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青光眼和正常眼视乳头筛板区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Nogo-C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4—03/07—21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和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完成。步骤:①用532-二极管激光对16只正常SD大鼠的右眼行跨越角膜缘小梁网激光光凝。②Tonopen眼压计测量双眼眼压变化。⑧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Nogo-C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模型组16眼和非模型组16眼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模型组、非模型组眼压情况:模型组激光光凝之后的眼压呈上升趋势,第3天显著高于非模型组[(3.12&;#177;0.01),(2.29&;#177;0.03)kPa,P〈0.01],一直持续60d均显著高于非模型组[(3.29&;#177;0.03),(2.30&;#177;0.02)kPa,P〈0.01]。②大鼠模型组、非模型组眼球标本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大鼠高眼压后60d,视乳头筛板区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Nogo-C表达强、密度高,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红色荧光、Nogo-C绿色荧光以及红色和绿色叠加后的黄色荧光(灰度值)显著高于非模型组(19.13&;#177;0.12,17.82&;#177;0.23,18.30&;#177;0.14比3.11&;#177;0.15,6.52&;#177;0.16,4.16&;#177;0.20,P〈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青光眼神经纤维的进一步损害和抑制了神经纤维轴索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吗啡耐受对大鼠痛行为的影响和脊髓后角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阳性产物表达的变化,探讨吗啡耐受对大鼠脊髓后角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9在同济医院麻醉研究室完成。①造模: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吗啡耐受组,每组9只。在大鼠L3~5背部纵形切口,将细聚乙烯导管向头端插入蛛网膜下腔2cm,置管后第4天,对照组和吗啡耐受组分别经导管注射生理盐水10μL和吗啡10μL(20μg),1次/d,连续5d。吗啡耐受组注射吗啡后第6天,鞘内注射吗啡10μL(5μg)进行吗啡激发实验。②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状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情况,同时计算平均吸光度值和积分吸光度值,表示星形胶质细胞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强度(A值越大表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越强)。③测定热伤害性缩腿反应潜伏期及非伤害性机械刺激的敏感程度:置管后第3天分别测定缩腿反应潜伏期和机械性触痛痛阈作为基础值。给药第6天吗啡激发试验前测定机械性触痛痛阈,吗啡激发实验后测定缩腿反应潜伏期,并计算最大镇痛效率。结果:1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置管第3天及激发实验前缩足总数的变化:置管第3天的两组大鼠缩足阳性总次数基本相近犤(0.11±0.33)次犦,第6天吗啡激发试验前,对照组的缩足总数变化轻微,而吗啡耐受组缩足阳性总次数增多犤(10.66±1.41)次,(P<0.01)犦。②吗啡激发后的最大镇痛效率:对照组显著高于耐受组犤(59.20±4.00)%,(8.86±1.42)%,(P<0.01)犦。③脊髓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产物相对面积、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对照组分别少于吗啡耐受组犤3.417±0.268比6.530±0.423(P<0.01),0.357±0.024比0.520±0.025(P<0.01),1.689±0.303比2.310±0.314(P<0.01)犦。结论:脊髓吗啡耐受导致触诱发痛,激活脊髓后角星形胶质细胞,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在吗啡耐受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臂丛损伤修复中脊髓前角胶质纤维酸性蛋自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3年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成年雄性SD大鼠65只,其中对照组5只,实验组60只。建立3种臂丛损伤模型:右C7前根撕脱组(A组);右C7前根撕脱+同侧C5-T1后根离断组(B组);右C7前根撕脱+右C5与C6之间脊髓半横断组(C组)。术后1,3,7,14d采用联合行为评分对各组大鼠的神经缺失症状进行评分;评分后取C7节段脊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选用大鼠65只,其中实验组中C组术后12d死亡1只,进入实验结果分析共64只。①臂丛损伤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A组〈B组〈C组,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A组1,3,7,14d依次为141.5&;#177;2.1,150.1&;#177;6.4,158.4&;#177;5.0,169.3&;#177;1.6;B组为156.7&;#177;1.9,160.2&;#177;1.9,172.5&;#177;3.5,190.1&;#177;3.2;C组为162.7&;#177;5.1,183.3&;#177;1.7,191.2&;#177;3.7,228.7&;#177;4.2;对照组均为127.6&;#177;2.2;P〈0.01)。