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等对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偏少,生成源地整体偏西;台风强度偏弱,但有多个台风出现了快速增强,其中台风“烟花”“灿都”的24 h强度增幅达40 m·s-1,为近30 a少见;2021年先后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另有2个台风影响我国。在登陆台风中,4个登陆华南的台风强度均弱于历史平均值。所有登陆台风在登陆后的维持时间都明显高于历史均值,特别是台风“烟花”为历史上登陆华东后维持时间最长的台风,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2.
2017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皘  钱传海  张玲 《山东气象》2018,38(2):1-11
2017年总计27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其中8个在我国沿海登陆。台风生成时间集中于7—8月,生成源地较多年平均偏西5°,南海台风数(8个)较多年平均(4~7个)明显偏多,台风登陆点集中在广东沿海,气旋峰值强度(30.9 m·s-1)较多年平均(40.3 m·s-1)明显偏弱,登陆台风的平均登陆强度(29.0 m·s-1)较多年平均(32.8 m·s-1)偏弱。台风雨水情呈现降雨范围广、暴雨强度大,主要江河平稳、部分中小河流超警戒水位的特征。使用实时业务定位、定强及降水、大风、水文观测数据,针对2017年影响我国的10个台风个例的气象水文特征及社会经济影响做出详细分析。“天鸽”为2017年登陆中国最强的台风,导致灾损最为严重,其与“帕卡”在4 d内先后登陆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珠三角地区,造成损失叠加。  相似文献   

3.
应用中央气象台业务实时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对2019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活动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强度及风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201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9个台风生成,较多年平均值偏多2个;秋季台风异常活跃,生成数较常年明显偏多;台风整体强度偏弱,超强台风数与常年持平;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多年平均值略偏少;登陆台风平均强度较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弱,但台风“利奇马”登陆强度强、风雨影响重。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定位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活动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强度及风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3个台风生成,较多年平均值(27.0个)偏少4.0个;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多年平均值(7.0个)偏少2.0个。2020年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有:台风生成源地明显偏西;生成总数偏少,极值强度偏弱;7月“空台”,是1949年以来历史首次;8月台风活跃,出现多个近海快速增强的台风;8月下旬至9月上旬,3个台风连续北上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历史罕见;10月生成的台风个数较常年偏多,先后影响我国南海或中南半岛。  相似文献   

5.
评定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业务定位定强、路径和强度预报精度,结果表明:2022年,官方台风预报机构的定位误差与台风强度等级呈负相关;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在各强度等级的定位平均误差最小,全年定位平均误差(15.4km)较2021年(19.7km)减小21.8%,定强平均绝对误差(1.3m·s-1)较2021年(1.4m·s-1)略减小。主观预报和客观预报方法的路径预报平均误差较2021年普遍有所减小,而强度预报平均绝对误差较2021年普遍有所增大。SSTC、CMA-TRAMS和ECMWF-IFS路径预报技巧评分相对较高。NCEP-GFS、JMA-GSM、CMA-TRAMS和CMA-TYM强度预报系统性偏差不明显,NCEP-GFS、HWRF和CMA-TRAMS强度预报技巧评分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吕心艳  许映龙  董林  高拴柱 《气象》2021,47(3):359-372
利用1949-2018年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2018年中央气象台的台风路径强度实时预报、ECMWF数值预报以及NCEP逐日高分辨率海温RTG_SST(0.083°×0.083°)等资料,对2018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2018年台风生成频数偏多,生成源地偏东,南海台风活跃;...  相似文献   

7.
高拴柱  董林  许映龙  钱奇峰 《气象》2018,44(2):284-293
利用历史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16年台风最佳路径实况和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强度实时预报资料,以及ECMWF数值预报和集合预报产品,对2016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月的淡季空台风和盛夏秋季多台风现象均与2016年〖JP2〗赤道海温由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有关;长时效路径预报误差有时异常偏大,可能与集合预报产品的发散度很大有关,但是如果能够掌握数值天气预报对大尺度天气系统预报的系统性偏差,也可以做出精度更高的预报;24 h强度预报误差超过了5 m·s-1,这种现象在过去十多年的业务预报中并不多见,个别最大误差竟达20~26 m·s-1。〖JP〗强度预报的大误差与强度预报中没有定量产品可供参考有关,定性地分析台风强度变化规律对于提高强度预报作用很小,所以急需建立和发展定量和精细化的强度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8.
董林  高拴柱  许映龙  吕心艳  黄奕武 《气象》2019,45(9):1322-1334
利用历史台风最佳路径、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强度实时预报,以及ECMWF数值预报和NCEP海温实况等资料,对201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台风生成具有源地偏西、南海台风偏多和台风群发特征明显等特征;台风活动具有年度活跃程度低、台风极值强度偏弱和超强台风异常偏少等特征;台风登陆具有登陆台风个数多、登陆地点偏南、登陆强度偏弱等特征。对2017年度的预报误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4、48、72、96和120 h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分别为74、137、233、318、428 km,各时效误差均较2016年有所增加;但与日本、美国相比,除120 h外,中国路径预报水平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24、48、72、96和120 h台风强度误差分别为3.6、5.4、6.6、7.4和6.8 m·s-1,较2016年有所减小,24 h误差为历史最低值。强度预报水平居于日本、美国之间。另外,2017年最主要的预报难点是双台风或多台风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近海快速加强台风的强度预报。  相似文献   

