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在单缸涡流室式柴油机上,模拟过渡工况的试验结果。根据结果,分析了过渡工况下燃用乳化油的节油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节能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车辆轴系在过渡工况下的扭振动态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过渡工况下的轴系扭振少有定量分析。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建立了过渡工况轴系扭振基础研究模型,并根据各种典型过渡工况轴系激振力矩幅值、频率特性,进行了过渡工况轴系扭振特性的基础研究,从而得出了轴系在过渡工况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3.
为制定电控燃油喷射摩托车过渡工况控制策略,开发了一种以电子节气门控制器为核心的摩托车发动机过渡工况测试台架,实现了对节气门位置和动作速度的控制,结合宽域空燃比传感器的使用,可以精确定量地试验研究发动机过渡工况的空燃比特性,并可对测试结果实现自动采集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车用汽油机过渡工况空燃比的先进控制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详细论述了国内外汽油机过渡工况空燃比的滑模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的结构,分析了各种控制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融合的汽油机过渡工况空燃比控制策略,该方法同时监测汽油机节气门变化过程中节气门位置、进气流量、发动机瞬时转速和进气管内压力等动态参数及其变化率等信息,并进行信息融合处理,导出反映汽油机过渡工况空燃比的有效特征信息,减小过渡工况时油膜及氧传感器对空燃比控制的影响,实现过渡工况空燃比的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节能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车辆轴系在过渡工况下的扭振动态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过渡工况下的轴系扭振少有定量分析。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建立了过渡工况轴系扭振基础研究模型,并根据各种典型过渡工况轴系激振力矩幅值、频率特性,进行了过渡工况轴系扭振特性的基础研究,从而得出了轴系在过渡工况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6.
电喷汽油机过渡工况进气流速的灰色GM(1,1)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气流量的精确测量是车用汽油机空燃比精确控制的基础,发动机工作在过渡工况时,因进气状态变化,空气流量传感器的滞后响应影响了过渡工况空燃比的控制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理论的过渡工况进气流速的预测方法,以空气流量传感器测试的历史数据建立进气流速的灰色预测模型,并根据新测试的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对车用汽油机加减速工况试验数据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地预测过渡工况的进气流速.  相似文献   