②损伤各组联合行为评分1~14d呈降低趋势。③A,B,C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与对应组联合行为评分之间均呈负相关(r=-0.956 - -0.993,P〈0.01);结论:臂丛撕脱伤诱导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持续升高,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损伤和修复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关于成年哺乳类动物脊髓损伤后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特征和来源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在其中的作用尚无肯定性结论。目的:通过分析成年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及减压后巢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特征和来源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在其中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3/10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选择成年健康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中度组(压迫物占椎管矢状径的40%)、重度组(压迫物占椎管矢状径的60%)及重度压迫损伤24h后减压3d、10d组,每组10只。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压迫临近段(距压迫边缘至5mm)脊髓灰质和白质内nestin的阳性表达并测量其灰度值。②各组大鼠脊髓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50只大鼠均进入实验分析。①中度压迫组(白质235.33&;#177;6.48,灰质196.28&;#177;6.55)、重度压迫组(白质190.45&;#177;4.91,灰质173.15&;#177;5.98)及重度压迫损伤减压后3d组(白质198.39&;#177;3.24,灰质180.38&;#177;4.51)和减压后10d组白质(202.55&;#177;3.54)中巢蛋白均有明显表达(P〈0.05),以重度压迫组最为显著(P〈0.01)。减压10d组的灰质和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的巢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损伤组脊髓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增多、胞体肥大,突起增粗、增长。结论:成年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及减压后早期存在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对脊髓具有重要的营养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局灶性的脑缺血预处理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的影响,以及给予乐脉颗粒干预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和眼科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①预缺血组:二次线栓法建立脑缺血耐受模型,预缺血10min,3d后给予大脑中动脉完全阻塞2h,再灌注22h。②假手术组:未进行缺血预处理,而单纯暴露动脉处的解剖结构10min,余同预缺血组。⑧乐脉颗粒组:预缺血10min,给予乐脉颗粒(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香附,木香等组成)1.5g/(kg&;#183;d)灌胃,3d后给予大脑中动脉完全阻塞塞2h,再灌注22h。各组大鼠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4分,0分为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4分为不能自发行走);在再灌注22h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测定脑梗死体积;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比较各组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以评估脑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正常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体积:乐脉颗粒组明显小于假手术组与预缺血组[(96.84&;#177;4.99),(147.62&;#177;4.70),(114.33&;#177;7.81)mm^3,P〈0.01]。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乐脉颗粒组显著低于预缺血组(2.06&;#177;0.08,2.18&;#177;0.22,P〈0.01),两组均低于假手术组(3.18&;#177;0.16,P〈0.01)。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的IA值:预缺血组与乐脉颗粒组均高于假手术组(6610.83&;#177;741.43,11937.70&;#177;868.34,3500.53&;#177;143.34,P〈0.05,0.01),但乐脉颗粒组增高更为明显。④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的IA值:乐脉颗粒组高于预缺血组和假手术组(9773.58&;#177;614.77,5459.82&;#177;605.14,2666.12&;#177;359.72,P〈0.01);预缺血组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①局灶性缺血预处理10min能够对3d后的SD大鼠脑再梗死提供脑保护,诱导缺血耐受的形成。②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通过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加减少神经元的损伤,乐脉颗粒能够增强这一效应。  相似文献   

6.
