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汶川8级地震前电磁扰动与电磁立体监测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分析了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面电磁与电离层中观测到的中、短临电磁异常,其中距离震中最近的郫县台地电阻率显示了2年左右的趋势下降异常,下降幅度7.2%,同时多台电阻率观测在震前1个月左右显示短临突变异常;震前18天地磁垂直分量出现低点位移,分界线两侧的低点时间超过2h;震前3天即5月9日,地磁低点位移、利用GPS反演得到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电离层测高仪得到的foF2和电磁卫星监测的离子密度和温度等均观测到局部电磁扰动现象,多数异常幅度超过50%.汶川8.0级地震前各种电磁观测技术记录到的明显异常现象,揭示了电磁学科在地震预报研究领域巨大的潜力,加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电磁监测对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电离层扰动主要由太阳活动和地球表面活动引起,通过对已知地基甚低频(very low frequency, VLF)波发射源引发的等离子体扰动进行特征研究,对于认识电离层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文中主要介绍了张衡一号01卫星原位探测科学载荷等离子体分析仪(plasma analyzer package, PAP)观测系统和数据产出,对该载荷在507 km轨道原位观测的、由地基NWC站大功率VLF人工源辐射引起的电离层加热扰动现象及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观测结果表明:氧离子密度、离子温度、离子漂移速度等多个原位观测量在夜侧轨道均同时记录到NWC站上空北侧约50~500 km区域出现的电离层加热扰动现象,扰动持续范围约为300~400 km;通过对相同轨道电场数据进行功率谱计算可知,该区域电场增强主要频率与NWC站发射频率相同. 上述观测结果验证了张衡一号01卫星PAP对电离层离子参量扰动现象具有一定的探测分辨能力,地基大功率VLF电波能够对电离层等离子体环境产生明显的扰动影响,且扰动区域相对于发射源位置向磁赤道方向发生偏移.  相似文献   

3.
联合利用Geotail卫星、ROCSAT-1卫星和DMSP卫星等观测数据,分析了2000年7月15-16日超强磁暴期间行星际穿透电场的特征及低纬电离层响应。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磁暴主相期间,位于近地太阳风中的Geotail卫星观测到行星际电场晨昏分量迅速增强达60 mV/m,与此同时,ROCSAT-1卫星在低纬电离层中几乎即时地观测到垂直于磁场的离子向上漂移速度达300 m/s以上,表征行星际电场穿透至低纬电离层。分析表明:在正午和黄昏扇区穿透电场为东向,引起低纬电离层离子向上漂移,穿透效率约为13-19%;而在午夜前扇区,穿透电场极性相反,使离子向下漂移,穿透效率高达30%;行星际电场穿透持续时间达3小时以上。2)磁暴期间,低纬电离层发生剧烈变化。GPS/TEC观测显示美洲扇区黄昏附近的中纬度电离层发生SED现象、同时DMSP卫星观测到纬度范围大大扩展的电子密度深度耗空的赤道区等离子体槽、ROCSAT-1卫星观测到暴时离子密度变化呈现较复杂的图像。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14次强震前电离层异常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电离层扰动规律统计分析对开展地震监测、预测意义重大。利用四分位数法对中国大陆地区14次Ms≥7.0地震前电离层foF2进行了统计,进一步证实了地震电离层异常的存在,并分析了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扰动形态特点,给出电离层foF2扰动与地震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85.7%(12次)的地震在震前出现电离层异常,并且大部分分布在震前7天以内的11∶00LT~17∶00LT;此外,电离层foF2扰动幅度与即将发生的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刘钝  甄卫民 《电波科学学报》2012,(1):95-101,211
利用GPS数据对中国区域电离层环境(电离层赤道异常、电离层暴、电离层闪烁)对卫星导航系统的完好性、可用性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电离层异常将影响电离层延迟误差的空间相关性,从而影响电离层完好性门限的建立。电离层暴破坏了电离层的空间相关性,在影响系统完好性门限建立的同时,还影响到系统对扰动的检测能力。电离层闪烁影响接收机测量的精度、可用的卫星数和定位精度,影响系统的可用性;同时,闪烁相关的不均匀体也会影响电离层TEC的准确提取,从而影响系统电离层修正模型的实现。电离层这些不同影响效应之间往往又相互影响,使得中国区域的电离层环境对卫星导航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地下介质在应力积累过程中,会导致岩体裂隙结构变化,从而使得大地电场ET的优势方位角发生变化.文中收集了2016年到2017年的数据,利用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提取与分析了北天山地区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6.2级和2017年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前地电场异常,探讨这两次6级地震前的地电场异常表现特征.结果表明:这两次地震前,震中周围的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台均显示出显著的地电场异常,即岩体裂隙优势方位角异常;异常特征以突跳和偏转为主;岩体裂隙结构发生异常时间上存在准同步性,表现出短临异常信息.因此,地电场岩体裂隙优势方位角方法短期内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可为今后利用地电场方法预测地震积累经验和震例.  相似文献   

7.
利用在西藏羊八井新建中子-μ子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研究分析了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地震期间宇宙线高能粒子偏离正常背景的异常变化。中子-μ子望远镜的中子监测器经过消除背景场和气压修正后震前5天特别是5月9日出现计数率降低异常。在地震发生前5天左右,μ子望远镜各方向计数率出现日变化异常。这些宇宙线异常现象,与其它观测资料,例如地磁低点位移、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电离层测高仪得到的foF2和电磁卫星监测的离子密度和温度等,在时空分布上有较好的一致性。这是继羊八井中子监测器观测到震前宇宙线异常现象后,利用另一种宇宙线观测手段观测到的震前宇宙线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新闻传播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新闻报道在全国引发空前巨大震撼力的原因,通过对新闻传播宏观背景、新闻媒体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以及电视直播报道展开全面分析,指出了本次地震灾难报道中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地震是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各国都在致力于研究如何对地震进行有效预测,将其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是结合国内外地震预测的电磁探测研究现状,根据电磁层的变化规律,利用数据处理软件Matlab模拟电磁异常数据,并将数据可视化,转变成二维和三维的图像,再对图像实现小波去噪后,找到电磁异常的规律,以便得到电磁异常与地震发生的关系,形成对地震预测有所帮助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通信基站典型震害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地震现场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通信基站的典型震害进行了总结分析。地震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直接影响主要包括通信铁塔的破坏、房屋建筑的破坏、通信设备的破坏、通信光缆的破坏以及外部电力供应的中断。个别基站还出现了由于蓄电池短路引起的次生火灾。根据震害调查结果,通信光缆是目前移动通信网络抗震的最薄弱环节之一,特别是山区的架空光缆被山体滑坡和滚石破坏严重。其次是由于移动通信基站往往选择在山脊、房顶等高处,地形效应和鞭梢效应加重了基站的震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