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黄土塬面果园土壤养分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期种植果树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应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不同种植年限果园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果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属中等偏下水平。不同果园中各养分变异较大的是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异系数最小。与当地农田土壤养分相比,果园土壤养分除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农田外,其余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农田。总体上看,不同种植年限间果园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果园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与种植年限二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其变化趋势符合y=-0.0011x2+0.0419x+0.2078模型。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种植果树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但当果树种植年限超过19年时果园土壤肥力开始衰退,果园生态系统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辽南葡萄主产区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红静  邢月华  刘艳  李波  蔡广兴 《土壤通报》2021,52(5):1149-1155
为了给辽南规模化葡萄园的养分管理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2016年在辽南葡萄主产区采集91个葡萄园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该葡萄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南葡萄主产区土壤pH平均值为6.2;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1.0 g kg?1,处于缺乏水平的样点占总样点的97.8%;土壤全氮、碱解氮平均含量分别为0.08 g kg?1和73.3 mg kg?1,处于缺乏水平的土壤样点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5.8%和74.8%;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为70.4 mg kg?1,90.1%样点属于丰富水平,但变异系数较大;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58.0 mg kg?1,总体含量属于中等以上,处于中等以上和缺乏水平的样点占总样点的比例分别为68.2%和31.8%。不同地区、不同树龄和不同产量水平的葡萄园土壤养分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李官镇葡萄园养分状况好于许屯镇;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葡萄园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现显著升高趋势;不同产量葡萄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为高产园 > 中产园 > 低产园。建议根据产量和树龄情况,分区域进行葡萄园养分管理,适当减少磷肥和钾肥、增加有机肥用量,以保证养分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葡萄园土壤肥力水平分析及施肥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中的养分丰缺决定了葡萄果实的产出质量,明确京津冀地区葡萄园的土壤养分状况,可以采取对应的措施,有助于葡萄增产,为葡萄园合理施用肥料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京津冀地区38个典型葡萄园的土壤样品,通过测定不同年限、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pH值、EC值、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等化学指标,分析京津冀地区主要葡萄产区的土壤性质随葡萄种植年限及土层深度不同、种植区域不同的演变规律,并对此区域的葡萄园土壤质量进行分析评价。京津冀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葡萄土壤中除全钾外在不同的土层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变化,有效磷、速效钾整体而言表现出了富集的趋势。全磷含量平均值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整体而言含量仍较高,而有机质含量平均值较低且天津地区的有机质含量还在逐渐下降,pH值呈略高的碱性。为实现京津冀地区葡萄园的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应当注重碱性土壤修复以改善pH值较高的状况,减少磷肥的施用以减轻磷的富集,同时应加强有机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使用年限蔬菜大棚土壤溶质含量变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石灰性褐土上分别选取种植1、3、6、9年蔬菜的大棚土壤,旨在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养分、盐分、微量元素及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大棚土壤的养分、盐分等均显著高于对照,其年度增长率表现为有机质<氨态氮<全盐量<速效钾<硝态氮<速效磷,其中速效磷、硝态氮、全盐量依次较对照提高21.8倍、15.9倍、2.3倍。微量元素的年度增长幅度表现为Mn<Zn<Cu<Fe,其中有效态Cu、Zn、Fe含量均高于临界值。重金属年度的增长幅度表现为Pb<Cr<Cd,虽然Cr、Cd、Pb均未超标,但大棚土壤养分、盐分、微量元素与重金属含量均随大棚利用年限的增加呈递增趋势,须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应用时空互代方法,以柠条林为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利用年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空间变异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林土壤肥力处于较低水平;人工林表层土壤养分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各环境因子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影响,海拔、坡度和坡向等环境因子与人工林地土壤养分间呈负相关关系,坡位和地形与人工林地土壤养分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人工林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均增加,与利用年限有显著的相关性。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磷的增加量不明显,全磷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速效钾经过多年积累有明显的增加。从土壤养分指数模型可以算出该区的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约需35a能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速效钾则约需27a才能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年限日光温室土壤盐分和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以山西省临汾市不同种植年限的蔬菜日光温室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指标的累积状况以及温室土壤电导率、可溶性盐、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大田土壤相比,温室土壤电导率和可溶性盐含量逐年增加,pH值下降,种植8a的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累积量已接近黄瓜的生育障碍临界点;土壤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尤其是土壤速效磷、硝态氮的累积严重;日光温室特殊的环境条件以及过量施用化肥是土壤盐分累积和养分富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为了探明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应用时空互代的方法,以刺槐林为代表,对该区不同利用年限的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肥力处于低水平;人工林表层土壤养分中有机质和速效磷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坡度、坡向、坡位等环境因子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影响。随利用年限的增加,人工林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及土壤养分指数均增加,与利用年限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其变化趋势符合y=axb模型。全氮,有机质和碱解氮随利用年限的增加量不显著,而速效钾每经过10年就有显著增加,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则保持相对衡定的水平。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及养分指数年增长率分别约为0.20g.kg、0.01g.kg、0.69mg.kg、2.27mg.kg和0.04。该区人工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养分指数约需50年、速效钾约需30年可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  相似文献   