9.
周冠博  柳龙生  董林  王皘  许映龙 《气象》2022,48(4):504-515
利用1949—2019年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20年中央气象台的台风路径和强度实时预报资料、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0.25°×0.25°),以及NCEP RTG_SST海温分析产品等,对202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预报难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  相似文献   

10.
对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23个编号台风的定位定强精度以及路径、强度、登陆点预报精度进行了评定.评定结果表明:2020年,中央气象台的平均定位误差为22.7 km,平均定强误差为1.3 m·s-1,与2019年相比定位误差略偏大,定强误差则略偏小.自2013年以来,72 h以内的主观和客观台风路径预报性能并没有实...  相似文献   

11.
201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预报精度评定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汤杰  陈国民  余晖 《气象》2011,37(10):1320-1328
按照《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的相关要求,本文对2010年中央气象台编号的14个台风(即1001~1014号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以下统称为台风)的业务定位和业务预报精度进行了评定。评定结果表明:国内各家综合预报24h,48h和72h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110.0 km(1392次)、210.6 km(945次)和322.4 km(364次),比2009年相应预报时效有一定减小。国内外各家数值模式同样本比较显示:欧洲中心数值模式(ECMWF)在不同时效路径预报中均表现最好,日本数值模式(JAPN)表现其次。相对于国内各家数值模式,上述两家国外模式的路径预报表现出一定优势。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各数值模式与ECMWF模式更大的路径预报水平差距是由于台风移动方向预报差距,而台风移动速度预报相对较好;而日本数值与ECMWF模式的差距更主要的体现在移动速度方面。我国各家模式与ECMWF数值模式初始时效(12 h和24 h)的预报差距比后续预报时效(36 h和48 h)大。随着预报时效延长,国内数值模式与ECMWF模式的预报差距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12.
2017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预报精度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国民  张喜平  白莉娜  万日金 《气象》2019,45(4):577-586
以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最佳路径数据集为依据,对2017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热带气旋定位精度及路径、强度和登陆点预报精度进行了评定。评定结果表明:2017年定位总平均误差为26.7 km,比2016年略偏大。无论是主观预报还是客观预报方法,近两年在72 h以内的路径预报整体水平并没有超越2015年。2017年,中央气象台除了对台风纳沙在台湾宜兰的24 h登陆点预报较差外,其余台风的24 h登陆点预报误差基本在65 km以下。采用不同机构的最佳路径或实时定位定强数据作为参考会对精度评定的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TC)数据、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划分为:西行路径、西北行路径、转向登陆中国路径、转向中日之间路径、转向登陆日本路径、转向日本以东路径和140°E以东路径。利用超前滞后回归方法,合成分析了6—10月不同路径台风对应的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的低频环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925hPa越赤道气流及与其相联系的经向风存在明显10~20d准双周振荡现象,且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低频越赤道气流强度、演变特征影响着西北太平洋低频气旋的位置和移动方向,调节风场强辐合带与季风槽的位置与强度,继而对台风生成位置、移动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初步认为,强向北低频越赤道气流分量有利于北侧低频气旋加强和向北传播,继而使得强辐合带、季风槽位置偏北,台风易于在此区域生成且沿着强辐合带位置移动。而弱向北低频分量或向南低频分量则不利于台风转向移动。  相似文献   

14.
张宇昕  沈阳  马旭林 《气象科学》2021,41(4):463-470
西北太平洋地区晚季(10—12月)66%的热带气旋可以发展成为台风,其比率高于盛夏季节。基于贝叶斯突变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晚季台风频数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转折,即相对于1979—1997年,台风频数在1998—2016年显著减少。台风生成的空间分布情况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总体呈减少状态,减少最多的区域出现在东南部(0°~17.5°N,135°~180°E)。相应的,台风生成潜在指数(Genesis Potential Index, GPI)在该区域也明显减小。通过对比分析涡度、垂直切变、相对湿度和最大潜在强度四个主要因子对GPI变化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表明动力因子(垂直切变和涡度)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数的年代际变化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海台风路径预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春霞  周家斌 《气象》1995,21(8):26-29
利用预测误差平方和最小准则的逐步算法对台风路径进行拟合和预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PRESS方法得到的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因而,PRESS方法同逐步回归一样,也是一种预报台风路径客观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ENSO与南海台风活动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能  周家德 《气象》1989,15(4):9-14
本文对厄尔尼诺年和反厄尔尼诺年的当年和来年,弱南方涛动和强南方涛动的当年和来年的南海台风(包括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台风和南海生成的台风)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当年南海台风偏少,来年南海台风偏多,来年9—11月最显著。此外,厄尔尼诺年在广东登陆的台风偏少,在广西登陆的偏多;反厄尔尼诺年相反。厄尔尼诺年来年7—9月登陆两广的台风、强台风偏多。统计资料还表明,厄尔尼诺年登陆我国的台风纬度偏南,反厄尔尼诺年偏北。反厄尔尼诺年来年登陆我国的台风纬度偏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