将导致根系生物量、生产量、死亡量和分泌物的增加;同时,CO2升高亦促使根共生菌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了共生菌的C归还潜力,表明CO2升高使根源有机C的输入增加了.CO2浓度升高情况下,根系化学性质(根N浓度降低)和形态特征(根直径增加)的这些变化均有利于增加土壤C的吸存;而根分布深度的降低则对土壤C吸存不利;CO2浓度升高对根分泌物和根共生菌质量的影响研究则极少.CO2浓度升高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组成的变化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CO2浓度升高下林木根源有机C对森林长期C吸存的贡献仍很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合山煤在O2 /CO2 方式下SO2 的生成特性 .结果表明在O2 /CO2 方式下 ,由于燃煤的燃烧特性和钙基吸收剂的煅烧分解特性不同于传统燃烧方式 ,SO2 的生成速度加快 ,生成量较空气气氛下大为减少 ,钙基吸收剂的脱硫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表明O2 /CO2 方式有利于钙基吸收剂高温脱硫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高,造成“温室效应”,并引起地球变暖,极地冰雪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有些学者通过模拟研究,认为如果CO2排放量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温度将会增加2-4℃。如果按照现在CO2的排放速度,50年后全球温度将升高1.5-4.5℃,海平面将上升20-140厘米。  相似文献   

7.
大气中CO2浓度持续增加造成全球温度升高及环境变化,为了缓解温室效应和实现CO2的充分利用,可制备直接从大气中捕获且在温和刺激条件下释放CO2的吸附剂.本文研究通过聚乙烯亚胺修饰SBA-15,并用偶氮苯基团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光响应性CO2吸附剂,通过TEM、FI-IR、BET、TGA对该吸附剂进行结构表征,在低浓度常温常...  相似文献   