8.
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中国优质葡萄和葡萄酒产区,其土壤养分状况关系着葡萄品质的提升,更关系着整个区域葡萄酒品牌的发展。为了解荒漠草原开垦为葡萄地,土壤养分受农业管理措施干预后随种植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原生荒漠草原为对照,选取种植1、7、20年的葡萄样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不同深度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养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荒漠草原开垦为葡萄地后,除全钾外,其他养分指标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表明土壤种植年限的增加及葡萄地管理措施有利于土壤总体养分的积累,种植20年的葡萄土壤较荒漠草原全氮、全磷、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分别提高了0.24、1.31、0.21、1.43、24.93倍。荒漠草原开垦初期,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发生改变,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逐步稳定,各种植年限受到牛粪施入的影响,土壤养分在30~40 cm深度波动变化。就土壤养分因子间的相关性而言,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95;各养分因子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表明土壤养分因子间关系密切,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可以用其综合反应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温室土壤剖面养分特征及重金属含量演变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沈阳市郊不同种植年限温室土壤速效氮、磷、钾剖面特征及重金属Cu、Zn、Cd、Pb含量调查表明,随温室种植年限的增加,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在整个剖面内显著增加,与种植年限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钾含量增幅较小,说明温室N、P、K肥施用不均衡;重金属Cu、Zn、Pb含量随温室种植年限的增加有一定增加,Cd含量则随种植年限增加变化较小。农田及温室重金属含量较土壤背景值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尚未形成污染。  相似文献   

10.
对河南郑州郊县不同种植年限保护地土壤速效氮、磷、钾及重金属铜、锌、镉、铅含量调查表明:随保护地种植年限的增加,速效氮、磷含量有显著的增加,其增加与种植年限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钾含量增加幅度不大,说明氮、磷、钾肥施用不均衡;重金属铜、锌、铅含量随保护地种植年限的增加有一定的增加,镉含量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这几项重金属含量均比农田含量要高,说明在保护地高强度施肥及人为活动下,引入了重金属;农田及保护地重金属含量较土壤背景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未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腐植酸复混肥对葡萄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不同腐植酸复混肥施用量,对葡萄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采取以二年生葡萄幼树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等养分无机化肥相比,腐植酸复合肥明显提高了葡萄植株对N、P、K肥的利用率,使土壤中的N素释放减缓,P的移动性和K的含量有较明显提高,并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姜冰  王松涛  孙增兵  张海瑞  刘阳  刘倩 《土壤》2021,53(6):1221-1227
为研究山东省青州市土壤养分元素有效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系统采集分析390件表层土壤样品,获得了N、P、K、Cu、Zn、Mo、B 7种土壤养分元素全量和有效量以及pH和有机质数据,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Mo、B元素有效量低,总体表现为缺乏和较缺乏;N元素有效量背景值略高于临界值,分布不规律;P、K、Cu、Zn元素有效量变异系数均大于100%,呈现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N、P、K、Cu、Zn、B 6种元素全量与有效量呈显著正相关,测试的7种元素有效量与pH均呈显著负相关,N、K、Zn、B 4种元素有效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成土母质中,奥陶系和寒武系土壤pH、奥陶系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全区,养分有效量在奥陶系土壤中总体较低。不同土壤类型中,粗骨土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全区,养分有效量在粗骨土中总体较低。研究区土壤养分元素有效量不仅与元素全量水平关系密切,同时受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从土壤N,P,K及土壤有机质等方面研究了人为干扰(包括放牧、开垦和禁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垦和放牧会导致土壤,主要是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的下降,而开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更为明显;禁牧会提高土壤各种养分的含量,而且随着禁牧时间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对深层土壤养分含量没有明显影响。同时,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全氮、速效氮及有机质含量与土层深度呈明显的负直线相关关系;速效K、速效P含量则与土壤深度的关系符合二次幂函数关系;全磷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土壤全钾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微弱的降低趋势,但变化不明显。本研究表明,禁牧可以提高典型草原土壤养分元素的含量,有利于遏制草原土壤的退化。  相似文献   

