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MRI评价颈部外伤患者椎间盘损伤及伴发损伤的能力,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4例椎间盘损伤的颈部外伤患者的MRI表现,将椎间盘损伤分为外伤性突出和破裂2组,记录并比较2组间脊髓损伤、椎体骨折、椎旁血肿、韧带损伤以及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根据患者出院时的临床恢复情况将预后分为完全恢复、明显好转、好转、无变化、恶化5个等级,比较不同程度椎间盘损伤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94例椎间盘损伤的颈部外伤患者中,椎间盘突出117例共234个,椎间盘破裂77例共92个.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破裂组,脊髓水肿伴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1.4%和39.0%,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5.4%和35.1%,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脊髓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52.1%和61.0%,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椎间盘突出组椎体骨折、椎旁血肿和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63.2%、59.0%和86.3%,椎间盘破裂组均为100%,2组间差异显著(P<0.01).出院时,89.7%的椎间盘突出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恢复,椎间盘破裂组仅26.0%的患者有所恢复,2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颈部外伤患者的椎间盘损伤及伴发损伤情况,并可根据其MRI表现评估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突出多发生于腰椎,发生于颈椎者较少,本文报道3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分析其MR表现及相关问题。材料与方法 3例患者,2男1女,年龄分别为48岁、42岁、45岁,均有颈部外伤史,2例车祸伤,1例坠落伤,伤前均无椎间盘突出症状,伤后出现程度不同的肢体症状,2例双上肢麻木无力,1例四肢轻瘫,均有颈肩疼痛,均做CT检查排除脑部病变。设备:GE公司SignaProfile0.2T永磁型开放式磁共振仪。颈部专用线圈,仰卧位,颈部保持自然曲度。Fov20cm(轴位),26cm(矢、冠状位),矩阵256×192,常规扫描序列:F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矢…  相似文献   

3.
经皮穿刺O2-O3混合气体盘内注射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O2-O3混合气体注射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患者经MRI证实为颈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上肢麻痛、颈肩痛及头晕等。在透视下经右颈总动脉与气管间隙穿刺至颈椎间盘中央,每个椎间盘内注射O2-O3混合气体1.5~3.0ml,椎旁间隙注射3~5ml,其O3浓度为(30~50)μg/ml。结果 32例随访时间3至32个月,总有效率为78.1%。其中显效17例(53.1%),有效8例(25.0%),无效7例(21.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O2-O3混合气体注射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1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梯度回波在颈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6例患者颈部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对比横断T1WI、T2WI、T2^*WI对椎间盘突出的显示率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176例中共有椎间盘突出416个,其中T1WI显示70个(占16.82%),T2WI显示304个(占73.07%),T2^*WI显示406个(占97.59%)。结论低场强磁共振梯度回波能更好的显示颈椎间盘突出,可作为颈椎常规检查序列,以弥补自旋回波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33岁,办公室职员。因颈痛伴双上肢痛麻,胸部束带感2月入院。患者于2003年9月25日起无明显诱因感颈伴双上肢痛,经理疗等对症处理后疼痛消失,出现右手麻木及左上肢麻木,及胸部轻微束带感。既往15年前曾因车祸致右胫骨骨折以治愈,当时颈部无不适感未作任何检查。入院  相似文献   