8.
利用开顶式培养室,通入含不同浓度CO2的空气,研究在CO2浓度升高的条件下垂枝藓(Rhytidi-um rugosum)及塔藓(Hylocomium splendens)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500μmol.mol-1 CO2时垂枝藓株高表现为下降趋势,而塔藓表现为升高趋势;在700μmol.mol-1 CO2时塔藓的生物量上升,而垂枝藓的生物量下降,两者的生物量与株高之比都有所增加.因此,在高CO2浓度环境中,塔藓的适应性更强;高浓度CO2促进植物侧向生长,但对叶绿素的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是爆发有害藻华的常见藻种,也是危害海洋渔业的赤潮生物之一,广泛分布在全球近岸海域.随着大气CO2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及人类活动导致陆源营养盐入海通量的增加,在河口及近岸海域频发藻华.本研究通过调控营养盐浓度、CO2浓度和温度,探讨了当前气候变化趋势下赤潮异弯藻生长对营养盐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在所有CO2浓度和温度条件下,低磷组的赤潮异弯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速率均显著低于高磷组的;当CO2浓度升高时,赤潮异弯藻细胞最大密度和比生长速率均显著提高;当同时升高CO2浓度和温度时,其比生长速率再次显著增加;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对不同CO2浓度和温度的响应在4种营养条件下类似.该研究表明,磷浓度是控制赤潮异弯藻生长的主要因子,在未来气候条件下赤潮异弯藻爆发藻华的强度和风险不断增加.控制营养盐的增加,特别是磷酸盐浓度,可能是防控赤潮异弯藻爆发的关键手段之一.该研究结果可为近岸水域的海洋生态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喜焕  刘宁  郭建民 《贵州科学》2006,24(2):71-74,67
本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Li-cor,Inc.USA)研究了杨梅属接杨梅、杨梅植物叶片的Pn、Gs、Tr、WUE等参数对短期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并运用光合作用辅助软件计算了它们的Rday、CCP、Amax、Vcmax、Jmax.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过程中,2种植物Pn和WUE增大,而Gs和Tr降低,Gs和Tr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它们的Rday、CCP、Amax没有显著差异,而Vcmax、Jmax为矮杨梅大于杨梅.研究认为,短期CO2浓度升高有利于增强两植物的保水能力、抗旱性,有利光合作用的进行.两植物相比较,总的情况是短期内矮杨梅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大于杨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O2浓度升高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光合特性和单萜烯释放的影响,以了解马尾松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开顶式气室(OTC),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设置1 000、750、550 μmol/mol 3个CO2熏气浓度梯度,并与未经CO2熏气处理的OTCs中CO2平均浓度(437 μmol/mol,CK)进行对比,研究了中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幼苗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及单萜烯释放的变化规律。【结果】经过60 d的浓度为750及1 000 μmol/mol CO2熏气处理,马尾松幼苗的叶绿素总含量下降约 17.54%和29.82%;60 d高浓度CO2处理的马尾松幼苗在环境大气中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浓度为1 000 μmol/mol CO2处理组最低;相较于对照组,CO2浓度升高使马尾松幼苗的单萜烯释放速率下降,在60 d时达到显著水平。马尾松幼苗的单萜烯释放速率与叶片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CO2浓度条件下,马尾松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下降可能是单萜烯释放速率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超重力反应器对乙醇胺(MEA)-乙醇溶液用于沼气脱碳的吸收性能进行了研究,将批式解吸工艺用于沼气脱碳,对使用了加热器的MEA-乙醇富液的批式解吸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进液量、进液MEA含量和转子转速的升高以及进气量、进气CO2含量的降低会提升脱碳效果;最佳转子转速为1 000 r/min,此时当进入超重力反应器的n(CO2)/n(MEA)<0.4时CO2去除率可以接近100%;解吸液CO2负荷最低可以达到0.03 mol/mol;在MEA浓度4.92 mol/L、解吸时间20 min时,单位解吸能耗(释放单位质量CO2的能耗)达到最低,为3.17 MJ/kg,此时解吸液负荷为0.16 mol/mol。批式解吸可以通过控制解吸时间准确地调节解吸液CO2负荷,吸收-解吸循环次数的增加不会导致脱碳效果的恶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超重力反应器对乙醇胺(MEA)-乙醇溶液用于沼气脱碳的吸收性能进行了研究,将批式解吸工艺用于沼气脱碳,对使用了加热器的MEA-乙醇富液的批式解吸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进液量、进液MEA含量和转子转速的升高以及进气量、进气CO2含量的降低会提升脱碳效果;最佳转子转速为1 000 r/min,此时当进入超重力反应器的n(CO2)/n(MEA)<0.4时CO2去除率可以接近100%;解吸液CO2负荷最低可以达到0.03 mol/mol;在MEA浓度4.92 mol/L、解吸时间20 min时,单位解吸能耗(释放单位质量CO2的能耗)达到最低,为3.17 MJ/kg,此时解吸液负荷为0.16 mol/mol。批式解吸可以通过控制解吸时间准确地调节解吸液CO2负荷,吸收-解吸循环次数的增加不会导致脱碳效果的恶化。  相似文献   