14.
博州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4年在博州耕地土壤上进行了一次土壤养分调查,摸清了博州耕地土壤养分状况,与1982年土壤普查时相比,土壤有机质普遍下降,速效磷大幅度上升,有效氮有所增加,钾素严重亏损。微量元素中有效锌、硼变化不大,但有效铁、铜,特别是有效锰缺乏的比例大幅度上升,根据这一情况,通过大量田间试验、示范提出了合理的施肥建议。调整氮、磷比例,改进施肥方法,有针对性的补钾,补微量元素肥料,以满足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平衡吸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粮田土壤磷、钾养分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0~ 2 0 cm土层 N( NH4 - N)、P、K、Mn、Zn、Fe、Cu等主要养分速效含量明显高于 2 0~ 4 0和 4 0~ 60 cm土层 ,其中 0~ 2 0 cm土层 P含量数倍高于 2 0~ 4 0和 4 0~ 60 cm土层 ,显示磷肥应尽可能深施 ,以提高下部土层 P素肥力 ,2 0~ 4 0和 4 0~ 60 cm土层养分含量差异不大。不同施肥措施对上部土层 ( 0~ 2 0 cm) P、K等养分含量有较明显影响 ,而对下部土层 ( 2 0~ 4 0和 4 0~ 60 cm) P、K等养分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丘陵红壤耕作利用过程中土壤肥力的演变和预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孙波  王兴祥  张桃林 《土壤学报》2002,39(6):836-843
通过区域尺度上两个时段的定位采样 ,结合田块尺度上的长期试验 ,研究了耕作利用变化对我国中亚热带低丘红壤区土壤肥力演变的影响。分析了土壤肥力演变的驱动力 ,建立了土壤养分变化与养分平衡间的相关预测模型。对比分析表明 ,丘陵红壤肥力的变化与养分平衡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在保持荒地和水田利用方式时 ,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 ;旱地系统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 ,但在不施肥的针阔混交林中却下降 ;荒地开垦为水田后 ,土壤肥力有增加趋势。旱坡地红壤全氮和速效钾的变化量与氮、钾的平衡量的显著相关 ,而土壤速效磷与磷的平衡量间相关不显著 ,其原因是没有考虑磷的固定和矿化。  相似文献   

17.
Despite the widespread recognition that silvicultural treatments (prescribed harvest residue burning, site preparation and replanting) applied following clearcutting may cause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in Chinese fir (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plantations, it is unclear which specific treatment leads to nutrient loss and whether an appropria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eatments during the dry season could avert nutrient loss altogether. To address these two questions, nutrient changes in Alliti-Udic Ferrosols soils within a Chinese fir plantation located in Huitong County, Hun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il samples sequentially collected at depths of 0–15 cm and 15–30 cm before and after harvest with the residue material kept in place, a prescribed residue burning operation, site preparation and tree replanting initiative took place. Individual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oil pH value, organic matter and C and available N at depths of 0–15 cm, but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oil bulk density, total N and P contents and available P contents. The soil pH value decreased with successive application of the treatments. Soil organic C increased by way of the remaining residue after clearcutting, but declined after prescribed residue burning and ultimately returned to pre-harvest values after site preparation as a result of soil displacement and burning ash. Available N cont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clearcutting and residue burning, but the reduction was more or less offset after site preparation took place. Results after all silvicultural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showed that no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oil organic matter, C and N and P occurred to date in the Chinese fir plantation studied, suggesting that nutrient loss could be averted if the treatments were implemented during the dry season.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利用休闲稻田消解沼液生态效应及对后季水稻安全生产、土壤肥力及质量的影响,在浙江省嘉兴市脱潜潴育型水稻土青紫泥田上,进行4年定位田间试验,考察了休闲季灌施不同用量沼液对水稻产量、稻谷、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含量差异以及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变化,提出休闲稻田沼液消解安全容量。研究结果表明:休闲稻田灌施沼液可有效消解单一水稻轮作制地区沼气工程冬春季产生的沼液,每公顷休闲稻田每年安全消纳沼液3000t,后季水稻可在不施化学氮、钾肥,减半施用磷肥的基础上获得与全化肥处理相近或略高的产量;休闲季灌施沼液对土壤肥力有明显改善作用,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都明显高于不灌沼液处理,但除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外,各种养分含量年度递增趋势并不明显,没有出现养分过度累积导致的富营养化;与全化肥处理相比,休闲季灌施沼液后土壤及稻谷中有害重金属含量没有明显增加;综合沼液灌溉对产量、土壤质量、稻谷安全品质监测结果,在水稻生产安全、土壤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下,确定休闲稻田沼液安全消解容量为N1500kg·hm-2。  相似文献   

19.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   总被引:140,自引:22,他引:140  
为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褐潮土肥料定位试验田第12年的土壤酶以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NPK与有机肥长期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及速效氮、磷、钾含量,增强土壤转化酶、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玉米秸秆有利于提高土壤转化酶活性,而有机肥则主要提高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采用轮作方式比连作能更好地培肥土壤。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磷酸酶、脲酶、转化酶活性与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磷酸酶与碱解氮、速效钾,脲酶与速效钾,转化酶与碱解氮均呈显著相关。长期施肥不能增强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