7.
曾宪友 《柴油机》2004,(2):32-36
建立过渡工况(起动、停车)气缸套非稳态热应力分析模型以及反映过渡工况特点的边界条件数学模型。对过渡工况下的传热和热应力以及工作循环中的温度波、波动热应力和脉动机械应力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重点分析。从而对气缸套非稳态热应力做出正确的分析。表明非稳态热应力和脉动机械应力对材料引起的疲劳破坏是气缸套失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建立过渡工况(起动、停车)气缸套非稳态热应力分析模型以及反映过渡工况特点的边界条件数学模型.对过渡工况下的传热和热应力以及工作循环中的温度波、波动热应力和脉动机械应力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重点分析.从而对气缸套非稳态热应力做出正确的分析.表明非稳态热应力和脉动机械应力对材料引起的疲劳破坏是气缸套失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过渡工况下风冷内燃机气缸盖温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起动、突加和突减三种最苛刻的过渡工况下,对一台小型风冷内燃机气缸盖的非稳态温度进行了测量。试验分析了过渡工况下风冷内燃机气缸盖温度的变化规律,以便为有限元计算非稳态温度场提供真实的边界条件,并为进一步考察非稳态热负荷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492Q汽油机非稳定加速工况下的示功图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非稳定工况是车用发动机最经常使用的工况,然而由于技术原因,对其工作过程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定义了发动机非稳定工况与过渡过程的概念,按3种情况划分了加速过程。建立了适用于过渡过程的发动机缸内参数动态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利用该系统测取了492Q汽油机加速过程的气缸内瞬时压力、空燃比等参数,并对加速过程进行了示功图分析。结果表明,与相应稳定工况比较,加速过程使混合气变稀、点火滞后、燃烧稳定性变差、循环动力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增压度的不断提高,中速柴油机在船舶航行中的操纵性能明显地恶化了。因此有必要对增压柴油机过渡工况特性的各个影响因素以及加速和控制措施加以研究。本文的第一部份将介绍中速船用柴油机过渡工况特性的计算模型,其基础是稳定工况的工作过程计算。采用这一计算模型时,将柴油机分成多个工作容积,然后根据“容积法”确定各容积中的状态参数,废气涡轮增压器作为这一系统的边界条件,而燃烧过程则用韦伯(Vibe)提出的模拟燃烧过程。通过每一步计算,从废气涡轮增压器的能量平衡中确定涡轮增压器的转速变化,根据负荷力矩确定柴油机的转速变化。为了检验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在Blohm&Voss公司对皮尔斯蒂克中速柴油机进行了多次试验台测量,从而掌握了稳定工况和过渡工况特性下柴油机的性能参数,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将实测的稳定工况和过渡工况特性参数同计算结果作比较后证明,两者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微计算和测试技术角度,介绍了用Z—80微计算机研究涡轮增压柴油机的过渡工况。文中着重介绍了试验所需的Z—80微计算机外围设备的部分硬件设计、详细讨论和分析了实际试验的软件设计。还介绍了试验的整个装置和传感器等。最后给出了对6135-ZLCa涡轮增压柴油机过渡工况的实际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车用汽油机过渡工况空燃比的神经网络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车用汽油机过渡工况空燃比难于精确控制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空燃比的神经网络复合控制策略。控制系统通过神经网络控制和常规PI控制实现前馈反馈控制,常规PI控制器利用氧传感器信号实现反馈控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且抑制扰动;神经网络控制实现前馈控制,提高控制系统过渡工况时的响应能力。神经网络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其输入为影响汽油机进气量的两个主要因素发动机转速与节气门开度。通过在线学习常规PI控制输出,使系统的总控制输出由神经网络产生,系统具有较高的自适应功能,有效避免目前过渡工况空燃比控制需进行大量标定的不足。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过渡工况下柴油机活塞三维温度场的求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人宪 《内燃机学报》1991,9(2):184-190
本文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了柴油机过渡工况下活塞的三维温度场,讨论了有限元法求解非稳态温度场中的一些问题。结合实测活塞温度历程提出了过渡工况下活塞温度及其边界参数的变化模式。文中还利用了有限元前后处理技术,使有限元计算中的单元剖分、编码、数据输入、结果分析、图形输出等方面实现了自动化。为深入进行柴油机零件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5.
《Теплознергетика》2005年6月号报导实现大功率汽轮机高压缸整锻式转子热应力状态仿真模型的算法和程序,提供了T-250/300-240型汽轮机过渡工况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的数值试验以便确定转子危险区域内应力变化最佳的允许范围。  相似文献   

16.
祝唯  张世荣  林虞 《热能动力工程》2015,30(1):66-71,164
复杂工业流程存在多稳态工况切换及切换的过渡过程,导致传统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故障检测方法易于误报故障。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稳态因子的过渡过程判别方法及基于相似因子的工况自适应匹配方法,将其融入PCA构建了新的故障检测方法,且将该方法用于电站锅炉补给水处理流程的故障检测。以该流程的全工况运行数据对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能有效消除过渡过程的影响,并能通过工况匹配提高故障检测性能且减少故障误报,可以实现水处理流程的全工况故障检测。  相似文献   

17.
内燃机燃烧室耦合零件系统过渡工况的传热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内燃机的起动、停车或加载过程会引起燃烧室零件的急剧加热或冷却,从而导致零件温度场发生剧烈变化,在零件表面产生远远高于静态应力的动态热应力或准静态热应力,造成高温零件的疲劳失效。为了求解燃烧室耦合三维零件系统过渡工况的非稳态温度分布,建立了相应的耦合传热数学和物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杂运动边界上单元的有限元离散理论,该理论是耦合三维零件系统过渡工况计算机数值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石久胜  杨忠江 《节能技术》1999,17(2):17-17,29
对间歇运行的往复炉启炉过程的燃烧工况及负荷工况进行了实测和曲线分析,将启炉过程划分为启炉、过渡和稳定三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基本特点,对提高锅炉的使用效果和节约能源乃至对间歇供热问题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过渡工况的确定方法,对汽轮机在小容积流量工况下的末级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着重分析了脱流首先出现的位置,并结合实验提出了汽轮机叶片根部出现脱流的判断方法及求解方法.利用此模型对某100MW机组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用于改善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过渡工况的供气方法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柴油机在过渡工况下气缸供气的几个专用措施;指出了供气系统的主要费用与柴油机的辅助能源或某些零、部件的结构改变和复杂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