李清  刘菊英  周青山  朱涛  秦成名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2):187-189,F0003
背景:氯胺酮是临床常用的静脉全麻药,静脉或硬脊膜外腔用药都有镇痛作用,它是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过度激活诱导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麻醉科。 材料:实验于2003-09/2005-01在郧阳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完成。由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新生两三天Wistar大鼠。 方法:取Wistar大鼠T11~L6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鉴定星形胶质细胞纯度达98%后用于实验。将培养细胞24孔板随机分为6组(每组9份):①对照组加Hanks液50μL。(爹N-甲基-D-天冬氨酸组加药浓度为100μmol/L。(爹氯胺酮组加药浓度为1mmol/L。④100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0.1mmol/L氯胺酮组。⑤1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0.5mmol/L氯胺酮组。⑥1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1mmol/L氯胺酮组。1mmol几氯胺酮为临床镇痛剂量。培养24h后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免疫细胞化学观察Bcl-2蛋白和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 主要观察指标:①Bcl-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苏木精-伊红复染细胞着色及形态学变化。②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③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结果:①Bcl-2平均吸光度值似)作为半定量测量Bcl-2蛋白表达水平:1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0.0544&;#177;.021,0.108&;#177;0.039,P〈0.01],1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1mmol/L氯胺酮组高于1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组,差异显著[分别为0.148&;#177;0.045,0.054&;#177;0.021,P〈0.01]。②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1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25.26&;#177;6.13)%,(5.66&;#177;2.24)%,P〈0.01],1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1mmol/L氯胺酮组低于1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组,差异显著[分别为(24.41&;#177;4.82)%,(25.26&;#177;6.13)%,P〈0.01]。③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1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使星形胶质细胞内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1mmol/L氯胺酮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该效应在临床镇痛剂量以内有明显量效关系,与N-甲基-D-天冬氨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1mmol/L氯胺酮组与对照组相比、1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0.1mmol/L几氯胺酮组与N-甲基-D。天冬氨酸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过度激活可诱导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凋亡,适量氯胺酮显著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增强星形胶质细胞Bcl-2蛋白表达,同时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乙醇灌胃致大鼠海马区神经胶质细胞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S-100B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9在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学教研室完成。选用3月龄Wistar雄性大鼠60只,完全随机分为正常组、灌胃1,2,4,6,8周组6组,每组10只,各灌胃组按8g/(kg&;#183;d)乙醇灌胃,依周数喂养结束后取大鼠脑组织,常规制片,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S-100B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HPIAS-1000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S-100B阳性细胞计数行定量分析,进行各灌胃组与正常组的比较。结果:60只Wistar大鼠中灌胃8周组于喂养第7周死亡1只(死亡原因为乙醇误灌入肺内,造成急性肺水肿而死亡),其余各组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形态学改变:正常神经胶质细胞胞体轮廓清晰,星状突起纤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分布于胞浆及星状突起中。S-100B阳性染色也见于胶质细胞中,均匀分布于胞浆中。随灌胃周数增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胞体变大、形态各异,突起增多明显且粗大不规则,S-100B阳性细胞体积有所增大,胞浆丰富显色较深。②灌胃1,2,4,6,8组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S-100B免疫反应产物阳性细胞计数值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计数:(76.49&;#177;6.43),(84.20&;#177;3.17),(92.60&;#177;4.81),(138.20&;#177;5.52),(142.12&;#177;6.41),(29.32&;#177;2.42)个,F=883.62,P〈0.051.IS—100B阳性细胞计数:(196.96&;#177;11.47),(182.22&;#177;17.28),(215.88&;#177;15.50),(239.70&;#177;14.95),(254.92&;#177;23.42),(115.53&;#177;11.62)个,F=99.88,P〈0.051。结论:乙醇使大鼠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S-100B的表达增加,增加的程度与乙醇灌胃时间有关。随着灌胃时间的延长,大鼠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S—100B的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鼠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在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03/09在暨南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完成。