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病理性瘢痕中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的变化。方法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正常皮肤(8例)、增生性瘢痕(10例)及瘢痕疙瘩(10例)组织中的XO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XO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皮肤比较,病理性瘢痕中XO活力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T-AOC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研究显示病理性瘢痕表皮角质化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的XO表达升高;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理性瘢痕中XO活力增加、表皮角质化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的XO表达升高可能是引起自由基水平升高的原因之一,这种变化在瘢痕过度增生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聂芳菲  张哲  秦泽莲 《医学综述》2014,(16):2892-2894
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是其发生、发展的主体细胞。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的成纤维细胞以及瘢痕疙瘩组织中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形态、功能、分子表型等方面均具有异质性。真皮深层的成纤维细胞可能是形成增生性瘢痕的主要细胞来源;而瘢痕疙瘩的形成则包含了真皮浅层和深层成纤维细胞的共同作用,并与其组织内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瘢痕组织HO-1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瘢痕组织HO-1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为研究瘢痕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标本均采集自无严重并发症的志愿者,共24例,分为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扁平瘢痕3组,每组8例,第4组正常皮肤组织由上述24例患者正常皮肤标本中随机抽取8例。所取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HO-1的表达和CD34血管计数以及成纤维细胞计数,比较不同类型瘢痕及正常皮肤HO-1量化指标、成纤维细胞数量与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CD34染色结果示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血管较丰富,而扁平瘢痕和正常皮肤较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O-1在各组瘢痕及正常皮肤表皮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表达较强,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O-1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扁平瘢痕及正常皮肤真皮中表达依次减弱;血管计数与表皮、真皮HO-1(均P<0.01)表达均存在正相关(r=0.761,P<0.01)。成纤维细胞数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扁平瘢痕及正常皮肤中依次减少;血管计数与成纤维细胞计数间存在正相关(r=0.731,P<0.01)。结论:HO-1可能是促进瘢痕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烧伤瘢痕内HO-1及血管生成变化的原因可能在局部而不在全身;过量血管生成可能是病理性瘢痕的一种表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病理性瘢痕中丙二醛(malonalldehyde MDA)、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含量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 XOD)、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 T-SOD)活力的变化,探讨自由基在瘢痕过度增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手术切除标本35例,其中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各10例,成熟瘢痕标本6例以及正常皮肤标本9例,取组织匀浆上清液应用化学比色法检测MDA及HyP含量,XOD及T-SOD活力。结果:与正常皮肤比较,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MDA、Hyp含量以及XOD、T-SOD活力明显升高(P〈0.05),成熟瘢痕与正常皮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成熟瘢痕组比较,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MDA、Hyp含量以及XOD、T-SOD活力明显升高(P〈0.05),增生性瘢痕组与瘢痕疙瘩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中胶原沉积,瘢痕过度增生可能与自由基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前体(proNGF)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方法收集增生性瘢痕23例和瘢痕疙瘩20例作为病理性瘢痕组,正常皮肤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roNGF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Western blotting检测3种组织中proNGF蛋白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proNGF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均呈阳性,表达位于3种组织的表皮和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proNGF的阳性表达均低于正常皮肤组织(χ2=8.23,P<0.05;χ2=8.29,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同样显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proNGF的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皮肤组织(t=14.02,P<0.01;t=20.80,P<0.01)。结论病理性瘢痕中proNGF的含量低于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增生性可能与proNGF的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CD90表达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病理性瘢痕和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CD90表达情况。方法取瘢痕疙瘩4例、增生性瘢痕12例、正常皮肤(瘢痕边缘)16例标本,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不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CD90表达情况。结果4例瘢痕疙瘩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皮肤中未发现CD90阳性成纤维细胞,而12例增生性瘢痕组织中7例有较多肥大的CD90阳性成纤维细胞,增生性瘢痕周围正常皮肤中也有少量体积较小的CD90阳性细胞。结论增生性瘢痕中CD90表达阳性的成纤维细胞可能是瘢痕增生的特异表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的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CD90、α-SMA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4例、增生性瘢痕12例、正常皮肤(瘢痕边缘)16例,每组标本中选取特异性较强的组织块各3例,原代培养不同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取第3代细胞制成细胞爬片,免疫荧光双重标记(CD90和α-SMA)细胞,通过计算每系成纤维细胞CD90、α-SMA的荧光值,检测成纤维细胞中CD90、α-SM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90和α-SMA表达的关系。结果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的CD90表达强于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P〈0.05),瘢痕疙瘩来源成纤维细胞的CD90表达和正常皮肤的表达无差异(P〉0.05);增生性瘢痕与其周围皮肤、瘢痕疙瘩与其周围正常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的α-SMA表达均无差异(P〉0.05);在同一细胞内CD90和α-SMA具有共区域和共趋势表达的特点。结论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存在CD90多量表达的特异表型,瘢痕成纤维细胞CD90和α-SMA有共区域表达的特点和一致的表达趋势,二者可能有一定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蛋白在增生 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并用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 成纤维细胞中c-myc蛋白呈强阳性表达,与正常皮肤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 c-myc蛋白表达升高提示存在c-myc原癌基因的激活,c-myc原癌基因可能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胶原合成与 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并导致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9.
