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咽鼓管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对难治性突发性聋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36耳)常规治疗元效的突发性聋患者用电子喉镜经咽鼓管口逆向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约5mg,1次/2,a,共5次。在治疗开始前1d和治疗结束后3d,分别测试受治疗耳的纯音听阈,比较受损频率纯音听阈均值(PTA),下降15dBHL以上为有效。结果36例经治患者20例有效,16例无效,有效率为55.56%。治疗前PTA为(71.63±10.60)dBHL,治疗后为(43.07±12.33)dBHL,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经咽鼓管逆行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可作为常规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患者的再次挽救治疗的有效手段,也可以作为对激素治疗有禁忌证的突发性聋患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耳聋的效果。方法:观察组28例(28耳),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同时口服丹七胶囊和甲钴胺;对照组14例(14耳),口服泼尼松片,同时给予口服丹七胶囊,甲钴胺。观察治疗前后纯音听阈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有效13例(43.2%),对照组有效2例(11.3%),两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鼓室给药观察组治疗后听力平均提高13.92±7.17dB,治疗前后听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听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阈改善不明显。结论:对于难治突发性耳聋,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效果优于口服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3.
王峰雷  李湘医  余丹 《当代医学》2014,(20):139-140
目的分析研究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糖尿病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体会。方法按照住院先后顺序选取韶关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74例住院糖尿病伴突发性耳聋患者,均分为2组,分别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以及采用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10d、治疗后20d纯音听阈均值变化,均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糖尿病伴突发性耳聋,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毛燕娇  李勇  邓清华  尹伟 《浙江医学》2017,39(10):836-838
目的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后突发性耳聋(突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分析20例鼻咽癌调强放疗后突聋患者突聋耳和非突聋耳(对侧耳)治疗前后的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声导抗鼓室压图及治疗疗效。结果患者突聋发病时间为鼻咽癌放疗后2~10(5.8±2.7)年,突聋发生前往往已存在放疗后慢性听力损失,其中突聋耳治疗前平均气导听阈为(76.5±23.6)dBHL,非突聋耳为(55.1±32.4)dBHL。突聋耳治疗前轻度聋1耳,中度聋3耳,中重度聋3耳,重度聋3耳,极重度聋10耳;感音神经性聋14耳,混合性聋6耳。突聋耳治疗有效率为30.0%,其中8例复发再治疗无效。结论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听力损伤,在此基础上发生突聋的程度较重,疗效较差,易复发。  相似文献   

5.
林勇生  孙建军  刘娅  刘阳 《北京医学》2013,35(6):458-460
目的 评价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5例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患者,采用鼓膜穿刺,鼓室内注入62.5 mg/ml甲泼尼龙0.4~0.5ml,每隔3d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选择16例常规方法治疗无效但未行鼓室注射给药的病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28.0%(7/25),对照组为6.3% (1/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鼓室内治疗无效组与有效组的年龄[(35.5±14.8)岁vs.(46.3±6.0)岁]、发病时间[(40.0±26.0)d vs.(16.9±7.4)d]、治疗前气导纯音听力均值[(88.8±31.1)dB vs.(73.9±12.4)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对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 目的 探讨经常规治疗无效特发性突聋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病史在15天以上1月以内,常规治疗无效的特发性突聋患者34例,采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听力变化,并且与常规治疗无效又不愿接受鼓室注射而继续常规治疗的患者24例进行对比。结果 2年内共纳入了34患者(中途退出2例,完成最终随访和观察的58例)。发现34例接受鼓室注射的患者,其听力改善有效率达到50%,气导纯音听阈均值为(48.13 ± 20.52)dB;24例不愿接受注射患者,有效率10%,气导纯音听阈均值为(63.40±18.21)dBHL 。结论 鼓室内应用激素能改善常规治疗无效特发性突聋患者的听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甲泼尼龙鼓室内注射与全身应用治疗不同分型特发性突聋的疗效。方法: 选取单耳特发性突聋患者167例,低中频下降型47例,中高频下降型42例,平坦型15例,全聋型63例。各型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全身给药组(84耳),鼓室给药组(83耳),对各型患者有效率及治愈率分组进行分析。结果:鼓室内注射组低中频下降型治愈率比中高频下降型(P〈0.05)、全聋型(P〈0.05)高。鼓室内注射组低中频下降型治愈率较对照组高(P〈0.05),其余三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中频下降型ISSHL经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治疗比全身性给药效果更佳,其它三型如患者无激素应用禁忌建议首选全身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难治性突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2月经全身系统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突聋患者36例,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法注入地塞米松2.5 mg·次-1,隔日1次,连续应用5∽7次。比较鼓室注射前后0.5∽4 k Hz气导纯音听阈均值差异,下降10 db以上为有效。