健康BABL/c小鼠按雌雄2:1的比例合笼过夜,第2天分开并检查。以见到阴栓为怀孕的标准,计为孕0.5d。分离孕13.5d BABL/C胎鼠肝脏,贴壁法收获胎肝间充质干细胞。用以下方案进行诱导: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10μg/L 4d;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10μg/L和成纤维生长因子8(10μg/L)4d;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1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0μg/L以及2%的B27 4d。观察诱导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于诱导0,4,12d收获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神经特异性基因表达;免疫细胞染色检测神经特异性蛋白的表达。以上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①形态学变化:经贴壁法分离的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呈均质梭形。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诱导3d,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开始变圆并聚集,呈神经干细胞样形态。经成纤维生长因子8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进一步诱导后,大部分细胞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极少数细胞呈星形胶质细胞样形态。②胎肝间充质干细胞经过神经生长因子的顺序诱导后,表达神经特异性基因:未诱导的胎肝问充质干细胞巢蛋白(nestin神经干细胞特异性)、低分子量神经丝蛋白(神经元特异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表达与看家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比值分别为(0.06&;#177;0.02),0,0;诱导4d分别为(0.59&;#177;0.11),(0.46&;#177;0.23),(0.20&;#177;0.96);诱导12d分别为(0.21&;#177;0.07),(0.85&;#177;0.31),(0.13&;#177;0.10)。每种基因在不同诱导时间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经过神经生长因子的顺序诱导,胎肝问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特异性蛋白:未诱导的细胞不表达巢蛋白(神经干细胞特异性)、微管蛋白Tubulin(神经元特异性)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诱导4d,圆形细胞及细胞团nestin染色阳性,Tubulin阳性细胞为(62.3&;#177;3.5)%,仅有(6.0&;#177;1.6)%的细胞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诱导12d,巢蛋白阳性细胞开始减少,Tubulin阳性细胞达(90.3&;#177;1.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为(4.7&;#177;1.5)%。诱导12d的细胞微管蛋白Tubulin阳性表达率与诱导4d的细胞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而诱导12d的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诱导4d的细胞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在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提供的信号作用下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诱导结束后,细胞表现为典型的神经元形态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Tubulin。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实验性卒中模型有目的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后脑组织修复过程中组织结构变化需借助相应方法观察其特征。目的: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鼠复制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探讨电刺激在脑梗死康复中对星形细胞与神经元可塑性的修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动物中心和电镜室。材料:实验于2002-01/2004-12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动物中心和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SD大鼠200只,3个月龄,体质量90-110g。所选的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鼠的收缩压必须达到180mmHg(1mmHg=0.133kPa)以上,复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经走横木试验评分为1分者。选出180只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90只。方法:电刺激组在瘫痪肢体取4个穴位,进行电刺激,6d为1个疗程,在电刺激治疗第1,3,6,9个疗程末对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及取脑梗死灶边缘区组织进行以下检测:①走横木试验评分法(1分为严重障碍,7分为正常)。②电镜观察。③胶质酸性蛋白及神经丝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测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组标本的每张切片随机选5个视野,统计阳性细胞数;选取30个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测其阳性胞浆平均吸光度(A值)。④观察神经元凋亡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⑤脑微血管扩张标准为视野下为完整的微血管记数1个。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运动功能评分。②大鼠脑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③大鼠脑胶质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情况。④大鼠脑神经元凋亡结果。⑤大鼠脑微血管舒张情况。结果: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80只,余20只在随机分组时超过1分退出实验。①两组大鼠走横木试验结果:从3-9个疗程末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电刺激组均好于对照组,第9疗程达6。分大鼠电刺激组显著多于对照组(42,26,x^2=15.4,P〈0.01)。②大鼠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吸光度值:第3,6,9个疗程电刺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52.97&;#177;0.59)%比(46.40&;#177;0.56)%;(49.44&;#177;0.80)%比(46.40&;#177;0.56)%:(43.25&;#177;0.48)%比(34.20&;#177;0.50)%,P〈0.05]。