6.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汉族,38岁,歼7飞行员,飞行总时间为2 32 0h。患者自诉2 0 0 2年12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疼痛伴头晕、头痛、双上肢放射痛,右上肢无力。颈椎X线片示:颈4椎体后下角增生后突,颈5 6椎间隙变窄。颈椎CT示:颈5 6椎间盘突出。2 0 0 2年12月、2 0 0 3年2月两次在我科住院治疗,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C5 6) ,给予颈部手法、牵引、颈椎旋转复位、中药热敷等治疗,好转后出院。飞行结论:飞行暂不合格,地面观察2个月。2 0 0 3年7月2日返院复查,查体: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前屈约2 0°,后伸约15°,左右侧屈均为15°,左旋转4 0°,右…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志愿者腰椎间盘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无症状人群腰椎间盘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40名年龄20~60岁的无症状志愿者进行腰椎MRI检查,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每位志愿者的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记录腰椎间盘的表现,包括:椎间盘退变、膨出、突出、脱出、游离以及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T2WI上纤维环高信号区(HIZ). 结果 40名无症状志愿者中腰椎间盘退变30名(75%),椎间盘膨出18名(45%),椎间盘突出9名 (22.5%),椎间盘纤维环出现HIZ 5名(12.5%),椎间盘髓核脱出1名(2.5%),没有发现椎间盘髓核游离以及神经根受压者.不同年龄组椎间盘异常的发生率不同,40岁以上组志愿者椎间盘退变、膨出、突出、HIZ较常见,发生率分别为100%、70%、40%、20%. 结论 无症状人群中MRI发现椎间盘退变、膨出、突出以及撕裂较常见,而椎间盘脱出、游离以及神经根受压较罕见,因而很可能是有症状腰腿痛患者致痛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MRI和椎间盘造影表现与椎间盘造影一致性诱发痛的相关性.方法 93例慢性下腰痛患者腰椎MR检查和256个腰椎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造影按照Adams等分级标准进行,MRI髓核退变按Pearce等分级标准,终板退变按Medic标准分级,疼痛诱发评价分为一致性诱发痛和无痛或非一致性诱发痛.分析MRI椎间盘退变分级、椎间盘造影分级与一致性诱发痛的相关性.获得的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3例256个椎间盘造影,116个出现一致性诱发痛.椎间盘造影:Ⅰ型椎间盘17个(6.6%),Ⅱ型椎间盘25个(9.8%),Ⅲ型椎间盘91个(35.5%),Ⅳ型椎间盘77个(30.1%),Ⅴ型椎间盘46个(18.0%).MRI椎间盘退变分级:Ⅰ级23个(9.0%),Ⅱ级34个(13.3%),Ⅲ级84个(32.8%),Ⅳ级85个(33.2%),Ⅴ级30个(11.7%).椎间盘造影与MRl分级密切相关(r=0.62,X2=160.87,P<0.01);椎间盘造影Ⅳ-Ⅴ型椎间盘123个,104个出现一致性诱发痛,与一致性诱发痛密切相关(r=0.60,X2=144.08,P<0.01);MRI椎间盘Ⅳ-Ⅴ级退变115个,99个出现一致性诱发痛,与一致性诱发痛密切相关(r=0.59,X2=137.11,P<0.01);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60个,52个出现一致性诱发痛,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r=0.41,X2=51.93,P<0.01);椎间盘终板异常58个,51个出现一致性诱发痛,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r=0.41,X2=52.76,P<0.01).结论 MRI显示髓核中、重度退变、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椎体终板退变,以及椎间盘造影表现为外纤维环破裂、后纵韧带复合体破裂和出现一致性诱发痛时,可高度提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椎间盘造影显示的椎间盘纤维环破裂伴随造影时的一致性诱发痛,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T2 mapping成像技术定量测量颈椎间盘T2值,分析颈痛患者颈椎间盘T2值与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8年12月因颈痛症状来我院行MRI检查的46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0. 9±11. 9)岁。采用GE Discovery MR750 3. 0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矢状位T2mapping扫描。测定C2/3~C6/7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的T2值,与NPQ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颈椎间盘髓核区T2值与NPQ评分总百分比呈负相关(r=-0. 388,P 0. 01),并分别与量表第一、二、三、四、七项呈负相关(P 0. 05)。颈椎间盘前、后纤维环区T2值与量表评分总百分比无相关性(P 0. 05)。NPQ量表评分总百分比分别与C4/5、C5/6、C6/7椎间盘髓核区的T2值呈负相关(P 0. 05)。结论 T2 mapping成像是一种定量评价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的影像学方法,可无创性定量评价颈痛患者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的颈痛程度,并可对颈椎间盘早期退行性变作出前瞻性评价,对颈痛患者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腰腿痛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921例腰骶椎MRI影像,根据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分级标准,将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者列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发生率、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另外,按有无腰腿痛症状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研究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与腰腿痛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6921例中,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发生率为2.76%,其中男性和女性发生率分别为3.84%和1.79%,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间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症状组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发生率2.21%,无症状组5.93%,症状组发生率低于无症状组.症状组中96.15%的病例有明确的腰骶部骨和/或椎间盘异常,包括椎间盘病变或退变者70.77%,椎管狭窄37.69%,小关节病变29.23%,黄韧带肥厚23.84%,退变或峡部不连椎体滑移9.23%和椎体终板炎8.46%.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硬膜囊末端位置多位于腰5、骶1水平,症状组与无症状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腰骶部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在腰腿痛患者及无症状人群中较常见,尤其在男性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该现象与年龄和临床腰腿痛症状无明确相关性.只有在MRI横断位显示硬膜囊变形,而患者缺乏其他影像学异常能够解释临床腰腿疼症状时,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现象才需要考虑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2岁。突发颈痛并向右上肢放射1天。无外伤史。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X线片:示C5~6椎间盘钙化,向后方突出,C5椎体前缘轻度楔形变(图1)。  相似文献   