分析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鼓室内注射疗法治疗前后,全组病例气导平均听阈分别为(62.36±19.09)d BHL;和(52.94±17.29)d BHL,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差异明显(P〈0.01);其中9例有效,总有效率为25%。无鼓膜穿孔及眩晕、听力下降的病例。结论:耳内镜下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难治性突聋安全有效,可以作为经全身系统治疗无效突聋患者的后续治疗选择。一般治疗无效者,应尽早采用本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早期鼓室内联合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全聋型突发性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固始县中医院治疗的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甲泼尼龙全身给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甲泼尼龙鼓室内给药。比较两组患者听力恢复情况及治疗后随访情况。结果观察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鼓室内联合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全聋型突发性聋效果显著,可有效恢复患者受损听力,避免病情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不同给药方式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突发性耳聋病人32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静脉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A组)208例,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B组)114例,静脉用无效后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C组)67例。比较3组听阈、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基础疾病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治疗前3组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听阈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且A组、B组听阈均低于C组(P < 0.05)。A组、B组总有效率均高于C组(P < 0.05),但A组与B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2组(P < 0.01)。不伴有基础疾病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伴有基础疾病组(P < 0.01)。结论鼓室内注射治疗优于静脉治疗,听力损失类型和程度及基础性疾病等均对预后有较大影响。制定治疗方法时,要详细评估病人的病情,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鼓室内注射激素作为难治性突发性耳聋的补救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度及极重度突发性耳聋患者96例,接受常规治疗加全身应用激素2周效果不佳,其中52例接受鼓室注射激素,另外44例拒绝鼓室内注射而继续口服药物治疗。纯音测听法(PTA)检测患者补救治疗前后听力,比较气导听阈(0.5、1.0、2.0、4.0 kHz四个频率气导之平均值),分析两组患者补救治疗前后听力结果。结果鼓室注射组听力提高10 dB以上的患者16例,有效率为30.8%;而对照组仅有3例,有效率为6.8%。两组听力改善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鼓室内激素注射对突发性耳聋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可以作为一种补救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耳内镜下鼓膜大穿孔鼓室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间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大穿孔行鼓室成形术的110例(115耳)患者,术中清理鼓室病变及重建听骨链,使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补鼓膜,并对术前评估为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患者同期进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观察术后鼓膜一期愈合情况及术后3个月时的言语频率平均气导听阈(PTA)及气骨导差(ABG)。【结果】110例(115耳)患者术后鼓膜一期愈合率为95.7%,术后3月时PTA和ABG分别为(25.7±11.8)dBHL和(13.8±6.9)dBHL,与术前相比,PTA明显降低,ABG明显缩小(均P<0.001)。对于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患者同期行鼓室成形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共29耳),与单纯鼓室成形术的患者(共86耳)相比,鼓膜愈合率、PTA和ABG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临床疗效可靠,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是鼓膜大穿孔鼓室成形术可靠的修复材料,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对于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患者,同期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血浆置换术应用于重症肝病进行治疗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2011年在我科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重症肝病患者共25例,监测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及转归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542.50±163.96)μmol/L和(295.50±150.34)μmol/L,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分别为(32.06±4.35)g/L和(34.54±3.97)g/L,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分别为(35.04±15.43)%和(58.97±23.46)%。治疗后患者血清TBIL下降显著(P〈0.01),ALB、PTA上升明显(P〈0.05)。25例患者作血浆置换治疗68次,有效出院者16例,无效出院者9例,治疗次数2~4次有效率为60%。结论大剂量血浆置换技术应用于严重肝病患者的治疗疗效明显,对血浆置换的方法和方式进行研究,有利于减少血浆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改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duct syndrome,LVAS)不同频率听力的效果。方法 2008-01/2013-12月作者医院收治的22例(44耳)LVAS患儿,给予口服强的松、金纳多、维生素B1、B6、甲钴胺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听力损伤程度及各频率听阈。