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内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形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和心脏介入 (PCI)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病理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 ,抗血栓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以往阿司匹林是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病的唯一选择 ,近年来随着抗血小板药物研究的逐渐深入 ,出现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抗血小板药物。本文对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thicnopyridines(包括噻氯吡啶和氯吡格雷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研究 ,以及它们对ACS、PCI术后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的进展综述如下。1 阿司匹林 (aspirin)阿司匹林的使用已经有 10 0…  相似文献   

2.
汪秀兰  张文新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65-206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冠脉内血小板血栓形成,冠脉狭窄,从而导致心肌氧供需失衡.目前,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taaneom coronal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ACS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抗血小板治疗是严重心肌缺血的治疗原则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只能分别阻止血小板活化中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3.
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在ACS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为环氧化酶抑制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而抑制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TXA2,实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期三联抗血小板药物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三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非ST段抬高性ACS提供进一步的临床依据。方法急性非ST段抬高性ACS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三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治疗组)和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二联抗血小板药物。观察治疗48 h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6)及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ET-1、NO、PGI2)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三联抗血小板药物较二联抗血小板药物更有效地降低非ST段抬高性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下瘀斑、牙龈出血。结论对于非ST段抬高性ACS患者,三联抗血小板药物在短期的抗炎、改善血管功能方面要优于二联抗血小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钟林 《新医学》2005,36(11):632-633
1引言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和破裂及血栓形成,是ACS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ACS的关键措施之一.在迄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中,阿司匹林是主要代表性药物,因其疗效肯定,价格低廉,应用历史最久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是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血小板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抗血小板治疗在ACS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眭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ACS是在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基础上血栓形成的结果,可以说没有血栓形成就没有ACS。而血小板作为惟一的同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的细胞,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大量循证医学研究也显示对于ACS患者,积极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使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针对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化及释放等环节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作为ACS治疗中的重要策略,应该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键原因,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治疗的基础.目前临床已证实ACS患者应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可改善临床预后,但其出血副作用值得关注.现将本院ACS患者应用国产替罗非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总结.观察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张亚楠  崔炜 《临床荟萃》2009,24(8):731-733
众所周知,血小板激活、聚集引发血栓形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并发血栓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CS及PCI术后的常规疗法,其中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则是最常用的药物。目前,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在常规服用氯吡格雷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血流突然急剧减少或完全被阻断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血小板在血栓形成、炎症反应、机体免疫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治疗中的重要环节。现对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在ACS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的实质是血栓事件,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治疗的基石,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经典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在改善缺血和预后方面具有更多优势,但也增加了出血风险。本文拟对近几年ACS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陈娜  季汉华 《临床荟萃》2012,27(8):667-67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根据血栓弹力图(TEG)结果指导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方法 用TEG方法检测ACS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性别、年龄、吸烟、家族史、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对PCI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以及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预测意义.结果 67例ACS患者中13例(19.4%)存在阿司匹林反应低下,9例(13.4%)患者存在氯吡格雷反应低下,3例(4.5%)同时存在阿司匹林反应低下和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者44.0%(11/25)合并糖尿病,血小板药物反应正常者11.9%(5/42)合并糖尿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药物反应正常者女性比例(60.0%)明显高于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者(19.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会降低(P<0.05).而两者在吸烟、家族史、使用PPI、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比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CI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结论 对不同性别、年龄的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采用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傅向华  孙家安 《临床荟萃》2004,19(3):162-163
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这两个基本机制在体内紧密联系 ,因为凝血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凝血酶 ,是一个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小板活化后又将促进凝血过程。抗栓治疗应针对凝血酶和血小板两个环节 ,分别称为抗凝血酶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 (ADP)受体拮抗剂 (噻氯吡啶、氯吡格雷 )和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 (阿昔单抗等 ) ;使用较多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水蛭素以及其衍生物、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钠 (商品名 :华法林 )等。抗…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的特征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ACS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抗血小板治疗在ACS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5.
奥美拉唑预防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凝集,最终导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而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因而血小板的激活、聚集是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关键.故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明显减少高危患者的动脉血栓.近年来,在调脂及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是阿司匹林易引起胃肠道出血,特别是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时,出血倾向更明显.基于这一点,笔者采用奥美拉唑预防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时的消化道出血,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按循证护理学要求,观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安全性,探讨ACS的循证护理方法.方法:对ACS患者100例给予药物治疗,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抗心绞痛药物为主.在中国知网搜集有关服药、注射、护理的循证护理资料.阿司匹林首次顿服300 mg,次日起100 mg/d,连服2周;氯吡格雷首次顿服300 mg,次日起75 mg/d,连服2周.低分子肝素钠0.4 ml皮下注射,每12 h 1次,连用7 d.低分子肝素钠的循证注射方法设对照组(传统方法).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对凝血指标影响不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仅由(35±4.1) s延长到(38±5.2) s,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的改良注射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显著优点.在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对ACS的治疗安全有效;因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会引起出血,对这类患者要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16例ACS行PC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n=30)与非糖尿病组(n=86),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情况。结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11例(36.7%)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非糖尿病患者中13例(15.1%)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易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相似文献   

18.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血小板抑制药分为五大类:1.前列腺素环氧化酶抑制剂:主要有阿司匹林、消炎痛等非甾体类消炎药。此类药物抑制环氧化酶后,使血栓素 A_2(TXA_2)及前列腺环素(PGI_2)合成均减少,故有人怀疑临床应用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的价值。但有资料表明用药剂量不同两者呈不平行减少,Weksler 等报道服用阿司匹林325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急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病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药物或介入治疗后缺血事件的复发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PCI术挽救了大量ACS患者,但PCI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形成也成为最严重的,有时为致命性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更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以寻求ACS患者缺血事件发作和出血风险之间的最大化平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对比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在AC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连续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76例的临床和出院1年内的随访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率及出血、药物相关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种药物抗血小板疗效指标的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15%,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 5);氯吡格雷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为5.70%,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3)。氯吡格雷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10%,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0.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7.25%,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7.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患者总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8.29%,略低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10.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经济学角度,患者使用替格瑞洛的成本高于氯吡格雷。结论:在ACS临床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且不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但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