12.
颈椎间盘突出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颈椎间盘突出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本病可分为中央型和侧方型突出,MRI可直接显示颈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类型、椎体终板及脊柱韧带的结构,观察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程度和变性,并可早期显示椎间盘退变情况。结论:MRI对本病的确诊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Modic退变在颈项痛患者MRI中的表现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因颈项痛而就诊的患者512例,男186例,女326例,年龄15 ~ 85岁,平均54.8岁.所有患者均行颈椎MRI检查.回顾性分析颈椎Modic退变在颈项痛患者中节段、退变程度、颈椎曲度、性别、年龄中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与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结果 512例患者3072个椎间盘中,59例(11.5%)93个椎间盘(3.0%)发生了Modic退变,其中Ⅰ型7个,Ⅱ型57个,Ⅲ型29个.C2~3、C3~4、C4~5、C5~6、C6~7、C7~T1发生Modic退变的发病率分别为0、0.36%、0.55%、1.20%、0.85%、0.07%.40岁以上是颈椎Modic退变的好发年龄. 结论 MRI是颈椎Modic退变的首要检查方法.颈椎Modic退变Ⅱ型最常见,最常发生在C5~6、C6~7节段.颈椎Modic退变的发生与椎间盘退变程度、颈椎曲度、年龄存在相关性,还与颈椎间盘突出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颈源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发生在头、颈、肩、上背部及上肢部的疼痛多与颈神经关系密切。本书以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源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为重点,详细介绍了颈椎间盘源性疼痛、颈神经根源性疼痛、颈源性头痛、颈椎关节源性疼痛、颈源性肩背部疼痛、颈源性上肢疼痛、颈部软组织疼痛、颈部带状疱疹神经痛、颈部癌症疼痛和颈部神经源性疼痛等,并系统地介绍了与颈源性疼痛有关的功能解剖基础、生理知识和各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军事飞行人员颈痛的风险因素和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军事飞行人员颈痛年患病率在50%~82%之间,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机型飞行员颈痛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但以战斗机飞行员患病率最高,其次为直升机,飞行后颈痛高于飞行中颈痛.战斗机、高G暴露频率和时间、使用头盔类设施、肩痛、腰痛是颈痛独立风险因素,高G下颈部异常姿势、颈部旋转...  相似文献   

16.
用CT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的安全间隙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29例颈部CT横断面图象的解剖特点和4例MRI的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图象所示椎骨特征,指出颈椎间盘经皮穿刺切除髓核的安全途径为颈椎间盘前外方气管与颈动脉之间的间隙。并根据不同间盘平面的解剖结构统计了安全进针的夹角,介绍了颈部经皮穿刺切割方法。根据上述安全间隙,在电视透视引导下成功地施行5例颈椎间盘突出的间盘切除,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3岁,因“进行性四肢无力、萎缩1年余”于2004年4月来诊。2002年10月起无诱因感左上肢抬举费力,11月右上肢抬举费力,12月双手力弱,左侧重。颈段MRI:Chiafi畸形并C1~4脊髓空洞形成。2003年1月9日行枕骨大孔减压 颈髓空洞引流术,术后MRI显示空洞明显减小,但症状无改善。2003年3、4月份双上肢无力加重,5、6月份双上肢萎缩,伴肉跳,9月臀部及双下肢近端出现肉跳,双上肢不能抬举,10月呼吸费力,12月双下肢无力、萎缩。胸段、腰段MRI:未见异常。肌电图:广泛神经源性损  相似文献   

18.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1):41-41
颈源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发生在头、颈、肩、上背部及上肢部的疼痛多与颈神经关系密切。本书以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源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为重点,详细介绍了颈椎间盘源性疼痛、颈神经根源性疼痛、颈源性头痛、颈椎关节源性疼痛、颈源性肩背部疼痛、颈源性上肢疼痛、颈部软组织疼痛、颈部带状疱疹神经痛、颈部癌症疼痛和颈部神经源性疼痛等。并系统地介绍了与颈源性疼痛有关的功能解剖基础、生理知识和各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屈颈MRI对青年性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诊断价值。方法男性患者5例,平均年龄21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上肢远端肌萎缩。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21岁男性8例。2组均行常规及屈颈颈椎MR平扫,矢状、轴面SE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结果常规颈椎扫描:5例患者下段颈髓变细;屈颈位MR扫描:下颈段颈6以下脊髓前屈、变扁平,矢状径4~6mm,硬膜囊后壁前移,硬膜后间隙明显增宽,可见多发条状、迂曲流空信号影及软组织信号。对照组:常规扫描,下颈段脊髓(颈6~胸2)可见颈膨大,屈颈位脊髓略变细(6~7mm),硬膜囊后壁无前移,硬膜后间隙未见扩张血管影。结论屈颈MRI有助于显示下颈段脊髓及硬膜囊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可准确诊断青年性上肢远端肌萎缩症。  相似文献   

20.
70年代初有人注意到椎间盘内部的撕裂是导致腰痛的原因之一。这种撕裂虽无椎管造影或CT可见的椎间盘外观异常,却可为CT椎间盘造影术所证实。如今MRI成为显示纤维环撕裂的一种非损伤性和无辐射损伤的新方法,即在T_2加权象上,于椎体纤维环的后份出现高信号区(HIZ),其信号强度高于髓核,且与髓核分离,其四周为低信号的纤维环所包绕。为了探索HIZ的发生率、可靠和可信性,作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为期16个月中,作者对连续500例腰痛患者实施了腰椎MR扫描,使用Technicare 0.6T MR机,行冠状、矢状和横断面SE和梯度回波序列扫描,层厚4~5 mm,层间距1mm。采集矩阵196×256或256×256,显示矩阵256×256,T_1加权象TR/TE为1800~2000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