结果患儿治疗前中重度聋、重度聋、极重度聋分别占9.09%、25.00%、65.91%,治疗2周后中度聋、中重度聋、重度聋、极重度聋为2.27%、15.91%、36.36%、45.45%。治疗前后听力损失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患儿治疗前0.25、0.5、1、2、4 kHz纯音听阈分别为(61.53±6.24)、(65.32±8.34)、(69.23±8.48)、(84.83±7.89)、(86.58±7.84)dB HL,治疗2周后0.25、0.5、1、2、4 kHz纯音听阈分别为(43.32±7.35)、(52.36±7.53)、(66.64±7.39)、(79.34±8.94)、(85.83±7.96)dB HL。患儿经治疗后对0.25、0.5 kHz纯音的听阈明显提高(P〈0.05);而对1、2、4 kHz纯音的听阈则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口服GC配合神经营养剂能够提高LVAS患儿的低频听力,但对其高频听力无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联合甲基强的松龙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治疗经规范常规全身用药治疗2周后无效的突发性耳聋25例,经耳内镜行利多卡因联合甲基强的松龙鼓室内注射治疗,每周2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复查纯音听阈测听及检查鼓膜情况,听力疗效评价采用平均听阈(PTA)下降≥15 dB为有效。结果:25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的患者为8例,有效率为32%。比较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情况,500、1 kHz、2 kHz听阈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联合甲基强的松龙鼓室内注射是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耳聋的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0例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实验组联合应用静注免疫球蛋白(400mg/Kg/day,连用3天)。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血小板恢复正常(100×10^9/L)的时间(天)、2周完全缓解率、平均住院日等。结果(1)治疗第4、7、10、14天实验组平均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较对照组缩短(9.7±4.2天VS13.5±5.3天,P〈0.05);实验组2周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vs46.7%,P〈0.05);(3)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16.1±4.4天,实验组平均住院日为12.7±3.7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狼疮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沈志森  张宇园  赵侃  杨驱云  沈毅  关亚峰 《浙江医学》2009,31(2):150-151,154
目的探讨听骨链重建在鼓室成形术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中耳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5例(65耳)中耳炎手术患者,其中25例采用部分人工听骨赝复物(PORP)行听骨链重建,19例采用全听骨赝复物(TORP)行重建,21例采用自体颞骨行重建。术后形态学随访采用耳内镜视频检查并作摄片记录。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进行纯音测听,并作3种听骨链重建方式疗效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面瘫及耳鸣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复查鼓膜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鼓膜形态与正常近似。25例PORP植入者术前ABG平均(39.52±8.22)dB,术后1个月及半年分别为(22.05±714)、(27.31±997)dB。19例TORP植入者术前ABG平均(4152±1341)dB,术后1个月及半年分别为(26±883)、(20±955)dB。21耳自体颞骨制作听小骨植入者术前ABG平均(3846±7.61)dB,术后1个月及半年分别为(1953±714)、(16.86±672)dB。3种听骨链重建方式术后1个月及半年ABG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鼓室成形术中采用PORP、TORP以及自体颞骨行听骨链重建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听力,疗效较为确切。但何种术式更好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轲东  张崇国  管敬  冯玉明  周良 《海南医学》2014,(23):3517-3519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经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性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6例(42条患肢),将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或/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为临床成功,PTA后血管残余狭窄小于30%为技术成功。通过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CTA/MRA随访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PTA技术成功率为95.2%(40/42),1条技术不成功,1例术后合并动脉血栓,无血管夹层形成。39条肢体症状改善明显,2条无明显改善,踝肱指数从(0.50±0.11)至(0.82±0.15)。术后随访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3级的患者分别为23例、13例和4例(40条患肢)。随访3~15个月,1条股动脉在12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术后8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92.8%。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腔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其有助于改善下肢血运,提高通畅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中长期保肢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耳乳突手术中应用自体乳突皮质骨粉重建外耳道的疗效。方法 13例(13耳)中耳炎患者,其中胆脂瘤中耳炎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5例,行开放式乳突病变切除+鼓室成形术9例,行改良乳突根治术4例,均应用自体乳突皮质骨粉重建外耳道。观察术后外耳道的形态和功能及听力变化。结果本组平均干耳时间为术后(32.0±6.5)d。随访4~16个月,术后外耳道形态基本正常,无须经常清理结痂。4例改良乳突根治术后听力无变化。9例鼓室成形术后平均气骨导差为(21.3±14.7)dB听力级(HL),术前平均气骨导差(36.3±11.9)dBH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耳乳突手术中应用自体乳突皮质骨粉重建外耳道,取材方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