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as 受体及Bcl-2 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as受体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探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对Fas介导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各6例,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粘附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as受体呈低表达,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受体强表达。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均呈低表达,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 正常情况下,Fas Mcab能诱导Fas受体表达阳性的细胞凋亡,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却表现为Fas受体高表达而不凋亡,Bcl-2低表达。实验结果表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不凋亡现象并非Fas受体缺陷或外源性抑制所致,提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膜表面高表达的Fas受体可能处于无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族性圆柱瘤基因(cylindromatosis,CYLD)在病理性瘢痕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手术切除的皮肤标本72例,分为正常皮肤组(20例)、正常瘢痕组(14例)、瘢痕疙瘩组(25例)、增生性瘢痕组(13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织中CYLD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差异比较;另收集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各10例,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Western blot测定CYLD蛋白在3种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CYLD蛋白在A组(0.762±0.039)与B组(0.721±0.042)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C组(0.173±0.069)与D组(0.213±0.072),(F=213.832,P=0.000);C组、D组分别与A组比较(P值均为0.000),C组、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YLD蛋白在正常皮肤(0.550±0.030)与正常瘢痕组织(0.442±0.016)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瘢痕疙瘩(0.068±0.013)与增生性瘢痕(0.178±0.009)(F=424.685,P=0.000);3CYLD蛋白在正常成纤维细胞(0.564±0.037)中的表达同样明显高于瘢痕疙瘩(0.240±0.022)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0.256±0.038)(F=90.306,P=0.000)。结论:CYLD蛋白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皮肤与正常瘢痕,说明CYLD的低表达可能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研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我们对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进行观察,包括EGFR表达、酪氨酸蛋白的磷酸化以及Stat3表达和磷酸化情况。方法:所有的皮肤标本均来自烧伤后6-28个月患的瘢痕组织以及同一病人的供皮区全层皮肤。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光镜下观察皮肤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磷酸酪氨酸蛋白、Stat3磷酸化与非磷酸化的情况。结果: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中的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和磷酸酪氨酸蛋白的表达明显不同。瘢痕组织中的表达远远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瘢痕组织中Stat3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但其磷酸化的情况无显差别。结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组织间显示出不同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造成的信号通路差异可能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早期不同的配体刺激造成EGFR表达差异,随后导致酪氨酸蛋白磷酸化的不同,在正常的皮肤中Stat3磷酸化继续引起下游信号的表达,而瘢痕组织中Stat3磷酸化与正常情况无显差别,造成信号不匹配。EGFR在瘢痕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瘦素(leptin)在人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瘦素与人病理性瘢痕发生的关系。方法:用PCR法检测人的10例正常皮肤,10例增生性瘢痕和10例瘢痕疙瘩组织中瘦素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皮肤瘦素mRNA呈现低表达,为0.55±0.17;增生性瘢痕组织有高表达,为0.86±0.13;瘢痕疙瘩组织呈现超高表达,为1.32±0.15。瘦素mRNA在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中的表达量都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P<0.01),在瘢痕疙瘩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0.01)。结论:瘦素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较高,在瘢痕疙瘩组织中尤其高,瘦素的表达程度与瘢痕的纤维化程度一致,瘦素在人的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具体的机制及是否可以作为瘢痕治疗的新靶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 fos与c jun两种原癌基因产物在溃疡与增生性瘢痕创面表达的特征与规律以及与不同组织修复结局发生的关系。方法  16例标本均取自于外科手术患者 ,其中增生性瘢痕 8例 ,溃疡创面 8例 ,另有正常对照皮肤 5例取自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法 (ABC法 )检测c fos与c jun两种癌蛋白以及bFGF在三种组织切片的分布特征。结果 在正常皮肤c fos与c jun的阳性表达主要见于表皮基底细胞和少量皮下成纤维细胞 ,但在相应部位c jun的表达较c fos为弱。在增生性瘢痕 ,c fos与c jun均出现强阳性表达 ,主要见于成纤维细胞。在溃疡组织 ,c fos与c jun的联合表达多见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部分炎症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胞浆。结论 增生性瘢痕与溃疡创面c fos与c jun表达量与部位同正常皮肤存在显著差异 ,提示这两种原癌基因产物在影响和调控组织修复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传导通路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增生性瘢痕、20例非病理性瘢痕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磷酸化ERK(p-ERK)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与非病理性瘢痕、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ERK、PCNA阳性率及PCNA指数均升高(P均<0.05),而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ERK与PCNA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与激活ERK信号传导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特性及激素的机理。方法:以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各6例)为材料,在体外对低血清和氟美松对不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凋亡及怀凋亡有关的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对6例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康宁克通后3d和7d的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c-myc的表达进行了在体研究。结果:在低血清中发生细胞凋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多于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多于瘢痕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实验拟研究Id1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情况以探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机制。方法实验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12例正常皮肤、15例增生性瘢痕和15例瘢痕疙瘩中Id1的表达情况。结果Id1在增生。日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01)。结论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可能与Id1在增生性瘢痕和疣痕疙瘩组织中的过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增殖性疤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疤痕表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以正常皮肤、正常疤痕为对照,检测增殖性疤痕中VEGF表达,并研究VEGF与表皮细胞增殖、血管新生的相关关系。结果:增殖性疤痕内VEGF蛋白及VEGF mRNA表达明显升高,与正常疤痕、正常皮肤有显著差别。VEGF主要由疤痕表皮角朊细胞分泌,且VEGF蛋白和VEGF mRNA的表达与疤痕组织表皮细胞增殖、血管新生高度相关。结论:增殖性疤痕中VEGF蛋白和VEGF mRNA的表达与疤痕增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