③大鼠脑神经丝蛋白测定结果:第6和第9个疗程电刺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2.9&;#177;2.7)%比(11.9&;#177;2.3)%;(26.5&;#177;1.7)%比(11.7&;#177;1.5)%,P〈0.05]。④大鼠脑微管相关蛋白2测定结果:第6和第9个疗程电刺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1.7&;#177;1.3)%比(11.3&;#177;1.1)%;(24.4&;#177;2.1)%比(11.9&;#177;2.3),P〈0.05]。⑤大鼠脑神经元凋亡数:两组无显著差别。⑥大鼠脑微血管开放数目检测结果:第1,3,6,9个疗程电刺激组显著多于对照组(33比19;48比31;45比25;46比23,Z=2.309,P〈0.05)。结论:电刺激治疗可以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可能是电刺激治疗可使星形胶质细胞的缺血性水肿消退,增强神经元活性,激发了脑微血管的舒张,从而改善脑循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海马CA1区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3在泸州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普通级两三月龄雄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法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和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1h组和戒断3h组(后两组合称戒断组),每组6只。采用剂量递增法建立吗啡依赖动物模型,用纳洛酮催促吗啡依赖动物戒断反应。具体方法为每天两次在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首日10mg/kg,隔日每次增加10mg/kg,至第6天末次注射50mg/kg。吗啡依赖组末次注射后6h麻醉下灌注固定。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组大鼠于末次注射吗啡6h后,以盐酸纳洛酮5mg/kg皮下注射激发戒断症状,1h和3h后,同吗啡依赖组处理实验动物。对照组大鼠按照同期平行对照的原则,以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大鼠在正常及实验状态下的活动状况。同时取大鼠海马CA1区分别作苏木精一伊红和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织化学,测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吸光度。结果:整个实验过程未出现大鼠异常死亡,吗啡注射的所有动物均成功建立吗啡依赖动物模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海马形态改变: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海马CA1区出现结构松散、神经元萎缩和坏死等改变。②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轻度阳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数均增加,各组阳性细胞主要是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各组阳性细胞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83&;#177;3.54),(17.50&;#177;2.88),P〈0.01];[(38.83&;#177;4.62),(17.50&;#177;2.88),P〈0.01];[(58.17&;#177;6.62),(17.50&;#177;2.88),P〈0.01]。而吗啡依赖组与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3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3&;#177;3.54),(38.83&;#177;4.62),P〉0.05]。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吸光度增加,各组阳性细胞吸光度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0.3780&;#177;0.0094),(0.3108&;#177;0.0010),P〈0.01];[(0.3999&;#177;0.0120),(0.3108&;#177;0.0010),P〈0.01];[(0.3855&;#177;0.0066),(0.3108&;#177;0.0010),P〈0.01],吗啡依赖组与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3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780&;#177;0.0094),(0.3855&;#177;0.0066),P〉0.05]。盐酸纳洛酮催促戒断1h组与戒断3h组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吸光度差异有显著性[(0.3999&;#177;0.0120),(0.3855&;#177;0.0066),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了吗啡依赖和戒断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药物依赖形成中的脑损伤初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调查肇庆市居民颈椎病发病情况及相关问题。方法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择该市区18~70岁居民5000人为研究对象 ,入户或至单位询问调查。结果 :该市居民颈椎病发病率为8.11% ,男女差异无显著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 ,发病率逐渐增加。经多因素分析 :体位姿势不正确、情绪紧张、潮湿、疲劳是发病的主要诱因。结论 :该病严重影响肇庆市居民的健康 ,做好防治应从早做起 ,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测四肢瘫患者的重测信度及观察者间信度。方法由1位评定者应用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20例四肢瘫患者进行评定,评定后1周内再次对该患者进行评定;另1位评定者在第1位评定者初次评定后2 d内对该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第1位评定者两次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4(P<0.01);第1位评定者与第2位评定者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71(P<0.01)。结论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及观察者间信度。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病人延续性护理实施现状,探讨心力衰竭病人延续性护理方法及发展方向。[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14例心力衰竭病人的一般资料、自我护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文化程度、性别、职业、婚姻状态的病人生活质量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人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以家人照顾为主,自我护理状况不理想。[结论]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我国尚属初步实施阶段,临床医护工作者应积极倡导实施,鼓励家属参与及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