14.
根据黑河市森林调查的实测数据和1971—2011年间森林火灾的统计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大量野外火烧迹地的调查,结合实验室的控制实验,确定森林火灾碳排放的各计量参数,并利用排放因子的方法,估算了黑河市41年间森林火灾碳排放量和含碳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41年间黑河市森林火灾碳排放量为4.00×107 t,年均排放量为9.76×105 t,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碳排放量的8.63%; 含碳气体CO2、CO、CH4和非甲烷烃(NMHC)的排放量分别为1.24×108、6.51×106、4.30×105和3.47×105 t,年均排放量分别为3.01×106、1.59×105、1.05×104和8.46×103 t,分别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各含碳气体排放量的7.42%、5.86%、9.37%和7.49%。研究发现针阔混交林型的森林火灾面积占总过火林地面积的42.73%,由于该林型燃烧效率较低,其森林火灾中的碳排放量仅占排放总量的29.61%,且CO2的排放因子较低,其CO2排放量仅占CO2总排放量的30.11%。同时研究表明,黑河市年均碳排放对该市的碳循环与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合理的林火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15.
林业碳汇提升的主要原理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低大气CO2含量、缓解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科学界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林业碳汇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独特的作用。林业碳汇不仅是森林碳汇,林产品碳汇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林业碳汇潜力提升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和全产业链林产品碳汇的调控过程,主要包括无机碳的植物固定(光合过程、净生产力等)、土壤有机碳的周转与固定(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分解与黏土固定)、林产品碳的固持(林产品产量、木材转换效率、种类和使用寿命等)等3方面的调控原理。笔者从森林碳汇和林产品碳汇两个维度阐述了提升林业碳汇的主要原理、方法或途径。提升林业碳汇潜力的主要途径包括:①通过适地适树、适钙适树人工造林,以增加森林面积;②以完善森林经营措施来增加森林净生产力;③利用矿质黏土对有机碳的保护来增加森林土壤碳汇;④提升林产品产量和改进林产品用途以增加其寿命。在全球尺度上,增加森林面积或提高森林净生产力3.4%,或用可再生能源替换薪炭木材,再将薪炭木材用于制造锯材和人造板,都可以连续30 a每年增加1 Pg的碳汇量。减少全球森林火灾面积1/4或增加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0.23%,也可以增加碳汇1 Pg。此外,林业固碳还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  相似文献   

16.
基于长三角地区1995—2018年数据,从总体水平、产业层次、区域层次等角度分析,探究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着长期互为正向影响的关系,且具有积极性的影响,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二者之间存在单方向的线性关系,经济...  相似文献   

17.
CO2 作为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GOSAT L4B全球分布数据,分析全球及中国地区近地面CO2 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北半球近地面CO2 含量明显高于南半球,CO2 年增长率约2 ppm。全球高值区主要出现在东亚、俄罗斯、欧洲和美国等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地区。北半球近地面CO2 含量季节分布显示,冬季的CO2 含量最高,夏季最低。中国区域近地面CO2 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东西差异显著,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特征,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中国华北和长三角地区。中国范围内近地面CO2 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月平均含量4月(春季)升至最高值,为396.5ppm;7月(夏季)降至最低值,为382.8 ppm。  相似文献   

18.
2013年5-7月对三峡水库库区干流及支流草堂河水体CO2分压(pCO2 )进行走航观测. 结果表明: 夏季草堂河表层pCO2 为15.8226.4 Pa, 三峡水库库区干流表层pCO2为198.8261.1 Pa. 对支流草堂河剖面监测发现, 表层pCO2 最低为15.8 Pa, 随着深度增加, pCO2快速增加, 在水深5 m后逐渐稳定, 最大值为294.2 Pa. 通过计算, 支流草堂河在5, 6, 7月的CO2通量分别为16.46, −4.91和30.85 mmol·m−2·d−1, 库区干流CO2通量为45.83 mmol·m−2·d−1. 因此, 三峡库区干流表现为CO2的“源”, 支流草堂河CO2释放远小于库区干流, 6月份表现为“汇”.  相似文献   

19.
针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压裂垂向改造程度低的问题,基于真三轴水力压裂模拟试验研究CO2与胍胶复合压裂相比于常规水基和超临界CO2压裂缝高扩展的优势.创新性建立一套针对天然页岩的水平井多段压裂模拟试验方法,并通过试样剖分、CT扫描和声发射监测等方法综合确定多段压裂裂缝形态和破裂机制.结果表明:低黏度滑溜水和超临...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两个化学反应(1)CO2+H2O→H2CO3和(2)H2CO3+3H2O→H2CO3·3H2O,采用量子化学方法,优化获得反应物和产物分子结构,计算其红外振动光谱和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数据,确定这些化合物对红外辐射的吸收与强度.研究发现,反应(1)和(2)能自发发生反应,产生H2CO3和H2CO3·3H2O(三水碳酸);H2CO3具有较强的红外辐射吸收(重要的吸收频率1 919.9 cm-1和强度426.7 km/mol等),H2CO3·3H2O具有很强的红外辐射吸收(重要的吸收频率3 145.9 cm-1和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